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社会工作教育发端于 1920 年代。 1950 年代,我国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及相应的单位化社会体制,社区、社会工作生存与发展的土壤被消解了,社会工作教育也因此被取消。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推进和单位化体制的逐步瓦解,社会工作、社区、社会组织等社会要素又重新获得了生存与发展的土壤和动力。 1986 年,教育部批准北京大学等3 所大学试办社会工作本科专业。到了 1990 年代,教育部的政策由试办转变为鼓励发展,全国一下子诞生了 20 多家拥有社会工作专业的大学。2006 年 10 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发出了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指示,我国社会工作及教育事业由此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据不完全统计,截至 2016 年 12 月,我国共有 402 所大学开设了社会工作本科专业,105 所大学开设了社会工作专业学位硕士点 MSW ,10 多所大学设置了社会工作学二级学科博士点,80 多所高职高专学校设置了社会工作专科。当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在我国社会工作教育加速发展的今天,尚存在诸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如不少学校师资缺乏、实习督导缺乏、实习场地含实习机构缺乏及教师研究能力不足等。在教学过程中,不少学校的专业教育团队存在重理论,轻实务或重实务,轻理论重西方理论,轻本土经验等倾向。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必将影响我国社会工作学科水平的提升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众所周知,高水平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应该既注重社会工作理论、社会政策知识基础的培养,又注重社会工作实务能力的训练,两者缺一不可;高水平的社会工作学科应该既注重借鉴源于西方的社会工作理论、伦理价值和实务技能,又注重我国本土化的理论、伦理价值和实务技能的凝练和建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兼具国际视野、本土经验的高水平社会工作人才。也只有这样,我国社会工作学科才能在国际社会工作学科共同体中提升我们的话语权、存在感和影响力。我认为,在专业实践、专业教育和专业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简单照搬照抄人家的东西,而应该形成兼具国际规范和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实践和专业教育模式。在训练学生掌握社会工作理论、社会政策知识的同时,必须教会学生如何将其运用于社会实践,以期达到解决社会问题、满足社会需求的目的。而这,正是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模块之一社会工作实习教育的责任。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创办于 1995 年,注重实习教育是该系的优良传统之一。经过 20 多年的发展,该系形成了成熟的实习管理规范制度,与 30 多家海内外的社会服务机构签订了实习基地协议,配置了专业督导,有效满足了学生在不同领域的实习需求。该系教师不仅撰写了大量的专业研究论文,也撰写了不少教学研究论文。本书是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师生多年来的教学、实习及实践经验的研究成果。其内容涉及广泛,包括实习基地在实习教育中的重要性,课程设计与对学生实践反思能力的培养,专业实习模式、过程以及社会工作人才的能力培养模型等。有的还从学校社工实习模式亲历者的角度,分析了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主观感受和体验,反思了实习模式的不足及完善之路径。此外,本书也结合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以及香港地区大学的社会工作实习教育模式及经验,对中国本土社会工作实习教育的现状做了科学的分析,提出了中肯的建议。我深信,本书的出版,对于我国的社会工作实习模式的建构、实习教育水平的提升将不无裨益!是为序。徐永祥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会长华东理工大学上海高校智库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研究院院长国际社会工作教育联盟IASSW 执委兼国家代表现代公益组织研究评估中心粤?沪理事长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