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涅瓦河畔的遐思——列宾艺术特展(汉英对照)(国家博物馆“国际交流系列”丛书)
			》 
			 售價:HK$ 
			2739
			 
			 
	
			  
			《 
			世界在前进
			》 
			 售價:HK$ 
			380
			 
			 
	
			  
			《 
			文以载道:唐宋四大家的道论与文学
			》 
			 售價:HK$ 
			413
			 
			 
	
			  
			《 
			高句丽史
			》 
			 售價:HK$ 
			858
			 
			 
	
			  
			《 
			随他们去:别把精力浪费在无法掌控的事情上
			》 
			 售價:HK$ 
			380
			 
			 
	
			  
			《 
			聊斋志异:2025全新插图珍藏白话版(全4册)
			》 
			 售價:HK$ 
			2745
			 
			 
	
			  
			《 
			史记的文化发掘:中国早期史学的人类学探索
			》 
			 售價:HK$ 
			930
			 
			 
	
			  
			《 
			风起红楼:百年讹缘探秘
			》 
			 售價:HK$ 
			1034
			 
			 
	
 
      | 
     
      
      
      
      
         
          | 內容簡介: | 
         
         
          |  
            本书为文化随笔。作者是文艺评论人。《三柳书屋谭往》中的所记,大多是往事,与文脉相关,与书画相关,也与文化老人相关。作者游历四方,丰盈阅历,问道、问学、问书,感悟中国文化与文脉的鲜活与流转,可谓为艺界留真,深蕴文化内涵。
           | 
         
       
      
      
      
         
          | 關於作者: | 
         
         
          |  
            顾村言现为《澎湃新闻艺术版》主编、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书画院兼职画师。近年撰写大量艺术评论与随笔文章,出版有散文集《人间有味》、文艺评论集《在水边》等著作。
           | 
         
       
      
      
      
         
          | 目錄: 
           | 
         
         
           
            目录
 
 001清风傲骨,从未合时宜
 忆章汝奭先生
 040洗尽铅华见本色
 读朱豹卿先生
 056忆大丰新建
 070白描贺友直
 090含泪的微笑
 读《傅家记事》
 104不会消失的歌
 忆黄裳先生
 109小楼深巷,恂然一翁
 黄裳印象记
 121海上何处听水斋
 汪曾祺与上海的往事
 136郎家楼下古逸风
 141东京青山杉雨故居访问记
 152碧山人物三记
 170与班宗华先生谈宋画
 179与西岛慎一谈中日书法界问题
 189成败皆他者
 关于高居翰先生的隔
 195荒唐彦
 记谢春彦
 210与谢春彦谈刘海粟:文化史不能缺少这样的狂狷之士
 220启功先生在扬州
 246与林风眠外孙杰拉德马科维茨谈其外祖父
 256与关汉兴谈其父亲关良
 265与傅敏谈其父亲傅雷的收藏
 282与白谦慎谈书法与自娱
           | 
         
       
      
      
      
         
          | 內容試閱: 
           | 
         
         
           
            自序
  因为喜爱倪云林的《容膝斋图》等画作,二十多岁刚工作那阵儿曾把自己的书斋命名为容膝斋那其实只是宿舍床头的一片小小天地,仅容一桌一椅一小书柜而已。
  后来有了真正的书房,似乎依然以容膝斋呼之,直到十年前迁入云间水边的这所房子,书房在二楼,推窗可见河畔几株柳树,想起五柳先生的审容膝之易安,遂以三柳书屋名之了。
  《三柳书屋谭往》中的所记,大多是往事,与文脉相关,与书画相关,也与有意无意的泡老相关很喜欢与那些老人有一搭没一搭地聊聊,就像自己在回忆章汝奭先生时所记的那样:小狗在脚下绕来绕去,阳光在他的书桌上慢慢游移,映着秀逸的书法,那样的时光如定格一般。每次去,章先生都是兴致高的,以至于不知不觉就几个小时过去了我们当然想一直听下去,他当然也想一直说下去,然而,忽然记起得吃药了,我们这才想起,得告辞了。这样的对话被我称作得几许清气,事实上也是如此。每次与章先生的晤谈,都极为受益,或者说是一面镜子,中国本来的文化人应该是怎样的,中国的知识分子应该是怎样的,这就是一个活的标本可以省身,可以警己,甚至感觉更近乎道了。想来还是幸运的,中国文化经历了那么多的曲折与灾难,在沪西这一朴素之宅,仍可问道问学问书,直接体会中国文化与文脉的鲜活与流转。
  然而,很多先生终于还是走了,章汝奭先生是去年走的,而汪曾祺一九九七年就走了,黄裳也走了多年了犹记得与黄裳先生家人、陈子善、陆灏诸君赴青浦参加黄裳先生入土仪式时,女儿容洁抛红豆,悲恸而移人,忆第一次与老人见面时,老人言及专程再到虞山谒柳河东的情怀所寄及交往点滴。自己后来诌有歪句记录心情:不见裳翁又一春,小楼夜雨燕来巡。锦帆东去吴淞水,翠墨犹遗青浦尘。榆下银鱼文字趣,妆台灯影性情真。泣抛红豆悲不尽,再谒河东骨自峋。
  那些往事,其实是文脉流转的一个鲜活见证。
  感谢文汇出版社鲍广丽女史与《开卷》董宁文兄,不是他们的催促,按我懒散的性格,这些文字也不知何时才会结集了。
  想念那些老人。
 二一八年三月于上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