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雾越邸暴雪谜案:全2册(綾辻行人作品)
			》
 售價:HK$ 
			658
 
  《 
			数据资产:从价值评估到价值管理(数字化转型与企业高质量发展)
			》
 售價:HK$ 
			347
 
  《 
			时代狂澜与士人心波:晚明传奇中的情与理研究
			》
 售價:HK$ 
			449
 
  《 
			日本侵华战争及其战后遗留问题和影响
			》
 售價:HK$ 
			347
 
  《 
			敢于愤怒:正确发脾气,更有利于解决问题
			》
 售價:HK$ 
			305
 
  《 
			百越:公元前10至前3世纪东南沿海的文化与社会 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学术丛书
			》
 售價:HK$ 
			755
 
  《 
			面向全球南方——欧盟与新兴经济体战略伙伴关系研究
			》
 售價:HK$ 
			403
 
  《 
			罗马法与欧洲:一种法律文化的历史
			》
 售價:HK$ 
			316
 
 
 | 
         
          | 編輯推薦: |   
          | 1《国学诵读本系列:中华古诗选(详解详注诵读本)》是面向普通读者,尤其是青少年的中国古诗精选读本。它精选了中国古代两三千年(先秦至公元1840年)间的古诗150首,每首都加注拼音、进行详解详注,并邀请朗诵和吟诵专家进行朗诵和吟诵。 2本书把古诗按时代分为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金元明清五大篇,对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陆游等大诗人的名作,会有所涉猎。在每篇的开头,都对该时期的诗歌状况进行概述,不仅简要介绍当时诗坛状况,也提醒读者还有大量好诗等待读者找寻。
 3自古学诗宜少年。我们建议读者边看原作边听录音(二维码),听熟了可以跟读、跟吟,读诗只有朗朗上口,才能易学便记。看原文、注释,能由诗识字,辨声解韵;听朗诵、吟诵,能感悟古诗的神韵和内涵,不但能激活创造性思维,还能自幼养成谈吐优雅、声韵合拍的好性情、好习惯。久而久之,可以让诗句烂熟于心,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育成优雅的诗心。
 4语言没有声音是干巴巴的文字,没有声音的诗歌是哑巴诗歌,诗要诵出来,唱出来。我们希望本书不但能在普及古诗知识、引导读者读懂方面有所贡献,而且能在普及古诗诵读常识、增进吟诵古诗技巧方面也能起到推动作用。
 |  
         
          | 內容簡介: |   
          | 《国学诵读本系列:中华古诗选(详解详注诵读本)》从我国历代古诗中,精选150 首进行题解和详细注释,为了读者阅读方便,每首古诗都加上拼音,并请朗诵专家诵读出来,重点篇目还请吟诵专家进行吟诵。使得本书不仅能有效普及古诗知识,而且能在普及古诗诵读常识、增进朗诵、吟诵技巧方面起到示范作用。 |  
         
          | 關於作者: |   
          | 王恩保,男,1938年生,安徽芜湖人,北京语言大学教授。现任中华吟诵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吟诵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华经典资源库项目吟诵专家。brbr1957-1962年在北大中文系读本科,后留校当研究生,师从袁家骅先生。1965年研究生毕业后先后在国家图书馆、中国人民大学、捷克查理大学和北京语言大学任职和任教。brbr曾编著《古诗百首英译》《古文百首英译》等书。从1988年开始,着力收集老专家的吟诵录音,编成《古诗文吟诵集萃》一书。2012-2015年,主编了《中华吟诵读本: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5首(附光盘)》《中华吟诵读本:初中生必背古诗文61篇(附光盘)》两本书,由中华书局出版。brbr目前正参加《中华吟诵读本》高中版和大学版的编辑工作。brbr |  
         
          | 目錄: |   
          | 先 秦 诗 歌 诗经
 01 关雎(周南) 3
 02 桃夭(周南)  6
 03 静女(邶风) 7
 04 氓(卫风)  9
 05 黍离(王风)
 15
 06 蒹葭(秦风)  17
 楚辞
 屈原
 07 离骚(节录)  21
 08 湘夫人  26 09 国殇  30
 10 橘颂 32
 秦 汉 诗 歌
 项籍
 11 垓下歌  36
 刘邦
 12 大风歌 37
 刘彻
 13 秋风辞  38
 辛延年
 14 羽林郎  40
 汉代乐府民歌
 15 有所思 45 16 上邪 47 17 长歌行 48
 古诗十九首
 18 行行重行行 50
 19 青青河畔草 52
 20 涉江采芙蓉  53
 21 迢迢牵牛星 54
 中华古诗选
 详解详注诵读本
 魏 晋 南
 北
 朝 诗 歌
 魏晋
 曹操
 22 观沧海 56
 23 龟虽寿 58
 24 短歌行 60
 曹丕
 25 燕歌行 63
 王粲
 26 七哀诗  66
 其一 66其二 69
 曹植
 27 野田黄雀行  71
 28 白马篇
 阮籍
 29 咏怀诗  76
 其一 76其五 78
 左思
 30 咏史 80
 其一 80
 其二 82
 陶渊明
 31 归园田居  85其一 85
 其三 87
 32 饮酒  88其五 88
 其九 90
 33 拟挽歌辞 92
 南北朝
 谢灵运
 34 登池上楼  94
 35 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97
 鲍照
 36 拟行路难  99
 其四 99
 其六 101
 谢朓
 37 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 103
 38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106
 南北朝乐府民歌
 39 木兰辞  109 40 敕勒歌  114
 隋 唐
 宋
 诗 歌
 隋唐
 王勃
 41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117
 陈子昂
 42 登幽州台歌 119
 王翰
 43 凉州词(其一)  121
 王湾
 44 次北固山下 123
 张若虚
 45 春江花月夜  125
 贺知章
 46 回乡偶书 129
 张九龄
 47 望月怀远  131
 王之涣
 48 登鹳雀楼  133
 49 凉州词(其一) 135
 孟浩然
 50 过故人庄 136
 51 宿建德江 138
 52 春晓  139
 崔颢
 53 黄鹤楼 140
 王昌龄
 54 芙蓉楼送辛渐  142
 55 从军行 144
 其四 144其五 145
 56 出塞(其一)  146
 王维
 57 使至塞上 147
 58 送元二使安西 149
 59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50
 李白
 60 长干行  151 61 关山月 155
 62 蜀道难  157 63 将进酒  162 64 登金陵凤凰台 165
 65 独坐敬亭山  167
 66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68
 67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
 此寄  169
 68 赠汪伦  170 69 早发白帝城  171
 70 望庐山瀑布  172
 71 望天门山 173
 高适
 72 别董大  174
 岑参
 73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76
 74 逢入京使  179
 杜甫
 75 望岳 180
 76 月夜  182
 77 春望  183
 78 春夜喜雨  185
 79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86
 80 旅夜书怀  187
 81 秋兴八首(其一) 188
 82 登高  190
 83 江南逢李龟年 191
 张继
 84 枫桥夜泊  192
 刘长卿
 85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194
 86 长沙过贾谊宅  196
 韦应物
 87 滁州西涧  198
 卢纶
 88 塞下曲(其三)  199
 李益
 89 喜见外弟又言别  200
 孟郊
 90 游子吟  202
 韩愈
 91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204
 贾岛
 92 寻隐者不遇  206
 柳宗元
 93 江雪  208
 刘禹锡
 94 乌衣巷 210
 95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12
 白居易
 96 长恨歌  214 97 琵琶行(并序)  224
 98 赋得古原草送别  232
 99 钱塘湖春行  233
 100 暮江吟 234
 李绅
 101 悯农(二首)  235
 其一 235
 其二 236李贺
 102 雁门太守行 237
 杜牧
 103 江南春 239 104 泊秦淮  241 105 山行 243
 106 清明  244
 李商隐
 107 锦瑟 245
 108 无题四首(其一) 247
 109 乐游原  248 110 夜雨寄北  249
 温庭筠
 111 商山早行  250
 陈陶
 112 陇西行(其二) 252
 韦庄
 113 台城  254
 花蕊夫人
 114 述国亡诗 255
 宋
 王禹偁
 115 村行  256
 欧阳修
 116 戏答元珍 258
 王安石
 117 示长安君  260
 118 泊船瓜洲  262
 119 书湖阴先生壁 263
 120 元日 264
 苏轼
 121 和子由渑池怀旧 265
 122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267 123 饮湖上初晴后雨 268 124 题西林壁  269
 125 惠崇春江晓景 270
 126 赠刘景文  271
 秦观
 127 春日 272
 黄庭坚
 128 登快阁 274
 曾几
 129 三衢道中  276
 杨万里
 130 闲居初夏午睡起 278
 131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280
 陆游
 132 游山西村 281
 133 剑门道中遇微雨  283
 134 临安春雨初霁  284
 135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
 有感 286 136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其二)287
 137 示儿 288
 范成大
 138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 289
 朱熹
 139 春日 291
 140 活水亭观书有感
 (其一) 293
 林升
 141 题临安邸 294
 翁卷
 142 乡村四月  296
 叶绍翁
 143 游园不值  297
 文天祥
 144 过零丁洋 299
 145 金陵驿  301
 金
 元好问
 146 论诗  305
 元
 王冕
 147 墨梅  307
 明
 高启
 148 梅花  309
 清
 吴伟业
 149 圆圆曲  311
 龚自珍
 150 己亥杂诗
 其五 319其一百二十五 321
 参考文献 323后记  324
 |  
         
          | 內容試閱: |   
          | 在中国古典文学各种形式(诗赋、词曲、小说、散文)中,诗歌最为繁荣昌盛,是中国文学的主流。中国诗歌主要包括诗、词、曲三种样式,本书只选诗歌;词和散曲另编一册。本书书名中的古诗是指古代诗人所作的诗。 对于中国古典诗歌的评价,北京大学教授、诗人谢冕在《论中国新诗》一文中有精彩的论述:中国在 20世纪上溯的几千年中,创造了世上无与伦比的、美轮美奂的古典诗歌的辉煌。这些由方块字铸成的古代瑰宝,是东方审美创造的极品。这些超越时空的永恒的语言,以它高贵的形式,华彩的节奏,典雅的词汇,特别是隽永的意境,造出了一个充满魅力的诗意世界。音乐、色彩和非凡的想象力的综合,传达着古老文明的迷人神韵。它凝聚着人们关于追求功名和理想,咏叹乡情和友爱的情怀:寄情于田园,流连于山水,一树枫叶的怀想,几枝红豆的相思,微风中的燕子,细雨中的游鱼,大漠的孤烟,春江的花月,在露水的晶莹中颤动的花枝,还有深深庭院中的无望的等待这一切,经过无数代诗人的锦心绣口编织而成的、永久的心灵的梵音,正是这个建立在悠久农业文明基础上的古老民族的永世的骄傲。(顺便说一句,谢冕是北大中文系 1955级的学生,我是 1957级的学生,谢冕是我的学长。)
 我主编《中华古诗选(详解详注诵读本)》,就是根据谢冕的论述,把中华民族引以永世骄傲的古诗,挑选出 150首编辑成册。每首诗先列题解,后加注释,更重要的是每篇都加上拼音,并请朗诵专家诵读出来;重点篇目还请资深吟诵专家吟诵出来。
 所谓吟诵 A,就是古代人的读书方法,不同于现代的朗诵。目的是不但要让读者读懂古诗,而且要让读者朗朗上口,能够把精美的古典诗歌,通过声音形象传达到读者的心底,让古诗中的优美意境:田园、山水、枫叶、红豆、燕子、游鱼、孤烟直的大漠、花月夜的春江、带露的花枝、忧愁的思妇,通过诗音的旋律在读者的脑海中浮现出来。
 语言没有声音是干巴巴的文字,没有声音的诗歌是哑巴诗歌,诗要诵出来,唱出来。我希望本书不但能在普及古诗知识、引导读者读懂方面有所贡献,而且能在普及古诗诵读常识、增进吟诵古诗技巧方面也能起到推动作用。
 中国是诗的王国,诗史漫长,每一段都有自己的特点。启功先生说得好:唐以前的诗是长出来的,唐人诗是嚷出来的,宋人诗是想出来的。嚷者,理直气壮,出以无心;想者,熟虑深思,行以有意耳。
 在本书中我把中国古诗分为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和金元明清五大板块,重点是在隋唐宋。先秦时期,四言体的《诗经》和骚体的《楚辞》作为中国诗歌的源头,确立了中国诗歌以抒情为主的传统。秦汉时期,汉赋盛极一时,但继承《诗经》国风传统的是汉代乐府民歌,东汉末年的《焦仲卿妻》是乐府叙事诗的代表作。受乐府民歌影响而产生的《古诗十九首》是五言古诗的代表作。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五言、七言古体诗兴起的时代。三曹和七子是比较有名的诗人。从建安到隋唐统一之前,最杰出的诗人是陶渊明,五言古诗到陶渊明手里已经完全成熟了。唐宋诗歌是我国诗歌的两大高峰,唐朝是诗歌的黄金时代。李白和杜甫是唐代诗坛上的两颗巨星,他们的诗发自肺腑,有一种自然的,感人的神采;苏轼和黄庭坚对近体诗的发展和定型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的诗经过深思熟虑,闪烁着智慧的光芒。金元明清时期,诗篇众多,因为仿字当头,仿了几百年,写出来的好诗很少,元好问、高启、吴伟业、龚自珍是写出了好诗的诗人,我们选了他们的诗作为代表。各个阶段的诗歌概况在正文部分中会
 A 吟诵:关于吟诵的更多介绍,请参见拙著《中华吟诵读本》(初中生必背古诗文 61篇)一书的《前言》。中华书局 2015年 1月出版。
 做更详细的介绍。
 学习古诗,应该以自学为主,师长督导为辅。我们建议边看原文边听录音(二维码),听熟了可以跟读跟吟。看原文注释是为了读懂字面的含义,听诵读和吟唱是为了感悟古诗的神韵和内涵。让诗句烂熟于心,才能做到脱口而出。师长的诱导和点拨能使学习古诗事半功倍。
 本书精选了先秦至 1840年的古诗 150篇,对古诗整体而言,虽说是挂一漏万,但可以尝鼎一脔,对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陆游等大诗人的名作,会有所涉猎。好在每一板块之前有该时期诗歌状况的概述,旨在提醒读者还有大量的好诗等你们主动地去寻找。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朗诵界、吟诵界的鼎力支持,朗诵家于晓鹏诵读了全书,功不可没。本书唐以前的诗作注释由我执笔,由顾香云同志录入;唐以后的注释由何凤华、赵晶提供,由赵晶同志录入;全部文稿请朱家平和姜西良二位同志通读过,他们提出了很多有益的意见;最后由我修改定稿。赵晶同志重新梳理了电子版文稿,并编辑了相关篇目的吟诵录音,贡献良多;责任编辑李猛同志从策划到编排做了许多具体的工作,在此一并致谢。
 王恩保
 2016年 4月 18日
 于北京语言大学一枝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