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儿童哲学教育:案例式教程 南强儿童哲学丛书 曹剑波、黄睿主编 案例教程 高校教师用书
			》
 售價:HK$ 
			306
 
  《 
			驰骋三界:汉代神兽的图像世界
			》
 售價:HK$ 
			551
 
  《 
			印章的故事
			》
 售價:HK$ 
			230
 
  《 
			数字化口腔
			》
 售價:HK$ 
			2030
 
  《 
			中国史前玉器
			》
 售價:HK$ 
			449
 
  《 
			最后的使团:1795年荷兰访华使团及被遗忘的中西相遇史
			》
 售價:HK$ 
			449
 
  《 
			源远流长:英格兰银行史(1694-2013)
			》
 售價:HK$ 
			857
 
  《 
			第一性原理穿透思维定势
			》
 售價:HK$ 
			398
 
 
 | 
         
          | 內容簡介: |   
          | 本教材共六章,第一章主要介绍中医临床护理学的概念、原则与方法及学习的意义;第二章至第六章选择了内、外、妇、儿及其他各科临床常见病证,以各病证的辨证施护为重点,分别就病因病机、诊断依据、病证鉴别、辨证要点、证候分型、护理措施及健康教育等内容进行阐述。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了解各病证的病机特点、诊治规律,在辨证观和整体观的指导下,运用中医护理理论、方法和技术,进行辨证施护和健康教育,能在今后的护理实践中为患者提供中西医结合护理。 |  
         
          | 關於作者: |   
          | 孙秋华,女,1961年9月出生,硕士,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浙江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和浙江省高校重点学科负责人,省级精品课程《中医护理学》项目负责人。先后在《中华护理杂志》等学术期刊上发表教学及科研论文20余篇,主编出版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浙江省重点教材等8部。 |  
         
          | 目錄: |   
          | 第一章中医临床护理学概述 第一节中医临床护理的病证特点
 第二节中医临床护理的原则
 第三节中医临床护理的方法
 第四节学习中医临床护理学的意义
 第二章中医内科病证护理
 第一节感冒
 第二节咳嗽
 第三节哮病
 第四节喘证
 第五节肺痨
 第六节肺胀
 第七节心悸
 第八节胸痹
 附:真心痛
 第九节不寐
 第十节眩晕
 第十一节中风
 第十二节胃痛
 第十三节呕吐
 附:呃逆
 第十四节泄泻
 第十五节痢疾
 第十六节便秘
 第十七节胁痛
 附:胆胀
 第十八节黄疸
 第十九节鼓胀
 第二十节水肿
 第二十一节淋证
 第二十二节癃闭
 第二十三节郁证
 第二十四节血证
 第二十五节消渴
 第二十六节内伤发热
 第二十七节肥胖
 第二十八节虚劳
 第二十九节癌病
 第三十节头痛
 第三十一节痹证
 第三十二节痿证
 第三十三节痉证
 第三十四节厥证
 第三十五节脱证
 附:病案2例
 第三章中医外科病证护理
 第一节疮疡
 疖
 痈
 有头疽
 第二节乳痈
 第三节乳癖
 第四节湿疮
 第五节白疕
 第六节痔疮
 第七节肛裂
 第八节肛痈
 第九节肠结
 第十节脱疽
 附:病案1例
 第四章中医妇科病证护理
 第一节月经失调
 第二节痛经
 第三节崩漏
 第四节绝经前后诸证
 第五节带下病
 第六节妊娠恶阻
 第七节胎漏、胎动不安
 第八节产后恶露不绝
 第九节产后缺乳
 第十节盆腔炎
 急性盆腔炎
 慢性盆腔炎
 附:病案1例
 第五章中医儿科病证护理
 第一节肺炎喘嗽
 第二节小儿泄泻
 第三节积滞
 第四节疳证
 第五节惊风
 第六节遗尿
 第七节丹痧
 第八节痄腮
 第九节麻疹
 第十节水痘
 附:手足口病
 附:病案1例
 第六章其他病证护理
 第一节天行赤眼
 第二节圆翳内障
 第三节针眼
 第四节耳鸣
 第五节鼻渊
 第六节喉痈
 第七节喉痹
 第八节颈痹
 第九节腰腿痛
 第十节创伤骨折
 附:病案1例
 附录中医护理常用术语
 主要参考书目
 |  
         
          | 內容試閱: |   
          | 2.肝胆湿热 证候表现:胁肋胀痛或灼痛,触痛明显且拒按,或牵及肩背,常伴有胸闷纳呆,恶心呕吐,口苦口黏,或兼有身热黄疸,恶寒,小便黄赤,大便不爽,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证候分析:湿热蕴结,肝胆疏泄失常,则胁痛,触痛而拒按,口苦;湿热壅滞,故疼痛以胀痛或灼痛为主;湿热蕴结中焦脾胃,故见胸闷纳呆,恶心呕吐;肝胆失于疏泄,胆汁外溢见于黄疸;湿热下注,故小便黄赤,大便不爽;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亦为肝胆湿热之征。
 护治法则:疏肝利胆,清热利湿(治疗代表方:龙胆泻肝汤加减)。
 3.瘀血阻络
 证候表现:胁肋刺痛,痛有定处,痛处拒按,疼痛持续不止,入夜尤甚,或胁肋下有癥块,或见面色晦暗,舌质紫黯,脉沉涩。
 证候分析:肝郁日久,气滞血瘀,或跌仆损伤,瘀血停着,瘀血痹阻肝络,故胁肋刺痛,痛有定处,痛处拒按,疼痛持续不止;因卧则血归于肝,瘀血留滞,故入夜尤甚;瘀血停着,积久不散,则可见胁肋下有癥块;见面色晦暗,舌质紫黯,脉沉涩亦为瘀血内停之征。
 护治法则:活血祛瘀,通络止痛(治疗代表方:血府逐瘀汤或复元活血汤加减)。
 4.肝阴不足
 证候表现:胁肋隐痛,悠悠不休,绵绵不已,遇劳加重,伴口干咽燥,心中烦热,头晕目眩,两目干涩,舌红少苔,脉细弦而数。
 证候分析:肝郁日久化热,耗伤肝阴,或劳欲久病,肝肾不足,精血亏损,肝络失养,故胁肋隐痛,悠悠不休,绵绵不已;劳则营阴愈耗,故欲加重;阴血亏损,虚热内生,故口干咽燥,心中烦热;精血亏损,不能上荣,则头晕目眩,两目干涩;舌红少苔,脉细弦而数,亦为肝阴不足,阴虚内热之象。
 护治法则:养阴柔肝,理气止痛(治疗代表方:一贯煎加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