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礼记训纂  全2册 十三经清人注疏
			》
 售價:HK$ 
			755
 
  《 
			可持续盈利 可再生战略变革释放企业发展潜力(剖析当下环境挑战,探讨企业应对策略,推动企业可持续盈利)
			》
 售價:HK$ 
			347
 
  《 
			拒斥死亡(文明本质上是一场抵御死亡恐惧的集体英雄主义骗局)
			》
 售價:HK$ 
			356
 
  《 
			牛津通识读本·世相I(中英双语 全五册)收录《全球化面面观》《后殖民主义与世界格局》《国际移民》《人
			》
 售價:HK$ 
			995
 
  《 
			什么是教育 “轴心时代”提出者雅斯贝尔斯毕生教育思想精华
			》
 售價:HK$ 
			347
 
  《 
			创建强势品牌(典藏版)
			》
 售價:HK$ 
			607
 
  《 
			美绘聊斋志异
			》
 售價:HK$ 
			611
 
  《 
			启微·红帆:中国东南诏安湾的港口、船货与海洋遗产
			》
 售價:HK$ 
			500
 
 
 | 
         
          | 編輯推薦: |   
          | 《中国历史评论》是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为迎接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在中国史学会推动和支持下,联合山东省历史学会,于2014年初创办的历史类学术连续出版物,由著名历史学家、山东大学王育济教授任主编,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中国史学会会长、山东大学一级教授张海鹏为编委会主任,山东大学党委书记李守信等为编委,每年6期,面向海内外公开发行。该刊主要刊发有关中国史和世界史的重要研究成果,设有本刊特稿、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学术集成、经典重温、史家与著述、海外新汉学家、史家与问题、研究与观察、图志、新书评介、史学前沿等栏目,偏重学术研究的思想性、经世性与公共性,关注历史学对价值、秩序与发展的正向引导,关注历史学对知识群体和精英阶层的影响力。 本辑为2015年第5辑,总第11辑,主要从各个角度对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和回顾。与第10辑一在会前,一在会后,形成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系列专辑。
 |  
         
          | 內容簡介: |   
          | 《中国历史评论》是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为迎接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在中国史学会推动和支持下,联合山东省历史学会,于2014年初创办的历史类学术连续出版物,由著名历史学家、山东大学王育济教授任主编,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中国史学会会长、山东大学一级教授张海鹏为编委会主任,山东大学党委书记李守信等为编委,每年6期,面向海内外公开发行。该刊主要刊发有关中国史和世界史的重要研究成果,设有本刊特稿、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学术集成、经典重温、史家与著述、海外新汉学家、史家与问题、研究与观察、图志、新书评介、史学前沿等栏目,偏重学术研究的思想性、经世性与公共性,关注历史学对价值、秩序与发展的正向引导,关注历史学对知识群体和精英阶层的影响力。 |  
         
          | 關於作者: |   
          | 主编王育济,1957年生,山东大学教授,山东省历史学会会长,山东省文化产业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国家社科基金评委,国家级教学名师。 |  
         
          | 目錄: |   
          | 《中国历史评论》第十一辑目录 致第二十二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贺信习近平1
 【独家专访一】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芬]玛丽亚塔希耶塔拉、王育济2
 推动中国军事历史研究的繁荣发展访国际军事历史委员会中国委员会主席曲爱国
 《中国历史评论》编辑部16
 【中外学者谈习近平致史学大会贺信一】
 以贺信精神为指导,办好《中国历史评论》张海鹏、张 荣24
 贯彻贺信精神 推动学科建设李守信、张 荣26
 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中国史学会28
 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法]罗伯特弗兰克31
 不了解中国这个伟大国家的过去,我们就无法书写历史[法]塞尔日格鲁津斯基36
 如何认识和实践历史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赵兴胜40
 了解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和文化 高中华47
 从习近平主席的贺信谈历史学的两大基本问题闫国疆51
 历史对于人类发展的借鉴意义彭 波55
 【开幕式演讲选登自然与人类的历史】
 罗马世界的帝国主义、经济及生态[意]安德里亚贾尔迪纳58
 自然和历史:一种非洲本土世界的建构[塞]马马杜法勒63
 寻家之旅:人与自然的生态联姻夏明方71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
 济南大会聚焦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张海鹏79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主题讨论集成齐 鸽整理82
 寻找近代中国融入全球化进程的动力万 明等83
 以丝绸之路为中心的全球人类交往网络的形成[瑞士]Michael Speidel等86
 跨文明视野下的中国形象 [意]Guido Abbattista等92
 全球化对20世纪初中国的影响 [法]Pierre Singaravlou等96
 【书写情感的历史】
 当代史学的情感转折王晴佳105
 书写情感的历史主题讨论集成周凤竹整理108
 情感、资本主义和市场 [法]Laurence Fontaine等109
 情感和他者的塑造 [英]Andrea Noble等114
 身体和空间中的情感 [西]Fabrizio Titone等120
 书写情感的历史:理论和方法论[芬]Tuomas Tepora等125
 【世界史中的革命:比较与联系】
 世界史中的革命:比较与关联主题讨论集成王超群整理130
 大西洋革命澳]Peter McPhee等130
 20世纪俄国和东欧的革命[俄]Victoria Zhuravleva等135
 近代非洲和中东的革命[加]Joanna De Groot等141
 近代东亚的革命[韩]Park Hun等145
 【历史学的数字化转向】
 关于历史学的数字化转向王育济152
 历史学的数字化转向主题讨论集成倪慧丽整理155
 历史学的数字化转型与发展[美]Adam J Kosto等155
 数字技术如何在历史学研究中应用[美]Kathryn Sklar等601
 对历史学研究中的具体数据库的介绍[新]Aadrea Nanetti等164
 历史学数字化转型的挑战与前景[俄]Alla Kovalovat等171
 全球范围内推动数字化的历史[意]Serge Noiret等174
 【史学大会与山东文化】
 璞玉初开:山东博物馆所藏甲骨文的来源与价值杨秋雨177
 历史的城缘:鲍德威与济南何昭旭184
 山东的世界意义《中国历史评论》编辑部191
 【中外学者论史学大会一】
 罗伯特弗兰克论大会[法]罗伯特弗兰克203
 张海鹏论大会张海鹏210
 张荣论大会张 荣221
 郑群谈《中国历史评论》与史学大会郑 群王少辉整理234
 【参会青年学生来信选登一】
 打破史学欧洲中心论,树立中华复兴史学观袁 博247
 参与史学大会有感刘晨曦251
 大历史中的小历史李昊健253
 |  
         
          | 內容試閱: |   
          | 本次大会有八项纪录: 第一,规格高。大会开幕式当天,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特致贺信,贺信中对大会怎么开,今后怎么做研究等细节都有谈及。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开幕式致辞中讲述了对大会和对历史学研究的期待。国家领导人对会议的密集关注,是以往很少见的。
 第二,人数多。本次大会注册参会学者2684余人,国别90个以上,这是以前没有过的。
 第三,前沿议题,聚焦中国。本次大会设置四个主题,其中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情感的历史、历史学中的数字化转向均是首次提出的前沿议题。开幕首日就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展开全天讨论,这是大会首次聚焦中国议题。
 第四,中国学者高出镜率。根据会议手册,整个大会由175场会议组成,创历届之最。其中由中国学者主持的会议有16场,担当评议人的中国学者逾70人,论文涉及中国的超过90篇,中国学者高出镜率创历届之最。
 第五,多会并举。征得国际历史学会的同意,此次会议有两场平行会议、六个卫星会议,开大会历史先河。
 第六,志愿者服务高效。从接送站、食宿行到会议通知,大会各环节都可方便地找到熟练使用中英双语的青年志愿者提供帮助。据大会组委会统计,大会有760名志愿者参与,其中500名是山东各高校学生。曾多次出国参会的张海鹏回忆起自己曾在外遭遇的困难并指出,外国学者中大多数人不会汉语、第一次来到中国,志愿者的帮助对他们是真正需要的。
 第七,舆论公众关注广。国际史学大会虽有史学界奥林匹克美誉,但往届会议仅在学术刊物上被报道和关注,没有引起大众的广泛关注,而此次会议做到了让历史研究走近大众,全球视野下的中国、书写情感的历史成为坊间热议的话题,带动了公众对基础学科研究的兴趣。
 第八,节俭宽松办会。此次会议筹办前期即得到山东省政府和财政部的专项经费支持,政府支持表明了其重视学术研究、量力而行创造宽松研究环境的态度。
 王教授,我再强调一遍,您的说法是对的,与我读到这封信的感觉是一样的。习主席的确超越了一般政治家对历史的理解,他对历史学的确有着很深邃的思考。他不但强调了历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也准确的阐述了历史学的功能,甚至他还用时间与空间很巧妙、很智慧地定义了历史(World Change,Time Fly,即习主席贺信中所引用唐诗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与张海鹏会长和其他中国历史学家一样,当我听到一位政治家,一位有着崇高影响力的大国领袖说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这句话时,也是分外高兴。但西方的政治家,包括历史学家可能还没有把历史学上升到这样的高度,他们也不一定都认同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这句话。我个人认为,历史学虽然只是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学科,但与其他具体学科的确不同。无论文学、艺术、法律、经济等等,所有这些学科的研究人员,都必须了解自己研究对象的历史。这就是历史学为什么是一切学科中的关键学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