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陵迟:鲁国的困境与抗争 精装
			》
 售價:HK$ 
			449
 
  《 
			梁启超:维新1873—1898
			》
 售價:HK$ 
			449
 
  《 
			黑格尔世界史哲学疏证:自由诸形态论(刘小枫主编;西方传统:经典与解释)
			》
 售價:HK$ 
			449
 
  《 
			广雅·法史万象: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撷英(通过礼与法、情与法的关系,展现法律史背后的文化史。)
			》
 售價:HK$ 
			403
 
  《 
			要有光
			》
 售價:HK$ 
			352
 
  《 
			岁月的泡沫(波伏瓦、加缪的密友,法国文坛鬼才书写爱情霍乱!)
			》
 售價:HK$ 
			214
 
  《 
			索恩丛书·帝国计划:英国世界体系的兴衰(1830~1970)
			》
 售價:HK$ 
			862
 
  《 
			改变的勇气:数十个真实人生蜕变故事,教你改变命运的密码。
			》
 售價:HK$ 
			301
 
 
 | 
         
          | 編輯推薦: |   
          | 本书是十几位环境记者对环境变化与环境事件的调查。 他们用眼观看,用脚行走,用心感受,不断追问真相,忠实地、连续记录环境薄弱地带因为人类的活动而产生的变化,试图告诉世人那里曾经发生、正在发生和将要发生的一切。
 对于普通人来说,你对环保的态度,决定着未来的环境好坏的可能性。
 |  
         
          | 內容簡介: |   
          | 2013年是中国环保的缓慢转折的时期,环保与环境破坏在竞赛。2013年中国水质没有明显的变化,空气污染加重,环境事件增加。在总体环境质量“保持稳定”的情况下,局部地区的污染实际上在加剧;城市环境质量在恶化,尤其表现在空气质量;在环境意识苏醒的大背景下,民众对环境的不满情绪也在累积。 本书收录多位富有社会责任感的环境记者的调查报告,关注大气污染、水资源、《环境法》修订、转基因以及各种环境事件。他们深入调研,记录下环境现状和百姓生活,剖析环境问题的成因,寻找解决方案,试图唤起更多人对环境的保护意识。
 |  
         
          | 關於作者: |   
          | 汪永晨,1988年开始关注环境问题,2000年被国家环保总局评为“环境使者”。2001年被国家环保总局授予“环境保护杰出贡献奖”。2007年当选“2007绿色中国年度人物”。2008年当选美国《时代CNN》“2008环境英雄”,同年获得人民网“改革开放三十年环保贡献人物荣誉称号”。2003年以来关注中国的江河,特别是呼吁并推动公众对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认知,及有关部门对环境影响评价的执行、听证会的召开。 王爱军,《新京报》编委、评论部主编。1997年始写新闻评论,发表评论文章千余篇,被国内数家媒体聘为特约评论员。主持编辑的《新京报》评论版,是当今中国颇有影响的评论版面之一。主编《新评论》(5卷本)等部著述。致力于环保公益事业,撰写大量环保评论文章,其中“圆明园铺膜事件”13篇系列社论获得“2009年第三届SEE﹒TNC生态环境报道奖”。
 |  
         
          | 目錄: |   
          | 序:2013年,环保艰难地“转弯” 大气污染治理
 邯郸水污染事件
 “救援春城”:中石油云南石化1000万吨炼油项目反思
 “红线”之争背后的利益博弈
 上海死猪漂流事件
 中国河流生态系统破坏调查
 《环保法》修法风波
 华沙联合国气候大会
 寻找转基因
 中国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里程碑:司法解释降低入罪门槛
 青岛“11.22”输油管道爆燃事故
 城市碳排放交易跑步扩容
 “销牙”背后的野生动物非法贸易
 开征拥堵费之争:“利民”还是“懒政”
 争议南水北调
 2013“江河十年行”纪事
 |  
         
          | 內容試閱: |   
          | “雾霾”(Smog)一词在英语中产生于上世纪50年代初,由“烟”和“雾”(Smoke+Fog)组合而成,是西方工业化阶段在中后期环境污染的特征词。而目前频现在媒体反映国内这种大气现象的名词是“灰霾”(Ash-Haze),有专家指出,其比雾霾更为严重! 近些年来,发达国家百年内历经的各种环境问题在我国集中爆发,特别是大规模、大地域和持续性的空气污染:2012年末到2013年初,我国中东部地区经历了连续多次大气重度污染事件,灰霾面积一度达到143万平方公里,多个地区能见度不足500米,对城市环境质量、居民身体健康等造成巨大危害。
 由此,如何重现蓝天白云成为人们*为关心的问题之一。无疑,政府及时制定出一份专业的、严格的空气污染治理计划,将在众人心中成为除霾的速效药。国外很多国家已历时半个世纪,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采取各种措施治理雾霾,因此,我国的治霾之路将是一场持久的鏖战。
 2013年,国内十余个省份陷入大范围和长时间的灰霾天气,引起社会的广泛担忧,让每个人都在思考“同呼吸、共命运”这个严峻的形势。为此,国务院印发了我国***严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要坚持政府统领,企业实治、市场驱动和公众参与”的新的大气防治体制,实际上是将以大气污染为导引加速治霾,优化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一张清晰的大气污染防治路线图
 2013年1月,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等多地连续出现了长时间、大范围强雾霾天气,覆盖了17个省、市、自治区,四分之一的国土面积,影响人口约6亿。据环保部门监测数据显示,当月全国74个城市空气质量总体超标天数比例为68.4%,重度和严重污染的比例达到30.2%,其中PM2.5超标尤其严重,平均超标率为68.9%,**日均值达到766μgm3。
 *严重的时候,北京PM2.5的浓度达到了680微克小时,严重影响到人们的健康和生活。当时,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的首次全球空气污染调查报告显示,1100个城市空气质量排名中北京列第1035位。
 因此,我国**份全国性的空气污染治理规划的出台格外引人关注。早在2012年底,环保部、发改委和财政部三部委曾联合发布《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环保部的一位官员介绍说,“在年初的大面积雾霾之后,高层认为之前低估了大气污染的形势,《规划》设定的大气治理任务比较保守,所以决定制定新的大气规划,起止时间为2013~2017年。”
 在民众的翘首期盼中,国务院于9月12日正式公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这是我国发布的第二个大气污染治理专项规划,即众口相传的大气“国十条”。
 中国环科院副院长柴发合分析,“虽然《行动计划》与《规划》的起止时间有所不同,但对比新旧目标不难发现,全国治理PM2.5的速度将大大提高。”例如,《行动计划》提出,比如雾霾*严重的京津冀地区PM2.5的治理目标为降低25%,这也比之前《规划》确定的6%的目标提高了将近三倍。
 对此,环保部污染防治司大气处副处长逯世泽分析,25%以上是一个区域的平均目标,并非意味着每个城市都要制定这样的目标。比如像石家庄这样的城市,空气污染比较严重,可能需要制定更高的目标。
 现实的压力让《行动计划》的编制者选择在全文的第三段即开门见山指出,此次大气污染防治的奋斗目标是,明显改善空气污染现状。其下有更为具体的数据,令人能够看到一张清晰的大气污染防治路线图和时间表,足见制定者的决心。
 具体目标是到2017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颗粒物的浓度PM10比2012年下降10%;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等区域细颗粒物、PM2.5浓度分别下降25%、20%和15%。北京市细颗粒物年均浓度控制在60。要求经过五年努力,全国空气质量“总体改善”。
 显然,这个目标的制定有两方面考虑,一是经济技术上摸得着;二是老百姓看得到改善。与目标相同,《行动计划》中包括十大条,35小项的措施,如加大综合治理力度,减少多污染物排放、加快提升燃油品质;加大排污费征收力度,做到应收尽收;实行环境信息公开等等多项措施。
 根据科学论证及评估,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共需投入17500亿元,将通过五个渠道筹集:按“谁污染谁负责”的原则由企业承担;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进入大气污染防治领域;通过价格杠杆疏导部分治理成本;地方政府加大民生领域“煤改气”、黄标车和老旧车辆淘汰等的政策支持力度;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通过“以奖代补”加大对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的支持力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