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财富的灵性法则
			》 
			 售價:HK$ 
			230
			 
			 
	
			  
			《 
			经纬度丛书·三国关键之战:决定历史走向的13场战役
			》 
			 售價:HK$ 
			347
			 
			 
	
			  
			《 
			动物结构与造型图谱 骨骼×肌肉×立体造型×生活百态
			》 
			 售價:HK$ 
			458
			 
			 
	
			  
			《 
			救命有术
			》 
			 售價:HK$ 
			347
			 
			 
	
			  
			《 
			DK企业运营手册(全彩)
			》 
			 售價:HK$ 
			560
			 
			 
	
			  
			《 
			中国历代图书总目·哲学卷(全20册)
			》 
			 售價:HK$ 
			10200
			 
			 
	
			  
			《 
			RNA时代(诺奖得主解密RNA分子如何创造生命的新奇迹)
			》 
			 售價:HK$ 
			403
			 
			 
	
			  
			《 
			无论在哪儿都是生活(中国好书奖、老舍散文奖、冰心散文奖、人民文学奖特别奖得主肖复兴新作)
			》 
			 售價:HK$ 
			245
			 
			 
	
 
      | 
     
      
      
         
          | 編輯推薦: | 
         
         
           
            这是一部21世纪肿瘤药物发现的重要参考书,分为五个部分:基本原理、方法学、临床用药、新药和临床肿瘤药物现状。涵盖了从靶标识别和确证、先导物发现和优化,到药理学评价、临床试验和注册整个过程,便于读者对肿瘤药物设计与发现这一领域有整体的了解,对关键问题和涉及的复杂性有更好的理解。
 本书针对特异性肿瘤药物,如靶性药物阐述了几种策略。由于肿瘤患者存在非常大的差异性,因此个性化治疗开始得到重视。提高全基因组测序的实用性并降低其成本非常重要,这能够使个性化治疗得以开展。基于肿瘤发生过程中DNA修复缺陷,通过开发基于致死合成理念的特定DNA修复抑制剂,肿瘤选择性治疗将成为可能。某些情况下,可以用抗体将非特异性药物用于靶向治疗肿瘤,另外,利用中间代谢能量通路中的特异性突变也是可行的。
           | 
         
       
      
      
      
      
         
          | 內容簡介: | 
         
         
           
            本书以抗癌药物设计与发现为主线,从基本原理、方法学、临床研究中的药物、新化合物和临床抗癌药物应用现状等几个部分系统地阐述了当代癌症治疗药物发现的综合靶标、技术与模型、快速循证医学原则与临床试验设计的审批,代表性地描述了方法学中所涉及的具体实例和发现的新药,前瞻性地指出在临床上抗癌药物应用过程中无论是常规化疗药物还是目前研究较多的分子靶向药物均存在产生耐药性的问题。本书不仅在思路上给读者以启发,而且在基本原理、成药性靶点方面进行了详尽地阐述,尤其在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与药代动力学优化的思路与新技术方法方面给读者以指导,力求使读者全面而深入地理解目前抗癌新药从设计、发现到临床前研究和临床评价所涉及的新理论、新靶点、新技术和研究中的新药。 本书适合于药学专业和有机化学专业、生物制药专业的教学、科研、管理和情报人员,癌症相关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人员阅读。
           | 
         
       
      
      
      
         
          | 關於作者: | 
         
         
          |  
            盛春泉,1978年生,药物化学博士,现任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副院长,国家重点学科药物化学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药学会药物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学会计算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药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药物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学术职务。入选国家青年科学基金、教育部长江学者(青年学者)、科技部863青年科学家、上海市曙光学者、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等11项省部级以上高层次人才计划。研究方向为化学治疗新药发现和开发,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863项目等10余项基金课题,研发化药1.1类抗真菌创新药物艾迪康唑完成III期临床。作为主要发明人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0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5年,排名第5)、中国药学会施维雅青年药物化学家奖、明治乳业生命科学奖、全国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上海市博士学位论文等10余项奖励。
           | 
         
       
      
      
      
         
          | 目錄: 
           | 
         
         
           
            第一篇 基本原理与方法学 001
 第1章 现代抗癌药物发现:整合靶标、技术和治疗手段的个性化药物 003
 1.1 引言:变化的时代 003
 1.2 成功和局限 003
 1.2.1 细胞毒性药物 003
 1.2.2 新型分子抗癌药物 004
 1.3 分子靶向治疗面临的挑战 009
 1.4 面对肿瘤药物发现和发展的挑战 011
 1.5 综合的小分子药物发现和发展 014
 1.6 新的分子靶点:可以成药的癌症基因组和表观基因组 015
 1.7 从药物靶点到候选药物开发 020
 1.7.1 药物发现方法总述 020
 1.7.2 命中化合物和先导化合物的产生 022
 1.7.3 先导化合物性质分析和多参数优化 025
 1.8 分子靶向癌症治疗的案例分析 028
 1.8.1 伊马替尼和达沙替尼 028
 1.8.2 索拉非尼 028
 1.8.3 维罗非尼 028
 1.8.4 HSP90抑制剂17-AAG和NVP-AUY922 029
 1.8.5 ABT-737和Navitoclax 029
 1.9 生物标志、药理学逐位追踪和临床研发 031
 1.10 结论和展望:朝着个性化的分子抗癌药物发展 033
 1.11 信息公开 036
 参考文献 036
 第2章 药物基因组学和个体化用药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 049
 2.1 简介 049
 2.2 人体对药物反应多样性的分子基因组学基础 049
 2.2.1 种系多态性 049
 2.2.2 体细胞突变 051
 2.3 遗传药理学发现、确认和应用的方法学研究 051
 2.3.1 候选基因相关研究 051
 2.3.2 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s)和深度测序 052
 2.3.3 遗传药理学检测的临床应用 052
 2.3.4 伴随式诊断的发展 053
 2.4 治疗响应中重要的临床遗传药理学标志 054
 2.4.1 治疗响应中临床上重要的种系标志 054
 2.4.2 临床上治疗响应重要的体细胞标志物 060
 2.5 结论 068
 参考文献 068
 第3章 天然产物化学和抗肿瘤药物发现 083
 3.1 引言 083
 3.2 抗肿瘤天然产物及其药物 084
 3.2.1 依西美坦 084
 3.2.2 氟维司群 085
 3.2.3 黄酮类化合物 086
 3.2.4 贝沙罗汀 087
 3.2.5 埃博霉素 088
 3.2.6 美登素 090
 3.2.7 格尔德霉素 091
 3.2.8 UCN-01 092
 3.2.9 喜树碱 092
 3.2.10 灵菌红素 094
 3.2.11 氮杂胞苷 095
 3.2.12 FK-228 096
 3.2.13 Hemiasterlin 099
 3.2.14 软海绵素 100
 3.2.15 曲贝替定 101
 3.3 展望 102
 参考文献 103
 第4章 结构生物学和抗肿瘤药物设计 110
 4.1 引言 110
 4.2 结构生物学方法 111
 4.2.1 蛋白质表达和纯化 111
 4.2.2 结晶和数据采集 112
 4.2.3 结构测定 113
 4.2.4 小角X射线散射 113
 4.2.5 核磁共振 114
 4.3 结构生物学和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 114
 4.4 运用X射线晶体学进行片段筛选 116
 4.5 案例蛋白激酶B抑制剂:从苗头片段到临床候选药物 117
 4.5.1 引言 117
 4.5.2 生物学及其原理 117
 4.5.3 苗头化合物的确证 118
 4.5.4 实例1:化合物1到临床候选药AT13148的优化 119
 4.5.5 实例2:化合物2到候选化合物AZD5363的优化 122
 4.6 结论 125
 参考文献 125
 第二篇 实验室与临床上用的药物 129
 第5章 替莫唑胺:从细胞毒素到分子靶向药物 131
 5.1 引言 131
 5.2 咪唑四嗪和米托唑胺 132
 5.3 从米托唑胺到替莫唑胺 134
 5.4 替莫唑胺的化学合成 136
 5.5 替莫唑胺早期临床试验 137
 5.6 替莫唑胺的作用模式 138
 5.6.1 化学激活 138
 5.6.2 替莫唑胺与DNA的相互作用及修复过程 140
 5.7 MGMT基因表观遗传学的沉默 142
 5.8 新型替莫唑胺类似物 142
 5.9 总结:替莫唑胺,靶点,分子靶点,确证的靶点 144
 参考文献 145
 第6章 替莫唑胺:发明专利及风险 148
 6.1 引言 148
 6.2 美国专利5260291(1993)的历史 149
 6.3 癌症研究科技有限公司等(原告)vs 巴尔实验室股份有限公司等(被告) 151
 6.4 裁决 154
 6.5 上诉 155
 6.6 结论 156
 6.7 致谢 156
 参考文献 157
 第7章 新一代治疗癌症的细胞靶向药物 158
 7.1 引言 158
 7.2 vintafolide(MK-8109或EC145):新型的靶向叶酸的长春花生物碱 160
 7.3 F14512:精胺偶联的表鬼臼毒素 164
 7.4 总结 167
 参考文献 168
 第8章 DNA修复作为治疗靶点 172
 8.1 简介 172
 8.1.1 靶向DNA的癌症治疗 172
 8.1.2 DNA修复对肿瘤的作用 173
 8.1.3 抑制DNA修复治疗肿瘤 173
 8.2 O 6-烷基鸟嘌呤DNA烷基转移酶 173
 8.2.1 DNA烷化剂的研究进展和作用机制 173
 8.2.2 O6-烷基鸟嘌呤DNA烷基转移酶在DNA修复和烷化剂耐药中的作用 174
 8.2.3 AGT抑制剂的研究进展:临床前数据 175
 8.2.4 AGT抑制剂的临床试验 176
 8.3 碱基切除修复和单链断裂修复 176
 8.3.1 PARP在DNA修复中的作用 177
 8.3.2 PARP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178
 8.3.3 PARP抑制剂的放化疗增敏研究 179
 8.3.4 PARP抑制剂的临床试验 182
 8.3.5 APE-1在BER和SSBR中的作用 183
 8.3.6 APE-1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184
 8.4 错配修复 184
 8.5 双链断裂修复:非同源末端连接 185
 8.5.1 DNA-PK在DNA DSB修复中的作用 186
 8.5.2 DNA-PK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187
 8.6 双链断裂修复:同源重组修复 188
 8.6.1 HRR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190
 8.7 肿瘤治疗的合成致死 193
 8.7.1 合成致死概念 193
 8.7.2 PARP和HRR的合成致死 194
 8.7.3 PARP抑制剂合成致死的临床应用 196
 8.7.4 合成致死的其他案例 196
 8.8 结论 197
 参考文献 197
 第9章 利用分子伴侣进行抗癌药物的开发:HSP90抑制剂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215
 9.1 引言 215
 9.2 HSP90的生物学功能 216
 9.3 HSP90和肿瘤 217
 9.4 HSP90抑制剂的发现与发展:从化学探针到药物 218
 9.5 结合至N-末端ATP结合口袋的HSP90抑制剂 222
 9.5.1 苯醌安莎类抗生素 222
 9.5.2 间苯二酚类HSP90抑制剂 225
 9.5.3 嘌呤和嘌呤类HSP90抑制剂 228
 9.5.4 其他N-末端HSP90抑制剂 229
 9.6 结合至其他位点的HSP90抑制剂 233
 9.6.1 香豆素抗生素HSP90抑制剂 233
 9.6.2 其他HSP90抑制剂 234
 9.7 未来的潜在靶点 234
 9.8 总结与展望 236
 9.9 利益冲突 238
 参考文献 238
 第10章 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 249
 10.1 简介:肿瘤血管生成的过程 249
 10.2 血管网络信号的复杂性 250
 10.2.1 血管生成因子 250
 10.2.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253
 10.2.3 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 254
 10.2.4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254
 10.2.5 表皮生长因子 254
 10.2.6 肝细胞生长因子 254
 10.2.7 血管生成素和Tie受体 255
 10.2.8 Delta及Jagged配体与Notch信号 256
 10.2.9 缺氧诱导因子 257
 10.2.10 受体酪氨酸激酶信号 257
 10.2.11 内皮代谢 258
 10.2.12 肿瘤相关基质 258
 10.2.13 炎症与免疫系统 259
 10.2.14 血管网 260
 10.3 抗血管生成策略 261
 10.3.1 传统疗法的抗血管生成活性 262
 10.3.2 抗血管生成药 263
 10.3.3 阿柏西普 265
 10.3.4 VEGF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265
 10.3.5 EGFR单克隆抗体 266
 10.3.6 PI3K信号通路的抑制 266
 10.3.7 伴侣和氧化还原势控制 267
 10.3.8 内源性抗血管生成蛋白 267
 10.3.9 抗血管增生疗法观:肿瘤脉管系统正常化 267
 10.4 抵抗力:抗血管生成疗法的关键 269
 10.4.1 抗血管生成疗法所诱导的缺氧 269
 10.4.2 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上调疗法 270
 10.4.3 肿瘤特征与突变 271
 10.4.4 微环境 271
 10.4.5 肿瘤血管内皮标志物生物学 271
 10.4.6 上皮细胞间质转型 272
 10.4.7 周细胞 272
 10.5 抗血管生成策略中的临床和生物标志物 273
 10.5.1 血管生成的临床病理 273
 10.5.2 血浆标记物 274
 10.5.3 VEGFR受体和单核苷酸多态性 274
 10.5.4 EPC试验 274
 10.5.5 成像 275
 10.5.6 高血压 276
 10.6 总结 277
 参考文献 278
 第11章 前列腺癌治疗药CYP17抑制剂的复兴 291
 11.1 前列腺癌:流行病学、诊断与目前的治疗方法 291
 11.2 雄性激素和激素治疗 293
 11.2.1 雄激素与雄激素受体结合 293
 11.2.2 雄激素刺激的靶点 294
 11.3 使用激素疗法治疗 295
 11.3.1 雌激素和孕激素 295
 11.3.2 睾丸切除术 295
 11.3.3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激动剂和拮抗剂) 295
 11.3.4 AR拮抗剂(雄激素拮抗剂) 295
 11.4 CYP17抑制剂治疗前列腺癌的期望方法 297
 11.4.1 CYP17在雄激素生物合成的核心作用 297
 11.4.2 CYP17:生物化学和晶体结构 297
 11.5 甾体类CYP17抑制剂 300
 11.5.1 假底物 300
 11.5.2 灭活的机制 300
 11.5.3 配体与血红素铁的配位 301
 11.5.4 甾体骨架的优化 308
 11.6 非甾体类CYP17抑制剂 308
 11.6.1 酮康唑 308
 11.6.2 Orteronel(TAK700) 309
 11.6.3 VT-464 310
 11.6.4 杂环甲基取代的咔唑、芴和二苯并呋喃 311
 11.6.5 咪唑基或吡啶甲基取代的多氯联苯 312
 11.6.6 不饱和萘 313
 11.6.7 分支型双芳基取代的杂环化合物 313
 11.6.8 其他 314
 11.7 后阿比特龙时代的CYP17抑制剂 315
 11.7.1 选择性C17,20-裂解酶抑制剂 315
 11.7.2 CYP17的双重抑制剂:C17,20-裂解酶和CYP11B1 315
 11.7.3 CYP17的双重抑制剂:C17,20-裂解酶和CYP11B2 315
 11.8 复兴之路:总结与结论 316
 参考文献 316
 第12章 肿瘤中的细胞凋亡:机制、调控异常和治疗靶标 327
 12.1 细胞凋亡的机制 327
 12.1.1 外源性死亡受体(DR)凋亡通路 328
 12.1.2 内源性线粒体凋亡通路 329
 12.1.3 肿瘤抑制因子p53诱导的细胞凋亡 330
 12.2 细胞凋亡的缺失和抗肿瘤药物的耐药性 331
 12.2.1 无法识别DNA损伤 332
 12.2.2 促凋亡蛋白或受体的功能丧失 332
 12.2.3 存活通路上调 334
 12.2.4 促凋亡蛋白水平的降低 335
 12.3 细胞凋亡中的治疗靶标 335
 12.3.1 直接刺激细胞凋亡通路 336
 12.3.2 提高细胞内应激 336
 12.3.3 下调抗凋亡蛋白 338
 12.3.4 促凋亡蛋白在细胞内表达或者激活的增加 342
 12.3.5 靶向突变的p53 344
 12.3.6 靶向野生型p53 345
 12.4 结论 347
 参考文献 348
 第13章 靶向MDM2-p53蛋白-蛋白相互作用:新型抗肿瘤药物的设计、发现和开发 360
 13.1 p53和肿瘤 361
 13.1.1 MDM2、MDMX和p53调控 362
 13.2 MDM2-p53相互作用 364
 13.2.1 MDM2的结构生物学 364
 13.3 MDM2-p53抑制剂 366
 13.3.1 多肽抑制剂 366
 13.3.2 多肽模拟物抑制剂 367
 13.3.3 小分子抑制剂 371
 13.4 MDMX-p53抑制剂 384
 13.5 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MDM2-p53抑制剂 385
 13.5.1 RG7112 386
 13.6 结论 386
 参考文献 386
 第14章 靶向改变代谢新兴肿瘤治疗策略 392
 14.1 肿瘤的代谢改变 392
 14.1.1 基因表达模式的适应性变化 392
 14.1.2 瓦博格效应(The Warburg Effect) 394
 14.1.3 谷氨酰胺代谢(glutaminolysis) 395
 14.1.4 代谢适应和氧化应激 396
 14.2 肿瘤中氧化应激内环境稳态的调节 396
 14.2.1 氧化应激、谷胱甘肽和戊糖磷酸途径 397
 14.2.2 ROS传感和S-谷胱甘肽化 398
 14.2.3 代谢传感和O-GlcNAc糖基化修饰 399
 14.3 靶向肿瘤代谢疗法的发展 400
 14.3.1 靶向肿瘤糖酵解的抑制剂 401
 14.3.2 丙酮酸脱氢酶和丙酮酸脱氢酶激酶 403
 14.3.3 丙酮酸激酶M2 404
 14.3.4 乳酸脱氢酶 405
 14.3.5 靶向肿瘤内ROS调控和谷氨酰胺代谢的抑制剂 405
 14.4 展望 406
 参考文献 407
 第15章 磷脂酰肌醇3-激酶通路的抑制剂 413
 15.1 简介 413
 15.2 抑制机理 414
 15.3 PI3K抑制剂的主要类型的演化 414
 15.4 PI3K亚型的选择性抑制剂 424
 15.5 非可逆的PI3K抑制剂 430
 15.6 总结与结论 432
 参考文献 432
 第16章 具有DNA细胞毒性的抗体偶联药物 442
 16.1 抗体偶联药物的组成 442
 16.2 含有传统的DNA相互作用制剂的抗体偶联药物 445
 16.3 含有DNA切断剂的抗体偶联药物 446
 16.4 含有DNA小沟烷化剂和交联剂的抗体偶联药物 448
 16.5 抗体偶联药物的展望 450
 参考文献 451
 第17章 端粒酶的抑制:前景、进展和潜在的缺陷 453
 17.1 引言 453
 17.1.1 端粒 453
 17.1.2 逃避衰老和实现永生化 455
 17.1.3 端粒酶组分 455
 17.1.4 端粒酶机制 456
 17.1.5 端粒酶结构 457
 17.1.6 端粒酶逆转录酶 457
 17.1.7 端粒酶RNA 458
 17.2 端粒酶抑制剂的潜在问题 458
 17.2.1 滞后阶段 458
 17.2.2 对表达端粒酶的体细胞的影响 459
 17.2.3 端粒酶抑制剂的耐药性 459
 17.3 通过小分子药物直接抑制端粒酶 460
 17.3.1 端粒酶活性与端粒长度动力学实验 460
 17.3.2 经典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对端粒酶的抑制 462
 17.3.3 BIBR1532,非核苷类端粒酶抑制剂 464
 17.3.4 GRN163L,反义寡核苷酸抑制剂 465
 17.4 使G-四链体稳定的分子间接抑制端粒酶活性 467
 17.4.1 G-四链体配体的亲和性和特异性 469
 17.4.2 抑制端粒酶与缩短端粒 471
 17.4.3 G-四链体配体使端粒脱帽 471
 17.4.4 对癌细胞的特异性超过正常细胞 472
 17.4.5 不同构象的G-四链体的特异性 473
 17.4.6 端粒G-四链体靶向化合物的临床前研究 474
 17.5 展望 474
 参考文献 475
 第18章 靶向B-RAF:B-RAF抑制剂的发现及发展 488
 18.1 B-Raf激酶信号转导 488
 18.2 B-RAF的结构和调控 491
 18.3 索拉非尼(NEXAVAR?或BAY43-9006) 492
 18.3.1 索拉非尼的发现 492
 18.3.2 B-RAF中索拉非尼的结构 493
 18.3.3 索拉非尼的生物学 494
 18.3.4 索拉非尼的临床疗效 495
 18.4 RAF265 496
 18.4.1 RAF265的发现 496
 18.4.2 在B-RAF中 RAF265的结构 496
 18.4.3 RAF265的临床疗效 497
 18.5 LGX818 498
 18.6 维罗非尼(ZELBORAF?或PLX4032) 498
 18.6.1 维罗非尼的发现 498
 18.6.2 维罗非尼在B-RAF中的结构 499
 18.6.3 维罗非尼的生物学 501
 18.6.4 维罗非尼的临床作用 502
 18.7 达拉菲尼(TAFINLAR?或GSK2118436) 505
 18.7.1 SB-590885的发现 505
 18.7.2 达拉菲尼的发现 506
 18.7.3 达拉菲尼在基因结构的研究 509
 18.7.4 达拉菲尼的生物学研究 510
 18.7.5 达拉菲尼临床疗效的研究 511
 18.8 XL281(BMS-908662) 513
 18.9 耐药机制研究 513
 18.9.1 获得性耐药性 513
 18.9.2 组合疗法 515
 18.10 结论 516
 参考文献 517
 第三篇 抗肿瘤药物在临床中的实现 521
 第19章 抗肿瘤药物发现和研发中失败的模式 523
 19.1 引言 523
 19.2 临床研发中的问题 524
 19.2.1 临床Ⅰ期 524
 19.2.2 临床Ⅱ期 530
 19.2.3 临床Ⅲ期 531
 19.3 结论 533
 参考文献 533
 第20章 抗癌药物注册与监管:当前挑战与对策 536
 20.1 引言 536
 20.2 美国的监管框架 537
 20.2.1 美国的咨询过程 538
 20.2.2 美国的孤儿药 539
 20.2.3 突破疗法 539
 20.2.4 儿科 539
 20.3 欧盟的监管框架 540
 20.3.1 欧盟批准方案 541
 20.3.2 欧盟的孤儿药 544
 20.3.3 儿科药品 545
 20.4 当前问题和抗癌药品监管的未来方向 546
 20.4.1 自适应许可 548
 20.4.2 治疗剂和伴随诊断的共同开发 549
 20.4.3 两个或多个肿瘤产品组合试验 550
 20.5 结论 552
 参考文献 553
 词汇表 555
 索引 559
           | 
         
       
      
      
      
         
          | 內容試閱: 
           | 
         
         
           
            译者前言 肿瘤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也是全球新药研发的热点领域,据估计当前制药工业大约有40%的新药研发经费投入到抗肿瘤药物上。在我国,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亟须研制具有知识产权的抗肿瘤创新药物。《抗肿瘤药物设计与发现》(Cancer Drug Design and Discovery)正是一本系统介绍抗肿瘤新研发的学术专著。本书英文版由英国伦敦大学药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Stephen Neidle教授主编,第一版于2008年由Elsevier公司出版,随即获得了学术界广泛的关注和好评,也已成为全球抗肿瘤药物研究人员的重要参考书。第二版于2014年出版,新增了抗肿瘤新药发现的新技术和各个领域的新进展,包括肿瘤基因组学、个体化给药、DNA靶向药物等。 本书以抗肿瘤药物设计与发现为主线,分为基本原理和方法学(第1~4章),实验室和临床阶段药物(第5~18章),临床上抗肿瘤药物应用现状(第19~20章)三篇,共计20章。本书41位作者来自8个国家的科研院所或制药公司,均是各自领域的杰出学者。本书内容涵盖了抗肿瘤新药研发链的全过程,并重点介绍了药物设计、先导化合物发现和优化、候选药物的临床前研究和临床评价中所涉及的新理论、新技术、新靶点和在研新药。本书提供了大量抗肿瘤新药研发的案例和参考文献,并前瞻性地指出了当前研究所面临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本书的三位主译均从事抗肿瘤新药研发相关的研究,在科研工作中也经常从本书中获得知识、思路和灵感,感谢化学工业出版社的邀请,促使我们将本书翻译为中文版,希望为我国从事抗肿瘤新药研发的研究人员提供一本有价值的参考书。 除了三位主译,第二军医大学药学院董国强(第8章)、缪震元(第3章)、庄春林(第13章)、武善超(第14章)、宋云龙(第15章)、郑灿辉(第12章)、刘娜(前言、第4章、词汇表、索引),山东大学药学院杜吕佩(第11、16、17章)、马朝(第18、19章)、姜天宇(第10、20章)、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朱明彦(第1、2、5~7章)、赵亚雪(第9章)、刘嘉慧(第5、9章)、张晋毅(第6、7章)、康宁(第1章)等也承担了部分翻译工作,刘娜女士担任了本书翻译组的秘书,在此一并感谢。全书译稿由盛春泉、李敏勇、周虎臣审校和修改。 由于译者水平和能力有限,疏漏和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朋友批评指正。 盛春泉,李敏勇,周虎臣 2016年11月 前言 2008年,在本书第一版前言中,我写道:公众和生物医学领域对抗肿瘤新药的需求非常迫切。如今看来更是如此。近五年,制药工业经历了一段前所未有的混乱时期,但正在研发的抗肿瘤新药数量并没有出现下降的迹象,每年进入一期临床试验新药和联合用药组合的数量一直保持在数百个。这种趋势始于2008年,到2013年变得更加明显。随着科学家们对人类肿瘤发病分子机理和遗传学机制的深入理解,这些进展正在转化为新的治疗药物。其中最好的例子或许是恶性黑色素瘤细胞中致癌基因BRAF突变被证实,这一结果推动了高效抑制剂的研发,其中一些抑制剂在临床使用中效果显著,但快速耐药是目前面临的严峻挑战。另一项重要的临床进展是化疗耐药性前列腺癌的治疗,得益于激素通路抑制剂阿比特龙(abiraterone,Zytiga )被加速审批进入临床应用,诸多男性患者此前悲观的态度正在发生改变。该药是学术界研发抗肿瘤药物的一个非常成功的案例,这并不令人吃惊,近五年学术机构参与度不断增加是抗肿瘤新药研发的一个显著趋势。学术机构通常配备优于企业研究人员的化学家和生物学家,并由他们领导团队,以确保拥有出类拔萃的专业技术。然而,大多数新药持续出自于制药工业界,甚至拥有最佳资源的学术项目有时还是需要与工业界紧密联系。因此,本书的作者组成具有多样性,他们来自大小型制药公司、高校和研究所,见证了抗肿瘤药物发现从开始到繁盛的历程。 从1986年到2002年,本书第一版的编写始于我在英国癌症研究所工作之时,那时我能够优先联系到许多卓越的临床医生和科学家,尤其是Tim McElwain,Tom Connors和Ken Harrap,他们在推进癌症治疗标准化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最重要的是他们将实验室科学成果转化为临床应用,最终使患者受益。秉持这种精神,我希望第二版继续在抗肿瘤药物发现的基础和转化中起到积极作用。编写本书的核心目标是,使其再次成为21世纪抗肿瘤药物发现的重要参考书目,涵盖了从靶标识别和确证、先导物发现和优化,到药理学评价、最终的临床试验和注册整个过程,以便读者对该领域有整体的了解,对关键问题和涉及的复杂性有更好的理解。第二版仍然分为五个部分:基本原理、方法学、临床用药、新药和临床肿瘤药物现状。有些章节在原来基础上进行更新,尤其是有重大进展的部分;其他新章节反映了日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