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中国石窟音乐图像大典
			》
 售價:HK$ 
			1367
 
  《 
			希波战争
			》
 售價:HK$ 
			449
 
  《 
			泥土之美——探寻泥咕咕的手工艺与生活文化
			》
 售價:HK$ 
			500
 
  《 
			商业盈利模式一本通 可复制的生意经 让每一分钱聪明盈利
			》
 售價:HK$ 
			265
 
  《 
			新加坡环境发展史(1965-2015):迈向环境可持续发展之旅
			》
 售價:HK$ 
			500
 
  《 
			山水并野形图研究
			》
 售價:HK$ 
			398
 
  《 
			《陈氏香谱》之中国香道(中华经典生活美学丛书)
			》
 售價:HK$ 
			347
 
  《 
			历史的局外人
			》
 售價:HK$ 
			296
 
 
 | 
         
          | 內容簡介: |   
          | 本书为作者与与钱钟书、程千帆、吕叔湘、朱东润、董健、傅杰、刘梦芙等当代著名学者的书信往来记录,其中也包括了作者多年来关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数篇文章,以及近年的读书心得、思想感悟。 |  
         
          | 關於作者: |   
          | 刘世南,江西吉安人,1923 年生,著名文史学者,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父亲为前清秀才,自幼亲承庭训,精熟经史;代表著作有《春秋榖梁传直解》《清诗三百首详注》《清诗流派史》《在学术殿堂外》《大螺居诗文存》等。其中,《清诗流派史》被学术界视为清诗研究的经典著作之一。在《文学遗产》《古籍整理研究》《博览群书》等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曾受聘为《全清诗》编纂委员会顾问、江西省古籍整理中心组成员、大型丛书《豫章丛书》整理编辑委员会首席学术顾问。 |  
         
          | 目錄: |   
          | 目 录 前 言  001
 一封信  001
 程千帆  006
 吴小如  013
 董 健  023
 张国功  038
 严凌君  050
 傅 杰  054
 北大之行  062
 刘梦芙  089
 钱仲联  110
 关于宫体文学的论争  116
 龙榆生与钱锺书  129
 对《容安馆札记》审美批评的管见  141
 马大勇  157
 隐君一首赠万光明  168
 外 编
 当代知识分子是怎样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士的优良传统的?
 170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177
 我与《清诗流派史》  182
 谈公天下及其他读书三悟  190
 夜见刘峙  199
 附 录
 论清诗流派 望学术殿堂  204
 读书的法门 治学的境界  222
 世南先生与我  230
 治学的境界 人格的风范  235
 永远年轻的先生  244
 自我肺腑出 未尝只字篡  248
 跋  257
 |  
         
          | 內容試閱: |   
          | 一封信 松来:
 有几件事想和你谈谈,所以,写这封信。
 (一)近年有四件事出乎我意外:(1)《在学术殿堂外》2003 年4 月出版后,饶龙隼、廖可斌两先生及郭丹学弟,分别邀我到杭州师院、浙江大学、福建师大和集美大学讲学。(2)陶文鹏先生看了《在学术殿堂外》,立即嘱咐郭丹学弟写对我的访谈录,恰逢赵伯陶先生在《文艺研究》工作,他主动写过对拙著《清诗流派史》的书评,对我非常了解,因此访谈录得以顺利刊出。(3)《大螺居诗文存》2009 年11 月出版。(4)柳春蕊、胡敕瑞两先生邀请我到北京大学中文系讲学。以上几件事,皆非始愿所及。尤其北大之行,使我不胜危惧。我自知甚明,名已大过其实,真觉高处不胜寒。这些天,我只想到《易 谦》: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则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扬雄《解嘲》:
 高明之家,鬼瞰其室。李奇注即引鬼神害盈而福谦。《左传》昭七年正考父之铭: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于是,鬻于是,以糊余口。刘昼《新论 诫盈》:圣人知盛满之难持,每居德而谦冲。极盛之后难为继,我将何以自保?虚名不是好事,我其实愿无名,只希望有几卷书能为中国文化添块砖,加片瓦,于愿已足。
 (二)回顾平生为学,少时从先父背诵古书十二年,幸有此根底,始养成治学兴趣。但先父只关心康(有为)梁(启超)之学,我则除《新民丛报》、严(复)译数种之外,受马叙伦、杨树达、王泗原诸先生的影响,自觉地钻研朴学,尤其是小学。于段(玉裁)、王(筠)、桂(馥)、朱(骏声)这说文四大家之书,细心研习,以至当时写信给朋友,都用楷书小篆。高邮二王(念孙与引之父子)及正、续《清经解》之书,大量阅读。此我青少年时期治学重点。与此同时,我又与马一浮先生通信,研治哲学。转而饱读唯物史观之书,如郭沫若、侯外庐、翦伯赞、吕振羽诸人的论著。我也读吕思勉的书。更转而研习马、恩著作,以至列、斯著作,当时把马、列称为卡尔、伊里奇。这些革命书籍,是抗战初期江西青年服务团(由复旦、大夏两大学学生组成)在皖南事变后卖给陈启昌老师的。我在解放战争
 初期,任教于陈老师创办的私立至善补习学校(后改为中学),因而得以阅读,也就因此参加了地下党。在研习朴学时,由于看到龚自珍委婉批评其座师王引之与其外祖父段玉裁治小学为抱小,我深受时代左倾思潮影响,故走出朴学的象牙之塔,踏上龚(自珍)、魏(源)、康(有为)、梁(启超)以至马、列的十字街头。所以,我的青壮年治学阶段,实已走过考据、义理、辞章的旧学(谭嗣同所称),而进入谭氏所谓新学,亦即后来五四时期陈独秀、胡适所揭橥的民主与科学。我忽然发现,我和戴震、章炳麟竟不约而同。乾嘉朴学家中,只有戴震、焦循、汪中等寥寥数人最有思想。尤其是戴震,最后写出了《原善》《孟子字义疏证》,远远超出考据学雕虫小技范畴,而达到文化、思想、学术三史的范畴,实即哲学高度。章炳麟将语言研究与哲学分析相勾连,正如他《致国粹学报社书》所言:以音韵训诂为基,以周秦诸子为极,外亦兼讲释典。盖学问以语言为本质,故音韵训诂,其管龠也;以真理为归宿,故周、秦诸子,其堂奥也。我由旧学而新学,实质与戴、章二氏相同。而其所以如此,皆中国士大夫忧患意识使然。
 (三)我对国学(经、史、子、集)只是浮光掠影,一知半解,但我心安理得。我当然佩服张舜徽先生的深入,但我不想那样为学问而学问。这也是我反对某君一味研究文体发展史的原因,认为这也是一种玩物丧志。我的新学,实以旧学躯壳,充以新学内容,
 近似李泽厚的西体中用。如《清诗流派史》追溯清代士大夫憎恨专制、接受西学,从而主张民权。《大螺居诗文存》的诗皆追求民主者,文则反腐败、反告密、反读经、反学风浮
 躁、主张宽容、揭露暴政、反宫体文学、论民主,等等。(四)张国功先生(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多次提出,要为我录口述史。我开始不同意,理由有二:(1)我已出版了《在
 学术殿堂外》一书,《文艺研究》2005 年第6 期已发表了郭丹学弟所写对我的访谈录,不必再有什么口述史了。(2)我一介书生,活得虽长,平生毫无惊人事迹,够不上口述历
 史的资格。经过国功兄反复劝说,又听到你说现在青少年沉迷网络,根本不读书。我想,物极必反,留下我的治学史实,也许将来不无参考意义。特别是想起鲁迅和李泽厚都曾想写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的长篇小说,而俱未果。我也是反对为读书而读书,一向坚持为改良现实而研究学问、著书立说的,那么,趁现在精力未衰,抓紧时间,尽量记下有关事实,应该也是对祖国和人民做出的一点贡献。这就是我决定写作这部《师友偶记》的原因。你和郭丹是我带的研究生中,思想最接近,关系最密切,学问上、生活上益我最多的。所以,我写这信给你,并请转给郭丹看。我自己是这样治学的,可是限于当时客观条件,形格势阻,无法这样教导你们以及下一届的三位研究生。这是我最为内疚的。
 
 世
 南
 2010 年7 月11 日晨,写于离退办阅览室,写完正上午8 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