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大学问·月照崇徽:章献刘后与宋真仁之际政治
			》
 售價:HK$ 
			500
 
  《 
			荆棘里
			》
 售價:HK$ 
			218
 
  《 
			中国近代外交官群体的形成(1861—1911)修订版
			》
 售價:HK$ 
			500
 
  《 
			拉开人生差距的关键能力
			》
 售價:HK$ 
			306
 
  《 
			创新无限:深圳奇迹启示录
			》
 售價:HK$ 
			352
 
  《 
			大家京范 燕都掌故
			》
 售價:HK$ 
			449
 
  《 
			写作革命2.0:在所有学科和年级中通过写作提升思维的指南(美国亚马逊高分畅销教育类图书)
			》
 售價:HK$ 
			306
 
  《 
			理想国译丛073——他们也是幸存者:纳粹大屠杀亲历儿童的人生与记忆
			》
 售價:HK$ 
			500
 
 
 | 
         
          | 編輯推薦: |   
          | ★本书是从系统排列角度剖析人性的实用指南。作者结合自己多年的个案咨询经验,层层递进地分析了人与自我、人与家庭、人与社会、人与金钱等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关系,希望人们不只要了解人性的丑恶,更能在了解之后有谅解,多宽容,少生气。 ★阅读本书,读者可以洞悉人性,理顺各种人际关系,活出自己的自由意志。同时面对人性的丑恶保有一颗慈悲之心,在爱的流动中创造丰盛、亲密、绵长的人生体验。
 
 ★原中华儿女报刊社社长、中国报刊协会驻会会长石国雄,著名媒体人、原北京青年报社长、北京娱乐信报社长崔恩卿,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祝卓宏博士联袂作序推荐。
 |  
         
          | 內容簡介: |   
          | 我们常说:一个人越炫耀什么,就说明他内心越缺少什么。一个人越在意什么,那就是让他倍感自卑的地方……人生如棋、如梦、如画,人性曼妙有趣,人人不可不知。这是一部用智慧揭秘人性,用人性拥抱世界的“暖书”。人性的修炼是伴随人一生的必修课,玄而又玄,众妙之门。作者孙瑜博士在多年开展暖光培训教育实战成果的基础上,从多个侧面多种维度深入细腻地解析了人性的本质和玄妙,给人以梦想照进现实,又以现实关照未来的动力。通过阅读本书,读者能够洞晓人性、觉知自身,知彼知己,实现自在人生。 |  
         
          | 關於作者: |   
          | 工商管理博士,美国体验式培训鼻祖庄·翰尼教授亲授弟子。 20多年传媒记者、高管阅历。 北京暖光咨询中心首席导师,系统排列导师,中科院特约EAP导师,中国SOS儿童村协会特别教育顾问,北京市国家公务员培训政府采购指定专家。中国系统排列协会行政驻会会长。"中国教练行业特别贡献人物奖”获得者。12年累积授课近800场。 |  
         
          | 目錄: |   
          | 序一 暖光,和谐的光 石国雄  1 序二 人在画中自在行 崔恩卿  4
 序三 适合国情的心理教练 祝卓宏  6
 自序 人性与善恶  7
 第一章 我到底重要不重要?  1
 我们对自己来说永远是重要的,但是在与他人的人际关系当中,就要另作别论。学会基本的尊重和耐心,等到别人需要你帮助时,跟对方建立良好的关系,这时彼此的重要性,才会产生良性循环。
 第二章 你是活在爱里,还是活在认可里?  19
 人与人之间的认可,可以发生在行为、能力层面,也可以发生在身份层面,更可以发生在价值观和信念层面。而爱,是对人各个层面的无分别认同,是有耐心,有立场地感召、支持对方在各个层面的合一。
 第三章 人在做,家在看;人在做,天在看  33
 家在看,是什么?天在看,又是什么?环顾我们的家,我们的父母、兄弟姐妹、爱人、孩子的照片,再来好好看看自己,他们每个人都像是你的镜子,你也像是他们的镜子。
 第四章 有人为什么会骗人,有人为什么会被骗?  51
 骗人者的驱动力和受骗者的惯性模式
 人们多会将自己的行为合理化。而出于自我保护,对别人的行为就不会像对待自己的那般宽容。没有人希望被骗,在要求别人对自己忠诚的时候,需做到自己对对方也能同样地诚实守信。
 第五章 遇到挫折,不是你缺乏知识,很可能是你缺乏常识!  6 9
 知识和常识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呢?很多人学历高,学习知识的能力强,但是现实生活中,却显示出常识不够。当你已经不是孩子,那么作为公民,要知道哪些基本常识呢?
 第六章 社会的外部规则与人的内在规条  89
 规则是外部制定的,而规条是内部制定的。内部是怎样制造规条的?规条服务于什么?规条和外部规则间,是怎样产生矛盾,又有可能实现统一的?只差一个字,却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第七章 婚姻中的评判和体验  105
 婚姻是脱离原生态家庭,建立自己独立家庭的开始。但很多人在心灵上并没有离开原生态家庭,真正做到独立。那么婚姻前后两个人对各自家族的自动维护,将如何影响婚姻呢?
 第八章 孩子与成人错位现象的背后  115
 为什么有些家庭教育导致孩子不像孩子,成人又不像成人?这一现象背后有哪些地方值得思考呢?当你步入婚姻,你已经在重新创造一个家庭文化,要看清什么是过去行不通的事情,什么是过去优良的传统。
 第九章 有话好好说  131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与反馈的过程。沟即双方认可的通道;通即通畅,双方愿意继续下去。要实现沟通,就要有话好好说。
 第十章 人际关系里的情商新解  145
 情商有多重要,可能一念天堂,一念地狱。那么,你知道如何检验情商,如何在高情商下快乐生活吗?
 第十一章 人际关系紧张,可能源于什么?  161
 人际关系错综复杂,不但影响着我们的家庭,更影响着我们和社会的关系。我们迫切需要知道人际关系有怎样的规律。
 第十二章 人际关系里的敌对情绪解析  169
 什么是反社会人格,它对我们的人际关系会产生什么破坏性的影响?我们该如何正视和纠正呢?
 第十三章 在人际关系里,你是用心还是用心计?  183
 有些人认为自己很用心,却受到用心计的人的欺负;也有些人认为自己是善意的谎言,却遭到埋怨。我会用实例告诉大家很多真相。
 第十四章 职场政治的背后  197
 走入职场,就会发生很多人际关系互动。有下级与上级的、有下级与中级的、有中级与上级的,还有高管群体之间的这些就是职场政治吗?
 第十五章 为啥好心不得好报?  211
 很多女性错误地认为:当自己为这个家庭,为这个男人付出更多的心血,奉献更多的自我,就能得到对方更多的爱。实际上恰恰相反,越是更爱自己的女性越容易拥有一个更爱自己的伴侣与更美满的婚姻生活。
 第十六章 关于金钱  225
 中国人,尤其熟人之间,都不太愿意把金钱挂在嘴边,因为那样会让别人看不起,感觉没有人情味、肤浅。但我们又如何解释是金子,总会发光,或是形容某人拥有一颗金子般的心呢?
 第十七章 导师谈心微友问与答  237
 我和初恋男友认识短短四个月;我明知道儿子在外打工挺好的;工作得不到成就感,很不快乐;我心情长期压抑;工作中遇到一个女同事;走出婚姻后我又认识了一个男人;我有信仰
 后记 人性解密  282
 出版致谢  285
 |  
         
          | 內容試閱: |   
          | 自序 2004 年刚踏上体验式培训这条道路时,曾在我的师父庄翰尼的指导下读过一些哲学与灵性的书籍。2005 年底开始,我自己还选读了两本在人性方面有独特分析的书籍。一本,是尼采的《人性的,太人性的:一本献给自由精灵的书》;另一本,是法国作家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
 这两本书都涉及关于人性的看法,对我的影响比较大。前者,是尼采为纪念伏尔泰逝世100 周年而写。书中一方面肯定人性中文明进步、善良、美好的一面,希望挖掘人的潜力,使人类变得更优秀;另一方面又对人性的弱点和缺点,尤其对西方文化传统下形成这种弱点和缺点的导致因素,进行了尖刻的讽刺和挖苦。尼采在书中表达了自
 由精灵意识,诉说了一种超越传统思维方式、传统道德观念而自由的渴望。
 而《小王子》后来被拍成电影。主人公是来自外星球的小王子。书中以一位飞行员作为故事叙述者,讲述了小王子从自己星球出发前往地球的过程中的各种历险。作者以小王子孩子式的眼光,透视出成人的空虚、盲目、愚妄和死板教条,用浅显天真的语言写出了人类的孤独寂寞、没有根基、随风流浪的命运。同时,作者也表达出对真、善、美的向往。书中描述了人世间权力、虚荣、贪婪、懦弱的滋生,人们向欲望屈服,对物质顶礼,由堕落而痛苦,更因为痛苦而愈发堕落,以及背负着知识的重担而失去了思考能力的世态。
 书中的很多经典语言都深深震撼着我的心灵:人们一点想象力都没有。他们只是重复别人对他们说的话,只有用心才能看得清。实质性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见的。我从2004 年接触了教育培训,走进这个行业成为一名导师,又成为培训机构的创始人。十几年来,在国家职能部门、国企事业单位、私企的内训以及公开课程
 里,在800 场次里我接触了数万人,亲历关于人性善恶的各种故事。
 直到接触了系统排列,我才深深洞见关于人性,并非仅仅用善恶就可以解读。这里面甚至埋藏着家族系统的很多故事。那些我们看上去表现出来十恶不赦的坏人性,当事人却在不打折扣地忠实履行着其家族的良知;我们看上去表现出来的好人性,翻看另一面,很可能里面会压抑着深深的家族自卑,甚至是隐忍背后的
 残忍。
 所以,这两年,我做了十几次微课,从各个角度诠释了关于人性的故事,并从系统动力的角度剖析了原理。我看到,所谓人性,不过是家族信念传承带给人的基础烙印,加上本人自己后天稳定的信念价值观在行为上的展现。理解一个人,不应该仅仅是站在他的对立面去评判他,也不单纯是站在他的角度做价值观替代,而是把他放到他的成长环境里去理解他的人格。他为什么形成了这样的特质?他的什么经历导致了他这样?当你看到那些无奈后,你就生起慈悲和爱。
 一个社会,必须有法律法规去惩戒恶人恶行,但同时如果我们还能够看到人深处的脆弱,那我们也就同时可以看到脆弱之下的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