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爱丁堡古罗马史(上辑1-4卷)
			》
 售價:HK$ 
			1422
 
  《 
			心悦读丛书·善与恶的距离:日常生活中的伦理学
			》
 售價:HK$ 
			347
 
  《 
			万有引力书系 · 崇祯七十二小时:大明王朝的最后时刻
			》
 售價:HK$ 
			398
 
  《 
			跟着TED学科学:物理
			》
 售價:HK$ 
			255
 
  《 
			希特勒与第三帝国(全二册)(第三帝国通史写作的里程碑!7年魔鬼养成期+6年帝国崩塌录=13年人类至暗
			》
 售價:HK$ 
			959
 
  《 
			没有民主的政治(1815—1914):英国政府的观念与关注
			》
 售價:HK$ 
			551
 
  《 
			甲骨文丛书·古代东亚的车舆社会史
			》
 售價:HK$ 
			913
 
  《 
			大西洋现实主义:帝国与国际政治思想的德美交汇
			》
 售價:HK$ 
			407
 
 
 | 
         
          | 內容簡介: |   
          | 李敖主编国学精要6选录了周敦颐的《周子通书》,张载的《张载集》,程颢、程颐的《二程集》和胡宏的《知言》。《周子通书》是一部儒家简明而有代表性的哲学著作。《张载集》是张载一生著述的合编,是研究张载儒学思想全面、重要的参考资料。《二程集》是思想家程颢、程颐的著作集。《知言》是中国宋代胡宏的哲学著作,初稿系论学语录和随笔札记,后经多次校订而成书,此书言约义精,为道学之要枢,制治之耆龟也。 |  
         
          | 關於作者: |   
          | 李敖(1935.4.25) 字敖之,祖籍吉林省扶余县人,台湾作家、中国近代史学者、文化学者、历史学家、作家、时事批评家。台湾无党派人士,曾任台湾立法委员(又称民意代表)。其人意志如铁、斗志昂扬,活力无限,以玩世来醒世,用骂世而救世。因其文笔犀利,批判色彩浓厚,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故自诩为中国白话文之一的人,亦被西方传媒追捧为中国近代杰出的批评家。著有《北京法源寺》《李敖有话说》《红色11》《上山上山爱》等100多本著作。
 |  
         
          | 目錄: |   
          | 周子通书 导读  002
 太极图说  003
 通书  005
 诚上第一章  005
 诚下第二章  005
 诚几德第三章  006
 圣第四章  006
 慎动第五章  006
 道第六章  006
 师第七章  007
 幸第八章  007
 思第九章  007
 志学第十章  008
 顺化第十一章  008
 治第十二章  008
 礼乐第十三章  009
 务实第十四章  009
 爱敬第十五章  009
 动静第十六章  010
 乐上第十七章  010
 乐中第十八章  010
 乐下第十九章  011
 圣学第二十章  011
 公明第二十一章  011
 理性命第二十二章  012
 颜子第二十三章  012
 师友上第二十四章  012
 师友下第二十五章  013
 过第二十六章  013
 势第二十七章  013
 文辞第二十八章  013
 圣蕴第二十九章  014
 精蕴第三十章  014
 乾损益动第三十一章  014
 家人睽复无妄第三十二章  015
 富贵第三十三章  015
 陋第三十四章  015
 拟议第三十五章  016
 刑第三十六章  016
 公第三十七章  016
 孔子上第三十八章  017
 孔子下第三十九章  017
 蒙艮第四十章  017
 进呈本周子遗文并诗  024
 爱莲说  024
 养心亭说  025
 拙赋  026
 碧落石汝砺书篆  026
 邵州新迁学释菜文  026
 又告先师文  027
 〔附〕邵州新迁州学记  027
 彭推官诗序  028
 〔附〕彭推官宿崇圣院诗  029
 〔附〕度性善跋  029
 与傅耆伯成书  030
 慰李大临才元疏  031
 与二十六叔等手帖  031
 与仲章侄手帖  031
 回谒乡官昌州司录黄君庆牒  033
 贺傅伯成手谒  033
 书仙台观壁  034
 游山上一道观三佛寺  034
 喜同费君长官游  034
 呈谢签判殿丞宠示游山之什琦  035
 和前韵  035
 〔附〕李悦斋跋  035
 剑门  036
 万安香城寺别虔守赵公  036
 同石守游  037
 江上别石郎中  037
 忆江西提刑仲容  037
 治平乙巳暮春十四日同宋复古游山巅至大林寺书四十字  038
 题寇顺之道院壁  038
 题浩然阁  038
 题酆都观三首刻石观中  038
 按部至潮州题大颠堂壁  039
 按部至春州  039
 题惠州罗浮山  040
 赠虞部员外郎谭公昉致仕  040
 濂溪书堂  040
 思归旧隐  041
 夜雨书窗  041
 石塘桥晚钓  041
 书舂陵门扉  041
 东林寺留题  042
 澹山岩扃留题  042
 连州城西大云岩留题  042
 德庆府三洲岩留题  043
 肇庆府星岩留题  043
 任所寄乡关故旧  044
 春晚  045
 牧童  045
 张载集
 导读  048
 正蒙太和篇第一  049
 正蒙参两篇第二  059
 正蒙神化篇第四  063
 正蒙动物篇第五  067
 正蒙诚明篇第六  071
 正蒙大心篇第七  076
 正蒙乾称篇第十七上  082
 正蒙乾称篇第十七下  086
 经学理窟周礼  092
 语录  095
 性理拾遗  098
 〔附〕张横渠先生行状  100
 文集佚存  101
 答范巽之书  101
 与赵大观书  102
 与吕微仲书  103
 贺蔡密学启  104
 庆州大顺城记  105
 女戒  106
 策问  107
 边议  108
 与蔡帅边事画一  111
 泾原路经略司论边事状  112
 经略司画一  114
 始定时荐告庙文  116
 张天祺墓志铭  117
 杂诗  118
 鞠歌行  118
 君子行  118
 送苏修撰赴阙四首  119
 别馆中诸公  119
 圣心  119
 老大  120
 有丧  120
 土床  120
 芭蕉  121
 贝母  121
 题解诗后  121
 诗上尧夫先生兼寄伯淳正叔  122
 〔附〕邵雍和凤翔横渠张子厚学士  122
 二程集
 导读  124
 答横渠先生定性书  125
 论王霸之辨  128
 论十事札子  131
 颜子所好何学论  136
 与吕大临论中书  139
 答杨时论西铭书  141
 河南程氏遗书
 第一端伯传师说  145
 第二上元丰己未吕与叔东见二先生语  156
 第二下附东见录后  187
 第三谢显道记忆平日语  196
 第四游定夫所录  204
 第五  210
 第六  214
 第七  227
 第八  231
 第九少日所闻诸师友说  234
 第十洛阳议论  239
 第十一师训  246
 第十二戌冬见伯淳先生洛中所闻  262
 第十三亥八月见先生于洛所闻  265
 第十四亥九月过汝所闻  267
 第十五入关语录  270
 第十六己巳冬所闻  297
 第十七  298
 第十八刘元承手编  306
 第十九杨遵道录  366
 第二十周伯忱录  383
 第二十一上师说  384
 第二十一下附师说后  390
 第二十二上伊川杂录  393
 第二十二下附杂录后  412
 第二十三鲍若雨录  419
 第二十四邹德久本  425
 第二十五畅潜道录  430
 知言
 导读  442
 知言  443
 |  
         
          | 內容試閱: |   
          | 太极图说 无极而太极①。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②;分阴分阳,两仪③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④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⑤。无极之真,二五之精⑥,妙合而凝。亁道成男,坤道成女⑦,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自注:圣人之道,仁义中正而已矣。而主静,自注:无欲故静⑧。立人极⑨焉。
 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⑩,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注释】
 ① 太极这个名词最初见于《周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极表示最高存在的范畴。后汉郑玄说它是淳和未分之气(《周易郑氏注》)。唐孔颖达《周易正义》云: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宋朱熹从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观点解释道:太极只是一个实理。这是不对的。无极二字不见于儒家经典。《老子》二十八章:知其白,守其黑,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陆九渊据此说是出于老子;朱熹说老子的无极是无穷之义,非若周子严所言之意。实际上,无极而太极就是道家的有生于无的思想。
 ② 互为其根:根,根基。这里是说动和静相互依存。根,最初也是道家用语,《老子》:元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③ 两仪:指天地。
 ④ 五气:指五行之气。
 ⑤ 各一其性:是说五行各有其属性。
 ⑥ 真与精同意,指最微妙精粹的东西。二,指阴阳二气;五,指五行。
 ⑦ 见《周易系辞》。
 ⑧ 主静和无欲故静,原来都是道家思想。《老子》:无欲以静,天下将自定。《庄子天道》:圣人之静也,非曰静也善,故静也;万物无足以铙心者,故静也。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
 ⑨ 人极:指做人的最高标准。
 ⑩ 见《周易乾卦文言》。
 ? 见《周易说卦》。
 ? 见《周易系辞上》。
 通?书
 诚上第一章
 诚者圣人之本。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诚之源也①。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诚斯立焉。纯粹至善者也②。故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③。元、亨,诚之通;利、贞,诚之复④。大哉《易》也,性命之源乎⑤!
 诚下第二章
 圣,诚而已矣。诚,五常之本,百行⑥之源也。静无而动有,至正而明达也。五常百行,非诚,非也,邪暗,塞也。故诚则无事矣⑦。至易而行难。果而确⑧,无难焉。故曰: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⑨
 诚几德第三章⑩
 诚无为?,几善恶?。德:爱曰仁,宜曰义,理曰礼,通曰智,守曰信。性焉安焉之谓圣。复焉执焉之谓贤。发微不可见,充周不可穷之谓神。
 圣第四章
 寂然不动者,诚也;感而遂通者,神也?;动而未形、有无之间者,几也?。诚精?故明,神应故妙,几微故幽。诚、神、几曰圣人?。
 慎动第五章
 动而正曰道,用而和曰德?。匪仁、匪义、匪礼、匪智、匪信,悉邪也。邪动,辱也;甚焉,害也。故君子慎动。
 道第六章
 圣人之道,仁义中正而已矣。守之贵,行之利,廓?之配天地。岂不易简,岂为难知?不守不行不廓耳。
 师第七章
 或问曰:曷为天下善?曰:师。曰:何谓也?曰:性者刚柔善恶,中而已矣。不达。曰:刚善,为义,为直,为断,为严毅,为干固;恶,为猛,为隘,为强梁。柔善,为慈,为顺,为巽;恶,为懦弱,为无断,为邪佞。惟中也者,和也,中节也,天下之达道也,圣人之事也。故圣人立教,俾人自易其恶,自至其中而止矣?。故先觉觉后觉,暗者求于明,而师道立矣。师道立,则善人多;善人多,则朝廷正而天下治矣。
 幸第八章
 人之生,不幸不闻过;大不幸无耻。必有耻,则可教;闻过,则可贤。
 思第九章
 《洪范》曰思曰睿?,睿作圣。无思,本也;思通,用也。几动于彼,诚动于此。无思而无不通为圣人。不思则不能通微,不睿则不能无不通。是则无不通生于通微,通微生于思。故思者,圣功之本而吉凶之几也。《易》曰: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又曰:知几其神乎!
 志学第十章
 圣希天,贤希圣,士希贤。伊尹、颜渊,大贤也。伊尹耻其君不为尧舜,一夫不得其所,若挞于市。颜渊不迁怒,不贰过,三月不违仁。志伊尹之所志,学颜子之所学。过则圣,及则贤,不及则亦不失于令名。
 顺化第十一章
 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生,仁也;成,义也。故圣人在上,以仁育万物,以义正万民。天道行而万物顺,圣德修而万民化;大顺大化,不见其迹,莫知其然之谓神。故天下之众,本在一人,道岂远乎哉?术岂多乎哉?
 治第十二章
 十室之邑,人人提耳而教且不及,况天下之广,兆民之众哉!曰,纯其心而已矣。仁义礼智四者,动静、言貌、视听无违之谓纯。心纯则贤才辅,贤才辅则天下治。纯心要矣,用贤急焉。
 礼乐第十三章
 礼,理也;乐,和也。阴阳理而后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万物各得其理,然后和,故礼先而乐后。
 务实第十四章
 实胜,善也;名胜,耻也。故君子进德修业,孳孳不息,务实胜也。德业有未著,则恐恐然畏人知,远耻也。小人则伪而已。故君子日休,小人日忧。
 爱敬第十五章
 有善,不及?曰:不及则学焉。问曰:有不善?曰:不善则告之不善,且劝曰:庶几有改乎!斯为君子。有善一、不善二,则学其一而劝其二。有语曰:斯人有是之不善,非大恶也。则曰:孰无过,焉知其不能改?改,则为君子矣。不改为恶,恶者天恶之,彼岂无畏邪?乌知其不能改?故君子悉有众善,无弗爱且敬焉。
 动静第十六章
 动而无静,静而无动,物也。动而无动,静而无静,神也。动而无动,静而无静,非不动不静也。物则不通,神妙万物。水阴根阳,火阳根阴。五行阴阳,阴阳太极。四时运行,万物终始。混兮辟兮,其无穷兮!
 乐上第十七章
 古者圣王制礼法,修教化,三纲正,九畴叙,百姓大和,万物咸若,乃作乐以宣八风之气,以平天下之情。故乐声淡而不伤,和而不淫;入其耳,感其心,莫不淡且和焉。淡则欲心平,和则躁心释。优柔平中,德之盛也;天下化中,治之至也;是谓道配天地,古之极也。后世礼法不修,政刑苛紊,纵欲败度,下民困苦。谓古乐不足听也,代变新声,妖淫愁怨,导欲增悲,不能自止;故有贼君弃父,轻生败伦,不可禁者矣。呜呼!乐者,古以平心,今以助欲;古以宣化,今以长怨。不复古礼,不变今乐,而欲至治者远矣。
 乐中第十八章
 乐者,本乎政也。政善民安,则天下之心和,故圣人作乐以宣畅其和心,达于天地,天地之气感而太和焉。天地和则万物顺,故神祇格,鸟兽驯。
 乐下第十九章
 乐声淡则听心平,乐辞善则歌者慕,故风移而俗易矣。妖声艳辞之化也亦然。
 圣学第二十章
 圣可学乎?曰:可。曰:有要乎?曰:有。请闻焉!曰:一为要。一者,无欲也。无欲则静虚动直。静虚则明,明则通;动直则公,公则溥。明通公溥,庶矣乎!
 公明第二十一章
 公于己者公于人,未有不公于己而能公于人也。明不至则疑生,明无疑也。谓能疑为明,何啻千里!
 理性命第二十二章
 厥彰厥微,匪灵弗莹。刚善刚恶,柔亦如之,中焉止矣。二气五行,化生万物。五殊二实,二本则一。是万为一,一实万分。万一各正,小大有定。
 颜子第二十三章
 颜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而不改其乐。夫富贵,人所爱也;颜子不爱不求,而乐乎贫者,独何心哉?天地间有至贵至爱可求而异乎彼者,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见其大则心泰,心泰则无不足;无不足,则富贵贫贱,处之一也。处之一,则能化而齐,故颜子亚圣。
 师友上第二十四章
 天地间,至尊者道,至贵者德而已矣。至难得者人,人而至难得者,道德有于身而已矣。求人至难得者有于身,非师友,则不可得也已。
 师友下第二十五章
 道义者,身有之,则贵且尊。人生而蒙,长无师友则愚。是道义由师友有之,而得贵且尊,其义不亦重乎!其聚不亦乐乎!
 过第二十六章
 仲由喜闻过,令名无穷焉。今人有过,不喜人规,如护疾而忌医,宁灭其身而无悟也。噫!
 势第二十七章
 天下,势而已矣。势,轻重也。极重不可反。识其重而亟反之,可也。反之,力也;识不早,力不易也。力而不竞,天也;不识不力,人也。天乎?人也,何尤!
 文辞第二十八章
 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文辞,艺也;道德,实也。笃其实,而艺者书之,美则爱,爱则传焉。贤者得以学而至之,是为教。故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然不贤者虽父兄临之,师保勉之,不学也;强之,不从也。不知务道德,而第以文辞为能者,艺焉而已。噫!弊也久矣!
 圣蕴第二十九章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子曰:予欲无言。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