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中国历代图书总目·哲学卷(全20册)
》
售價:HK$
10200

《
RNA时代(诺奖得主解密RNA分子如何创造生命的新奇迹)
》
售價:HK$
403

《
无论在哪儿都是生活(中国好书奖、老舍散文奖、冰心散文奖、人民文学奖特别奖得主肖复兴新作)
》
售價:HK$
245

《
隋唐与东亚
》
售價:HK$
296

《
理解集(1930-1954)(阿伦特作品集)
》
售價:HK$
551

《
智慧储能革命 揭示储能行业的技术路线与底层逻辑 洞见能源革命的未来图景
》
售價:HK$
403

《
身体知道幸福:发现感恩、幸福与喜悦的意想不到的方式
》
售價:HK$
403

《
海外中国研究·道家与中国治道(国际汉学泰斗顾立雅集大成之作,一部打破哲学迷思的中国治道探源经典。开辟
》
售價:HK$
296
|
| 編輯推薦: |
展现哲学思辨.
探隐尘封历史.
研析艺术之道.
|
| 內容簡介: |
|
学问丛书之一种。辑录李泽厚、刘再复、陈众议等学术名家以及若干学人、作家的文章,汇集多人的思索与辩论所得,或探讨如何倡导汉语传统诗意表现形式的复兴,或史海钩沉,或研析诗歌艺术,讨在汉语的生命表达面临严重危机的当下,如何倡导汉语传统诗意表现形式的复兴。
|
| 關於作者: |
|
李森,1966年11月6日生,云南省腾冲县人。当代著名诗人、学者。1988年毕业于云南大学并留校任教。现任云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云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云南大学中国当代文艺研究所所长。中华文艺复兴研究小组组长、论坛主席。已在国内外出版《李森诗选》《屋宇》《中国风车》《春荒》等诗集与《画布上的影子》《荒诞而迷人的游戏》《苍山夜话》《动物世说》《美学的谎言》等16部著作,主编《新诗品——昆明芝加哥小组》诗刊和《复兴纪》丛刊。《他们》诗派成员。“漂移说”诗学流派的创始人。
|
| 目錄:
|
中华文艺复兴论坛
李泽厚 历史本体论的起点
刘再复 刘剑梅 读海居共议读书与写作
陈众议 多元与核心
——从“文”与“化”说起
李 森 色-彩语言诸相的漂移
——漂移说层次之一
百家
邓德隆 中国的山水画有如西方的十字架
杨 斌 谁是李泽厚?
文心雕龙
[美]约翰?雷乌巴渥(John Neubauer)著 王 浩 译
全球化的文学史
诗品
[英]米高?安甘(Michael Ingham) 理查德?安甘(Richard Ingham)著 中华文艺复兴论坛
李泽厚 历史本体论的起点
刘再复 刘剑梅 读海居共议读书与写作
陈众议 多元与核心
——从“文”与“化”说起
李 森 色-彩语言诸相的漂移
——漂移说层次之一
百家
邓德隆 中国的山水画有如西方的十字架
杨 斌 谁是李泽厚?
文心雕龙
[美]约翰?雷乌巴渥(John Neubauer)著 王 浩 译
全球化的文学史
诗品
[英]米高?安甘(Michael Ingham) 理查德?安甘(Richard Ingham)著
杨子琴 译 句法与潜文本
海 男 穿越西南联大挽歌( 选载)
张学昕 闫海田 紫色记忆:忧伤的灵魂时间——读海男的诗集《忧伤的黑麋鹿》
民国学术
张昌山 民国学术史丛谈(三则)189 沈卫威 **届中央研究院院士是如何产生的
游于艺
王 新 孤往雄心(上)——“德国学派”艺术家全显光之艺术教育研究
同文馆
阎连科 高 方 阎连科谈文学与翻译
[瑞典] 万 之 历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辞新译
|
| 內容試閱:
|
学问丛书之一种。辑录李泽厚、刘再复、陈众议等学术名家以及若干学人、作家的文章,汇集多人的思索与辩论所得,或探讨如何倡导汉语传统诗意表现形式的复兴,或史海钩沉,或研析诗歌艺术。
毫无疑问,“李泽厚”是多篇文章的主题词。李泽厚先生曾在哲学、美学、思想史三个领域刮起思想旋风,如今仍在思想领域前沿探索前行。所选篇章,一从学术殿堂的讨论,一从民间的文化需求来谈论,读者可从中一窥李泽厚治学的严谨与思想精粹。
亦有篇章追述民国学术轶事,探隐学术历史与相关人物。《穿越西南联大挽歌》以诗歌的形式,再现了战机轰鸣中,学人与学生的颠沛流离,以及依旧浓郁的学术氛围,让人感受到一种难以言明的执着与悲壮。
翻译文章《全球化的文学史》《句法与潜文本》,其角度与视野,令人耳目一新。关于美术的篇章《孤往雄心》,亦令人感受到艺术之美与追求,无关学科。 学问丛书之一种。辑录李泽厚、刘再复、陈众议等学术名家以及若干学人、作家的文章,汇集多人的思索与辩论所得,或探讨如何倡导汉语传统诗意表现形式的复兴,或史海钩沉,或研析诗歌艺术。
毫无疑问,“李泽厚”是多篇文章的主题词。李泽厚先生曾在哲学、美学、思想史三个领域刮起思想旋风,如今仍在思想领域前沿探索前行。所选篇章,一从学术殿堂的讨论,一从民间的文化需求来谈论,读者可从中一窥李泽厚治学的严谨与思想精粹。
亦有篇章追述民国学术轶事,探隐学术历史与相关人物。《穿越西南联大挽歌》以诗歌的形式,再现了战机轰鸣中,学人与学生的颠沛流离,以及依旧浓郁的学术氛围,让人感受到一种难以言明的执着与悲壮。
翻译文章《全球化的文学史》《句法与潜文本》,其角度与视野,令人耳目一新。关于美术的篇章《孤往雄心》,亦令人感受到艺术之美与追求,无关学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