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美学四讲
》
售價:HK$
332

《
不可辨识的生命—影像 融合文化研究、后现代视角与图像学,评析戏剧影视艺术,洞察社会思潮,思想美学并重
》
售價:HK$
398

《
大国重器—中国盾构机创新发展之路
》
售價:HK$
551

《
长路行(带你看民国顶级书香世家的真实生活日常)
》
售價:HK$
347

《
人体脂肪的秘密
》
售價:HK$
352

《
社会史:理论与实践(增订版)(德国著名社会史学家于尔根·科卡重要文集。全面展现德国社会史学派的兴起与
》
售價:HK$
500

《
津巴多时间心理学 首次系统论述时间观疗法 菲利普·津巴多 著 自我觉察 活在当下 津巴多 心理学 当
》
售價:HK$
352

《
亲爱的族人:菲利普王之战的新叙事(横扫北美史学界各项大奖 以印第安女王视角重写北美大陆的反殖民之战)
》
售價:HK$
653
|
| 內容簡介: |
经典层序地层学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技术、方法已成功地应用于陆相盆地的油气勘探阶段,但是其研究精度还不能满足油田开发阶段小层、单层级别地层划分与对比的需要。究其原因,主要是传统层序地层学只考虑了气候变化、构造运动等异旋回的作用,而在油气田开发阶段,例如河流分叉合并、河流侧向迁移等自旋回作用对层序结构和层序界面的形成起着更主要的作用。《扇三角洲高频层序界面的形成机理及地层对比模式》以扇三角洲为例,深入探讨了扇三角洲环境高频层序界面特征的变化规律,分析了自旋回因素和异旋回因素对扇三角洲环境高频层序界面形成与发育的控制作用,进而建立了扇三角洲不同相带的高精度地层对比模式。
《扇三角洲高频层序界面的形成机理及地层对比模式》在高频层序单元的级次划分与识别标志研究的基础上,首先系统分析了在四级基准面变化的不同阶段,五级和六级层序界面特征的变化规律;然后,分别探讨了扇三角洲高频层序界面形成的自旋回机制和异旋回机制,认为五级层序界面的形成主要受控于异旋回因素,六级层序界面的形成主要受控于自旋回因素;分析了构造运动和气候变化对五级层序界面的控制作用;分析了六级层序界面形成过程中的自旋回机制,认为流体性质的转变以及河水与湖水的相互作用是控制扇三角洲环境单一六级层序界面的主要因素;在高频层序界面形成机制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目前扇三角洲地层对比中所存在的难题,建立了扇三角洲不同相带的小层、单层级别的地层对比模式,为油田开发阶段的储层精细对比提供了理论支持。经典层序地层学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技术、方法已成功地应用于陆相盆地的油气勘探阶段,但是其研究精度还不能满足油田开发阶段小层、单层级别地层划分与对比的需要。究其原因,主要是传统层序地层学只考虑了气候变化、构造运动等异旋回的作用,而在油气田开发阶段,例如河流分叉合并、河流侧向迁移等自旋回作用对层序结构和层序界面的形成起着更主要的作用。《扇三角洲高频层序界面的形成机理及地层对比模式》以扇三角洲为例,深入探讨了扇三角洲环境高频层序界面特征的变化规律,分析了自旋回因素和异旋回因素对扇三角洲环境高频层序界面形成与发育的控制作用,进而建立了扇三角洲不同相带的高精度地层对比模式。
《扇三角洲高频层序界面的形成机理及地层对比模式》在高频层序单元的级次划分与识别标志研究的基础上,首先系统分析了在四级基准面变化的不同阶段,五级和六级层序界面特征的变化规律;然后,分别探讨了扇三角洲高频层序界面形成的自旋回机制和异旋回机制,认为五级层序界面的形成主要受控于异旋回因素,六级层序界面的形成主要受控于自旋回因素;分析了构造运动和气候变化对五级层序界面的控制作用;分析了六级层序界面形成过程中的自旋回机制,认为流体性质的转变以及河水与湖水的相互作用是控制扇三角洲环境单一六级层序界面的主要因素;在高频层序界面形成机制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目前扇三角洲地层对比中所存在的难题,建立了扇三角洲不同相带的小层、单层级别的地层对比模式,为油田开发阶段的储层精细对比提供了理论支持。
《扇三角洲高频层序界面的形成机理及地层对比模式》在理论方法、模型构建和成果应用等方面均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对油气勘探与开发企业,各大高校与科研院所的沉积学、层序地层学专业师生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
| 目錄:
|
第1章 高频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基础
1.1 高频层序的基本概念和研究现状
1.2 高频层序形成机制
1.3 扇三角洲高频层序结构与对比模式
1.4 扇三角洲高频层序地层学研究存在的问题
第2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
2.1 扇三角洲平原研究区地质概况
2.2 扇三角洲前缘研究区地质概况
2.3 野外露头研究区地质概况
第3章 高频层序界面特征
3.1 高频层序单元的级次划分方案
3.2 高频层序单元的识别
3.3 扇三角洲高频层序单元的划分及其界面特征
第4章 扇三角洲环境高频层序界面形成机理
4.1 异旋回机制
4.2 自旋回机制
4.3 异旋回机制与自旋回机制的区别与联系
第5章 扇三角洲地层对比模式
5.1 层序地层学在地层对比中面临的难题
5.2 扇三角洲地层对比模式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
| 內容試閱:
|
经典层序地层学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技术、方法已成功地应用于陆相盆地的油气勘探阶段,但是其研究精度还不能满足油田开发阶段小层、单层级别地层划分与对比的需要。究其原因,主要是传统层序地层学只考虑了气候变化、构造运动等异旋回的作用,而在油气田开发阶段,例如河流分叉合并、河流侧向迁移等自旋回作用对层序结构和层序界面的形成起着更主要的作用。本书以扇三角洲为例,深入探讨了扇三角洲环境高频层序界面特征的变化规律,分析了自旋回因素和异旋回因素对扇三角洲环境高频层序界面形成与发育的控制作用,进而建立了扇三角洲不同相带的高精度地层对比模式。
本书在高频层序单元的级次划分与识别标志研究的基础上,首先系统分析了在四级基准面变化的不同阶段,五级和六级层序界面特征的变化规律;然后,分别探讨了扇三角洲高频层序界面形成的自旋回机制和异旋回机制,认为五级层序界面的形成主要受控于异旋回因素,六级层序界面的形成主要受控于自旋回因素;分析了构造运动和气候变化对五级层序界面的控制作用;分析了六级层序界面形成过程中的自旋回机制,认为流体性质的转变以及河水与湖水的相互作用是控制扇三角洲环境单一六级层序界面的主要因素;在高频层序界面形成机制研究的基础上,针对目前扇三角洲地层对比中所存在的难题,建立了扇三角洲不同相带的小层、单层级别的地层对比模式,为油田开发阶段的储层精细对比提供了理论支持。
本书在理论方法、模型构建和成果应用等方面均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对油气勘探与开发企业,各大高校与科研院所的沉积学、层序地层学专业师生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本书是项目组集体智慧的结晶,虽然取得了初步成果,但是由于时间仓促,加之研究水平有限,书中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以助我们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改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