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砂与海之歌纪念画集
			》
 售價:HK$ 
			500
 
  《 
			大学问·月照崇徽:章献刘后与宋真仁之际政治
			》
 售價:HK$ 
			500
 
  《 
			荆棘里
			》
 售價:HK$ 
			218
 
  《 
			中国近代外交官群体的形成(1861—1911)修订版
			》
 售價:HK$ 
			500
 
  《 
			拉开人生差距的关键能力
			》
 售價:HK$ 
			306
 
  《 
			创新无限:深圳奇迹启示录
			》
 售價:HK$ 
			352
 
  《 
			大家京范 燕都掌故
			》
 售價:HK$ 
			449
 
  《 
			写作革命2.0:在所有学科和年级中通过写作提升思维的指南(美国亚马逊高分畅销教育类图书)
			》
 售價:HK$ 
			306
 
 
 | 
         
          | 內容簡介: |   
          | 本书从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出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运用马克思工业化和物质变换等理论,借鉴“西方生态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经济环境双赢等理论,通过对传统工业化及其道路的反思,立足于中国工业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特殊性,对“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生态文明建设”这一专题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揭示我国新型工业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辩证关系,论证二者协调发展的可能性、现实性、制约性及实现途径。 |  
         
          | 關於作者: |   
          | 邓翠华,现为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生态文明建设和马克思主义人类学。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福建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基地项目1项。 陈墀成,现为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博导,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常务理事,福建省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副会长,厦门市精神文明建设研究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科技哲学与生态哲学。近年以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福建省社会科学基金和厦门市社会科学基金等相关课题10多项;获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著作类2007年、论文类2009年)等奖项多项。
 |  
         
          | 目錄: |   
          | 导 言:时代课题历史使命/1 **章 问题与探索/11
 **节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11
 第二节 危机中的反思与探索/24
 第三节 人的生存方式的变革/38
 第二章 反思传统工业化及其道路/42
 **节 物质生产实践双重效应的历史反思/42
 第二节 对传统工业化的反思/54
 第三节 对传统工业化道路的反思/63
 第三章 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探索/73
 **节 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探索/73
 第二节 中国工业化道路转型的历史机遇和挑战/84
 第三节 探索生态文明的新型工业化道路/91
 第四章 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生态文明建设的特殊性/102
 **节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过程的特殊性/102
 第二节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历史使命的特殊性/117
 第三节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现路径的特殊性/122
 第五章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工业化的协调发展/129
 **节 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工业化协调发展的含义及关系/129
 第二节 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工业化协调发展的理论基础/135
 第三节 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工业化协调发展的现状分析/145
 第四节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工业化协调发展的思考/157
 第六章 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生态化生产方式/164
 **节 生态文明建设与生产方式/164
 第二节 企业生产方式的生态化转向/168
 第三节 产业的生态化转向/180
 第七章 生态文明建设的技术支撑:生态化创新科技/190
 **节 科技创新的生态化转型/190
 第二节 生态化科技创新的功能/204
 第三节 科技创新生态化的社会推动/212
 第八章 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基础:生态化哲学范式/220
 **节 人与自然关系的自然向度/220
 第二节 人与自然关系的人文向度/228
 第三节 审视人与自然关系的思维向度/238
 第九章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生态化制度体系/245
 **节 生态文明与制度体系建设/245
 第二节 生态文明法律制度/256
 第三节 生态文明政府责任制度/264
 第四节 生态文明市场调节机制/271
 第五节 生态文明公众参与制度/279
 第十章 古老文明的新奉献:中国对人类的有所作为/288
 **节 中华民族的生态智慧与生态保护实践/288
 第二节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300
 第三节 生态文明建设:创新、示范/305
 结 论/316
 后 记/31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