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希特勒与第三帝国(全二册)(第三帝国通史写作的里程碑!7年魔鬼养成期+6年帝国崩塌录=13年人类至暗
			》 
			 售價:HK$ 
			959
			 
			 
	
			  
			《 
			没有民主的政治(1815—1914):英国政府的观念与关注
			》 
			 售價:HK$ 
			551
			 
			 
	
			  
			《 
			甲骨文丛书·古代东亚的车舆社会史
			》 
			 售價:HK$ 
			913
			 
			 
	
			  
			《 
			大西洋现实主义:帝国与国际政治思想的德美交汇
			》 
			 售價:HK$ 
			407
			 
			 
	
			  
			《 
			四海车书总会同:元代文人游历与行旅诗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 
			 售價:HK$ 
			653
			 
			 
	
			  
			《 
			接触 2025全新升级版 
			》 
			 售價:HK$ 
			347
			 
			 
	
			  
			《 
			21天打造翘臀
			》 
			 售價:HK$ 
			301
			 
			 
	
			  
			《 
			匠心传承:山西非遗日历·2026年·木版年画
			》 
			 售價:HK$ 
			704
			 
			 
	
 
      | 
     
      
      
         
          | 編輯推薦: | 
         
         
          |  
            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相比,有哪些特征?西方早期的现代化理论研究者给出了一些指标。经济:现代社会是工业和服务业占据绝对优势的社会,或所使用的全部能源中非生命能源占据较大比重的社会。政治:现代社会普遍具有一个有高度差异和功能专门化的一体化的政府组织体制,它采用理性化和世俗化的程序制定政治决策,人民怀有广泛的兴趣积极参与政治活动,各种条例的制定主要是以法律为基础。社会结构:现代社会是高度分化的社会,社会流动率高,人口向城市集中。文化:现代社会的文化强调理性主义、个性自由、不断进取、效率至上、能力至上等。为了使一个社会从传统形态转变到现代形态,必须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彻底改变这个社会,用一套全新的现代的经济、政治、社会和心理结构来取代旧的传统的经济、政治、社会和心理结构。
           | 
         
       
      
      
      
      
         
          | 內容簡介: | 
         
         
          |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也逐渐被卷入全球化体系。中国本处于东亚权力中心地位,与周围各属国形成宗藩关系。西方殖民体系与中国的宗藩体制发生了激烈冲突。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打击,西方开始以不平等条约体系规范中外关系,在中国建构半殖民地统治秩序。中国被迫逐渐接受这种秩序。但中国毕竟是具有悠久历史文化、具有高度民族优越感的大国,中华民族决不会甘于被边缘化。于是,中国社会精英及民众对列强殖民化的侵略行径展开了激烈的抗争、艰难的探索。本书主要以全球化与现代化的视野,从政治、经济、外交、思想文化等方面系统阐述了晚清时期,中国一步步走向现代化的艰难历程。此书以观念冲突与演变为研究切入点,对中国现代化历程的艰难曲折进行了一定反思。
           | 
         
       
      
      
      
         
          | 關於作者: | 
         
         
          |  
            刘保刚,男,1966年10月生,河南鄢陵人,2000年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毕业,导师崔之清教授,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研究,先后在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5篇,参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黄河文化史》等多部著作。
           | 
         
       
      
      
      
         
          | 目錄: 
           | 
         
         
           
            导论1
 第一章19世纪前期的中国与世界3
 一、西方列强的崛起与资本殖民主义国际体系的成型3
 二、清朝中衰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滞后26
 三、鸦片战争:中西社会制度及文明的激烈碰撞45
 四、不平等条约体系:中西方关系模式的构建63
 第二章19世纪后期:探索中体西用的现代化模式71
 一、自强求富:君主专制体制内的现代性变革72
 二、反洋教斗争:民族危机刺激的宗教及文明之冲突148
 第三章从甲午到庚子:中国在国际体系中继续沉沦183
 一、世纪之交国际体系的剧烈演变:大国争霸格局的形成183
 二、沉沦中的抗争:义和团运动的兴衰228
 第四章维新变法:从变革体制回归体制内改革245
 一、甲午战争后的中国政局与官僚及知识精英的分化245
 二、西学的传播与扩展252
           | 
         
       
      
      
      
         
          | 內容試閱: 
           | 
         
         
           
            (二)袁世凯掌控朝政,南北议和登场
 1.袁世凯有意和平篡夺最高权力
 袁世凯复出后,一面命冯国璋猛攻汉口、汉阳,一面派人与湖北军政府接触,试探和谈底线。他出任总理大臣后,和谈就由幕后走向公开。袁世凯推动议和也是迫于时势:一是清廷人心尽失,以武力未必能够镇压革命。当时南方各省已全部独立,北方各省也普遍存在革命形势。如果一味镇压,结果难以预料,很可能是袁世凯与清廷一起被革命洪流所吞没。二是袁世凯与清廷之间已经失去信任。亲信王锡彤向袁世凯建言:
 革命之气已盈海内,若再以兵力蹂之,后患方长。况为袁公计,亦殊不值得。盖专制国之大臣立不世之奇功,结果只有两路可走:一为岳武穆身死而国危,一为曹孟德,风利不得泊也。此二者非君杀臣则臣弑君,将何以处袁公乎?袁世凯与载沣等亲贵的关系早已势同水火,如今双方相互防范,关系更加紧张。《抑斋自述》记载,汉口得胜后,载沣拜访袁世凯,从袖中拿出裕隆太后的懿旨,封袁世凯一等侯爵,让袁世凯进宫谢恩。袁世凯大为惊疑,认为这是上演吕后未央宫杀韩信之事,遂再三辞谢,不肯进宫。三是各方,包括列强、原立宪派,乃至革命党人都把政治解决、稳定政局的希望寄托在袁世凯身上。非袁莫属已成为时人共识。袁世凯也正好利用这种形势,通过政治解决谋取最高权力。
 2.南方拥袁声浪高涨
 南方独立诸省,虽然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但拥袁派势力强大,孙中山深受各方压力,被迫同意有条件拥袁。(1)原立宪派早就看好袁世凯。皇族内阁成立后,张謇认为清廷已无望,就乘火车到彰德拜访袁世凯,尽力促成袁世凯出山挽救清廷政治危机。袁、张达成默契。辛亥革命爆发后,张謇立即致电袁世凯,促其迅速北上,入定京师。他认为,清廷退位,实行共和已是大势所趋。(2)颇多革命党人倾向秩序革命,以免延长战祸,希望与袁世凯达成和议。他们担心袁世凯会仿效曾国藩,帮助清廷扑灭汉族革命。黄兴可谓拥袁代表,早在1911年11月9日,他即致函袁世凯,以拿破仑、华盛顿相许,促请袁世凯参与反清革命进程,并表示革命派会拱手听命。函称:
 人才原有高下之分,起义断无先后之别。明公之才能,高出兴等万万,以拿破仑、华盛顿之资格出,而建拿破仑、华盛顿之事功,直捣黄龙,灭此虏而朝食,非但湘、鄂人民戴明公为拿破仑、华盛顿,即南北各省亦无有不拱手听命者。孙中山当上临时总统后,同盟会内妥协议和声浪高涨,孙中山主张北伐,被攻击贪图权力。面对各方施压,孙中山陷入孤立,遂致电袁世凯,表示虚位以待。
 3.议和登场,清廷倾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