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劝学》
这是中匈两国学者就法治社会、国家治理与政府审计理论与实务问题的首次会晤与对话,必将有力推进中匈两国学者在管理学、经济学与法学领域的知识交流与合作,它是中匈乃至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学者学术交流的平台,更是推进社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题注
南京审计学院是中国乃至亚洲地区唯一一所以“审计”命名的大学,是中国审计高等教育的发源地与知识资源创新基地之一,基于学校重点科研与理论创新领域在中国社会现代化发展中的基础作用,学校的发展历来受到国家与社会的高度重视。进入21世纪以来,完善与推进法治进程、强化与优化国家治理,成为中国社会现代化发展的两大核心支柱,国家治理的理论与实践,开始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与重视,也为学校事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重大的发展机遇。2011年,南京审计学院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财政部、审计署和江苏省人民政府确定为共建大学。
“特色、质量、国际化”是南京审计学院的办学理念,这一理念的创立与不断完善,是学校事业发展的重要准则与保证。办学理念是一个有机联系的体系,其中,“特色”是大学发展之基,由此决定了学校的战略目标选择,必须明确学校的重点与优势发展学科,以之为基础,塑造与优化重点与优势学科,据以打造学校的学术高地与“特色”品牌集群,注重优势学科的示范与辐射效应。“质量”是大学发展之本,由此决定了学校的战略目标选择,必须确立学校在知识创新与文化传承中的基本标准,大学惟注重知识创新的能力建设,并不断提升建设水平,方能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国际化”是大学发展之翼,由此决定了学校的战略目标选择,要不断扩大国际交流的范围与层次,提升大学的国际化程度与水平,实现知识的国际化、交流与对话的国际化。1975年,被誉为“近世以来最伟大的历史学家”的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曾预言:“21世纪将是中国人的世纪”。对于中国人来说,20世纪80年代开启的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在21世纪必将得到更加全面的开放与发展,大学国际化程度的提高,才能为知识的创新、传播与交流提供更有力的途径。
中华人民共和国南京审计学院与匈牙利共和国佩奇大学(Hungarian Pécsi Tudományegyetem)的正式合作,创建于2012年。2012年9月,由匈牙利佩奇大学校长佑泽夫·鲍迪斯教授(Prof. Dr. Jozsef Bodis)率领的代表团到访南京,双方就两校合作的领域、模式与机构设置等问题进行了友好磋商。双方商定,创建并不断深化两校在师生交流、学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共同为两国友好合作战略的实施提供智力支持与保证,这是南京审计学院国际化战略的又一积极而重大的成果。2012年9月26日,南京审计学院校长王家新教授(Prof. Wang Jiaxin)与佑泽夫·鲍迪斯教授在南京联合签署了两校战略合作协议,匈牙利共和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总领事及其随行人员共同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根据合作协议,两校分别设立专门的“中匈学术文化研究中心”(Sino-Hungarian Academic Research and Cultural Center, SHARCC)作为双方交流的平台与协调机构。从历史上看,中匈两国友谊源远流长。20世纪下半叶以来,匈牙利始终是中国在东欧地区重要的合作伙伴之一。20世纪90年代,匈牙利共和国开始进入社会转型时期,匈牙利选择了适应本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政策,其社会转型平稳,经济建设快速发展。进入21世纪,中匈关系得到进一步的推进与发展,两国高层领导会晤更加密切,合作关系更为稳固。匈牙利佩奇大学位于匈牙利西南部边境具有2000年历史、素有大学城之美誉的古城佩奇市(Pécs),2010年佩奇市被评为“欧洲文化之都”。早在公元1367年,东欧地区开始建立大学之时,匈牙利国王路易斯一世即创建了佩奇大学,因而,佩奇大学是匈牙利最早的公立大学,匈牙利高等教育的历史也由此发端,佩奇大学的成立奠定了匈牙利国家高等教育的基础,作为欧洲第七所最古老的大学、匈牙利第一所国立大学,佩奇大学也是匈牙利共和国第二大的综合性大学。2000年1月1日,亚诺什·潘诺纽什大学(University of Janus Pannonius 大学、佩奇医科大学(Pécs 医学院和赛克萨德的埃利亚斯·久洛教师培训学院(Illyés Gyula,Szekszard合并成为现今的佩奇大学。佩奇大学历史悠久,学校在匈牙利的高等教育体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南京审计学院与佩奇大学的合作,是中匈友谊的积极成果,也是大学国际化发展的重要一步。
2013年4月,南京审计学院副校长尹平教授(Prof. Yin Ping)率团回访佩奇大学,并为匈牙利佩奇大学“匈中学术文化研究中心”揭牌,中国驻匈牙利大使馆教育负责人李新华博士、中国在匈牙利开办的两所孔子学院的中方与匈方院长以及中国驻匈机构代表共同出席了揭牌仪式。在其后的商谈中,双方商定,为推进两校合作战略向学术领域的深化,促进两校学术交流与对话机制的现实化,双方联合设立“中匈国际论坛”,作为两校学术交流的平台与机制,“首届中匈国际论坛”由南京审计学院举办。为确保论坛的成功举办,南京审计学院就论坛的议题进行了认真的论证,经双方商定,最终确立将“法治社会 国家治理与政府审计”作为“首届中匈论坛”的主题。究其原因在于,一方面,法治社会构建中的国家治理问题,是中匈两国乃至世界各国所共同面对且共同关注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值得两国学者的重点关注。关注东欧国家转型时期的战略得失,有利于对转型时期中国的改革提供有益的、可借鉴的经验。聚焦转型时期我国国家治理的核心问题,也是当下中国国家治理领域中值得特别关注的理论与现实问题。另一方面,南京审计学院作为中国审计高等教育的知识创新基地,成功申报了“现代审计科学”作为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有必要将“政府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作为重点议题提供给两国学者进行合作研究,以为政府审计制度的完善提供有益的国际经验。论坛筹备期间,受到南京审计学院与匈牙利佩奇大学“中匈学术文化研究中心”(“SHARCC”)的高度重视,论坛的论文征集通知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论坛共征集到论文67篇。
经过积极筹备,2014年4月12日,由南京审计学院、匈牙利佩奇大学联合主办、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所协办的“首届中匈国际论坛”在南京开幕。论坛除吸引了匈牙利佩奇大学12名学者外,来自克罗地亚、斯洛伐克、西班牙等国的学者共同参加了论坛。论坛期间,16名外籍学者、3名中国台湾地区学者,与28名内地学者共同就现代国家法治社会构建时期的国家审计与腐败控制、转型国家经济治理、法治国家与腐败治理以及司法改革与司法公信力四个专题进行了研讨与发言,论坛设总论坛与分论坛两种形式进行。南京审计学院校长晏维龙教授(Prof. Dr. Yan Weilong)、匈牙利佩奇大学商学院副院长苏奇·克里斯蒂安副教授(Dr. Sz?cs Krisztián)、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所所长叶青教授(Prof. Dr.Ye Qing)、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所副所长江时学研究员Prof. Dr. Jiang Shixue、台湾政治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王文杰教授(Prof. Dr. WANG Wenjie)、南京大学欧洲中心陈晓律教授(Prof. Dr. Chen Xiaolü)分别进行了论坛主旨发言,学者间进行了充分的交流与对话。《中国社会科学报》《社会科学报》《检察日报》《审计与经济研究》《政治与法律》《人民检察》《南京审计学院学报》等国内知名媒体出席论坛并进行了报道。
推进法治社会的全面构建,探寻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的科学方法,是人类在进入21世纪以后受到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这一问题,对于尚处于转型与发展时期的国家来说,更是一个值得高度关注的焦点问题,由此也必然成为理论研究的重大课题。本学术文集是首届中匈国际论坛就这一问题研究的学术成果汇集。
“审计与腐败控制”是论坛的第一主题。“现代审计科学”是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的建设项目之一,为推进审计理论比较研究与国际交流,南京审计学院集中研究实力进行了认真准备,入选本学术文集的论文共17篇,论文分别就国家审计机关法律地位、国家审计反腐功能等问题进行了具体论述。其中,郑石桥教授、王会金教授、戚振东副教授、许汉友副教授、孙婷博士、周达勇博士、苏德金博士、张晓瑜研究员的一组论文,分别针对中国国家审计制度、匈牙利国家审计署、罗马尼亚审计院、捷克最高审计署、波兰最高监察院、俄罗斯联邦审计院在反腐败中地位和作用进行比较研究,具有国际经验的参考价值。其中,南京审计学院王会金教授就审计方式进行了具体分析,认为协同审计是我国政府审计的新方式,在发挥政府审计的监督功能方面具有更为积极的作用。南京审计学院郑石桥教授研究了中国政府审计反腐败机制及其效果,从三个方面检验政府审计作为国家治理的“免疫系统”的实现机制,具有启发意义。南京审计学院王敬勇副教授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法制环境与腐败治理正相关、经济发展水平与腐败治理存在“倒U”型关系、各种类型的政府审计均有利于腐败治理但差异明显,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戚振东副教授提出运用破窗理论作为国家审计腐败治理的基础理论,也具有理论视角的创新价值。
“转型国家经济治理”是论坛的第二主题。转型国家的经济治理也是“现代审计科学”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受到匈牙利及外方学者重点关注的一个重要议题,入选本学术文集的论文共11篇。论文就转型国家腐败产生的经济原因、国家经济治理能力建设、文化价值观、经济发展和腐败、匈牙利经济宏观与微观发展模式选择、经济转型问题的解决对策,以及东欧外商投资与就业等问题进行了分析与交流。其中,南京审计学院喻一文教授提出,腐败的存在根源在于所有权,政府的扩张导致政府公池悲剧,形成了有关腐败的中国特色:在经济倍增的同时,腐败也在同步增长着。南京审计学院尹平教授、杨婧博士发现文化价值观影响着一个社会的腐败程度,经济发展水平在其中起着交互影响作用,文化价值观既是腐败深层次的影响因素也是防腐反腐的工具和途径。匈牙利学者针对国家经济转型问题进行了具体论述:珀尔(Jozsef Poor)教授总结了中东欧国家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以及对就业的影响;平特(Eva Pinter)副教授基于银行和保险公司,从服务创新角度分析匈牙利金融中介的整合情况;马库斯(Gabor Markus)副教授分析了匈牙利政府在提高企业竞争力方面的作用;安德拉什(Kecskés András)副教授对匈牙利政府在商业恶意并购中发挥的干预作用进行了介绍与评价。
“法治国家与腐败治理”是论坛的第三个主题。现代化进程中的腐败与反腐败是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重大理论与现实议题,这一专题引起了来自欧洲、台湾地区以及国内学者的重点关注,入选本学术文集的论文共16篇。论文就反腐败刑事政策的选择、欧盟反腐刑事制度构建、匈牙利腐败的刑事法治理、克罗地亚的腐败治理、良治与公民的社会参与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而有针对性的论述。中国腐败治理理论专家、南京大学法学院孙国祥教授(Prof. Sun Guoxiang)提出,结合《联合国反腐败公约》所体现的刑事政策选择,现阶段应对腐败犯罪的刑事政策应采“又严又厉”的思路,落实“苍蝇老虎一起打”策略,加大刑罚供应量。匈牙利佩奇大学法学院托特·米哈里教授则在论文中提出,加大贿赂犯罪的刑罚对于腐败治理仅具有短期效果,不是最终的解决方案,反腐刑事政策应当注重综合性反腐体系的构建。克罗地亚奥西耶克大学法学院伊格尔(Dr. Igor Vuletic)副教授结合克罗地亚近年来重大腐败案件及对民意的实证调查,提出公众意识是腐败治理中的最重要因素,应当通过包括刑法在内的各种手段加强公众的廉洁意识。台湾政治大学李圣杰Dr. Li Shenjie副教授提出,为有效揭露腐败行为,应当建立更为有效的举报人保护制度。此外,围绕具体的贿赂犯罪治理,南京审计学院魏昌东(Prof.Dr. Wei Changdong)教授、钱小平(Dr. QIAN Xiaoping)副教授分析了转型国家“寻租型”贿赂犯罪的特点,提出应当积极借鉴国际反腐公约的规定,确立“上游治理”的反腐策略,加强对行贿行为的治理。匈牙利佩奇大学中匈学术文化中心主任、法学院盖尔·伊斯特万Dr. Gál István副教授介绍了2012年匈牙利新刑法典对贿赂犯罪立法修正。钱小平副教授认为,匈牙利新刑法典对贿赂犯罪构成要件的规定较为简洁,限制性要素较少,构建了“对称性”的犯罪治理机制,而“公职人员怠于报告贿赂犯罪活动罪”更是加强了公务员群体对于腐败的敏感度,有利于提高反腐治理效果,值得中国借鉴。
“司法改革与司法公信力”是论坛的第四个主题。随着法治建设的推进,社会公众的法律意识、权利意识逐步提高,对司法公信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入选本学术文集的论文共6篇。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所长叶青教授(Prof. Dr. Ye Qing)认为,要在提高司法公信力上迈出新的步伐:一是坚持和完善司法权依法独立行使体制,科学设置与调整司法机关内部组织,合理配置各部门权力。二是建立健全案件管理机制,提高办案质量。在质量控制上,构建“点、线、面”全方位的控制体系,通过案件类型化处理、典型案例通报等把握审判质量的基本情况。三是加强司法队伍建设,提高司法人员能力。四是加快司法保障制度建设,促进司法公信力。苏州大学法学院教授李晓明则认为,正在进行的刑事司法改革,进步是肯定的,但应从四个方面进行改进:一是改革理念的明确定位。二是不仅要制定具体的改革措施,而且要统筹整体的改革规划与部署。三是建立科学的考核机制。四是要特别注意外围配套措施建立,没有支撑和配合的改革措施是软弱无力的。
21世纪必定是继往开来的世纪,《法治社会、国家治理与政府审计》一书,是南京审计学院和匈牙利佩奇大学两校学术交流合作的第一个成果。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由于选题、篇幅和编辑时间的限制,在编辑过程中,本书对会议论文作了取舍,也对部分论文说明性文字作了精炼,未一一与作者协商沟通,敬请大家理解。我们坚信,本书的诞生,标志着两国学术界交流的良好开始,我们真诚地期望,能将这种比较研究的对话模式继续推进与深化下去,以为中国国家现代转型提供更广阔的国际视野和参考经验。
南京审计学院
副院长:王会金教授谨识于润泽湖畔
2015年6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