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梁启超:维新1873—1898
			》 
			 售價:HK$ 
			449
			 
			 
	
			  
			《 
			黑格尔世界史哲学疏证:自由诸形态论
			》 
			 售價:HK$ 
			449
			 
			 
	
			  
			《 
			广雅·法史万象: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撷英(通过礼与法、情与法的关系,展现法律史背后的文化史。)
			》 
			 售價:HK$ 
			403
			 
			 
	
			  
			《 
			要有光
			》 
			 售價:HK$ 
			352
			 
			 
	
			  
			《 
			岁月的泡沫(波伏瓦、加缪的密友,法国文坛鬼才书写爱情霍乱!)
			》 
			 售價:HK$ 
			214
			 
			 
	
			  
			《 
			索恩丛书·帝国计划:英国世界体系的兴衰(1830~1970)
			》 
			 售價:HK$ 
			862
			 
			 
	
			  
			《 
			改变的勇气:数十个真实人生蜕变故事,教你改变命运的密码。
			》 
			 售價:HK$ 
			301
			 
			 
	
			  
			《 
			你好,乐器大明星(全4册)
			》 
			 售價:HK$ 
			296
			 
			 
	
 
      | 
     
      
      
         
          | 編輯推薦: | 
         
         
           
            《传习录》是王阳明的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集,是一部儒家简明而有代表性的哲学著作。《传习录》不但全面涵盖了王阳明的哲学思想,还体现了他辩证的教学方法以及生动活泼、善于用譬、常带机锋的语言艺术。因此该书一经问世,便受到世人的推崇。
 《传习录全鉴(珍藏版)》延续并发展了国学全鉴系列的特点,专门向读者介绍《传习录》,内容丰富,材料充分,配以通俗易懂的解译,让读者能够轻松地领会《传习录》的精髓,是一部学习国学传统经典的好书。
           | 
         
       
      
      
      
      
         
          | 關於作者: | 
         
         
          |  
            迟双明,男,1968年生,河北省邯郸市人。199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曾在邯郸钢铁公司任子弟中学教师、《邯钢报》编辑等。主要作品有:《首席执行官》(中国商业出版社,2002年)、《诸葛亮日记》(九州出版社,2004年)、《边读边悟菜根谭》(中国华侨出版社,2006)、《素书全鉴》(中国纺织出版社,2009)等。
           | 
         
       
      
      
      
         
          | 目錄: 
           | 
         
         
           
            ◎ 钱德洪序成书之缘 
 一、徐爱录心即是理
 ◎ 1徐爱引言 
 ◎ 2亲民与新民 
 ◎ 3至善是心之本体 
 ◎ 4求孝道于内 
 ◎ 5此心纯乎天理之极 
 ◎ 6知行合一 
 ◎ 7行是知的功夫 
 ◎ 8格物致知,止于至善 
 ◎ 9尽心即是尽性 
 ◎ 10身之主宰便是心 
 ◎ 11去其心之不正 
 ◎ 12知是心之本体 
 ◎ 13礼即是理 
 ◎ 14天理人欲不并立 
 ◎ 15虚文胜而实行衰 
 ◎ 16务本尚实,反朴还淳 
 ◎ 17因时致治 
 ◎ 18事即道,道即事 
 ◎ 19孔子删《诗经》 
 ◎ 20徐爱跋 
 二、陆澄录格物无动静之分
 ◎ 1主一之功 
 ◎ 2念念存天理 
 ◎ 3相下得益,相上遭损 
 ◎ 4人心天理浑然 
 ◎ 5心如明镜 
 ◎ 6义理无定在,无穷尽 
 ◎ 7人须在事上磨 
 ◎ 8下学与上达 
 ◎ 9唯精唯一 
 ◎ 10知行不分 
 ◎ 11以循理为生 
 ◎ 12三子是有意必 
 ◎ 13志与功 
 ◎ 14心即性,性即理 
 ◎ 15理不容分析 
 ◎ 16反省慎独 
 ◎ 17性、理关系 
 ◎ 18省察与克治 
 ◎ 19非鬼迷,心自迷 
 ◎ 20定是心之本体 
 ◎ 21孔子正名 
 ◎ 22毁不灭性 
 ◎ 23有是体即有是用 
 ◎ 24阳明与易经 
 ◎ 25存养夜气 
 ◎ 26动静无端 
 ◎ 27道无所谓上下 
 ◎ 28仁者恻隐心怀 
 ◎ 29权变之道 
 ◎ 30自愿原则 
 ◎ 31良工心独苦 
 ◎ 32治生说误人 
 ◎ 33阳明与道教 
 ◎ 34克制私欲 
 ◎ 35哭则不歌 
 ◎ 36防微杜渐 
 ◎ 37儒家与科技 
 ◎ 38后天修养之功 
 ◎ 39道无精粗 
 ◎ 40私欲如尘土 
 ◎ 41克己功夫 
 ◎ 42道无方体 
 ◎ 43阳明的自然观 
 ◎ 44随才成就 
 ◎ 45做学问要有源泉 
 ◎ 46贯通古今 
 ◎ 47心统五官 
 ◎ 48一念发动 
 ◎ 49静中体悟 
 ◎ 50持其志 
 ◎ 51圣人如天 
 ◎ 52理在心性中 
 ◎ 53已发与未发 
 ◎ 54颜子没而圣学亡 
 ◎ 55现成良知 
 ◎ 56本体不动 
 ◎ 57主客消融 
 ◎ 58心外无物 
 ◎ 59时时用力 
 ◎ 60格为正 
 ◎ 61做功夫的目标 
 ◎ 62孝悌为仁之本 
 ◎ 63阳明批评佛教 
 三、薛侃录一以贯之
 ◎ 1心之神明 
 ◎ 2不假外求 
 ◎ 3不能只管求 
 ◎ 4王朱异同 
 ◎ 5纯乎天理方是圣 
 ◎ 6朱子之悔 
 ◎ 7侃去花间草 
 ◎ 8为学头脑 
 ◎ 9志向真切 
 ◎ 10主宰常定 
 ◎ 11不务空名 
 ◎ 12以改之为贵 
 ◎ 13道德实践 
 ◎ 14体用一源 
 ◎ 15不肯移 
 ◎ 16善用俱是 
 ◎ 17主体性觉醒 
 ◎ 18体未立,用安从生 
 ◎ 19在心地上用功 
 ◎ 20立志贵专一 
 ◎ 21无所偏颇 
 ◎ 22居敬穷理 
 ◎ 23知是理之灵处 
 ◎ 24本体无一物 
 ◎ 25戒惧慎独 
 ◎ 26尊孟贬荀 
 ◎ 27保全真己 
 ◎ 28贵目贱心 
 ◎ 29萧惠好仙、释 
 ◎ 30真知即是行 
 ◎ 31死生之道 
 ◎ 32性、道、教 
 ◎ 33解偏救弊 
 ◎ 34功夫是恢复明德 
 一、答人论学书知行合一
 ◎ 1特倡诚意 
 ◎ 2与空虚顿悟之说相反 
 ◎ 3功夫次第 
 ◎ 4知行合一的理论基础 
 ◎ 5阳明的进学路线 
 ◎ 6合心与理为一 
 ◎ 7学、问、思、辨、行 
 ◎ 8格物致知说之意旨 
 ◎ 9诚意、致知、格物 
 ◎ 10道之大端易于明白 
 ◎ 11知行合一之功 
 ◎ 12拔本塞源之论 
 二、答周道通书在事上磨炼
 ◎ 1心意之所向 
 ◎ 2何思何虑 
 ◎ 3圣人气象 
 ◎ 4能实致其良知 
 ◎ 5格物是致知功夫 
 ◎ 6身体实践 
 ◎ 7性气一体 
 三、答陆原静书良知学说
 ◎ 1妄心与照心 
 ◎ 2良知无起处 
 ◎ 3精、一、理、气 
 ◎ 4元神、元气、元精 
 ◎ 5良知即是未发之中 
 ◎ 6理无动者 
 ◎ 7未发与已发 
 ◎ 8良知的情感因素 
 ◎ 9戒慎恐惧为良知 
 ◎ 10照心妄心 
 ◎ 11去欲存理 
 ◎ 12儒佛之辩 
 ◎ 13去此病自无此疑 
 ◎ 14明则诚矣 
 ◎ 15良知即是道 
 ◎ 16乐是心之本体 
 ◎ 17无所住处 
 ◎ 18钱德洪跋 
 四、答欧阳崇一万物皆备于我心
 ◎ 1良知与见闻 
 ◎ 2在良知上体认 
 ◎ 3素其位而行 
 ◎ 4先知先觉 
 五、答罗整庵少宰书正心诚意
 ◎ 1实有诸己 
 ◎ 2古本之复 
 ◎ 3不可不辨 
 ◎ 4公道、公学 
 ◎ 5不敢缕缕 
 六、答聂文蔚人即天地之心
 ◎ 1圣人之治天下 
 ◎ 2良知之学不明 
 ◎ 3思以此救之 
 ◎ 4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 5彷徨四顾 
 ◎ 6伏枕草草 
 ◎ 7全在必有事焉上用 
 ◎ 8必有事就是致良知 
 ◎ 9天地间只有此性 
 ◎ 10本体即是良知 
 ◎ 11孝为人的良知本性 
 ◎ 12良知乃无执之大知 
 ◎ 13尽心三节 
 ◎ 14至当归一 
 七、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贵在引导
 八、教约神而明之
 一、陈九川录戒慎恐惧在心念
 ◎ 1破数年之疑 
 ◎ 2格物犹造道 
 ◎ 3无欲故静 
 ◎ 4虽闻见而不流 
 ◎ 5在事上磨炼做功夫 
 ◎ 6合内外 
 ◎ 7只是粗些 
 ◎ 8理障说 
 ◎ 9人胸中各有个圣人 
 ◎ 10功夫愈久,愈觉不同 
 ◎ 11人人自有 
 ◎ 12委曲谦下 
 ◎ 13只要解心 
 ◎ 14事上为学 
 ◎ 15有诗别先生 
 ◎ 16伤食之病 
 ◎ 17学知与生知 
 二、黄直录阳明四句教
 ◎ 1学存此天理 
 ◎ 2学思非两事 
 ◎ 3四句教 
 ◎ 4阳明格竹 
 ◎ 5童子格物 
 ◎ 6强调合一 
 ◎ 7知觉便是心 
 ◎ 8格物即慎独戒惧 
 ◎ 9尊德性 
 ◎ 10致广大 
 ◎ 11见性 
 ◎ 12声色货利之交 
 ◎ 13实去用功 
 ◎ 14后天的感应 
 ◎ 15超越见闻 
 ◎ 16致良知是必有事的功夫 
 ◎ 17一掴一掌血 
 ◎ 18何足为恃 
 ◎ 19立命功夫 
 ◎ 20性相近即性善 
 ◎ 21着不得一念留滞 
 ◎ 22灵明 
 ◎ 23严滩之辩 
 ◎ 24不择衰朽 
 ◎ 25无我自能谦 
 ◎ 26唯变所适 
 ◎ 27故曰非助 
 ◎ 28国裳请题字 
 ◎ 29见在良知 
 ◎ 30圣贤非无功业气节 
 ◎ 31随人分限所及 
 ◎ 32一念发动就是行 
 ◎ 33圣人本体明白 
 ◎ 34善恶只是一物 
 ◎ 35诚意之极 
 ◎ 36分上事 
 ◎ 37动静只是一个 
 ◎ 38矜持太过终是弊 
 ◎ 39作文作诗 
 ◎ 40是无轻重也 
 ◎ 41此心廓然 
 ◎ 42佛氏不着相 
 三、黄修易录生之谓性
 ◎ 1既去恶念,便是善念 
 ◎ 2良知存久 
 ◎ 3无根之树 
 ◎ 4调习此心 
 ◎ 5不为心累 
 ◎ 6气亦性,性亦气 
 ◎ 7随人毁谤,随人欺慢 
 ◎ 8天植灵根 
 ◎ 9与人为善 
 ◎ 10卜筮是理 
 四、黄省曾录良知是造化的精灵
 ◎ 1义即是良知 
 ◎ 2思无邪 
 ◎ 3道心人心 
 ◎ 4因人施教 
 ◎ 5自家本体 
 ◎ 6看穿生死 
 ◎ 7毁谤自外来的 
 ◎ 8不厌外物 
 ◎ 9因人而异 
 ◎ 10简化知识 
 ◎ 11圣人之志 
 ◎ 12与物无对 
 ◎ 13只是致良知三字无病 
 ◎ 14内外两忘 
 ◎ 15道即是教 
 ◎ 16人心与天地一体 
 ◎ 17顺其良知之发用 
 ◎ 18养心不离事物 
 ◎ 19告子病源 
 ◎ 20同此一气 
 ◎ 21心与物同体 
 ◎ 22尽性至命之学 
 ◎ 23剜肉做疮 
 ◎ 24实落用功便是 
 ◎ 25至诚前知 
 ◎ 26能处正是良知 
 ◎ 27天理即是良知 
 ◎ 28重功夫不重效验 
 ◎ 29巧、力非两事 
 ◎ 30是非之心 
 ◎ 31日之余光未尽处 
 ◎ 32七情与良知 
 ◎ 33知行即是功夫 
 ◎ 34本体未尝有动 
 ◎ 35不妨有异处 
 ◎ 36父子讼狱 
 ◎ 37其心只空空而已 
 ◎ 38自家经过 
 ◎ 39元声只在心上求 
 ◎ 40自家解化 
 ◎ 41在心上用功 
 ◎ 42善与人同 
 ◎ 43良知妙用处 
 ◎ 44无未发已发 
 ◎ 45圆融的人性论 
 ◎ 46不为气所乱 
 ◎ 47狂者的胸次 
 ◎ 48反其言而进之 
 ◎ 49须做得个愚夫愚妇 
 ◎ 50泰山和平地 
 ◎ 51念谦之之深 
 ◎ 52天泉证道 
 五、钱德洪跋辗转刊行
 主要参考文献
           | 
         
       
      
      
      
         
          | 內容試閱: 
           | 
         
         
           
            《传习录》上卷是王阳明讲学的语录,由徐爱、陆澄和薛侃所辑并经王阳明本人审阅而成,主要阐述了知行合一、心即理、心外无理、心外无物、意之所在即为物、格物是诚意的功夫等观点。
 徐爱(14881517年),字曰仁,号横山,浙江余杭人,是王阳明最早的入室弟子之一,也是王守仁的妹夫。徐爱是一个典型的内圣型人才,可以说是阳明的颜回。正德七年(1512年)徐爱开始陆续记录先生论学的谈话,并编纂成本。但徐爱英年早逝,终年三十一岁。他生前一直期望为王阳明出《传习录》,后钱洪德完成其遗愿。
 一、徐爱录心即是理
 1徐爱引言
 【原典】
 先生于《大学》格物诸说,悉以旧本为正,盖先儒所谓误本者也。爱始闻而骇,既而疑,己而殚精竭思,参互错综,以质于先生,然后知先生之说,若水之寒,若火之热,断断乎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者也。先生明睿天授,然和乐坦易,不事边幅。人见其少时豪迈不羁,又尝泛滥于词章,出入二氏之学。骤闻是说,皆目以为立异好奇,漫不省究。不知先生居夷三载,处困养静,精一之功,固已超人圣域,粹然大中至正之归矣。
 爱朝夕炙门下,但见先生之道,即之若易,而仰之愈高;见之若粗,而探之愈精;就之若近,而造之愈益无穷。十余年来,竟未能窥其藩篱。世之君子,或与先生仅交一面,或犹未闻其謦欬,或先怀忽易忿激之心,而遽欲于立谈之间,传闻之说,臆断悬度,如之何其可得也!从游之士,闻先生之教,往往得一而遗二,见其牝牡骊黄,而弃其所谓千里者。故爱备录平日之所闻,私以示夫同志,相与考而正之,庶无负先生之教云。
 门人徐爱书。以下门人徐爱录。
 【译文】
 先生对于《大学》中格物等各种说法,都是以旧本为准,即程颢、程颐和朱熹所说的有许多错误的那个版本。我刚听说时非常吃惊,进而有点怀疑,后来,我竭尽全力,相互比较分析,又向先生本人请教。经先生悉心指教,我才明白先生的学说如同水性清寒、火性炽热一样,绝对是《中庸》中所说的,即使百代之后圣人出现也不会怀疑的真理。先生天资聪颖,但是和蔼可亲,为人坦诚,平素不修边幅。早年,先生性格豪迈洒脱,曾热衷于赋诗作文,并广泛深入研究佛、道两家的经典之作。所以,时人初听他的主张,都自认为是异端邪说,不予深入研究。但是他们不知道,在贬居贵州龙场的三年中,先生处困养静,唯精唯一的功夫,已入圣贤之列,达到炉火纯青之境界。
 我有幸经常接受先生的教诲,才知先生所求的道,接触到它好像很容易,但思量仰望它又愈见其高妙;表面看好像很粗浅,可是探讨起来,又是那么精深;学习掌握的时候好像就在眼前,可是发现完善起来又是那么无止境。跟随先生十多年来,竟然没有能理解先生思想的精髓。当今的学者,有的仅与先生有一面之交,有的从未听过先生的教诲,有的先入为主地怀有轻蔑、愤怒而激动的情绪,没谈上几句就急于根据传闻臆说,妄加揣度,这样怎能真正理解先生的学说呢!跟随先生的学生们,聆听先生的教诲,经常是学到的少而遗漏的多,如同相马时,只看到了马的雌雄黑黄而忽略了千里马的特征。因此,我把平时听到的教诲全部记录下来,私下里给同学们看,相互考核订正,以不负先生的谆谆教诲。
 学生徐爱书。以下内容为门人徐爱录。
 这段话是全文之开篇,相当于徐爱录的前言。在这里,徐爱除了介绍王守仁及其学说的概貌之外,还详细记述人们对王守仁之学的态度。由于没有去深入了解研究,人们臆断悬度,徐爱本人一开始的时候也对先生之道闻而骇,既而疑,后来经过仔细分析才了解到先生之道是多么博大精深。这说明,在未深入了解之前就轻易下结论,往往会陷入误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