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速写随手画 临摹训练素材集
			》
 售價:HK$ 
			285
 
  《 
			女性的奥秘
			》
 售價:HK$ 
			398
 
  《 
			理解人性:成熟不是看懂事情 而是看透人性 任何事件中 都别低估人性的影响
			》
 售價:HK$ 
			286
 
  《 
			看见情绪价值2(做个情绪自由的成年人 不要和别人一起欺负自己,你的情绪比全世界的期待都重要)
			》
 售價:HK$ 
			254
 
  《 
			罪案调查科:罪终迷局
			》
 售價:HK$ 
			269
 
  《 
			从达·芬奇到互联网 : 文艺复兴以来的技术与文化
			》
 售價:HK$ 
			439
 
  《 
			绑架游戏(东野圭吾相当出色的设定系推理)
			》
 售價:HK$ 
			305
 
  《 
			逆战:日本失去的三十年之警示(日本财政学会理事经济学教授金子胜深刻解读日本经济 敲响中国警钟)
			》
 售價:HK$ 
			347
 
 
 | 
         
          | 編輯推薦: |   
          | 1.分人物评传、书家交游、书法艺术评介、书法技法分析、年谱五个部分 2.精选八十余幅欧阳询的经典书法作品图录,四色印刷,可供临习、赏析。
 历代书法经典丛书收集中国历代著名书家17人,上自二王,延续至宋四家,后传至元代赵孟頫和明清诸家,皆为书法史上承前启后的著名人物。全套丛书分15册,先期出版5册,邀请国内著名书法理论家对此进行编著。每册分人物评传、书家交游、书法艺术评介、书法技法分析、年谱五个部分详细阐释书法家的艺术人生和书法作品。并附录书法家的经典书法作品图录,既可以让读者在理论上对所选书家的生平、艺术地位、书法风格、作品的书写背景等有全面的认知,也可供学习者作书法临习、赏析的范本。
 |  
         
          | 內容簡介: |   
          | 历代书法经典丛书精选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进行研究和资料整理,尤其是对其代表作力求全部收入。其收集作品全面、精选佳本,印刷精美。读者一书在手,既可在理论上对所选书家的生平、艺术地位、书法风格、作品的书写背景等有较全面的认识,又可供学者作临习、赏析的范本。 |  
         
          | 關於作者: |   
          | 欧阳询557~641,唐代书法家。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官至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封渤海县男。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称初唐四家。书法劲险刻厉,世称欧体。有碑刻《九成宫醴泉铭》等存世。编有《艺文类聚》。 向彬(1972),湖南新化人,号梦苏堂主人,中南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美术系教授。主要从事书画研究与创作,且善诗词,出版著作11部,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有《向彬诗书画作品集》等。
 |  
         
          | 目錄: |   
          | 第一章 欧阳询的家世与生平1 第二章 欧阳询的书法艺术13
 第三章 欧阳询楷书技法分析25
 第四章 艺术评论49
 第五章 欧阳询的主要作品介绍59
 第六章 欧阳询年谱67
 附 录75
 图 版83
 |  
         
          | 內容試閱: |   
          | 陈武帝永定元年(557),岁在丁丑。欧阳询出生在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一个高门望族之家。在欧阳询出生之时,或许他的父亲欧阳纥正在跟随着他的祖父在岭南一带带兵打仗。有这样一种说法,欧阳询出生后一直不哭不闹,每天吃完奶就睡,直到第10 天,他才哭出声来,于是他就被取名为询。询字由言和旬两个字组成,言指说话之意,而旬是指10 天,所以询字是指欧阳询出生10 天后才哭的意思。当然,这种说法或许只能作为饭后的谈资,其可信度实在不高。 欧阳询在书法方面的成就,可谓卓然千古,无论是楷书、隶书还是行书,都给后人留下了相当珍贵的艺术作品,这些作品成为后人学习书法的典范之作。宋人朱长文在《墨池编续书断》中记载了这样一件关于欧阳询学书的事情:询师法逸少,尤务劲俭,尝行见索靖所书碑,观之,去数里复返,及疲,乃布坐,至宿其傍,三日乃得法,其精如此。在索靖所书碑旁盘桓三日,只为了细细体悟其精到之处,由此可见欧阳询的学书精神。
 
 欧阳询的楷书结构险峻、笔法稳健、布白疏朗、庄重严谨。在结构上,他善于险中求稳,楷书中的许多字,初看其形态是字形较长而又严谨,给人感觉十分平稳端正,可细细品味时,就会发现,这些字的点画搭配与间架组合会让人感到平正之中寓以险峻。清代王文治在《快雨堂题跋》中这样评价欧书:欧阳以险绝为平,以奇极为正。宋《岑宗旦书评》中说:欧阳询得其正,故如庙堂衣冠,不失动静。(《书林藻鉴》卷一二)这种平正险峻的特点,我们可以从《皇甫诞碑》中窥见一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