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肩部康复训练 损伤预防 评估与恢复(修订版)
			》
 售價:HK$ 
			500
 
  《 
			速写随手画 临摹训练素材集
			》
 售價:HK$ 
			285
 
  《 
			女性的奥秘
			》
 售價:HK$ 
			398
 
  《 
			理解人性:成熟不是看懂事情 而是看透人性 任何事件中 都别低估人性的影响
			》
 售價:HK$ 
			286
 
  《 
			看见情绪价值2(做个情绪自由的成年人 不要和别人一起欺负自己,你的情绪比全世界的期待都重要)
			》
 售價:HK$ 
			254
 
  《 
			罪案调查科:罪终迷局
			》
 售價:HK$ 
			269
 
  《 
			从达·芬奇到互联网 : 文艺复兴以来的技术与文化
			》
 售價:HK$ 
			439
 
  《 
			绑架游戏(东野圭吾相当出色的设定系推理)
			》
 售價:HK$ 
			305
 
 
 | 
         
          | 內容簡介: |   
          | 三十余年来,中国法理学已从刚开始理论的萌芽,逐步转向对法理学之性质与方法进行自觉反思和多元化发展的阶段。中国政法大学法理学研究所同仁近些年的志趣与研究,正是今天整个中国法理学界多元格式的缩影。本书萃取了这些研究中的部分作品,分三个主题向学界展示了这种多元格局下的思考与推进:学说与方法涉及对法律思想学派的梳理、法律适用和方法的反思。权利与地位以权利这一近代法学的核心概念为主线,或从伦理学,或从逻辑学的角度,或就特定权利类型予以深入剖析。法治与治理更多的着眼于当下中国法律治理的难题,或勾画顶层设计,或描摹法律之实效及其评估。虽然它们无法反映当下中国法理学之全貌,但确然折射出了具有代表性的思考。 |  
         
          | 目錄: |   
          | 001序言 
 第一编 学说与方法
 003 19世纪德国学说汇纂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基于欧陆近代法学知识谱系的考察  舒国滢
 056 多元法条主义  刘星
 088 法律方法论视角下的司法能动性及其界限  王夏昊
 102 关于美国综合法学的几点思考
 潘汉典译1940年版《博登海默法理学》整理记  白晟
 
 第二编 权利与地位
 121 脆弱性主体
 锚定人类境遇的平等  [美]玛萨艾伯森法曼著王新宇译
 147 权利的地位:一个逻辑规范的分析  雷磊
 174 权利的内在道德与做错事的权利  范立波
 193 隐私权的内涵分析  张莉
 
 第三编 法治与治理
 205 中国法治跨越2020战略:一个与大国成长进程相结合的法治远景  蒋立山
 232 中国共产党领导权的法理基础  柯华庆
 264 党规是法吗?  王宏哲
 274 立法后评估标准的不同视角分析  王称心
 292 为什么法律得不到有效实施  马茵
 |  
         
          | 內容試閱: |   
          | 自1978年以来的38年时间里,法学理论首先从法是阶级斗争的工具这一教条中解脱出来,才有了之后关于法律的诸种知识层面的探讨。对专政工具论的反叛以及法律是什么这一根本问题的进一步思索生发出了不同法学理论的萌芽,从而在对西学与中国自身思想传统的重新认知中成长起来。虽然20世纪波谲云诡的思想、制度和器物各个层面的革命使得我们的认知似乎建立在知识废墟之上,但依旧不自觉地承袭了清末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以来理解西学全貌与重新整饬自身思想传统的未竟之业。两种文明的异质性为彼此提供了一种截然不同的反思自身的尺度,也让彼此看到自身思想传统中日用而不知的部分。而中国学术传统的一个弱点,即方法论和知识论层面的缺失与疏忽,智性追求并非为了智慧本身,而是为了政治、技术等各种各样的用。致用的狭隘功利导向(坚船利炮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致使汉语学人从一开始便将启蒙以后的现代西方与传统中国进行点对点式的比较,而未能从思想脉络的线上作整体把握,这样不同层面、不同形态上的比较引致的结果便是,要么成为西学的思想朝圣与知识走私者,要么躲进自己的历史对西方思想传统的挑战充耳不闻。 
 对法学幼稚的批评亦是就上述问题而言的。对两个异质思想传统的认知最终是为了建立现代中国自主的学术传统,摆脱对西学亦步亦趋的尾随、为当局的政策或一时的社会问题所左右等他主的被动格局。自主学术传统的建立绝非创世纪式的革命,而是尊重并立足于既有的学术传统,且不论民国时期的学术辉煌,就这三十余年而言中国法理学便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法律是什么这一问题所生发的各种理论萌芽,逐渐自觉地意识到自身的理论性质及其方法论,进而才有了法哲学、法理论和法社会学等一系列视域在诸多主题上的争鸣。在此意义上,本所同仁近些年的志趣和研究,可以说正是今天整个中国法理学界多元格局的缩影。本书的三编,即学说与方法权利与地位法治与治理中所呈现的内容也正是这一多元格局的表征。虽然这对于建立中国法理学的自主传统而言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后者不仅需要自由、宽容的学术氛围,更需要长期沉潜问道,以不计功利的学术热情与自主意识追求智慧(真理)本身但它毕竟是向这一方向迈出的、哪怕是小小的一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