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非洲:考古学的视角(国际知名人类学家、非洲研究专家高畅教授作品。)
》
售價:NT$
449.0

《
积极谈判(沟通力系列) 别害怕冲突 沟通力系列
》
售價:NT$
296.0

《
长寿的吃法:古风村的四季养生食谱
》
售價:NT$
347.0

《
拍出绝世人像 专业摄影师的闪光灯布光技法解密
》
售價:NT$
653.0

《
远涉重洋:欧亚贸易与商业公司的崛起(一部近代全球贸易的形成史!欧洲商业公司何以横扫东方传统商业组织?西方主导世界背后被低估的组织革命。跨学科的比较史学杰作,开拓性阐释欧亚远程贸易竞争与制度迁移。)
》
售價:NT$
500.0

《
梁晓声说聊斋 茅盾文学奖得主梁晓声为你揭秘《聊斋》中隐藏的社会规则
》
售價:NT$
301.0

《
生物钟与抗衰革命
》
售價:NT$
510.0

《
压缩现代性的逻辑(西方韩国研究丛书)-以东亚视角重塑对现代性的认知,揭示现代东亚社会矛盾底层逻辑
》
售價:NT$
347.0
|
內容簡介: |
本书系科学文化译丛之一,阐释17世纪和18世纪科学知识成为欧洲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历史过程,以及这一过程如何反过来导致了工业革命的发生。全书分为两个部分,*部分以一种通俗易懂的形式来探讨哥白尼之后17世纪的科学;第二部分探讨科学如何适应不同的文化语境,并如何推动西方各国的工业化进程。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本书还阐述了在科学推动西方各国工业化进程的过程中,英国比大陆同行要更加成功的原因。
本书系科学文化译丛之一,阐释17世纪和18世纪科学知识成为欧洲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历史过程,以及这一过程如何反过来导致了工业革命的发生。全书分为两个部分,*部分以一种通俗易懂的形式来探讨哥白尼之后17世纪的科学;第二部分探讨科学如何适应不同的文化语境,并如何推动西方各国的工业化进程。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本书还阐述了在科学推动西方各国工业化进程的过程中,英国比大陆同行要更加成功的原因。本书系科学文化译丛之一,阐释17世纪和18世纪科学知识成为欧洲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历史过程,以及这一过程如何反过来导致了工业革命的发生。全书分为两个部分,*部分以一种通俗易懂的形式来探讨哥白尼之后17世纪的科学;第二部分探讨科学如何适应不同的文化语境,并如何推动西方各国的工业化进程。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本书还阐述了在科学推动西方各国工业化进程的过程中,英国比大陆同行要更加成功的原因。本书系科学文化译丛之一,阐释17世纪和18世纪科学知识成为欧洲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历史过程,以及这一过程如何反过来导致了工业革命的发生。全书分为两个部分,*部分以一种通俗易懂的形式来探讨哥白尼之后17世纪的科学;第二部分探讨科学如何适应不同的文化语境,并如何推动西方各国的工业化进程。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本书还阐述了在科学推动西方各国工业化进程的过程中,英国比大陆同行要更加成功的原因。
本书系科学文化译丛之一,阐释17世纪和18世纪科学知识成为欧洲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历史过程,以及这一过程如何反过来导致了工业革命的发生。全书分为两个部分,*部分以一种通俗易懂的形式来探讨哥白尼之后17世纪的科学;第二部分探讨科学如何适应不同的文化语境,并如何推动西方各国的工业化进程。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本书还阐述了在科学推动西方各国工业化进程的过程中,英国比大陆同行要更加成功的原因。本书系科学文化译丛之一,阐释17世纪和18世纪科学知识成为欧洲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历史过程,以及这一过程如何反过来导致了工业革命的发生。全书分为两个部分,*部分以一种通俗易懂的形式来探讨哥白尼之后17世纪的科学;第二部分探讨科学如何适应不同的文化语境,并如何推动西方各国的工业化进程。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本书还阐述了在科学推动西方各国工业化进程的过程中,英国比大陆同行要更加成功的原因。
|
關於作者: |
玛格丽特雅各布,康奈尔大学博士,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历史学特聘教授,美国哲学协会成员。长期从事西方科学史研究,作品涉及科学、宗教、启蒙运动、工业革命等各个领域。
译者简介:
李红林,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科技哲学专业)。主要从事科普理论与政策、公民科学素质、应急科普等领域的研究。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多篇,合译《国家(地区)创新体系比较分析》、合著《科学传播普及问题研究》及编著多本。
赵立新,中国科普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科普研究》编委会副主任、副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兼职教授。主要从事科普基础理论、国外科普进展跟踪研究、科普政策评价等研究,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编著《国外科普工作要览》等著作。
玛格丽特雅各布,康奈尔大学博士,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历史学特聘教授,美国哲学协会成员。长期从事西方科学史研究,作品涉及科学、宗教、启蒙运动、工业革命等各个领域。
译者简介:
李红林,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科技哲学专业)。主要从事科普理论与政策、公民科学素质、应急科普等领域的研究。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多篇,合译《国家(地区)创新体系比较分析》、合著《科学传播普及问题研究》及编著多本。
赵立新,中国科普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科普研究》编委会副主任、副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兼职教授。主要从事科普基础理论、国外科普进展跟踪研究、科普政策评价等研究,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编著《国外科普工作要览》等著作。
李军平,中国国际科技交流中心,博士(社会学专业)。英语专业八级。现工作领域为国际会议展览与科技文化交流。出版《和解与对话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思想中的对话视野》《科技传播与普及概论》等译著,并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及译文。
|
目錄:
|
第一部分 智识基础
第1章 新科学与新公众
第2章 笛卡尔主义的文化含义:从自我到自然(再回到国家)
第3章 英国革命熔炉中的科学
第4章 牛顿学说的启蒙
第二部分 文化与社会基础
第5章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文化起源
第6章 企业家:瓦特家族
第7章 欧洲大陆的科学教育和工业化
第8章 专制主义和革命背景下的法国工业和工程师
第9章 工业时代科学如何发挥作用:英国案例分析
参考书目
索引
译后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