第一章 妈妈的爱是孩子成长的力量
对于孩子来说,妈妈的怀抱、家庭的怀抱以及大自然的怀抱是不可或缺的,这之中当属妈妈的怀抱最为重要。因为妈妈的怀抱能够让他们内心平静,充满自信,并且能够给予他们生存的勇气,这些是任何人都无法取代的。因此,我们应该让孩子重回妈妈的怀抱,让他们在妈妈的怀抱中感受到妈妈无微不至的爱。
每年春季开学时,新入园的小朋友都是一副懵懵懂懂,马上就要哭出来的表情。他们就带着这样的表情来经历人生第一次的入园适应课程。这个课程的目的当然就是帮助从未离开过妈妈怀抱的孩子来适应儿童之家(韩国的一种幼教机构,负责人也被称为“园长”)这个陌生的环境以及初次相见的老师和同学。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适应过程中变得吃力和不安的孩子多了起来。这样一来,不仅他们的适应时间变长,帮助他们适应新环境的老师也变得吃力了。从儿童之家创建初期就在这里工作的老师表露出了他们的担心,先不管工作是否变得吃力,关键问题在于出现过激以及异常行为的孩子逐渐增多。孩子为什么会让这一切变得越来越吃力呢?我想小心翼翼地从最近的教育方式中找找原因。
在韩国,小孩出生后只有很短的时间可以在妈妈怀里同妈妈亲密接触,接着就会被送到新生儿室。出院回到家后也是一样,孩子闹了就抱一下,然后就把他放回自己的小床,而且更喜欢把孩子放在学步车或者婴儿推车里。这种育儿文化就是想把孩子从妈妈的怀抱中分离出来。
对于孩子来说,妈妈的怀抱、家庭的怀抱以及大自然的怀抱是不可或缺的,这之中当属妈妈的怀抱最为重要。因为妈妈的怀抱能够让他们内心平静,充满自信,并且能够给予他们生存的勇气,这些是任何人都无法取代的。如果各位仍然能够记起妈妈的味道和声音,一定会默默点头,同意我的观点。
我们应该让孩子重回妈妈的怀抱。让孩子在妈妈的怀抱中感受妈妈的味道,聆听妈妈的声音,和孩子互相对视玩一些肢体游戏。还要尽量多地挖掘孩子的优点,不要吝啬你的表扬。孩子偶尔撒娇时一定要抱抱他,对他说的每一句话都要饱含妈妈的爱。
第一节 0~3岁决定孩子的一生
要知道从孩子出生到3岁的这段时期相当于购买一份育儿险。
这段时期没有什么能够比全身心投入到孩子身上更重要。
孩子刚上儿童之家的时候,妈妈的心总是七上八下不放心。有没有哭着找妈妈?能不能得到老师表扬?和别的小朋友能不能玩到一起,会不会打架?各种担心如潮水般不断涌来,坐立不安,一直到孩子回到家为止。在这段时间内妈妈有时也会这样安慰自己:不管怎么说孩子在儿童之家还是能学到很多东西的,也能增强社交能力,这么看也是一件好事吧。但是,真的这样想就行了吗?
我在儿童之家和孩子一起度过了相当长的时间,从最初的恐慌不安、放声大哭到大大方方离开儿童之家,我观察到许多孩子这样度过他们的幼儿期。根据我观察所得的经验,我认为在孩子3岁之前,与儿童之家相比,孩子在家度过更好。虽然这已经在很多教育工作者以及妈妈之间达成共识,但是从一个儿童之家的园长嘴里说出这些话还是会让人感到诧异。不过,我对于这一点是坚信不疑的。
我认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应具备两种能力,一是独自生活的能力,二是集体生活的能力。对于3岁以下的孩子来说,集体生活能力是不足的。何止不足,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大都以自我为中心,根本还不知道什么是集体生活,甚至于我们根本就不应该对他们有这样的期待。为什么这样说呢?看一下三四岁孩子玩捉迷藏的游戏就知道了。这个年龄的孩子藏起来的时候常常用手捂住自己的脸,因为他们认为我看不见你、你也就看不见我。这就是0~3岁时孩子以“自我中心”的一个例子。这也是为什么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身上很难看到等待,分享以及对朋友的关心和谦让。
上述特征通过孩子不同阶段的游戏方式也可以看出上述的一些特征。1~2岁是“独自游戏”时期。这个年龄段孩子玩的时候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游戏中,丝毫不关心身边有没有其他小朋友。如果三个孩子并排坐在沙发上,一定是一个玩机器人,一个玩电话,一个玩毛绒玩具。虽然偶尔也会抬眼看看其他人玩什么或者互相聊几句,但是马上又开始玩自己的了,根本就没想着要跟别人一起玩儿。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看不到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一起玩用砖盖房子的游戏。
一、孩子快乐生活的主要力量来自妈妈
对于现在喜欢电脑游戏胜过朋友的独生子女来说,能够和同龄人融洽相处非常重要。于是妈妈才把孩子送到儿童之家,希望他们能够学会如何同朋友融洽相处。同时,这也应该是交到好朋友的一个时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如果会自己穿鞋,自己走路,自己用勺子吃饭,自己躺下睡觉,自己去洗手间小便就已经足够了,我们需要把时间花在培育孩子的基础能力即独自生活能力上面。再者,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忠于本能,对于爱更是如此。如果到了1~2岁的婴幼班,常常看到孩子做出手抓、脚踢、嘴咬,扔东西等具有攻击性的动作,这往往是他们要求得到关心和爱的一种恳切的表现。在家的时候全家都围着他转,可是在儿童之家等育儿场所,一个老师要照顾若干个孩子,这种情况下,为了得到老师的关心和爱护,有时可能还需要同其他小朋友进行竞争。如果家里有兄弟姐妹,有过上面经历的话,会很清楚竞争和争吵对孩子是一件陌生和可怕的事情。也因此,为了增加孩子的社交能力,为了让孩子交到朋友而把孩子送到儿童之家反而有可能会使孩子受到伤害。
1~2岁的孩子适应儿童之家的过程中会哭闹、耍赖,我们看着哭闹累了睡着的孩子心里会感到难受,心情沉重,经常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如果再在家里待一段时间就好了……”经过这一段艰苦的适应时期,大部分的孩子都会变瘦一圈儿,相信同时对他们的心灵也有不小的冲击吧?但是,在家待到3岁才上儿童之家的孩子在适应过程中却很少哭。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到了同妈妈分开可以和朋友一起玩儿的年龄。
当然,这样说也并不意味着所有在3岁前入托的孩子都会感到不安,受到打击。孩子跟孩子多少都会有些差异,但是他们都具备一种适应陌生环境的能力。特别是有一种孩子,他们天生就容易接受和适应新环境,这种孩子就会很轻松地度过儿童之家的适应期。不过,在孩子未满3周岁就寄希望于他们自身的适应能力而做出送他们到儿童之家的决定是令人忧虑的一件事情。毕竟未满3岁的孩子与妈妈一起度过的日子还不够多,并且与妈妈的亲密关系也处于形成阶段,所以我们在决定是否送他们去儿童之家时更需要慎重。
二、夸美纽斯:妈妈膝盖上的学校
被称为“近代教育之父”的夸美纽斯说过,妈妈的膝盖就是孩子最好的学校,特别是0~6岁,这段时间里,孩子需要在妈妈的怀抱中感受爱,需要坐在妈妈的膝盖上听妈妈讲故事,看周围的世界。夸美纽斯把这些叫作“妈妈学校”或“膝盖学校”,强调孩子跟妈妈的温暖接触比任何事都重要。同时,心理学家埃里克森也说过:“1~2岁的孩子在同妈妈的关系中学到对他人的信赖。”在和妈妈稳定的亲密关系中,孩子认识到妈妈是值得相信的,同时对他人也产生了信赖感。
看到上面的内容,相信有很多3岁前就需要把孩子送到儿童之家的双职工夫妻会产生一种负罪感。确实是情况不允许,必须要把孩子送到儿童之家的话,在儿童之家的选择上一定要慎重。不要只是关注环境好坏、老师水平高低、学费贵贱,我们最需要关注的是这里的老师对孩子是否充满关爱,是否能给孩子一个温暖的拥抱。虽然无法和妈妈的怀抱相比,但是老师的怀中也会散发出温暖的气息和感情。我们需要给孩子时间去感觉这种气息和感情,这是很重要的,所以我们最好挑选这样的儿童之家,那里有可以同孩子进行眼神交流,喜欢背背孩子、抱抱孩子的老师。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妈妈的心态。从孩子出生到3岁的这段时间,我们就当是买了保险,所有精力都要集中在孩子身上。人的一生很长,如果能在孩子出生的头三年用雨水一样的爱来浇灌他们,那么妈妈在之后的30年都会感到安心、顺心,更重要的是孩子一生的幸福都可以得到保障。
所以,尽可能缩短孩子在托儿机构的时间吧。我们需要在下班接孩子回到家后抽出尽可能多的时间同孩子进行交流。高质量的互动是不可少的,就算时间很短。根据我的经验,那些在下班之后或者休息日还被妈妈放到儿童之家的孩子基本都对爱充满了渴望。其他的小朋友都回家了,独自一人留在这里一定会感到被冷落,就算玩玩具也会焦躁不安,不断向门口看,希望能看到妈妈,更有一些孩子会一直哭着等妈妈。3年一晃即过,疲倦也好,折腾也好,如果下定决心下班之后就只是陪伴在孩子身边的话,也会和那些全天陪伴孩子的全职妈妈一样,可以传递给孩子充分的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