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万有引力书系 · 崇祯七十二小时:大明王朝的最后时刻
			》
 售價:HK$ 
			398
 
  《 
			跟着TED学科学:物理
			》
 售價:HK$ 
			255
 
  《 
			希特勒与第三帝国(全二册)(第三帝国通史写作的里程碑!7年魔鬼养成期+6年帝国崩塌录=13年人类至暗
			》
 售價:HK$ 
			959
 
  《 
			没有民主的政治(1815—1914):英国政府的观念与关注
			》
 售價:HK$ 
			551
 
  《 
			甲骨文丛书·古代东亚的车舆社会史
			》
 售價:HK$ 
			913
 
  《 
			大西洋现实主义:帝国与国际政治思想的德美交汇
			》
 售價:HK$ 
			407
 
  《 
			四海车书总会同  元代文人游历与行旅诗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
 售價:HK$ 
			653
 
  《 
			接触 2025全新升级版 
			》
 售價:HK$ 
			347
 
 
 | 
         
          | 編輯推薦: |   
          | 1、 从南望山的书房中解析历史进程的刚与柔、近代中国的伤与痛、社会发展的兴与衰、转型时代的思与行、科学精英的诚与爱。
 2、湖北省十佳阅读推广人陈华文继《*是书香》之后,为广大读者再度呈现一幅绚丽多姿的知识图谱。
 |  
         
          | 內容簡介: |   
          | 陈华文长期在高校工作,余闲爱读书、爱思考、爱写作。本书是他继《*是书香》之后,出版的第二本书评集。在武汉南望山下的大学校园里,他心怀家国,关注民生,以开放包容的的视野,时而思索历史进程的潮起潮落,时而观察社会转型的风起云涌。根据内容的不同,共分为历史进程的刚与柔近代中国的伤与痛社会发展的兴与衰转型时代的思与行科学精英的诚与爱五个部分。在陈华文看来,诸如政治秩序、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科学人文等等,都可能成为时代变革的推手。这种立足历史与现实、世界与中国、理论与实践的读书维度,为广大读者呈现了一幅绚丽多姿的知识图谱。在大力倡导全民阅读的今天,阅读本书,就是历经一次思想的操练。 |  
         
          | 關於作者: |   
          | 陈华文,1976年生于湖北汉川,博士、副编审,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作。近年来专注书评写作,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中国国土资源报》《中国纪检监察报》《中国科学报》《解放日报》《文汇报》《湖北日报》《广州日报》《深圳特区报》《上海证券报》等报刊发表书评多篇,著有文集《大地文心:地学文化实践与探索》(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书评集《最是书香》(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获得大地文学奖等写作奖项若干,被评为20152016年度湖北省十佳阅读推广人。 |  
         
          | 目錄: |   
          | 目录 |历史进程的刚与柔|
 多维视角下的全球历史  003
 英美崛起之秘密与反思  007
 苏格兰对现代世界文明的贡献  013
 工业革命为什么发生在英国  019
 铁路是怎样改变世界的  024
 从战后欧洲认识现代世界  027
 政治病夫的生命选择  033
 权力巅峰的人生风景  037
 轮椅总统的治国之道  041
 基辛格眼中的世界秩序  045
 不可思议的文明古国  051
 巴西足球背后的利益角逐  055
 |近代中国的伤与痛|
 寻找大国兴废的历史真相  063
 从历史中汲取修身立德的智慧  069
 古代官场的那些事儿  074
 古代金融的生动呈现  078
 清官曾国藩的日常收支  081
 西方插图里的晚清屈辱史令人疼痛  087
 历史影像的冲击力  092
 德国地质学家笔下的晚清中国  097
 流落海外的国宝何日把家还  103
 1911年的革命烽火  108
 乱世北洋的历史画卷  111
 战乱年代的房地产图景  117
 中国大学的人文丰碑  121
 |社会发展的兴与衰|
 现代经济的起源之谜与发展之困  129
 破解现代资本运作的秘诀  134
 迎接互联网新时代  139
 挑战贫困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145
 为什么人们辛勤工作依然贫穷  150
 德意志制造的成功基因  154
 富国崛起的瑞士样板  158
 新加坡崛起的成功之道  161
 新加坡企业家眼中的儒家思想  167
 美国私有银行的谋财之道  170
 巴菲特家族的投资之道  173
 商标背后的利益博弈  176
 风云诡异的黄金游戏  179
 巨富们的社会担当  182
 慕课引爆学习的大变革  185
 大学的气节与操守  190
 |转型时代的思与行|
 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197
 人民公仆的真实写照  201
 真话实话的精神力量  206
 感受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  210
 来自传统经典名句的文化养分  213
 我们需要怎样的GDP  217
 如何迎接第四次工业革命  220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机遇和挑战  226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谏言书  231
 审视中国经济改革的出路  237
 寻找中国企业发展之魂  242
 喧嚣时代呼唤工匠精神  248
 揭开地方债的神秘面纱  254
 乡土中国路在何方  259
 迎战感官营销时代  263
 感恩经济与品牌口碑  266
 场景时代怎么玩?  270
 企业创新永远在路上  275
 以人为本的创新最有价值  279
 |科学精英的诚与爱|
 科学精英的家国情怀  285
 中国气象事业的开拓者  290
 一座桥与一颗爱国心  294
 没有学位的数学大师  298
 数学演绎人生之美  302
 黄万里的卓识与勇气  306
 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标杆  310
 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  314
 波澜壮阔的科学人生  317
 一位向饥饿发起挑战的科学家  321
 修身立德乃科研之基  324
 
 后记  328
 |  
         
          | 內容試閱: |   
          | 序 言:阅读为民族复兴奠基 丁振国文
 
 这是一个新媒体铺天盖地的新时代,人们可以利用智能手机,轻轻松松地浏览五花八门的资讯。然而,若总是泛泛地浏览图文,想必一觉醒来,脑海里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就是人能思考、有感情。人类的文化结晶,不是在物象中体现,就是在意象中留痕。无论是过去也好,现在也罢,或者将来,阅读,尤其是深入的阅读,作为人之思想的操练,是其他活动无法替代的。对于这一点,我相信很多人都不会否认。
 从我亲身的观察来看,当前整个社会的阅读现状并不令人乐观。在很多公共场合,已经很少有人手捧一本书,专心致志地读,更多的是带着耳机听音乐,或者拿着手机看视频、打游戏。如果说还有人在津津有味地阅读,那就是年幼的孩子们。阅读,不单是孩子们的任务,作为成年人,也应该长期坚持阅读。中国有句俗话:人不学,要落后。对于成年人而言,学校教育完成之后,在社会上谋生、立足,要想取得更长远的发展,坚持阅读其实就是一条捷径。我作为一名高等教育工作者,对于当前的浅阅读或者不爱阅读的现象深感担忧。
 有的人把阅读当成一种负担、一种累赘,或者当成一件可有可无的事情。回望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中华民族是一个极为推崇阅读的民族。仅仅围绕读书,就留下了许许多多的励志佳话和脍炙人口的成语,如:悬梁刺股、凿壁偷光、牛角挂书、韦编三绝、囊萤映雪等等,每一个故事和成语的背后,都散发出岁月的书香。我依然记得改革开放之初,当时整个社会阅读风气之盛,书店里经常可以看到排长队的买书人,大学图书馆里也总是人满为患。三十多年过去了,在文化生活极其丰富的当下,这种阅读的风景已经成为美好的留恋。
 为什么阅读如此重要?我很赞同朱永新教授说过的两句话: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我要补充一句:唯有阅读才能学会独立思考、认清社会和了解自我。如果从更高的层面看,阅读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基。也许有人觉得此言空泛,不过简单想一想,其中道理自会了然。我们追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是经济和社会的复兴,同样也是文化的复兴。民族的复兴,不是口号喊出来的,而是全体社会成员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而社会实践,前提则是拥有和掌握各种先进知识。先进的知识在哪里?创新的源头在何处?一句话:在优秀的书籍中。在一个大力提倡创新的时代,若肚子里没有丁点墨水,匆匆忙忙搞创新,显然是拍着脑袋想当然。
 人在年轻的时候,是阅读的黄金季节。我在与大学生、研究生的交流中,鼓励他们除了认真学习专业知识,那些貌似和专业不沾边的书,也需要拿来一读,且读得越多越好。学文学理的学生交叉读一些书,就如同荤素菜搭配着吃,体内所需的营养才会均衡。同理,各领域的优秀书籍多看看,专业的视野就更加开阔,真正的创新思维也就能孕育而出。我反对急功近利的阅读,那种差什么、补什么的阅读方式,最后只会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效果,人的思想格局不可能真正放大。
 作为高等学府而言,是先进科学与文化的殿堂,尽管阅读是一种个体行为但是师生们的阅读,应该引领整个社会的阅读风尚。在我所工作的这所大学里,不乏读闲书的快活人,陈华文就是其中之一。十五年前,他从位于武汉南望山下的中国地质大学毕业留校工作以来,长期从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由于工作的关系,他常常阅读各类书籍。他不仅读中外经典名著,那些刚刚上市的新书,他也颇为关注。工作之余,他利用假期或者夜晚的时间,在南望山下写一些读书评论。那些和文学文化相关的读书评论,已收录于《最是书香》,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而那些与历史、政治、社会、经济等相关的读书评论,汇编成为这本《家国书事》,即将由九州出版社推出。对于所有读书人而言,一字一字写出来的一篇篇文章,能顺利地集结出版,这无疑是一种幸运。
 我翻阅书稿《家国书事》,不难发现陈华文对于中外历史和社会变迁格外关注。他撰写的一篇篇读书评论,并未简单地就书论书,而是凝聚着个体性的思考。从书稿五辑的各标题历史进程的刚与柔近代中国的伤与痛社会发展的兴与衰转型时代的思与行科学精英的诚与爱中,便能清楚地看到这一点。本书书名,我觉得也耐人寻味,昭示着读书人心怀家国的可贵情怀。我特别想说一点:无论是象牙塔里的知识分子,还是各个领域普普通通的从业者,既要勤恳埋头本业,也要博览群书、心系天下,自我的世界和共同的世界,才会更加璀璨夺目。
 是为序。
 
 注:推荐序作者丁振国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