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让我留在你身边升级新版
			》
 售價:HK$ 
			286
 
  《 
			中国地方政府债券蓝皮书:中国地方政府债券发展报告(2025)
			》
 售價:HK$ 
			755
 
  《 
			我在东汉学伤寒 全两册  仲景医案解读《伤寒论》
			》
 售價:HK$ 
			296
 
  《 
			消息(贾平凹新书,长篇笔记体小说)
			》
 售價:HK$ 
			352
 
  《 
			长安四千年:都城史视角下的王朝兴衰史
			》
 售價:HK$ 
			857
 
  《 
			渔樵问对
			》
 售價:HK$ 
			301
 
  《 
			一起探索港珠澳大桥
			》
 售價:HK$ 
			500
 
  《 
			精益医疗 医疗质量、患者服务与医院效益的协同增长之道 医院管理底层逻辑解析手册+新医改时代医院生存指
			》
 售價:HK$ 
			403
 
 
 | 
         
          | 編輯推薦: |   
          | 全书内容原创,写作质朴,真实可参,实为研习中医治学的上佳读本,值得推荐。 |  
         
          | 內容簡介: |   
          | 本书是继《医道求真》系列之后的又一中医原创力作。著者从医二十余年,博采众长,独辟蹊径。治病重在明理,终疗效凭药。本书著者勤求古训,学古不泥古,并根据自己的临证心得,总结出20余种常见多发病症的病因认识及治疗体会,如守胃气是治病的根本治疗胃痛不能疏肝太过海螵蛸、瓦楞子不是制酸专药腹泻治疗慎用止涩药等;所选临床病案点评精简朴实,适合广大临床中医师及中医爱好者参考阅读。 |  
         
          | 關於作者: |   
          | 吴南京,华夏中医论坛讲师。作者从事中医临床工作数十年,在多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具有丰富的临证经验。尤其善治疑难杂症,效果显著,深受好评。 |  
         
          | 目錄: |   
          | 上篇理论篇 笔记1:外感风热的治疗要点
 笔记2:治疗咳嗽要重视肝火和胃逆
 笔记3:肺癌治疗,重在排痰、化痰
 笔记4:真心痛治疗重在补气温阳
 笔记5:治疗高血压,镇肝别太过
 笔记6:中风要辨闭证、脱证
 笔记7:治寒邪,先审湿瘀
 笔记8:治湿三法:芳化、利尿、燥湿
 笔记9:治火要分内外
 笔记10:守胃气是治病的根本
 笔记11:治疗胃痛不能疏肝太过
 笔记12:海螵蛸、瓦楞子不是制酸专药
 笔记13:腹泻治疗慎用止涩药
 笔记14:治疗肝炎,重在运脾利胆
 笔记15:臌胀病,慎用通利
 笔记16:水肿总因三焦气化不利所致
 笔记17:阳痿不尽是阳虚
 记18:治郁在于调和气血
 笔记19:虚劳病贵在静养
 笔记20:气虚发热
 笔记21:治疗痹病不可活血太过
 笔记22:治疗腰痛重视湿邪
 笔记23:颤证的痰瘀之邪得化
 笔记24:妇科病是针对育龄而言
 笔记25:女人先天不在肝
 笔记26:调养气血是治疗妇科病大要
 笔记27:闭经先审虚实
 笔记28:更年期综合征,调肾为根本
 笔记29:带下病,总因清阳不升
 笔记30:产后诸疾,调补为上
 笔记31:妇科炎症,重在补气升阳
 笔记32:妇女不孕,首分虚实
 笔记33:溢乳症不尽是肝郁
 笔记34:乳房小叶增生的治疗
 笔记35:子宫肌瘤活血攻坚不得太过
 笔记36:产后忧郁症补虚为本
 笔记37:性早熟在于肾虚肝郁
 笔记38:男性不育症,要考虑肝郁和湿热
 笔记39:补气升阳治疗慢性前列腺炎
 笔记40:手足口病,化湿为大法
 笔记41:婴幼儿,重视药浴治疗
 笔记42:哺乳期幼儿,母亲调治有必要
 笔记43:不同结石症,治疗有区别055
 
 笔记44:疮疡病,清热解毒不得太过
 笔记45:瘿病治疗,重在化痰散结
 笔记46:情志和瘤岩的发生关系密切
 笔记47:治疗皮肤病要重视瘀热
 笔记48:情志引导以和五脏
 笔记49:针灸治疗在于疏通气机
 笔记50:关于癌症下篇临证篇
 笔记51:肾病
 笔记52:小便异常
 笔记53:淋证
 笔记54:男科病
 笔记55:痛经
 笔记56:月经病
 笔记57:妇科杂病
 笔记58:不孕不育症
 笔记59:妊娠产后病
 笔记60:虚弱病
 笔记61:腰痛
 笔记62:痹病
 笔记63:伤痛
 笔记64:皮肤病
 笔记65:五官病
 笔记66:肿瘤
 笔记67:杂病
 |  
         
          | 內容試閱: |   
          | 笔记1:外感风热的治疗要点 外感风热之初,治疗在于清透,用桑叶等辛凉之味清透外邪,使邪从外祛;如见热势较重,可更加连翘、金银花等清轻而透之药,切勿一见有热就重用三黄、板蓝根等苦寒折火。过于寒,反使邪气闭结不能外透,从而变症自发、病情迁徙不愈。现在很多感冒,一治半个月不愈,很多情况就是用药过寒造成的。
 治疗感冒不分寒热,套以西医学"上呼吸道感染"一说,一路苦寒直折火势,已成为当前中医治疗外感的流行治法。要知外感之邪,当使邪从外祛才是正道,过于寒凉则肺失宣而不能祛邪外出。苦寒败胃,胃气受损无力运化而气血不足以祛邪,特别针对一些素体虚弱之人,更要时时审元气之强弱,慎用苦寒,风热外感慎用,风寒更是禁用。
 吴南京分析:
 中医学的精神是辨证论治,同样的外感风热,不同的体质表现会完全不同。如素体本有郁热之人,感受风热,风热之邪会和内在的郁热合邪,化热会很快,治疗之初再不仅仅是辛凉轻清之药以疏散了事,而一开始就得以辛凉轻清之中辅以黄芩之苦寒之药以折火,否则变症快速,津液一耗,气亦随之而耗(有人会说,现在有输液,不至于和以前那样的耗津。输液是可救津,但大火食气,风热和内在的郁结之热合邪必会耗损元气,所以热之耗津,所耗损的不仅仅是津,是气阴并伤。输液可以救津,但不能补气,所以不能把希望寄托在输液上。很多人一个小小的感冒,造成长久的免疫力低下,且时常反复外感,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外感之时耗伤了气)。
 江南多湿多热,风热之邪,多在春秋之间,此时多热多湿,雨水也多,体内湿阻之人很多。湿和热合则生湿热,体内有湿热,再受风热之邪,在江南是很多见的。所表现的症状为困乏无力、身体困重不想动、头晕、心烦闷、大便黏腻、尿黄等湿热症状,又有稍恶风(或恶寒)、体温偏高等外感风热症状。此种风热常易当湿温为治,有人用三仁汤等剂治疗不效,用桑菊饮等治疗亦不效。治疗当化湿热和清透并用,利湿可以通阳,更加辛凉之味以清透之,效果理想。
 当女人月经期间感受风热,易引起胞宫瘀阻,而造成妇科病的发生。因为排月经是一个除旧过程,一受外邪肺气不利,肺朝百脉,肺气不利则血行亦受阻,于是很易形成瘀阻。治疗时要辛凉清透之中更辅以益母草诸调经通血药为治。
 治疗外感风热,一定要使邪外出,体内有瘀湿等情况,一定要进行分消,不能让风热之邪和内邪相合,这是治疗之大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