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银行业刑事风险防控与应对
》
售價:NT$
449.0

《
语言、使用与认知
》
售價:NT$
321.0

《
帝国的叙事话语:国家身份塑造与冷战时期美国外交政策 北京大学人文学科文库
》
售價:NT$
704.0

《
世界上的城堡:一部千年古堡兴衰史(从军事建筑到中世纪城堡,59座经典古堡,高清全彩图文,精装收藏品质)
》
售價:NT$
1214.0

《
缪斯的诞生 现代西方艺术观念生成简史
》
售價:NT$
398.0

《
信念危机:投资者心理与金融脆弱性
》
售價:NT$
347.0

《
喵星语解密手册
》
售價:NT$
403.0

《
新型戏剧编剧技巧初探
》
售價:NT$
383.0
|
內容簡介: |
《清代藏书史论稿》是关于清代藏书史及古籍文献的研究论著。《绪论》从宏观论述入手,对清代藏书史的研究领域、史料范围、研究方法等问题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上编怀瑾握瑜藏书之家,为清代藏书史的相关重要人物黄丕烈、袁廷梼、顾之逵的研究。中编芸香永续宋椠明抄,为古籍善本的版本学和书籍史研究。下编丹黄灿然文字犹传,为古籍题跋及古籍校勘学研究。附编学步捧心,为仿效先贤所撰藏书题跋一束及国立北平图书馆抗战时期的馆史研究。全书所论,或有填补空白之意义,或尝试于旧问题提出新见解,在传统的版本、文献考订之外,亦尝试以社会文化史为背景的书籍史研究方法。
|
關於作者: |
刘鹏,1981年生,陕西富平人。20042010年在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文学系攻读古代文学专业硕士、博士学位。现为国家图书馆研究院副研究馆员。主要从事清代文献学、藏书史及中国古代诗学研究。著有《毗陵集校注》(合著)、《作诗百法》(点校)、《盛衰成败中国史》。在《文献》《文学遗产》《中国诗学》《国家图书馆学刊》《古典文献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札记20余篇。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
|
目錄:
|
目录
绪论清代藏书史研究的内容、方法与愿景
上编 怀瑾握瑜藏书之家
黄顾交恶新解
黄丕烈名号藏印释义发微
袁廷梼生平发覆一个苏州家族的兴衰
顾之逵生平及书事述略
中编 芸香永续宋椠明抄
士礼居善本书志稿(一)
重辑小读书堆善本书志(经部)
清黄增禄稿本《拜石词》及诸家题跋考略
诸本《高氏三宴诗集》考略兼论两种双生清抄本
国家图书馆藏清顺治间傅以渐家抄本《贞固斋书义》及诸家序跋考略
深心作伪,百密一疏以宋刘克撰《诗说》的宋刻本伪跋为中心
下编丹黄灿然文字犹传
国家图书馆藏顾之逵题跋考释
国家图书馆藏袁廷梼题跋考释
《古今典籍聚散考》求瑕
附编 学步捧心
广韵楼藏书记
题《中国人的精神》
《冀淑英古籍善本十五讲》题记
《史讳举例》题记
《博物志》题记
《广州图书馆藏可居室文献图录》题记
《寸纸留香国家图书馆西文藏书票集萃》跋
《李劼人晚年书信集》题记
《元代文人心态》题记
中央图书馆的成立与国立北平图书馆的困境及其纾解以抗战为中心
后记八年的所历与所思
|
內容試閱:
|
清代是一个学问的时代,不仅诞生了乾嘉学派这样影响深远的学术群体,在经、史、子、集乃至西学诸般领域,其知识生产也集历朝之大成,蔚为大观。
就参与人数而言,可谓巨子丛出,群贤竞起,而他们所留下的著作,也远迈前代。今人笔下所谓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其实绝大多数都是清人著述。据杜泽逊先生《清人著述总目》统计,有清一代著述(含亡佚者),约计22.75万余种。
去今未远,文献浩繁,是以只要惟志惟勤,清代几乎所有问题,都可以有较为清晰、切实的答案,而不必在只言片语中,揣度秦汉人物,怀想邺架风流。因此,21世纪以来,以国家清史纂修工程的启动为标志,清代历史(这里并不限于历史学科)的研究,逐渐成为相关学科的热点和新的增长点,从业者之众,新成果之多,都令人瞩目。
在这一片方兴未艾中,作为收藏风气最盛的时代学问与收藏本是天然相映发的清代藏书史的研究却相形失色。虽然自清末至今,既有袁同礼《清代私家藏书概略》、谭卓垣《清代藏书楼发展史》这样篇幅较小的宏观论著,也不乏叶昌炽《藏书纪事诗》、郑伟章《文献家通考》、丁延峰《海源阁藏书研究》、刘蔷《天禄琳琅研究》这样或拓新体,或树高标的力作,但整体而言,无论是研究的广度还是深度,都仍处于鸿蒙初判、新境待开的状态。其内容往往限于珍稀版本的考订和人物生平的叙述,其研究者多为图书馆从业人员或文献学领域的少数学者,而乏历史、文化领域学者的广泛参与,这也符合许多历史分支草创阶段的特点,即更多关注行业内容和具体细节,而缺乏历史的观念与方法。
自2010年从社科院文学所毕业,进入国家图书馆研究院,笔者的工作内容、研究兴趣,逐渐从古代诗学转入了藏书史尤其是清代藏书史领域。八年间,从参与詹福瑞先生主持的大陆藏汉文古籍藏书题跋整理与研究项目、负责《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中题跋整理项目日常工作,去善本阅览室一条条抄录藏书题跋、一方方辨识藏书印章,并广泛接触与业界同仁开始,到选择藏书家个体、群体加以研究,乃至探索更为宏观的规律,在学而思之与师友论辩中,笔者慢慢形成了对于清代藏书史的一些尚不成熟的看法,虽然末学不文,何足以言此,但既忝居从业者与研究者之列,直陈管见,略抒胸臆,幸得教训于海内高明,是所愿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