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逆战:日本失去的三十年之警示(日本财政学会理事经济学教授金子胜深刻解读日本经济 敲响中国警钟)
			》 
			 售價:HK$ 
			347
			 
			 
	
			  
			《 
			不要担心2小时和8公里以外的事情(一本鼓励你用“微小的锚点”稳住“巨大的不确定”的心理指南!)
			》 
			 售價:HK$ 
			254
			 
			 
	
			  
			《 
			叫卖伦敦:街头商贩与英国都市生活
			》 
			 售價:HK$ 
			398
			 
			 
	
			  
			《 
			写给不同体型健身者的力量训练指南
			》 
			 售價:HK$ 
			500
			 
			 
	
			  
			《 
			隐秘的翅膀
			》 
			 售價:HK$ 
			367
			 
			 
	
			  
			《 
			B先生:梅兰妮·克莱因的成人分析故事
			》 
			 售價:HK$ 
			403
			 
			 
	
			  
			《 
			能量!
			》 
			 售價:HK$ 
			454
			 
			 
	
			  
			《 
			壹卷YeBook论世衡史丛书——晚清政治史的制度脉络
			》 
			 售價:HK$ 
			418
			 
			 
	
 
      | 
     
      
      
         
          | 編輯推薦: | 
         
         
          |  
            作为一本汉语史学术著作,本书力图通过崭新的视角描述上古汉语产生与演变的过程,并从跨语言的角度寻求和验证汉语与世界上其他语言在主从句和从属句的形成与演化方面的共性。
           | 
         
       
      
      
      
      
         
          | 內容簡介: | 
         
         
          |  
            本书的研究内容,既包括像上古汉语的“主语+之+谓语(+也)”结构、“A之于B(也)”结构、“NP+(之+)VP者”结构、“N而V”结构等这样的传统研究热点,也包括汉语史学界不太关注或研究得还不太深入的一些主从句和从属句,如上古汉语的“V之,X”式申说句、中古汉译佛经和敦煌变文中的“于”字式宾语小句、唐五代以前的关系从句“NP者N”、近代汉语的时间从句“VP(之)次”等。对于前者,本书力图通过崭新的视角描述其产生与演变过程;对于后者,则力图从跨语言的角度寻求和验证汉语与世界上其他语言在主从句和从属句的形成与演化方面的共性。
           | 
         
       
      
      
      
         
          | 關於作者: | 
         
         
          |  
            梁银峰,男,1972年8月生,河南濮阳人。2001年7月在中山大学中文系获博士学位,毕业后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2003年7月至今在复旦大学中文系任教。现为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兴趣为汉语史和汉语的语法化问题。已出版《汉语动补结构的产生与演变》、《汉语趋向动词的语法化》等著作6部,发表论文60多篇。先后主持上海市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复旦大学自主科研业务经费项目等5项。
           | 
         
       
      
      
      
         
          | 目錄: 
           | 
         
         
           
            绪论1
 0.1古汉语复合句的界定和分类1
 0.1.1复合句的界定1
 0.1.2复合句的分类2
 0.2本书立论的前提和理论价值8
 0.2.1立论的前提8
 0.2.2理论价值9
 0.3本专题研究现状述评10
 0.3.1NP 之 VP结构的语法性质和语义功能10
 0.3.2VP定语 之 NP中心语结构中VP的功能和来源11
 0.3.3为 NP 之所 V结构的产生11
 0.3.4NP 之 VP者结构中VP者的性质及其来源12
 0.3.5VP者N结构中者的语法性质及结构助词底的的产生12
 0.3.6古汉语A之于B也结构的形成13
 0.3.7N而V结构的性质及其来源14
 0.3.8其他明显由话语或篇章 结构发展而来的结构式15
 0.4本书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16
 0.4.1本书的研究目的16
 0.4.2本书的研究内容17
 第一部分 主从句专题研究
 第一章 上古汉语的时间从句主语 之 谓语 也23
 1.1引言:意合法与形合法23
 1.2时间从句主 之 谓 也的话语功能25
 1.3时间从句主 之 谓 也的句法特点28
 1.3.1从主 之 谓 也结构的外部来观察:体方面的限制28
 1.3.2从主 之 谓 也结构的内部来观察:谓语部分 的限定性29
 1.3.3之和也的语法功能31
 1.4作为话题的主 之 谓 也结构35
 1.5余论:主 之 谓 也结构的陈述性40
 1.6本章小结41
 第二章 近代汉语的时间从句VP之次45
 2.1问题的提出45
 2.2VP次小句使用情况述略48
 2.3次和时的用法差异50
 2.4VP次的句法性质:体词性静态性的还是谓词性动态性的?53
 2.5VP次小句的话语功能55
 2.5.1VP次小句的黏着性55
 2.5.2从动词的情状类型角度看VP次小句的依附性56
 2.5.3从信息表达的角度看VP次小句的依附性61
 2.6余论63
 2.7本章小结65
 第三章 上古汉语的N而V, X式按断句67
 3.1N而V结构的语义特征67
 3.2N而V结构的语法性质及其来源72
 3.2.1两种对立的观点72
 3.2.2N的语义属性74
 3.2.3N而V结构的来源80
 3.2.4N而V结构有没有可能来源于存在句 而 V结构?84
 3.3本章小结86
 第四章 上古汉语的A之于B也,X式主从句89
 4.1引言89
 4.2A之于B也,X的语义、句法关系90
 4.3A之于B也结构中于的语法性质和语义功能95
 4.4A之于B也,X式主从句的形成97
 4.4.1移位说97
 4.4.2缩约说98
 4.4.3二元说:移位和类推99
 4.4.4我们的看法101
 4.5本章小结104
 第五章 上古汉语的V之,X式申说句107
 5.1上古汉语指示词之的语义属性107
 5.2上古汉语指示词之的预指功能115
 5.3上古汉语中由指示词之引导的预指性申说句118
 5.4预指性申说句中的之是否已虚化为标补词?123
 5.5指示词之预指的从句后置于动词的话语功能动因126
 5.6本章小结129
 第二部分 从属句专题研究
 第六章 上古汉语NP 之 VP结构的语义类型、来源及其演化过程135
 6.1现代汉语NP 的 VP的语义功能和语法性质135
 6.2上古汉语NP 之 VP结构的两种语义类型136
 6.2.1主语 之 谓语结构137
 6.2.2定语 之 中心语结构143
 6.2.3主语 之 谓语结构的来源及形成途径146
 6.3现代汉语NP 的 VP的两个历史层次150
 6.4余论:之的是不是标补词或中心词?154
 6.5本章小结159
 第七章 上古汉语的关系从句NP 之 VP者162
 7.1关于NP 之 VP者结构中的VP者是否为定语后置的论争162
 7.1.1上古汉语NP 之 VP者结构的两种语义类型162
 7.1.2甲派观点的相关表述164
 7.1.3乙派观点的相关表述166
 7.1.4乙派观点存在的问题166
 7.2之和者在NP 之 VP者结构中的关系标记作用170
 7.2.1之和者的功能差异170
 7.2.2NP 之 VP者是语法化程度不高的关系从句结构174
 7.2.3现代汉语口语、现代汉语方言以及民族语言的佐证176
 7.3者字关系从句的来源178
 7.3.1以往的研究178
 7.3.2我们的看法181
 7.4本章小结187
 第八章 中古汉译佛经和敦煌变文中由於引出的宾语小句192
 8.1引言192
 8.2中古汉译佛经和敦煌变文中引导宾语小句的介词於192
 8.3前置词发展为标补词的跨语言共性195
 8.4上古汉语中位于动名之间的介词於197
 8.5中古汉译佛经中的宾语标记於202
 8.6标补词於:宾语标记於的功能扩展207
 8.7本章小结209
 第三部分 主从句和从属句的功能演变及相关问题研究
 第九章 上古汉语主语 之 谓语结构的句子化与主观化217
 9.1上古汉语中独立成句的主语 之 谓语结构217
 9.2主语 之 谓语结构的句子化过程219
 9.3结构助词之具有主观性的成因223
 9.4上古汉语中的同类句子化现象228
 9.4.1A之于B也结构的句子化228
 9.4.2N而V结构的句子化229
 9.4.3既字句的句子化231
 9.5本章小结234
 第十章 句式整合还是自身的功能演变?关于上古汉语被动式为 N 之所 V来源的再讨论236
 10.1引言:上古、中古汉语的被动式为 N 之所 V236
 10.2为字被动式的历史发展239
 10.2.1上古汉语的为 V式239
 10.2.2上古汉语的为 N V式240
 10.2.3上古汉语的为 N 之 V式242
 10.2.4上古汉语和中古汉语的为 N 所 V式243
 10.2.5上古汉语和中古汉语的为 所 V式245
 10.3上古汉语为的语法性质248
 10.3.1动词为248
 10.3.2系词为249
 10.3.3助动词为255
 10.4本章小结259
 第十一章 唐五代以前的VP 者 N格式与结构助词底的的产生262
 11.1现代汉语的两类结构助词的262
 11.2结构助词底的的出现年代及早期用法263
 11.3关于结构助词底的来源研究评述269
 11.3.1底源于者说269
 11.3.2底源于之说270
 11.3.3底源于之和者说271
 11.3.4底源于指示词底说272
 11.3.5底源于方位词底说275
 11.4结构助词底的语法化过程280
 11.4.1结构助词底的初始语法化格式280
 11.4.2唐五代以前的VP者N格式286
 11.4.3上古汉语表自指的者290
 11.5本章小结292
 第十二章 结束语295
 12.1时间从句在汉语主从句中的地位295
 12.2汉语史上主从句和从属句的形成及演变机制296
 12.2.1话题或其他名词性成分与小句的整合297
 12.2.2汉语史上两种不同类型的小句整合现象301
 12.2.3功能的扩展306
 12.3汉语史上小句句法结构的逆语法化现象308
 12.4语义重叠:汉语史上主从句标记和从属句标记产生的深层动因313
 参考文献317
 后记33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