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大设计师威廉·莫里斯
			》
 售價:HK$ 
			704
 
  《 
			新宏观经济学 来自后凯恩斯主义-老制度主义-马克思主义传统的第一本宏观经济学教科书
			》
 售價:HK$ 
			1316
 
  《 
			《山海经》的博物世界:植物(刷边特装版)博物岛系列 探寻上古草木之美纵览山川博物大观
			》
 售價:HK$ 
			1306
 
  《 
			中国芍药品种图志(精)
			》
 售價:HK$ 
			1469
 
  《 
			现代战略家军事史:1861年以来美国的主要战争
			》
 售價:HK$ 
			500
 
  《 
			智能工业机器人技术(刘永奎)
			》
 售價:HK$ 
			301
 
  《 
			中国世界遗产全书·大美中国篇+最美非遗篇(全2册 精装典藏版)
			》
 售價:HK$ 
			3270
 
  《 
			“欧洲之心”人文视角下的捷克国别研究
			》
 售價:HK$ 
			500
 
 
 | 
         
          | 編輯推薦: |   
          | 硅谷精神布道师、人工智能认知科学家、哈佛大学客座教授皮埃罗继《硅谷百年史》后新作。 皮埃罗重新定义科技带给人类的影响,并推出人类2.0概念,与硅谷科学家、创业者解读科技领域*关注的十个领域带给人类的影响。
 客观精神。皮埃罗的
 《硅谷百年史书》之所以得到全球广泛认可
 ,正是基于他书中在对大量史料和事实的
 客观 调查 和求证 后 ,给大家呈现的一个*真实、可信的硅谷人文、科技演变史 。同样,对于硅谷科技未来 ,皮埃罗依然秉持着一名历史学家和一名工程师的严谨与客观,力图给大家呈现*客观冷静的、一定会到来的科技未来。
 跨界视角。30年深耕硅谷,他不仅对书中提到的10种科技都有着长期的观察和积淀,更对每一种科技对人性和社会的影响以及可能带来的危机有着深刻的思考。
 硅谷前沿。作为*懂硅谷的人,为了得到*前沿的知识,补充和佐证他的论述,皮埃罗还和本书的中文作者牛金霞一起,采访了硅谷每个科技研究领域的大师级人物。
 |  
         
          | 內容簡介: |   
          | 本书从在众多新技术中选择了他认为*有潜力塑造科技乃至人类未来的新技术进行详述,其中涉及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纳米科技、虚拟现实、生物技术、社交媒体、区块链、太空探索和3D打印。皮埃罗用一名硅谷工程师的严谨和一名历史文化学者的哲学视角,不仅在书中勾勒出这些新技术的未来演变方向和面貌,还对它们对社会和人性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思考。 为了补充和佐证其观点,本书在每种技术的论述后还收录了诸多硅谷大师级科学家和新锐创业者的看法,其中不乏《人工智能-一种现代方法》作者斯图特拉塞尔(StuartJ.Russell)、斯坦福大学生物工程系教授德鲁安迪(Drew Endy)以及《区块链》作者梅兰妮斯万等在各自领域享有广泛声誉的学者。
 本书认为,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的发展也将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或版本,可以称为人类2.0时代。在这个新的时代,人类历史上几千年来亘古不变的生、老、病、死的大问题,已正式被纳入了技术的解决范畴,接下来的新一次科技革命将可能会重新定义人类。皮埃罗提出,今天人类延伸自我*让人印象深刻的方式就是发展出能够改变生命本身的技术,未来将是有机世界和合成世界的联姻,正如未来一定是人类和机器人的联姻。然而,人类2.0同时是一个开放的概念,因为它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取决于我们现在的选择,取决于我们到底想要一个什么样的未来。本书从在众多新技术中选择了他认为*有潜力塑造科技乃至人类未来的新技术进行详述,其中涉及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纳米科技、虚拟现实、生物技术、社交媒体、区块链、太空探索和3D打印。皮埃罗用一名硅谷工程师的严谨和一名历史文化学者的哲学视角,不仅在书中勾勒出这些新技术的未来演变方向和面貌,还对它们对社会和人性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思考。
 为了补充和佐证其观点,本书在每种技术的论述后还收录了诸多硅谷大师级科学家和新锐创业者的看法,其中不乏《人工智能-一种现代方法》作者斯图特拉塞尔(StuartJ.Russell)、斯坦福大学生物工程系教授德鲁安迪(Drew Endy)以及《区块链》作者梅兰妮斯万等在各自领域享有广泛声誉的学者。
 本书认为,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的发展也将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或版本,可以称为人类2.0
 时代。在这个新的时代,人类历史上几千年来亘古不变的生、老、病、死的大问题,已正式被纳入了技术的解决范畴,接下来的新一次科技革命将可能会重新定义人类。皮埃罗提出,今天人类延伸自我*让人印象深刻的方式就是发展出能够改变生命本身的技术,未来将是有机世界和合成世界的联姻,正如未来一定是人类和机器人的联姻。然而,人类2.0同时是一个开放的概念,因为它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取决于我们现在的选择,取决于我们到底想要一个什么样的未来。
 本书还提出,涉及的十种科技中的几乎每一种都将带来一场经济革命,乃至社会和生活大变革,但真正的革命却会从这些科技之间彼此互动、彼此增强以及互相融合中产生。目前,大多数科学家和研究机构多专注于其中一种科技的研究,他们的研究是独立乃至彼此隔离的,世界上很少专门有机构来尝试理解将这些科技结合在一起后的效果,那些已经提前投资于研究两种或两种以上技术交汇方式和效果的机构将领跑未来之战。
 |  
         
          | 關於作者: |   
          | 皮埃罗斯加鲁菲Piero Scaruffi,原籍意大利的数学家和计算机科学家,人工智能先驱和认知科学专家,在硅谷工作和研究超过30年的时间,《硅谷百年史》面市后,被称为硅谷布道师和硅谷文化的灵魂人物。1980~1990年主要从事人工智能和互联网设计,2000年开始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延续他的技术研究,职业生涯跨越硅谷产、学、研三界。 牛金霞, 资深财经记者,关注科技和商业的融合创新。
 闫景立,长期耕耘硅谷的中资企业开拓者。
 |  
         
          | 目錄: |   
          | 序一 序二
 序三
 
 开篇
 技术与人类 3
 
 大数据篇
 寻找大数据领域杀手级应用 15
 大数据时代,到底谁拥有未来 23
 
 人工智能篇
 人工智能赶超人类为何是个伪命题 29
 人工智能将创造更多好工作 46
 警惕人工智能真正的危险之处 57
 
 物联网篇
 谁是物联网领域下一个黑马 79
 物联网下的地球村是你想要的吗 96
 可穿戴设备:未来衣服什么模样 107
 
 纳米技术篇
 纳米时代,小即是大 119
 生机再燃,让纳米许你一个未来 133
 
 虚拟现实篇
 虚拟现实,盛宴还是泡沫 165
 庄周梦蝶的技术再现:你是梦,是醒?是生,还是死 180
 
 社交媒体篇
 后社交时代的新社交 195
 
 3D 打印篇
 3D 打印简史与现状:艰难史前期 221
 3D 打印未来:一场真正的制造革命 237
 
 太空探索篇
 星际穿越:人类永恒梦想谁能实现 255
 
 区块链篇
 区块链到底颠覆了什么 281
 
 生物科技篇
 一场轰轰烈烈的生物革命 311
 
 生命设计师,人类准备好了吗 327
 我们能用基因密码做什么
 340
 新技术交融下的未来生物科技 361
 
 结语 399
 |  
         
          | 內容試閱: |   
          | 序一 
 我曾多次被邀请到中国演讲,
 发现很多人都想知道科技的未来是什么。
 虽然多年来我在硅谷的工作和研究一直跟科技有关,但现在主要以一名历史
 学家的身份在写作,也许我对科技的观点会跟很多人不太一样。
 我很幸运有两位中国好友,他们都对科技创新及中美之间的沟通交流感
 兴趣,我们决定将这本关于科技未来的书直接以中文写作而成。由来自杭州
 的资深记者牛金霞负责采访并写下我的观点,由闫景立负责书稿的编校,他
 曾是硅谷一位资深的企业管理者,也是我第一本中文书《硅谷百年史》的主要翻译。
 在众多的新技术中,我选择了我认为最重要的十种科技进行详尽的评述,
 为了对我的观点进行补充或佐证,我们还选择采访了一些硅谷科学家和创业
 者。虽然他们在本书中所占的篇幅不大,但分量不轻。在选择到底采访谁时,
 由于我长期与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合作,自然会较多地想到这
 两所大学里的科学家的名字,但我发自内心地认为,最终出现在书里的科学
 家的观点可以代表他们所在领域的全球性前沿趋势。对创业者的采访我则比
 较谨慎,因为不得不考虑他们天然存在的营销倾向,因此,我选择了对
 整体行业现状有独特洞见的几位创业者。在十种科技中,我对人工智能和生
 物科技论述的篇幅最多,一是因为这两种是硅谷最热的科技,二是因为
 人们对它们的看法极具争议性。
 本书能够在短时间内成书和出版,我和两位小伙伴有很多人想要感谢。
 感谢那些接受我们采访的硅谷科学家和创业者,他们贡献了宝贵的时间和智慧。
 感谢《浙商》杂志社社长朱仁华、副总编臧铯以及世界浙商网 CEO (首席
 执 行 官 ) 冯永明对 整个项目的支持和关心,本书的部分内容已发表于该杂志。
 感谢来自印度的苏米特洛达斯( Soumitro Das ),中国的郝鹏图、汤天祎、夏嘉琪、石溪韵、顾铮榕和张可可,他们帮助校对和翻译了这些科学家和创
 业者的采访。
 也感谢合作伙伴他山石智库一直以来的关心和支持。
 
 皮埃罗斯加鲁菲(Piero Scaruffi)
 
 序
 二
 
 2016 年 3 月初的某天早上,当我走出旧金山机场,看到加州清澈迷人的 蓝天时,我完全没有想到,即将在硅谷进行的 2 个多月的采访和探寻会给自己带来这么大的震撼。
 这是一个科技发展的黄金时代,
 有人甚至用科技的寒武纪来形容。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虚拟现实一个个技术词汇在中国商界乃至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出现得越来越频繁。人们急切地想知道我到底能拿新技术
 做什么以及下一个(具有颠覆性)新技术是什么。
 要回答关于科技创新和科技未来的问题,最好的地方应该就是硅谷。作为硅谷近 30 年来技术乃至社会变革的观察者和见证者、《硅谷百年史伟大的科技创新与创业历程(1900~2013)》一书的主要作者,皮埃罗无疑是当今最懂硅谷的人之一。在皮埃罗眼里,正是对我到底能拿新技术做什么这个
 问题与众不同的回答,使得硅谷从一个无名之地变身成为世界创新高地。回溯
 硅谷百年历史之后,皮埃罗终于开始展望未来。
 本书中,皮埃罗逐一评述了他认为最有潜力塑造科技乃至人类未来的新技术,包括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纳米技术、生物技术、物联网、 3D 打印等,基于最前沿的研究结果,他不仅尝试勾勒出这些新技术的未来演变的方向和
 面貌,还对它们对社会和人性的影响有着独特的预判和洞见。因为新书计划
 首先出版中文版,我有幸承担了采写工作,为了让整个科技未来更为饱
 满、可信,我还和皮埃罗一起,采访了硅谷科技领域的诸多学术带头人和专家。
 皮埃罗一开始就把这本书
 在 他的网站上命名 为
 Humankind2.0 (
 即本书的命名《人类2.0》),
 我却一直并没有太深的感
 触。 直 到 有一天, 在 伯 克利的一个冥想中心,有人再次提及佛陀当初目睹人类不管富贵还是贫穷,全 部都要经历生、老、病、死之苦,遂决定为众生寻求解脱之道的故事时,
 我突然脑洞大开:
 假如佛陀生活在如今的硅谷,他会成为怎样的创业者呢?
 在硅谷,很多创业者都有着让人类和世界变得更美好的大情怀和大梦
 想,而他们的实现方式往往是通过技术解决某个问题。而我突然发现,如今,
 人类历史上几千年来亘古不变的生、老、病、死大问题,已经被纳入了技
 术的解决范畴,且已越走越远了!人工智能如今争议不休的奇点,是人类
 能否通过机器智能达到永生的问题
 ;生物技术中的基因编辑,早已向改造物种、
 设计新物种的方向狂奔,人类还尝试改造自身的基因来战胜疾病乃至返老还
 童;纳米技术则被用来发明这个星球上前所未有的新材料,尝试制造可以在人体内运行的机器人;虚拟现实和 3D 打印技术可能会在某一天创造人类的实体替身
 假如佛陀看到我们如今正在试验的这些技术,他是否会重新思考人类的
 痛苦?换句话说,这个时代我们所探讨的科技未来,最具冲击力的地方在于,
 它们可能会重新定义人类。
 
 细想之下,确实如此
 :过去几千年的人类发展史上,虽然我们已经制造
 了各种工具来延伸自我,虽然技术已改变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但人类本
 身,生命本身却一直没有什么变化。现在,我们有汽车、飞机、高铁、磁悬浮,
 坐在火车上还可以玩手机,但生理结构跟秦代或唐朝坐在马车里的古人是一
 样的,都遵循一样的生命规律,可能古人还更聪明一些。
 然而,如今我们在本书中探讨的各种高科技,却被皮埃罗断定为今天
 我们延伸自我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方式就是发展
 出 能 够 改 变 生 命 本 身 的 技 术, 未来将是有机世界和合成世界的联姻,正如未来一定是人类和机器人的联姻 (见本书生物科技篇),也就是说,人类的发展将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或版本,称为人类 2.0 再合适不过了!
 
 推动人类进入 2.0 的这些技术当然不仅仅与创新、创业、新经济和新机遇有关,在释放改变生命本身的潜能之前,它们首先会悄无声息地改变我
 们的教育、工作,甚至认知、思维方式。比如,我们已经在讨论机器人取代
 更多人类的工作后,人类将主要从事什么工作
 ;再比如,斯坦福大学几位学者已在倡导综合式学习( synthetic learning ),他们认为,接下来每个人都将需要使用一些科技和艺术来进行创造,这需要全新的学习方式
 会随之悄然变化的还有法律、道德、伦理乃至宗教等维系我们社会运转
 的 信 念。 假 如 我 们 已 能 在 实 验 室 用 新 物 种 重 新 定 义 上 帝 , 假 如 现 在 已 有 科学家在为机器人的法律权益奔走,你有什么理由坚信自己脑袋里装的真 理不会被粉碎和刷新呢?
 在
 美 国 国 家 航 空 航 天 局 采 访 科 学 家 克 里 斯 麦 凯( Chris Mackey ) 时,他将发现火星生命的意义用第二个创世纪来形容,他想用这种强烈的表 达方式唤起人们对宇宙中新的生命形态的期待和关注。只不过,我们很可能
 在发现火星生命前,就先将人类自身改造成一种截然不同的新生命,一种和
 火星上的生命一样难以理解和超出想象的生命,拥有跟我们现在、过去都完
 全不同的理性和情感。
 人类 2.0 也是一个强烈的表达,一个需要所有人一起定义的概念。因为,人类和科技的未来到底会变成什么样,取决于我们现在到底想要什么!是的,
 也许有一天,科技能让我们青春永驻,也许我们的意识、记忆、欲望和情感
 也都可以在出生时自定义,但这些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
 皮埃罗和其他硅谷科技人士在探讨技术未来时,也存在同样的担忧
 :人 们由于了解不够和准备不足,不知不觉被技术改变,且朝着违背我们初心的
 方向改变。至少,在我们还能将自己定义为人类之时,我们大多数人想
 要的,是技术给人类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和未来,而这需要所有人一起主动探
 索和努力。皮埃罗和我都认为,中国将成为下一个引领世界科技创新的大国。作为
 全 球 第 二 大 经 济 体, 中 国 的 经 济 动 力 正 在 向 科 技 创 新 转 变。 不 管 愿 意 与 否, 中国经济和市场的独特性都会将年青一代推上自主创新的舞台,就好像今天 的不少中国经济新现象(比如网红经济)已经是外国人看不懂的一样,中国
 的创业者接下来在回答我到底能用新技术做什么这个问题时,也需要有
 自己独一无二的答案。
 在写作的过程中,我发现,不少今天的新技术其实已经很老了,比如,人工智能早在 20 世纪 60 年代就有了, 3D 打印和虚拟现实也都是在 20 世纪 80 年代就出现的。然而,这些技术却一起在这个时代绽放,究其背后的原因,
 我认为,一是智能手机的普及将计算能力转移到个人,转移到无处不在,带
 来了社交媒体、大数据的爆炸,进而又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推动了人工智能和
 虚拟现实等需要计算能力驱动的技术的腾飞
 ;二是从全球范围来看,前三次
 工业革命带来的人类对资源、环境的过度消耗和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以智能化为核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工业 4.0)方兴未艾,
 以更绿色环保为目标的第五次工业革命呼之欲出。
 这一次,中国正徐徐走向舞台中央。
 
 牛金霞
 
 序三
 
 经济增长模式转型中的中国,创新驱动正成为国家意志和工商界不二的
 选择。官民各界跟踪世界科技前沿动态,引进来、走出去的需求从来没有这
 样 迫 切。 人 们 对 什 么 是 下 一 个 颠 覆 性 创 新 的 关 注 度 从 来 没 有 这 样 强 烈。
 《人类 2.0 》正是在这样一种迫切的市场呼唤中尝试以一种新方式写成的。
 说起这个新颖的尝试,不能不讲点成书初期的故事。就
 在 2015 年 10 月
 的 一 天, 我 收 到 皮 埃 罗 先 生 一 封 电 邮 : 我 们 能 不 能尽早见面,有个想法在心中不断翻腾滋长,想尽快听听你的意见。今天晚上 如何?
 第二天,我和皮埃罗在硅谷的一家餐馆见面了。什么事这么急?我见面就问。
 我想写一部有关高科技未来的书,皮埃罗答。
 好啊!我应声答道,这种书在中国出版也一定很受欢迎。还没来得及提及翻译的事,皮埃罗又说:直接写成中文,您看怎么样?
 我怔住了,你啥时候学会中文写作了?我知道皮埃罗不懂中文。
 于是,皮埃罗端出了他的想法。原来他在中国演讲期间和中国朋友交谈
 中得到了一个灵感
 :和中国人合作,以采访的方式直接把他的研究成果写成
 中文。说话间他眼睛泛出那种创意所激发的光彩,使我顿时感受到硅谷人血
 液中流淌的那种创新的激情与躁动。于是,两人就在饭桌上开始了项目的策划。决定立即开始和合作单位洽谈,同时联系出版商。 2015 年 12 月与《浙商》
 杂志敲定合同, 2016 年 2 月底记者牛金霞奉《浙商》杂志社派遣来到硅谷开始了密集的采访活动。由此开启了采访文章一方面得以由《浙商》杂志逐一
 发表,另一方面由皮埃罗团队编辑整理成书在中国出版。
 本书成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虽然源自硅谷的学者和专家,却越过了原
 文(英语)写作、翻译的阶段而在合作的框架下直接以中文写作并在华出版。
 对此, 曾经把《硅谷百年史》(皮埃罗等著)这部大部头著作引进中国的我深
 有 体 会。 那部书仅仅翻译加上编辑就用了15个月才得以面市。 而如今这样一部同样来自大西洋彼岸的涉猎当今科技最前沿的著作,从采访到成书仅仅用时 9 个月!较之传统的海外英文写作出版翻译在华出版至少
 缩短了一年时间。这真是硅谷速度,不,这是中国硅谷才有的速度!
 对于正在分秒必争、日夜兼程追赶硅谷、奋力争取科技创新大国地位的中国
 来说,这个速度尤其弥足珍贵。
 
 闫景立
 序一
 
 我曾多次被邀请到中国演讲,
 发现很多人都想知道科技的未来是什么。
 虽然多年来我在硅谷的工作和研究一直跟科技有关,但现在主要以一名历史
 学家的身份在写作,也许我对科技的观点会跟很多人不太一样。
 我很幸运有两位中国好友,他们都对科技创新及中美之间的沟通交流感
 兴趣,我们决定将这本关于科技未来的书直接以中文写作而成。由来自杭州
 的资深记者牛金霞负责采访并写下我的观点,由闫景立负责书稿的编校,他
 曾是硅谷一位资深的企业管理者,也是我第一本中文书《硅谷百年史》的主要翻译。
 在众多的新技术中,我选择了我认为最重要的十种科技进行详尽的评述,
 为了对我的观点进行补充或佐证,我们还选择采访了一些硅谷科学家和创业
 者。虽然他们在本书中所占的篇幅不大,但分量不轻。在选择到底采访谁时,
 由于我长期与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合作,自然会较多地想到这
 两所大学里的科学家的名字,但我发自内心地认为,最终出现在书里的科学
 家的观点可以代表他们所在领域的全球性前沿趋势。对创业者的采访我则比
 较谨慎,因为不得不考虑他们天然存在的营销倾向,因此,我选择了对
 整体行业现状有独特洞见的几位创业者。在十种科技中,我对人工智能和生
 物科技论述的篇幅最多,一是因为这两种是硅谷最热的科技,二是因为
 人们对它们的看法极具争议性。
 本书能够在短时间内成书和出版,我和两位小伙伴有很多人想要感谢。
 感谢那些接受我们采访的硅谷科学家和创业者,他们贡献了宝贵的时间和智慧。
 感谢《浙商》杂志社社长朱仁华、副总编臧铯以及世界浙商网 CEO (首席
 执 行 官 ) 冯永明对 整个项目的支持和关心,本书的部分内容已发表于该杂志。
 感谢来自印度的苏米特洛达斯( Soumitro Das ),中国的郝鹏图、汤天祎、夏嘉琪、石溪韵、顾铮榕和张可可,他们帮助校对和翻译了这些科学家和创
 业者的采访。
 也感谢合作伙伴他山石智库一直以来的关心和支持。
 
 皮埃罗斯加鲁菲(Piero Scaruffi)
 
 序
 二
 
 2016 年 3 月初的某天早上,当我走出旧金山机场,看到加州清澈迷人的 蓝天时,我完全没有想到,即将在硅谷进行的 2 个多月的采访和探寻会给自己带来这么大的震撼。
 这是一个科技发展的黄金时代,
 有人甚至用科技的寒武纪来形容。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虚拟现实一个个技术词汇在中国商界乃至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出现得越来越频繁。人们急切地想知道我到底能拿新技术
 做什么以及下一个(具有颠覆性)新技术是什么。
 要回答关于科技创新和科技未来的问题,最好的地方应该就是硅谷。作为硅谷近 30 年来技术乃至社会变革的观察者和见证者、《硅谷百年史伟大的科技创新与创业历程(1900~2013)》一书的主要作者,皮埃罗无疑是当今最懂硅谷的人之一。在皮埃罗眼里,正是对我到底能拿新技术做什么这个
 问题与众不同的回答,使得硅谷从一个无名之地变身成为世界创新高地。回溯
 硅谷百年历史之后,皮埃罗终于开始展望未来。
 本书中,皮埃罗逐一评述了他认为最有潜力塑造科技乃至人类未来的新技术,包括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纳米技术、生物技术、物联网、 3D 打印等,基于最前沿的研究结果,他不仅尝试勾勒出这些新技术的未来演变的方向和
 面貌,还对它们对社会和人性的影响有着独特的预判和洞见。因为新书计划
 首先出版中文版,我有幸承担了采写工作,为了让整个科技未来更为饱
 满、可信,我还和皮埃罗一起,采访了硅谷科技领域的诸多学术带头人和专家。
 皮埃罗一开始就把这本书
 在 他的网站上命名 为
 Humankind2.0 (
 即本书的命名《人类2.0》),
 我却一直并没有太深的感
 触。 直 到 有一天, 在 伯 克利的一个冥想中心,有人再次提及佛陀当初目睹人类不管富贵还是贫穷,全 部都要经历生、老、病、死之苦,遂决定为众生寻求解脱之道的故事时,
 我突然脑洞大开:
 假如佛陀生活在如今的硅谷,他会成为怎样的创业者呢?
 在硅谷,很多创业者都有着让人类和世界变得更美好的大情怀和大梦
 想,而他们的实现方式往往是通过技术解决某个问题。而我突然发现,如今,
 人类历史上几千年来亘古不变的生、老、病、死大问题,已经被纳入了技
 术的解决范畴,且已越走越远了!人工智能如今争议不休的奇点,是人类
 能否通过机器智能达到永生的问题
 ;生物技术中的基因编辑,早已向改造物种、
 设计新物种的方向狂奔,人类还尝试改造自身的基因来战胜疾病乃至返老还
 童;纳米技术则被用来发明这个星球上前所未有的新材料,尝试制造可以在人体内运行的机器人;虚拟现实和 3D 打印技术可能会在某一天创造人类的实体替身
 假如佛陀看到我们如今正在试验的这些技术,他是否会重新思考人类的
 痛苦?换句话说,这个时代我们所探讨的科技未来,最具冲击力的地方在于,
 它们可能会重新定义人类。
 
 细想之下,确实如此
 :过去几千年的人类发展史上,虽然我们已经制造
 了各种工具来延伸自我,虽然技术已改变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但人类本
 身,生命本身却一直没有什么变化。现在,我们有汽车、飞机、高铁、磁悬浮,
 坐在火车上还可以玩手机,但生理结构跟秦代或唐朝坐在马车里的古人是一
 样的,都遵循一样的生命规律,可能古人还更聪明一些。
 然而,如今我们在本书中探讨的各种高科技,却被皮埃罗断定为今天
 我们延伸自我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方式就是发展
 出 能 够 改 变 生 命 本 身 的 技 术, 未来将是有机世界和合成世界的联姻,正如未来一定是人类和机器人的联姻 (见本书生物科技篇),也就是说,人类的发展将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或版本,称为人类 2.0 再合适不过了!
 
 推动人类进入 2.0 的这些技术当然不仅仅与创新、创业、新经济和新机遇有关,在释放改变生命本身的潜能之前,它们首先会悄无声息地改变我
 们的教育、工作,甚至认知、思维方式。比如,我们已经在讨论机器人取代
 更多人类的工作后,人类将主要从事什么工作
 ;再比如,斯坦福大学几位学者已在倡导综合式学习( synthetic learning ),他们认为,接下来每个人都将需要使用一些科技和艺术来进行创造,这需要全新的学习方式
 会随之悄然变化的还有法律、道德、伦理乃至宗教等维系我们社会运转
 的 信 念。 假 如 我 们 已 能 在 实 验 室 用 新 物 种 重 新 定 义 上 帝 , 假 如 现 在 已 有 科学家在为机器人的法律权益奔走,你有什么理由坚信自己脑袋里装的真 理不会被粉碎和刷新呢?
 在
 美 国 国 家 航 空 航 天 局 采 访 科 学 家 克 里 斯 麦 凯( Chris Mackey ) 时,他将发现火星生命的意义用第二个创世纪来形容,他想用这种强烈的表 达方式唤起人们对宇宙中新的生命形态的期待和关注。只不过,我们很可能
 在发现火星生命前,就先将人类自身改造成一种截然不同的新生命,一种和
 火星上的生命一样难以理解和超出想象的生命,拥有跟我们现在、过去都完
 全不同的理性和情感。
 人类 2.0 也是一个强烈的表达,一个需要所有人一起定义的概念。因为,人类和科技的未来到底会变成什么样,取决于我们现在到底想要什么!是的,
 也许有一天,科技能让我们青春永驻,也许我们的意识、记忆、欲望和情感
 也都可以在出生时自定义,但这些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
 皮埃罗和其他硅谷科技人士在探讨技术未来时,也存在同样的担忧
 :人 们由于了解不够和准备不足,不知不觉被技术改变,且朝着违背我们初心的
 方向改变。至少,在我们还能将自己定义为人类之时,我们大多数人想
 要的,是技术给人类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和未来,而这需要所有人一起主动探
 索和努力。皮埃罗和我都认为,中国将成为下一个引领世界科技创新的大国。作为
 全 球 第 二 大 经 济 体, 中 国 的 经 济 动 力 正 在 向 科 技 创 新 转 变。 不 管 愿 意 与 否, 中国经济和市场的独特性都会将年青一代推上自主创新的舞台,就好像今天 的不少中国经济新现象(比如网红经济)已经是外国人看不懂的一样,中国
 的创业者接下来在回答我到底能用新技术做什么这个问题时,也需要有
 自己独一无二的答案。
 在写作的过程中,我发现,不少今天的新技术其实已经很老了,比如,人工智能早在 20 世纪 60 年代就有了, 3D 打印和虚拟现实也都是在 20 世纪 80 年代就出现的。然而,这些技术却一起在这个时代绽放,究其背后的原因,
 我认为,一是智能手机的普及将计算能力转移到个人,转移到无处不在,带
 来了社交媒体、大数据的爆炸,进而又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推动了人工智能和
 虚拟现实等需要计算能力驱动的技术的腾飞
 ;二是从全球范围来看,前三次
 工业革命带来的人类对资源、环境的过度消耗和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以智能化为核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工业 4.0)方兴未艾,
 以更绿色环保为目标的第五次工业革命呼之欲出。
 这一次,中国正徐徐走向舞台中央。
 
 牛金霞
 
 序三
 
 经济增长模式转型中的中国,创新驱动正成为国家意志和工商界不二的
 选择。官民各界跟踪世界科技前沿动态,引进来、走出去的需求从来没有这
 样 迫 切。 人 们 对 什 么 是 下 一 个 颠 覆 性 创 新 的 关 注 度 从 来 没 有 这 样 强 烈。
 《人类 2.0 》正是在这样一种迫切的市场呼唤中尝试以一种新方式写成的。
 说起这个新颖的尝试,不能不讲点成书初期的故事。就
 在 2015 年 10 月
 的 一 天, 我 收 到 皮 埃 罗 先 生 一 封 电 邮 : 我 们 能 不 能尽早见面,有个想法在心中不断翻腾滋长,想尽快听听你的意见。今天晚上 如何?
 第二天,我和皮埃罗在硅谷的一家餐馆见面了。什么事这么急?我见面就问。
 我想写一部有关高科技未来的书,皮埃罗答。
 好啊!我应声答道,这种书在中国出版也一定很受欢迎。还没来得及提及翻译的事,皮埃罗又说:直接写成中文,您看怎么样?
 我怔住了,你啥时候学会中文写作了?我知道皮埃罗不懂中文。
 于是,皮埃罗端出了他的想法。原来他在中国演讲期间和中国朋友交谈
 中得到了一个灵感
 :和中国人合作,以采访的方式直接把他的研究成果写成
 中文。说话间他眼睛泛出那种创意所激发的光彩,使我顿时感受到硅谷人血
 液中流淌的那种创新的激情与躁动。于是,两人就在饭桌上开始了项目的策划。决定立即开始和合作单位洽谈,同时联系出版商。 2015 年 12 月与《浙商》
 杂志敲定合同, 2016 年 2 月底记者牛金霞奉《浙商》杂志社派遣来到硅谷开始了密集的采访活动。由此开启了采访文章一方面得以由《浙商》杂志逐一
 发表,另一方面由皮埃罗团队编辑整理成书在中国出版。
 本书成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虽然源自硅谷的学者和专家,却越过了原
 文(英语)写作、翻译的阶段而在合作的框架下直接以中文写作并在华出版。
 对此, 曾经把《硅谷百年史》(皮埃罗等著)这部大部头著作引进中国的我深
 有 体 会。 那部书仅仅翻译加上编辑就用了15个月才得以面市。 而如今这样一部同样来自大西洋彼岸的涉猎当今科技最前沿的著作,从采访到成书仅仅用时 9 个月!较之传统的海外英文写作出版翻译在华出版至少
 缩短了一年时间。这真是硅谷速度,不,这是中国硅谷才有的速度!
 对于正在分秒必争、日夜兼程追赶硅谷、奋力争取科技创新大国地位的中国
 来说,这个速度尤其弥足珍贵。
 
 闫景立
 
 
 开
 篇
 
 技术与人类
 
 技术与人类的关系到底是消长延伸还是倒置?抑或是三者都对?
 当我们对技术塑造的未来激情澎湃时,总不免带着隐隐的担忧与迷
 茫,就像很多人对机器人爱恨交织的感情。皮埃罗认为,在逐一对大数据、
 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展开论述前,有必要先将技术拿到放大镜下重
 新审视。而只有将乐观派和悲观派的观点都放到一起,才能得到关于技
 术的中肯观点。
 
 硅谷相信:技术让世界更美好
 在旧金山湾区,有不少人只是将技术作为一种爱好,他们就像小孩
 子一样喜爱一切能够移动、说话的玩具。但对我来说,技术可不是玩具,
 我认为它很可能会解决所有的问题。历史上,火、衣服、车轮、蒸汽机、
 抗生素、电、火车等每一项技术都帮助人类解决了很多问题。
 总体而言,技术进步带来了一个更美好的世界,一个更繁荣与和平
 的世界。你也许会想,枪支和核武器可是杀死了不少人,但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
 斯蒂芬平克( Steven Pinker )在《人性中的善良天使
 :暴力为 什么会减少》(英文书名为
 The Better Angels of Our Nature : Why Violence Hans Declined ,中信出版社, 2015 年 7 月出版)一书中统计过 :暴力在过去几个世纪里已经明显减少,这正是技术的作用。他指出,致命武器
 带来了更少而不是更多的暴力,我们在社会中维持了一定秩序正是因为
 有了武器,虽然我们同样也用武器来互相残杀,虽然如果技术落入反社会、
 反人类的不良分子手中就会带来祸端,但总体来说,新技术的效果还是正面的。
 技
 术 使 我 们 不 再 生 活 在 洞 穴 中, 不 会 5 岁 就 死 于 小 儿 麻 痹 症, 不 会在寒冷的冬天冻死、干旱的季节饿死。毕竟,当人们健康而富有的时候, 他们是不大可能去互相残杀的。
 
 这是否意味着我们需要的技术越多越好
 也不尽然。技术的危险之处在于,每一种新的技术都会使我们忘记
 自己的一种天生能力。比如,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裴德罗篇》中讲述了苏格拉底告诉他的一个故事,透特( Thoth ,埃及神话中的智慧、知
 识 与 魔 法 之 神 ) 发 明 了 书 写, 主 神 阿 蒙 拉( Amun Ra ) 却 很 生 气, 因为他意识到人们会因此停止使用自己的记忆能力并变得更愚蠢,事实正 是如此。每种文明中过去都有非常长的诗歌是被人们口耳相传的,比如
 荷马的《奥德赛》以及印度的史诗《摩诃婆罗多》,现在你还能记住几千
 句的长诗吗?我们已经失去了古人使用记忆的能力。今天我们看到的是,
 越来越多的孩子依靠他们的手机来寻找某个地方,我们正在失去定位和
 导航的能力而几千年来,我们却有许多智者仅仅依靠他们的大脑来
 探索这个星球。每当我们失去自己的一种天生的能力,我们就变得越来
 越不像人类。但不要忘记了人性也有恶的一面,人性中同样有杀戮、偷
 盗和强奸的一面,我们变得更像半机械人并不总是坏的。
 
 技术的初心应该是解决问题
 
 我们如何才能获得使人类变得更好的技术
 矛盾之处在于,很多重要的技术都是为战争而生的,计算机和互联网都是如此。
 一
 千 年 以 前, 中 国 的 技 术 水 平 处 于 世 界 前 列, 与 此 同 时, 欧 洲 正 处于中世纪的黑暗时期。然而, 800 年后,情况逆转过来了。中国在繁盛的唐、宋王朝发明了很多技术却从未再进一步提升它们,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欧洲一直都处于战争中,与此同时,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东方却大
 部分时间都处于和平时期。穷困的目不识丁的欧洲比和平繁荣的中国进
 步得更快,原因之一就是战争刺激了技术进步。之后,欧洲兴起的工业
 和科技革命同样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有用的技术,但最初它们被发明出来
 的动机也是为了屠戮。
 硅谷同样也是为战争而创造的,湾区的第一家科技公司(惠普)是
 在无线电和电子技术领域诞生的,这正是因为两次世界大战以及冷战。
 但随后,硅谷却脱离了战争元素,爱好、兴趣和求新求变与追求商业上
 的成功成为创新的主要动力。
 我们需要改变为了战争而推动技术进步的动机,这也正是这个世界
 需要向硅谷学习的地方。当人们说到硅谷的时候,他们倾向于只看到钱,
 但他们忘记了很多创业者最初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发明创造的。
 在硅谷早年间,多数创业者只是简单地想要创造一些他们自己想用
 但尚不存在的东西,这种初心就写在他们的商业计划书上,至于如何赚
 钱几乎都是后来才想到的,他们并不知道有一天他们的发明会价值百万甚
 至 亿 万 美 元。 谷 歌( Google ) 和 Facebook ( 脸 谱 网 ) 目 前 主 要 是 靠 广告赚钱,但它们最初诞生的时候都是为了解决一个问题,最初它们很可 能根本没想到能在广告上赚大钱。
 如今,越来越多的技术被商业公司所推动和发展,越来越多在政府
 主导下进行基础研究的实验室被私人实验室所取代。我们刚刚目睹了第
 一 个 火 箭 在 进 行 太 空 飞 行 后 成 功 返 回 了 地 球, 那 是 由 亚 马 逊 创 始 人 杰夫 贝 佐 斯( Jeff Bezos ) 创 建 的 空 间 探 索 公 司 蓝 色 起 源( Blue Origin ) 制造的,而不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比尔盖茨( Bill Gates )的基金会在对抗疾病上比很多政府项目做得还要多。
 不同国家认为技术很重要时背后有着不一样的原因,旧金山湾区有
 一种理想主义思维的强大传统,在很多案例里,创业者都是单纯地想要
 为自己创造一些之前还不存在的东西,硅谷就是这样成长起来的。
 相比之下,在新加坡和日本,技术更多地被看成一种可以提高生活
 质量的东西;而一些发展中国家则更多地将技术看作是经济增长不可或缺
 的因素,一种纯粹的经济动力。
 
 技术今天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我
 喜 欢 大 自 然, 我 周 游 整 个 世 界 去 看 丛 林 和 沙 漠, 我 也 喜 欢 爬 山。 我们非常幸运 :这是一个美丽的星球。大自然也真实地激励着我。然而, 我们人类就像蚂蚁一样,到处都是,不管走到哪里,总能看到一辆车停
 下来或某人从一幢建筑中走出。我们已经很难独处,因为便捷的交通工
 具让我们能够快速移动到几乎任何地方,结果人类无处不在,我们总是
 被人群所包围。
 
 蚂蚁和人类的区别是,人类的足迹是巨大的,人类总是需要越来越
 多的汽车和道路,随之需要交通信号灯、加油站、油井以及货船;需要越
 来越多的衣服,随之需要时尚商店以及干洗店;需要电器就随之需要电力、
 发电厂和水坝 ;需要飞机就随之需要机场 ;需要食物就随之需要食品厂、 卡车以及超市等,这一代的奢侈品正成为下一代的必需品。
 技
 术 到 了 应 该 做 些 什 么 去 减 少 人 类 在 这 个 星 球 上 的 足 迹 的 时 候 了, 这是我认为它应该解决的最大问题。一个成功的例子是电子邮件,因为 它成功减少了纸张的使用和运输,我们可以砍掉很少的树、使用很少的
 邮件运输车。当然,最近的一个例子是汽车的分享,因为它减少了汽车
 所有权。
 在这方面技术可以做的还有很多。比如,人类发明的塑料是地球上最主要的污染物,仅美国消费者每年就购买超过 270 亿千克的塑料产品。 2012 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预估,每平方千米的海洋上能发现约 13 000件塑料微粒垃圾,这种状况的解决方案可以是生物可降解塑料,即可以
 分解的塑料或可以被转基因细菌吃掉的塑料,一位越南的包装材料商已
 经制造了一种可以自我分解的塑料袋,但目前还没有生物塑料能实现商
 业应用或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
 印度蠕虫具有破坏聚乙烯纤维的潜力,聚乙烯纤维是塑料产品最常
 见的组成物,斯坦福大学的一些科学家开玩笑说,我们应该找到一种能
 让 这 种 虫 子 生 长 在 我 们 胃 里 的 方 法, 这 样 我 们 就 能 直 接 把 食 品 外 的 塑 料 包装给吃掉了,用不着再扔它们。
 2015 年在巴黎召开了关于气候变化的会议。会议指出,大气中二氧 化碳的浓度比过去任何时候都要高,仅中国就占据了 24% 的排放量。因此,中国在解决这个问题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尽管整个世界使用的核电站电力由 1996 年的最高值 17.6% 降低到如今的 10.8% ,这种电力还是目前最清洁的能源形式。
 
 技术服务人类还是人类服务技术
 
 技术真正值得担忧的是什么
 我其实并不害怕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我害怕的是技术远没有媒体所
 展示的那样强大。关于未来的一个重要主题是
 :到底是技术服务于人类
 还是人类服务于技术?对此,我现在的感觉是,机器很少表现得像人类,
 人类为了跟周边的机器互动却必须经常表现得像个机器。比如,我们频
 繁地使用数字,因为数字可以让机器更容易工作。你的银行卡卡号或者
 护照号码对你来说很难记住,但机器能很容易地处理,我们使用数字并不是让它对人类变得简单,是为了让它对机器变得更容易。
 目前看待技术的观点主要有三种。可以简单理解为消长延伸
 和倒置。第一种观点比较悲观。新技术让人们遗忘了动手能力,因为
 你将智能给了机器,即所谓的此消彼长。从这个角度看,人类一代
 不如一代。
 第二种观点正好相反,你可以将技术看成身体的延伸。在自然界中,
 每一种动物都使用技术来生存,蜘蛛没有蛛网就无法生存,河狸离不开水坝,蜜蜂离不开蜂窝,等等。《自私的基因》(英文书名为 The Sel? sh Gene ,中信出版社, 2012 年 9 月出版)一书作者理查德道金斯( Richard Dawkins ,
 英 国 著 名 演 化 生 物 学 家、 动 物 行 为 学 家 和 科 普 作 家 ) 将 其 称作延伸的手段。同样,技术也加强了人类的身体机能,它让我们能 做 自 己 的 身 体 做 不 了 的 事 情。 谷 歌 人 工 智 能 专 家 雷 库 兹 韦 尔( Ray Kurzweil )认为,相比人类大脑新皮质的发明,数字技术将带来智能上的飞跃。由于新皮质,人类大脑可以创作诗歌和研究科学,这种发明打开
 了大脑一个全新的活动领域。库兹韦尔相信,数字技术会带来相似的智力
 提升,这种强化的大脑将可以做一些尚无法命名的事情,因为人类目前的
 智能根本无法做到。
 第
 三 种 观 点 看 待 技 术 的 方 式 是 将 发 明 者 与 发 明 物 之 间 的 关 系 倒 置。
 我
 认 为 这 种 观 点 可 以 追 溯 到 20 世 纪 60 年 代 的 法 国 哲 学 家 让 鲍 德 里 亚( Jean Baudrillard ),不过它最近几年比较流行主要是因为凯文凯利 ( Kevin
 Kelley )
 的 著 作《 科 技 想 要 什 么 》( 英 文 书 名 为 What Technology
 Wants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6 年 1 月出版)。人们倾向于认为物体是由某人制造的,但是,如果物体可以思考,它可能就会认为人类只是制造
 它的一个工具。科技发展史是不断发明新物体的过程,但也可以看成是
 新 物 体 借 助 发 明 者 才 诞 生 出 来 的 过 程, 即 不 是 生 命 的 进 化 史, 而 是 物 体 的进化史,物体利用了生命,尤其利用了人类来完成进化。根据这个观点,根本不是人类需要一种新的技术,而是技术创造了人类,由于技术的需
 要才驱动人类不断创造更好的技术。毕竟,到底是什么在进化?是技术,
 而不是人类。几千年来,人类几乎一直保持着原样,而技术却发生了翻
 天覆地的变化。
 我认为,
 某 种 程 度 上, 这 三 种 观 点 都 是 正 确 的。 如 果 你 将 这 三 种 观 点放在一起,你就能得到一个对现状大致准确的看法。我并不害怕技术、 人 工 智 能 或 者 技 术 进 步 的 加 速, 但 是 世 界 上 不 同 的 进 步 速 度 值 得 担 忧, 因为创造和创新实际上加速了这种不平衡。当我们讨论超级智能机器时, 一些伊斯兰国家仍然在与脱掉布卡罩袍(伊斯兰女性在公共场所穿的覆
 盖全身的长袍)作斗争,一些非洲国家仍在努力让人们吃上饱饭,只有
 极少数的非洲儿童才能去上一个好的大学。
 
 一切皆信息
 
 如今的技术发展相比之过去,最让人振奋的是其将事物信息化的能
 力。在计算机被发明以后,我们将每种学科都变成了信息处理的一种形式,
 逐渐进入了每个问题都被视为信息问题的时代,因此,每一种解决方案
 也都离不开信息。比如,气候变化的科学几乎完全与信息有关,如果有
 一种解决方案,那也很可能来自将气候看作一个信息系统。
 信息可以解决各种问题,比如,恶性疟原虫是世界上最危险的疟疾寄生虫,每年都会带来 60 万人的死亡,是导致 5 岁以下儿童死亡的最主
 要的传染性疾病之一。 2012 年,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达菲研究所的丹拉
 雷默尔( Dan Larremore )开始使用网络分析跟踪疟疾寄生虫的历史,尝试用信息解决这个问题。
 历史上的战
 争, 通 常 源 于 资 源 的 争 夺, 然 而, 今 天 的 战 争 却 由 于 不同的信息而变得越来越富有意识形态色彩。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人就 因为对土地的历史有不同的看法而开战,如果他们有相同的历史,即有
 相同的信息,那么找出一个解决方案也就不会那么困难了。恐怖分子
 在全世界发动恐怖袭击,因为在他们的信仰中,科学毫无意义,如果他
 们受到了更多的科学教育,也许就会削弱甚至消除为了极端意识形态而
 杀人的动机。
 当解决方案
 是 基 于 信 息 的, 它 便 不 需 要大 规 模 的、 巨 额 的 投 资。 有时候,你并不需要一个独角兽,你只需要创造力。
 信息在灾难的避免中会变得越来越重要,灾难经常在系统达到一个
 特定的临界点时发生,比如,我们总是担心人类会达到气候变化的那个
 临界点,之后灾难便会降临。问题是如何找出这个临界点,它到底是近
 还是远?
 
 即便是在物理学领域,熵也可以运用克劳德香农( Claude Shannon )
 的信息论来界定, 20 世纪 40 年代的控制论以及梅西基金会发起的系列反
 馈问题的讨论会都对此做出了贡献。约翰惠勒( John Wheeler )是第一位提出物理世界是由信息组成的物理学家,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也可以由信息论来界定;物理学家雅各布贝肯斯坦( Jacob Bekenstein ,以色列物
 理学家,曾开创性地运用信息论分析黑洞熵)和胡安马尔达西那( Juan Maldacena ,阿根廷著名理论物理学家)都对此有过相关论述。 1997 年,胡安马尔达西那在将宇宙视作信息时,还发现了量子力学与爱因斯坦
 方程式之间的相似之处。
 也许有一天我们能找到一种认识宇宙的更好的方法,不过,目前为
 止 最 好 的 方 式 是 信 息。 如 今, 上 帝 已 没 有 必 要 解 释 宇 宙 的 起 源 和 发 展, 也不用解释生命的进化或人类大脑的功能。宗教的功能越来越多地体现 在给予人们希望 :它给予了人们对无尽来世的信念。但是,在物质舒适 的时代,许多宗教所承诺的天堂是否还会对新一代构成吸引力不得而知。
 人类的新时代或许需要一种新的天堂、一种新的不朽。这种新的信仰就
 是一切(宇宙、生活、思想和社会)都和信息有关。事实上,奇点
 指 人 类 与 其 他 物 种 或 物 体 的 相 互 融 合 ) 在 硅 谷 是 一 个 非 常 受 欢 迎 的 话 题。 根据奇点理论,永生也和信息的存储和复制有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