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卡夫卡日记
》
售價:NT$
500.0

《
失衡的50年:不平等的起源和当代美国社会(比《乡下人的悲歌》更深刻,比《压裂的底层》更接近权力的真相!揭示美国精英主义如何破坏美国民主并摧毁美国梦!)
》
售價:NT$
352.0

《
手艺中国(中英)
》
售價:NT$
500.0

《
不可持续的不平等:迈向社会和环境的双重正义
》
售價:NT$
250.0

《
DK物理学百科(全彩)
》
售價:NT$
857.0

《
打造高可靠性组织:从个体正念到组织正念
》
售價:NT$
250.0

《
全域流量: 超级变现,引爆流量营销
》
售價:NT$
398.0

《
砂女(安部公房作品系列)
》
售價:NT$
214.0
|
內容簡介: |
清代民国时期,由大量筑堤与频繁水灾引起的湖河关系与水陆关系的巨大变化不断重塑江汉平原的环境,迫使农民调整其生产方式与日常生活以适应变化了的环境,他们灵活多变且老到的经验反过来进一步加剧了环境变迁。这些反复变化又导致社会经济结构的其他改变并与之相互作用,从而不断影响江汉平原社会、经济的形成与转化。本书主要探讨清代民国时期频繁水灾对江汉平原农村经济的影响。可以说,本书是迄今为止对清代民国时期江汉平原农村经济研究最为透彻的著作。
|
關於作者: |
张家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博士,肯尼索州立大学历史与哲学系教授。
|
目錄:
|
导言
第一章江汉平原的环境变迁
第二章水灾与堤防体系的管理
第三章堤防体系与江汉经济
第四章农业、商业化与环境适应性
第五章租佃与环境
第六章渔业与农民经济
第七章多水社会:泽国的社会经济生活
结论
附录清代民国时期江汉平原的水稻产量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
內容試閱:
|
这本小书是本人2014年年初出版的英文著作的中文版。该英文著作由我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师从黄宗智先生与白凯先生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写的博士论文发展而来,论文倾注了他们不少的心血,就是在博士毕业以后,黄先生仍不厌其烦地回复我无穷无尽的问题,在此我谨向他们表示由衷的感谢。
虽然拙著的英文版刚出版不久,出版其中文版的建议却已有十几年了。承蒙黄先生错爱,当初博士论文才初具雏形,黄先生就有意将拙作(在完成之后)纳入其筹划中的《中国乡村:历史、理论与现实》系列。本人深知自己学识平平,拙作能忝列这一系列,深感荣幸。
本人的博士论文早在2003年就大致完稿、2004年最终定稿,然而其英文版的出版却是一波三折、历尽艰辛。经过不计其数的修改、评审、再修改、再评审,10年之后才由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大大超出预期。
在此漫长修改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不少专家学者以不同形式提供了帮助,本人亦借此机会向他们表示感谢如伊懋可教授(提供一些非正式的批评与建议)、艾仁民教授(不仅通读了全稿并提出了极为详细的修改意见)、夏明方教授(针对某些章节提出修改意见);本人特别要感谢李怀印教授、Laura Newby博士及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的另一位(匿名)评审人,他们提出了尖锐但具体的修改意见,这些意见在很大程度上重塑了我的研究框架与表达方式。本人的研究同时亦受惠于国内同行的研究成果,这些在正文中均有注明。当然,所有错误概由笔者本人负责。
英文原稿在不断的修改过程中,比博士论文增加了约13的内容。但在出版过程中由于出版社字数的限制又进行了几次大幅的删减,包括不少图表、具体例子、详细引证及一些较长的说明性注释,因此表述总体上较为简略。为了与英文版保持一致,中文版也基本保持同样的风格、没有进行增补,而且还省去了英文版中一些明显是为非中文读者提供的注释。本书中文版中的部分内容曾在《中国乡村研究》(第三辑)、《中国经济史研究》(2011年第1期)刊出,特予说明。
黄先生一直关心这本小书的命运。在得知其英文版已经进入正式出版程序时,黄先生即建议我开始着手准备中文稿。在黄先生看来,一般翻译作品往往难以达到原作的水平。但我既是原作者、中文又是母语,黄先生要我不要译而是写稿,亦即为了中文语境,可以不必拘泥于英文的表达,这样可以写出与英文稿水平相当,甚至水平更高的中文稿。本人即是在这一叮嘱下尽量写而不是译稿(内容上当然保持与英文版一致),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翻译腔。虽历时2年、数易其稿,但是否达到了这一目的就要由读者来做评价了。
本书的主要内容为江汉农民如何适应其环境并对环境变化作出及时、熟练的反应,也就是从环境变迁角度来探讨清代民国时期江汉平原农村的社会经济变迁。这与阶级斗争学说强调农村阶级斗争、市场经济学说强调农民追求利润均有所不同。在1999年左右正式开始写作此博士论文时,环境史研究在中国才刚刚兴起,但短短十几年时间内大量的相关研究出版问世,环境史研究俨然成为中国史学研究中成长最快的一个分支,其所涵括的内容亦非常广泛。值得欣慰的是,仍然很少有人涉足本书所探讨的话题即从农业生产角度考察清代民国时期江汉农民对环境的反应,而史学界对长江中游的研究虽在增加,也仍然显得不足。
本人虽然浸淫这一题目近30年(若从在国内攻读硕士研究生开始算起),但远未能完全掌握所能利用的所有资料、对清代民国时期江汉平原农村经济的讨论也不可能面面俱到,更多的话题还有待未来的研究。因此本书中各种问题一定不少,尚祈读者不吝指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