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雾越邸暴雪谜案:全2册(綾辻行人作品)
			》
 售價:HK$ 
			658
 
  《 
			数据资产:从价值评估到价值管理(数字化转型与企业高质量发展)
			》
 售價:HK$ 
			347
 
  《 
			时代狂澜与士人心波:晚明传奇中的情与理研究
			》
 售價:HK$ 
			449
 
  《 
			日本侵华战争及其战后遗留问题和影响
			》
 售價:HK$ 
			347
 
  《 
			敢于愤怒:正确发脾气,更有利于解决问题
			》
 售價:HK$ 
			305
 
  《 
			百越:公元前10至前3世纪东南沿海的文化与社会 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学术丛书
			》
 售價:HK$ 
			755
 
  《 
			面向全球南方——欧盟与新兴经济体战略伙伴关系研究
			》
 售價:HK$ 
			403
 
  《 
			罗马法与欧洲:一种法律文化的历史
			》
 售價:HK$ 
			316
 
 
 | 
         
          | 編輯推薦: |   
          | 《机械设计基础》是作者长期教学积累的经验与体会,从实用角度出发,精选内容、恰当组织、简化公式推导,列举大量实例,便于学习。《机械设计基础》印制二维码133处,视频动画300多处,有配套电子教材课件,汇集了丰富的图、声、视频、动画等内容,图表均做了超链接处理。 |  
         
          | 內容簡介: |   
          | 《机械设计基础》全书共16章,包括绪论、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间歇运动机构、键联接与销联接、螺纹联接与螺旋传动、带 传 动、链传动、齿轮传动、蜗杆传动、轮 系、轴、轴承、联轴器和离合器、减速器等内容,每章*后均附有重点口诀与知识小结。《机械设计基础》力求形式上的创新,将许多机构的应用实例加入教材之中,这些实例均是参加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与制作大赛 中获奖的作品,这也反映了学生学习《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成效。为方便教学,本书配套视频、微课、课件等数字资源,视频、微课等通过扫描书中二维码观看学习,教学课件等可登录化学工业出版社教学资源网www.cipedu.com.cn免费下载。 《机械设计基础》可作为高等职业学校、高等专科学校、成人高校及本科院校举办的二级职业学院及重点中等专业学校的机械类、机电类以及近机类各专业机械设计基础教材,也可供有关专业师生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  
         
          | 目錄: |   
          | 第1章 绪论 1 
 1.1 机构、机器与机械的概念 1
 
 1.1.1 机器与机构 1
 
 1.1.2 零件和构件 3
 
 1.1.3 本章重点概念关系汇总 3
 
 1.2 本课程的性质、内容和任务 4
 
 1.2.1 本课程的性质 4
 
 1.2.2 本课程的内容和任务 4
 
 1.3 本课程的学习方法 4
 
 1.3.1 注重实践性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 4
 
 1.3.2 注意本课程自身的系统性 4
 
 1.3.3 学习理论的同时要坚持联系实际 4
 
 1.3.4 重视结构设计 4
 
 1.3.5 继承传统、与时俱进、努力创新 5
 
 1.4 机械设计的基本要求 5
 
 1.4.1 使用要求 5
 
 1.4.2 经济性要求 5
 
 1.4.3 安全可靠性要求 5
 
 1.4.4 工艺性要求 5
 
 1.4.5 其他特殊性要求 5
 
 1.5 机械零件设计的标准化、系列化及通用化 6
 
 1.6 常用的现代化机械设计方法简介 6
 
 思考与练习 6
 
 本章重点口诀 7
 
 本章知识小结 7
 
 
 
 第2章 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 8
 
 2.1 平面机构的组成 8
 
 2.1.1 自由度、运动副和约束 8
 
 2.1.2 运动副的分类 8
 
 2.2 平面机构运动简图 9
 
 2.2.1 机构运动简图及作用 9
 
 2.2.2 绘制机构运动简图的步骤 11
 
 2.3 平面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及自由度 13
 
 2.3.1 平面机构的自由度 13
 
 2.3.2 平面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 14
 
 2.3.3 计算机构自由度时应注意的事项 14
 
 思考与练习 18
 
 本章重点口诀 20
 
 本章知识小结 20
 
 
 
 第3章 平面连杆机构 21
 
 3.1 概述 21
 
 3.2 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类型 23
 
 3.2.1 曲柄摇杆机构 23
 
 3.2.2 双曲柄机构 23
 
 3.2.3 双摇杆机构 25
 
 3.3 铰链四杆机构的演化 26
 
 3.3.1 移动副取代转动副的演化 26
 
 3.3.2 变更机架的演化 26
 
 3.3.3 运动副元素逆换的演化 26
 
 3.3.4 扩大回转副的演化 28
 
 3.4 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特性 29
 
 3.4.1 铰链四杆机构曲柄存在条件 29
 
 3.4.2 急回运动 30
 
 3.4.3 压力角和传动角 30
 
 3.4.4 死点 32
 
 ※3.5 平面四杆机构的设计 32
 
 3.5.1 平面连杆机构设计的基本问题 32
 
 3.5.2 按照给定的行程速比系数设计四杆机构 32
 
 3.5.3 按给定连杆位置设计四杆机构 34
 
 3.5.4 按照给定两连架杆对应位置设计四杆机构 35
 
 3.5.5 按给定点运动轨迹设计四杆机构 35
 
 思考与练习 36
 
 社会实践活动连杆机构的应用课外调查报告 37
 
 本章重点口诀 37
 
 本章知识小结 37
 
 
 
 第4章 凸轮机构 39
 
 4.1 凸轮机构的应用和分类 39
 
 4.1.1 应用举例 39
 
 4.1.2 凸轮机构分类 40
 
 4.1.3 凸轮机构的特点 41
 
 4.2 从动件的常用运动规律 42
 
 4.2.1 术语介绍 42
 
 4.2.2 几种常见的从动件运动规律 42
 
 4.3 图解法设计凸轮轮廓 44
 
 4.3.1 绘制原理 44
 
 4.3.2 几种常见的凸轮轮廓的绘制 45
 
 4.4 设计凸轮机构应注意的问题 47
 
 4.4.1 滚子半径的选择 47
 
 4.4.2 压力角的确定 47
 
 4.4.3 基圆半径对凸轮机构的影响 48
 
 思考与练习 49
 
 本章重点口诀 50
 
 本章知识小结 50
 
 
 
 第5章 间歇运动机构 52
 
 5.1 棘轮机构 52
 
 5.1.1 棘轮机构的基本组成及工作原理 52
 
 5.1.2 棘轮机构的常见类型及特点 52
 
 5.1.3 棘轮机构的主要功能 54
 
 5.2 槽轮机构 55
 
 5.2.1 槽轮机构的基本组成及工作原理 55
 
 5.2.2 槽轮机构的常见类型、特点及应用 55
 
 5.3 不完全齿轮机构简介 56
 
 5.3.1 不完全齿轮机构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56
 
 5.3.2 不完全齿轮机构的特点及应用 57
 
 思考与练习 57
 
 本章重点口诀 57
 
 本章知识小结 58
 
 
 
 第6章 键联接与销联接 59
 
 6.1 键联接和花键联接 59
 
 6.1.1 键联接的类型和结构 59
 
 6.1.2 平键联接计算 60
 
 6.1.3 花键联接 63
 
 6.2 销联接 64
 
 6.3 其他联接简介 65
 
 思考与练习 66
 
 本章重点口诀 66
 
 本章知识小结 66
 
 
 
 第7章 螺纹联接与螺旋传动 67
 
 7.1 螺纹的形成、分类和参数 67
 
 7.1.1 螺纹的形成 67
 
 7.1.2 螺纹的分类 67
 
 7.1.3 螺纹的参数 68
 
 7.2 机械设备常用螺纹及螺纹的代号与标记 69
 
 7.2.1 机械设备常用螺纹 69
 
 7.2.2 螺纹的代号与标记 70
 
 7.3 常用螺纹联接件和螺纹联接的基本类型 70
 
 7.3.1 常用螺纹联接件 70
 
 7.3.2 螺纹联接的基本类型 72
 
 7.4 螺纹联接的预紧和防松 72
 
 7.4.1 螺纹联接的预紧 72
 
 7.4.2 螺纹联接的防松 73
 
 7.5 螺栓联接的设计 74
 
 7.5.1 螺纹联接的强度计算 74
 
 7.5.2 螺栓组的结构设计 78
 
 7.5.3 提高螺栓联接强度的措施 79
 
 7.6 螺旋传动 81
 
 7.6.1 螺旋传动的应用和类型 82
 
 7.6.2 滚动螺旋简介 83
 
 思考与练习 84
 
 本章重点口诀 84
 
 本章知识小结 85
 
 
 
 第8章 带传动 86
 
 8.1 带传动的类型和特点 86
 
 8.1.1 带传动的类型 86
 
 8.1.2 带传动的特点 87
 
 8.2 普通V带和V带轮 87
 
 8.2.1 普通V带 88
 
 8.2.2 V带轮 88
 
 8.3 带传动的工作能力分析 91
 
 8.3.1 带传动的受力分析 91
 
 8.3.2 带的应力分析 92
 
 8.3.3 弹性滑动和打滑 93
 
 8.4 普通V带传动的设计计算 94
 
 8.4.1 带传动的失效形式及设计准则 94
 
 8.4.2 单根V带的基本额定功率和许用功率 94
 
 8.4.3 普通V带传动的设计步骤和参数选择 97
 
 8.5 带传动的张紧、安装与维护 102
 
 8.5.1 带传动的张紧 102
 
 8.5.2 带传动的安装与维护 103
 
 思考与练习 103
 
 本章重点口诀 104
 
 本章知识小结 104
 
 
 
 ※第9章 链传动 105
 
 9.1 链传动特点及应用 105
 
 9.2 链条 106
 
 9.2.1 链条的种类 106
 
 9.2.2 滚子链基本参数和尺寸 106
 
 9.3 滚子链链轮 107
 
 9.4 链传动的运动分析和受力分析 108
 
 9.4.1 平均传动比 108
 
 9.4.2 瞬时链速和传动比 108
 
 9.5 链传动的主要参数以及链传动的布置 109
 
 9.5.1 链传动的主要参数及选择 109
 
 9.5.2 链传动的布置 110
 
 思考与练习 111
 
 本章重点口诀 111
 
 本章知识小结 111
 
 
 
 第10章 齿轮传动 112
 
 10.1 齿轮传动的特点及类型 112
 
 10.1.1 齿轮传动的特点 112
 
 10.1.2 齿轮传动的分类与应用 112
 
 10.1.3 齿轮传动的基本要求 113
 
 10.2 齿廓啮合基本定律 113
 
 10.3 渐开线齿形 114
 
 10.3.1 渐开线的形成 114
 
 10.3.2 渐开线的性质 114
 
 10.3.3 渐开线齿轮啮合特点 115
 
 10.4 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基本参数和几何尺寸计算 116
 
 10.4.1 齿轮各部分的名称 116
 
 10.4.2 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基本参数 117
 
 10.4.3 标准直齿圆柱齿轮几何尺寸计算 118
 
 10.4.4 标准齿轮的公法线长度 119
 
 10.4.5 径节制齿轮简介 120
 
 10.5 渐开线标准齿轮的啮合传动 120
 
 10.5.1 正确啮合的条件 120
 
 10.5.2 重合度 120
 
 10.6 渐开线齿轮的加工方法及根切现象 121
 
 10.6.1 仿形法 121
 
 10.6.2 范成法 122
 
 10.6.3 范成法加工时的根切现象 123
 
 10.7 变位齿轮传动的基本知识 124
 
 10.7.1 变位齿轮的概念 124
 
 10.7.2 最小变位系数 124
 
 10.7.3 变位齿轮几何尺寸和传动类型 125
 
 10.8 齿轮传动的失效形式 126
 
 10.9 齿轮材料及热处理 127
 
 10.9.1 对齿轮材料的要求 127
 
 10.9.2 齿轮的常用材料 128
 
 10.10 齿轮传动的精度 129
 
 10.11 标准直齿圆柱齿轮传动的强度计算 130
 
 10.11.1 齿轮传动设计准则 130
 
 10.11.2 受力分析 130
 
 10.11.3 计算载荷 131
 
 10.11.4 齿面接触疲劳强度计算 131
 
 10.11.5 齿根弯曲疲劳强度计算 133
 
 10.11.6 参数选择 134
 
 10.11.7 圆柱齿轮的结构设计 135
 
 10.11.8 设计步骤 136
 
 10.12 斜齿圆柱齿轮传动 139
 
 10.12.1 斜齿圆柱齿轮齿廓的形成及传动特点 139
 
 10.12.2 斜齿圆柱齿轮的基本参数和几何尺寸计算 140
 
 10.12.3 平行轴渐开线斜齿轮正确啮合的条件和重合度 141
 
 10.12.4 斜齿轮的当量齿数 141
 
 10.12.5 斜齿圆柱齿轮传动的强度计算 142
 
 10.13 圆锥齿轮传动 145
 
 10.13.1 圆锥齿轮概述 145
 
 10.13.2 背锥和当量齿数 146
 
 10.13.3 直齿圆锥齿轮几何尺寸计算 147
 
 10.13.4 直齿圆锥齿轮传动的强度计算 148
 
 思考与练习 148
 
 本章重点口诀 149
 
 本章知识小结 150
 
 
 
 第11章 蜗杆传动 152
 
 11.1 概述 152
 
 11.1.1 蜗杆、蜗轮的形成以及蜗杆传动的特点 152
 
 11.1.2 蜗杆传动的分类 153
 
 11.2 圆柱蜗杆传动的主要参数和几何尺寸 154
 
 11.2.1 圆柱蜗杆传动的主要参数 154
 
 11.2.2 圆柱蜗杆传动的几何尺寸计算 156
 
 11.3 蜗杆传动的失效形式、材料和结构 156
 
 11.3.1 蜗杆传动的失效形式 156
 
 11.3.2 材料选择 157
 
 11.3.3 蜗杆及蜗轮的结构 157
 
 11.4 蜗杆传动的强度计算 157
 
 11.4.1 蜗杆传动的受力分析 157
 
 11.4.2 蜗杆传动的强度计算 158
 
 11.5 蜗杆传动的效率、润滑和热平衡计算 159
 
 11.5.1 蜗杆传动的效率 159
 
 11.5.2 蜗杆传动的润滑 160
 
 11.5.3 蜗杆传动的热平衡计算 160
 
 思考与练习 161
 
 本章重点口诀 162
 
 本章知识小结 162
 
 
 
 第12章 轮系 163
 
 12.1 轮系及其类型 163
 
 12.1.1 定轴轮系 163
 
 12.1.2 周转轮系 163
 
 12.2 定轴轮系传动比计算 164
 
 12.2.1 一对齿轮传动的计算 164
 
 12.2.2 定轴轮系传动比的一般式 164
 
 12.2.3 惰轮 165
 
 12.2.4 定轴轮系传动比计算 165
 
 12.3 周转轮系及其传动比 168
 
 ※12.4 混合轮系传动比的计算 170
 
 12.5 轮系的功用 171
 
 12.5.1 获得大传动比 171
 
 12.5.2 实现远距离的两轴之间的传动 172
 
 12.5.3 实现变速传动多传动比传动和换向要求 172
 
 12.5.4 实现合成运动和分解运动 172
 
 12.5.5 实现分路传动 173
 
 12.5.6 在尺寸及重量较小的情况下,实现大功率传动 174
 
 12.5.7 实现复杂的运动规律和运动轨迹 174
 
 思考与练习 174
 
 本章重点口诀 176
 
 本章知识小结 176
 
 
 
 第13章 轴 177
 
 13.1 概述 177
 
 13.1.1 轴的功用和类型 177
 
 13.1.2 设计轴的基本要求 178
 
 13.1.3 设计轴的一般步骤 178
 
 13.2 轴的材料及选择 179
 
 13.3 轴的结构设计 180
 
 13.3.1 轴的各部分名称 180
 
 13.3.2 拟定轴上零件的装配方案 181
 
 13.3.3 零件在轴上的定位和固定 181
 
 13.3.4 确定各轴段的直径和长度 184
 
 13.3.5 轴的加工和装配工艺性 184
 
 13.3.6 提高轴疲劳强度的措施 187
 
 13.3.7 轴的切削加工及结构设计工艺性图例 188
 
 13.3.8 轴的结构实例分析 192
 
 13.4 轴的强度计算 193
 
 13.4.1 初略计算按扭转强度估算和按经验公式估算 193
 
 13.4.2 概略计算按弯扭合成进行强度计算 195
 
 13.5 轴的刚度校核 196
 
 13.5.1 轴的弯曲刚度校核 196
 
 13.5.2 轴的扭转刚度校核 197
 
 13.6 轴的设计示例分析 197
 
 思考与练习 202
 
 本章重点口诀 203
 
 本章知识小结 203
 
 
 
 第14章 轴承 205
 
 14.1 滑动轴承概述 205
 
 14.1.1 滑动轴承的特点、应用及分类 205
 
 14.1.2 滑动轴承的典型结构 205
 
 14.1.3 滑动轴承的轴瓦结构和材料 207
 
 14.1.4 滑动轴承的润滑 209
 
 14.2 滚动轴承的结构与材料 212
 
 14.2.1 滚动轴承的基本结构 212
 
 14.2.2 滚动轴承的材料 212
 
 14.3 滚动轴承的主要类型、性能和特点 213
 
 14.3.1 滚动轴承的主要类型 213
 
 14.3.2 滚动轴承类型的选择 214
 
 14.4 滚动轴承的代号 216
 
 14.4.1 基本代号 216
 
 14.4.2 前置代号和后置代号 218
 
 14.5 滚动轴承的失效形式和尺寸选择 219
 
 14.5.1 滚动轴承的失效形式 219
 
 14.5.2 基本额定寿命和基本额定动载荷 220
 
 14.5.3 滚动轴承寿命的计算公式 220
 
 14.5.4 滚动轴承的当量动载荷 221
 
 14.5.5 角接触轴承的轴向载荷计算 222
 
 14.5.6 滚动轴承的静载荷的计算 224
 
 14.6 轴承装置的设计 226
 
 14.6.1 滚动轴承的配置 226
 
 14.6.2 滚动轴承的轴向紧固 227
 
 14.6.3 滚动轴承的调整 228
 
 14.6.4 滚动轴承的配合 229
 
 14.6.5 滚动轴承的预紧 229
 
 14.6.6 滚动轴承的装拆 230
 
 14.6.7 滚动轴承的润滑 230
 
 14.6.8 滚动轴承的密封 230
 
 思考与练习 231
 
 本章重点口诀 232
 
 本章知识小结 232
 
 
 
 第15章 联轴器和离合器 234
 
 15.1 联轴器 234
 
 15.1.1 联轴器的组成和分类 234
 
 15.1.2 固定式刚性联轴器 235
 
 15.1.3 可移式刚性联轴器 236
 
 15.1.4 弹性联轴器 238
 
 15.1.5 联轴器的选择 239
 
 15.2 离合器 241
 
 15.2.1 离合器的组成与分类 241
 
 15.2.2 嵌入式离合器 242
 
 15.2.3 摩擦式离合器 242
 
 15.2.4 特殊功能离合器 243
 
 思考与练习 243
 
 本章重点口诀 244
 
 本章知识小结 244
 
 
 
 第16章 减速器 245
 
 16.1 减速器的类型和特点 245
 
 16.1.1 圆柱齿轮减速器 247
 
 16.1.2 圆锥齿轮减速器 247
 
 16.1.3 蜗杆减速器 248
 
 16.2 减速器的结构 248
 
 16.2.1 箱体 248
 
 16.2.2 附件 249
 
 16.3 减速器的润滑 250
 
 16.3.1 传动零件的润滑 250
 
 16.3.2 轴承的润滑 251
 
 思考与练习 252
 
 本章重点口诀 252
 
 本章知识小结 252
 
 
 
 参考文献 253
 |  
         
          | 內容試閱: |   
          |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重点是培养面向生产一线的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除了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外,更注重和强调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高等工科院校必不可少的一门应用型技术基础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特点,是学习专业课程和从事机械类技术工作的必备基础。 
 本书是根据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机械类专业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要求编写的。本书紧密结合高职高专机械设计基础教学改革的需要,既注重学习、吸收有关院校高职高专教育机械设计基础改革的成果,又尽量体现作者长期教学积累的经验与体会;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素质基础,从实用角度出发,精选内容、恰当组织、简化公式推导;以易用够用为宗旨,体现了高职高专教育的特色。
 
 自2008年6月本书第一版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以来,经20个学期的教学实践证明,使用效果良好,使用评价很高。本书曾荣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优秀出版物奖(教材奖)一等奖。本版为第三版,编者队伍更加合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请到了企业专家、高级技师以及技师加入工作。该书将具有新意、受同学欢迎、经过教学实践证明效果良好、反映职业教育特色及教改要求的相关内容,以及结合教学改革实际和现场专家提供的一些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实例新增到教材之中,充分体现产教结合的开发要求。
 
 本书力求形式上的创新,将许多机械机构的应用实例加入教材之中,这些实例均是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与制作大赛中获奖的作品,这也反映了学生学习《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成效。
 
 全书共16章,包括绪论、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间歇运动机构、键联接与销联接、螺纹联接与螺旋传动、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蜗杆传动、轮系、轴、轴承、联轴器和离合器、减速器,每章最后均附有重点口诀与知识小结。
 
 参加本书编写的有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胡琴(第1、2、3、5、8、11、12、13、14、15、16章),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程友斌(第4、6、7、9章),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何燕(第10章)。全书由胡琴主编并统稿,由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彭永成主审。周亚焱对书稿的修订进行了指导。
 
 本书配有与该教材内容一致的电子教材,其中视频与动画超过300多个。电子教材全部章节由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胡琴组稿并编写,由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程友斌主审。
 
 电子教材不仅是对教材内容的高度概括,而且还是对教材内容的拓展和延伸。其汇集了丰富的纸质教材所不能表达的图、声、视频等内容。有关动画采用参数化模型,使构件尺寸可调,且若尺寸给定有误时将有文字提醒。电子教材中的动画过程循序渐进,将理论问题形象化,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同时,也给教师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电子教材中所有设计例题的图与表均作了超链接处理,方便查取相关数据。
 
 该教材相关数字化资源,如素材库、电子教案、课件、视频资料、习题等内容,以及根据职业教育特色及教改要求,将经过教学实践证明效果良好、反映职业教育特色及教改要求的讨论课、创新实践课课件均上传到世界大学城,并在不断完善之中。
 
 为方便教学,本书配套视频、动画、课件等数字资源,视频、动画等可通过扫描书中二维码观看学习,电子教材课件等资源可登录化学工业出版社教学资源网www.cipedu.com.cn免费下载。
 
 在教学过程中有问题可以与本书作者沟通,另外还有自测练习版块电子教材校园版等资源,也可与作者联系,邮箱46064338@qq.com,949243535@qq.com。
 
 本书可作为高等职业学校、高等专科学校、成人高校及中等职业学校的机械类、机电类以及近机类各专业机械设计基础教材,也可供有关专业师生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本书中带※号的章节可作为选修内容,根据学时及要求的不同进行增删。
 
 本书的编写过程中,编者查阅了大量相关教材与文献资料,得到了许多人士的帮助,其中企业现场专家中车株洲电力机车公司技师协会的高级技师晏丙午对编写进行了指导,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李琴和新乡学院刘建华老师、国防科技大学设计员谭幸运以及原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机械侠协会成员为该书的编写也作出了辛勤的工作,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限于编者的水平和经验,书中难免有不妥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