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极限聊斋:王蒙神侃《聊斋》(精装珍藏版)
			》 
			 售價:HK$ 
			435
			 
			 
	
			  
			《 
			2025-2028帆船竞赛规则
			》 
			 售價:HK$ 
			539
			 
			 
	
			  
			《 
			华章大历史042——帝国的骨架:先秦、秦汉地缘政治结构变迁大势
			》 
			 售價:HK$ 
			539
			 
			 
	
			  
			《 
			香遇中国:中华香史五千年
			》 
			 售價:HK$ 
			594
			 
			 
	
			  
			《 
			见字如面:奏折里的雍正
			》 
			 售價:HK$ 
			352
			 
			 
	
			  
			《 
			经纬度丛书·亚历山大帝国
			》 
			 售價:HK$ 
			347
			 
			 
	
			  
			《 
			金钱的艺术
			》 
			 售價:HK$ 
			296
			 
			 
	
			  
			《 
			部落:文化本能如何塑造我们的世界
			》 
			 售價:HK$ 
			403
			 
			 
	
 
      | 
     
      
      
         
          | 編輯推薦: | 
         
         
          |  
            《电接触理论、应用与技术》(Electrical Contacts: Fundamentals, Applications and Technology)是国际电接触知名专家经典力作,国内电接触知名专家倾情翻译!
           | 
         
       
      
      
      
      
         
          | 內容簡介: | 
         
         
          |  
            《电接触理论、应用与技术》(Electrical Contacts: Fundamentals, Applications and Technology)分为3篇:第1篇为电接触基础,讲述了电接触的结构、机理及基本理论,电摩擦的基本形式与原理,常用电接触材料的基本性能和应用,电接触可靠性等;第2篇为电接触应用,介绍了电力连接器的结构、故障机理及预防措施,电子连接器的材料、结构、故障机理及预防措施等,从电摩擦学的角度阐述了在各种条件(参数)下的滑动电接触特性及机理;第3篇为诊断与监测技术,介绍了摩擦表面的电检测、评估方法,以及电网的监测技术。《电接触理论、应用与技术》(Electrical Contacts: Fundamentals, Applications and Technology)引用了大量相关领域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并附有大量参考文献,使读者在掌握电接触原理及应用的同时,也能获得对该领域研究背景和发展趋势的了解,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便利。《电接触理论、应用与技术》(Electrical Contacts: Fundamentals, Applications and Technology)可作为电气设备科研与设计人员的参考书,也可作为高校机电自动化等相关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参考用书。
           | 
         
       
      
      
      
         
          | 關於作者: | 
         
         
          |  
            作 者 简 介Milenko Braunovic 博士1962年于南斯拉夫Belgrade大学毕业,并分别于1967和1969年在英国Sheffied大学获硕士和博士学位。1971~1997年作为高级研究人员在HydroQuebec研究所(IREQ)工作,1997年退休并建立了自己的科学顾问公司MB Interface。1997~2000年任加拿大电力联合会顾问。目前是加拿大魁北克Boucherville的研发负责人。在过去的30年里,Milenko Braunovic 博士在HydroQuebec研究所和加拿大电力联合会做了大量的研究和管理工作,内容涉及电力接触、立交桥设计与评估、加速实验方法,以及电力连接摩擦学等领域。他还指导了形状记忆合金在电力系统应用的研发工作。Milenko Braunovic 博士撰写了100多篇论文和技术报告,包括在他擅长的科学领域撰写百科全书的相关部分及专著。此外,他多次在世界范围讲学,发表了大量的国际会议论文。基于他对电接触研究与应用的贡献,Milenko Braunovic 博士于1994年获Ragnar Holm科学成就奖。基于他对电接触Holm会议长期的领导和组织工作,1999年获Ralph Armington杰出贡献奖。他还于1994年获IEEE CPMT最佳论文奖。1990年他在加拿大Montreal成功地主持了第15届国际电接触会议(ICEC),任美国Chicago第18届ICEC技术委员会主席。他是IEEE、ASM、MRS、ASTM、TMS高级会员。Valery Konchits博士于1949年1月3日出生于白俄罗斯Gomel市,1972年毕业于Gomel国立大学,1982年在俄罗斯Kalinin 技术学院获摩擦学博士学位。1972年他加入白俄罗斯科学院Gomel金属聚合物研究所,1993年成为摩擦实验室主任,2001年任Gomel金属聚合物研究所副所长。Valery Konchits博士的研究领域主要有电接触的摩擦与磨损、接触界面的剥削现象,以及摩擦的电子物理诊断方法。他发表了80多篇论文,获得了10项专利。是专著《电接触摩擦学》(俄文,1986年出版)的作者之一。Nikolai Myshkin教授于1948年出生于俄罗斯Ivanovo,1971年毕业于电力工程学院机电专业。1977年在俄罗斯科学院力学所获博士学位,同年进入Gomel金属聚合物研究所,1990年起为摩擦学部主任。2002年为MPRI主任。1985年他在摩擦学领域获科学博士学位。1991年成为材料科学教授。2004年被选为白俄罗斯科学部成员。1983年他获得USSR国家青年科学家奖,1993年获白俄罗斯科学部最佳研究奖,2004年获俄罗斯政府科学技术奖。Nikolai Myshkin教授的研究领域主要有微纳米表面特性、固体接触机理、磨损监测、摩擦中的电现象、摩擦测试设备以及航天工程。他作为作者或合作者发表了180多篇论文,获得了60项专利。他作为作者之一撰写了《摩擦手册》(1979年俄文版,1982年英文版),专著《边界润滑的物理、化学和机理》(1979)、《电接触摩擦学》(1986)、《摩擦学中的声学和道学方法》(1991)、《机械中的磁场》(1993),《材料科学》(1989),英文《摩擦学导论》(1997)、和《摩擦学:原理与应用》(2002)。Nikolai Myshkin教授是白俄罗斯摩擦学会主席和国际摩擦委员会副主席,《摩擦与磨损》杂志副主编,以及《国际摩擦学》、《摩擦学报告》、《工业如何与摩擦》和《机械性与应用国际》杂志编委会委员。
           | 
         
       
      
      
      
         
          | 目錄: 
           | 
         
         
           
            目录
 译者序
 原书序
 前言
 作者简介
 第1篇电接触基础
 第1章电接触概述2
 11引言2
 12基本特征综述4
 第2章接触机理7
 21固体表面7
 22表面形貌8
 23测量表面参数的现代方法15
 24光滑表面的接触18
 241塑性接触和弹塑性接触20
 25粗糙表面之间的接触23
 251GreenwoodWilliamson 模型23
 252多级模型26
 253弹性接触转变到塑性接触29
 第3章摩擦学31
 31摩擦31
 311摩擦定律31
 312实际接触面积33
 313界面粘合(摩擦的粘着分量)33
 314摩擦时的变形36
 315摩擦是运行条件的函数38
 316初始位移39
 317粘性滑动40
 32磨损41
 321磨损阶段42
 322磨损的简化模型43
 323磨损的基本原理44
 324磨料磨损45
 325粘着磨损49
 326粒块形成49
 327疲劳磨损50
 328腐蚀磨损51
 329微动磨损53
 3210脱层磨损54
 3211侵蚀56
 3212组合磨损方式56
 33润滑57
 34摩擦学目前的发展趋势58
 第4章电接触材料61
 41金属电接触材料61
 411电接触材料的性能61
 电接触理论、应用与技术目录4111铜64
 4112铝66
 4113银67
 4114铂69
 4115钯69
 4116金69
 4117铑70
 4118钨70
 4119镍70
 412重载荷及中等载荷电接触金属及合金材料71
 413轻载荷电接触的金属和合金材料73
 414液态金属接触材料74
 415弹性电接触材料76
 416形状记忆合金及其在电接触中的应用77
 42电接触用镀层79
 421基本要求79
 422表面工程技术81
 4221表面偏析81
 4222离子注入82
 4223电镀83
 4224化学镀85
 4225喷镀85
 4226化学沉积86
 4227刷镀87
 4228物理气相沉积技术87
 4229电火花沉积88
 42210中间过渡层88
 42211多层电接触88
 423镀层材料89
 4231用于电源连接器的镀层(铜、铝连接)89
 4232电子电力工业镀层92
 43复合电接触材料98
 431转换设备复合电接触材料98
 432用于滑动触点的自润滑复合材料104
 44纳米材料110
 441纳米材料总体性能111
 442力学性能112
 443电性能117
 444磁性能119
 4441巨磁阻120
 4442弹道磁阻效应122
 445纳米管123
 446热稳定性125
 447纳米材料表征技术125
 4471纳米压痕126
 4472扫描探针显微镜127
 第5章通过接触面的电流和热流的传导131
 51接触电阻131
 511圆形和非圆形的a斑点131
 512信号频率的影响136
 513尺寸影响,纳米级接触137
 514表面膜的影响140
 515接触形状的影响145
 516粗糙接触的传导性150
 52接触面的热效应157
 521热传导理论的基本原理158
 522热传导理论的基本问题159
 523电流对接触斑点的加热163
 5231无膜金属接触163
 5232有表面膜的接触斑点的生热166
 5233带有隧道导电膜的接触间隙的场强169
 524摩擦生热公式170
 525电接触的闪点173
 526摩擦接触的瞬态热效应175
 5261热弹性的不稳定性176
 5262温度摩擦系数引起的非稳定性176
 5263摩擦方式的变化与非稳定性间的关系176
 第6章电接触中的可靠性问题178
 61电接触可靠性的重要性178
 62电接触的必要条件179
 63影响电接触可靠性的因素179
 64连接器的失效机理181
 641 接触面积181
 642氧化183
 643腐蚀184
 644微动磨损187
 6441微动机理188
 6442影响微动的因素189
 6443电接触中的微动190
 6444接触载荷191
 6445运动频率194
 6446滑动幅值194
 6447相对湿度194
 6448温度195
 6449电流作用196
 64410表面加工198
 64411硬度198
 64412金属氧化物199
 64413摩擦系数199
 64414电化学因素199
 645金属间化合物199
 646电子迁移205
 647应力松弛和蠕变207
 6471电流作用的本质208
 6472电流对应力松弛的作用209
 648热膨胀214
 65连接劣化的影响214
 651接触剩余寿命的预测模型216
 652接触劣化的经济影响221
 653电源品质223
 第2篇电接触应用
 第7章电力连接226
 71电力连接器的类型226
 72结构设计和退化机理227
 721螺栓连接器227
 7211螺栓连接的磨损231
 7212铝连接器的微动磨损233
 7213金属间化合物235
 7214蠕变和应力松弛236
 722母线穿刺接触238
 723压接式连接器240
 7231压接连接的退化机理242
 7232腐蚀243
 7233压接式连接器中的微动245
 724机械连接器245
 7241接线螺钉连接器245
 7242绝缘刺穿连接器249
 7243楔形连接器249
 725焊接连接器250
 73减缓措施252
 731接触面积连接器设计252
 732接触压力254
 733表面预处理256
 734机械接触装置256
 7341重新固定259
 7342双金属嵌入260
 7343过渡垫圈260
 7344多接触元件261
 7345形状记忆合金机械装置261
 7346自修复连接262
 735润滑:接触辅助化合物262
 74安装程序265
 第8章电子连接器267
 81电子连接器的类型267
 82电子连接器的材料268
 821焊接材料268
 822无铅焊料269
 8221锡269
 8222锡银合金270
 8223锡银铋合金270
 8224锡银铜合金271
 8225锡银铜锑合金271
 8226锡银锑合金271
 8227锡铋合金272
 8228锡铜合金272
 8229锡铟合金273
 82210锡铟银合金273
 82211锡锌合金274
 82212锡锌银合金274
 82213锡锌银铝镓合金274
 83电子连接器的失效机理276
 831孔隙率276
 832腐蚀污染278
 8321孔隙腐蚀278
 8322蠕变腐蚀279
 8323变色281
 833微动283
 834摩擦聚合物290
 835金属间化合物292
 836蠕变和应力松弛303
 837电子迁移307
 838晶须311
 84改善措施314
 841镀层作用315
 8411金镀层315
 8412钯和钯合金316
 8413锡镀层317
 8414镍和镍基合金317
 842润滑作用318
 第9章滑动接触321
 91电接触摩擦学321
 911摩擦与电流之间的相互作用322
 912边界膜的作用322
 913提高滑动电接触可靠性的主要方法323
 914滑动电接触发展中的摩擦物理学325
 92干(无润滑)金属接触328
 921小电流接触328
 9211摩擦条件下小电流和电场的影响329
 9212界面剪切效应329
 9213粘结、转移、磨损碎屑的形成及表面蜕变331
 922大电流接触336
 9221电流对于摩擦性能的影响336
 9222电场的影响340
 9223速度的影响342
 9224接触件材料组合的影响342
 9225滑动中的电塑效应343
 9226金属纤维电刷接触的摩擦及电流传递345
 923接触电阻的稳定性、电噪声349
 9231常闭连接器的接触噪声349
 9232滑动接触的电噪声350
 93润滑的金属接触360
 931润滑要素的概述360
 932润滑边界层的电性能360
 933润滑接触的电导率364
 9331润滑剂对于接触斑点周围区域电导率的影响364
 9332润滑剂对于接触斑点电导率的影响365
 9333经过润滑处理后接触对电导率的实验研究370
 9334光滑润滑表面间的接触电阻373
 9335温度对接触电导率的影响374
 934滑动电接触中的润滑因素375
 9341润滑剂影响的早期研究376
 9342润滑剂的耐用性377
 9343润滑剂的摩擦化学特性379
 9344速度对于小电流接触的影响382
 9345润滑剂对于接触性能的影响382
 9346大电流润滑接触中的电流导通情况及摩擦力384
 935电接触润滑剂388
 9351滑动开关接触件的润滑剂389
 9352用于传感器中滑动接触的润滑剂390
 9353接触润滑剂的选择392
 94复合接触394
 941中间层对电特性的影响394
 9411中间膜层的结构和电特性394
 9412电流通过中间层的接触机理399
 9413复合金属接触面极性对电导率的影响405
 942电流的润滑效应408
 9421电流对摩擦性能的影响408
 9422电流的润滑效应机理410
 9423电刷材料对带电摩擦性能的影响413
 943电磨损416
 9431无电流接触磨损416
 9432电流在磨损中的作用417
 9433无电火花下的电磨损影响因素420
 9434洁净程度对电接触区域的影响424
 9435存在火花和电弧时的磨损426
 9436减少电磨损的方法427
 第3篇诊断与监测技术
 第10章摩擦学中的电检测方法430
 101表面特征430
 102接触区域与摩擦范围的判断434
 1021接触区域的形成434
 1022有氧化膜的滑动接触控制438
 1023金属接触点形成的实验研究439
 103材料和润滑物的摩擦特性估测442
 1031表面膜的承载能力和润滑性能的估测442
 1032在不完全的润滑下的润滑中间层的抗剪强度估计444
 1033通过电气方法评估材料和润滑剂的热稳定性446
 1034表面涂层和表面膜的控制448
 1035测量和分析接触特性的新型系统449
 第11章监测技术454
 111热测量456
 1111红外线温度测量456
 1112红外线温度图像测量的基本特征457
 1113红外线热系统的类型458
 1114形状记忆效应温度指示器462
 1115温度胶465
 1116远程温度传感器465
 112电阻测量466
 113监测接触载荷469
 114超声波测量470
 115无线监测471
 116监测和诊断技术的成本效益474
 附录476
 附录A粗糙表面的描述方法476
 附录B形状记忆材料483
 附录C电接触数据表498
 参考文献50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