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数字芯片后端设计基础与实践(微课版)
			》
 售價:HK$ 
			305
 
  《 
			AI赋能财务:写给CFO的AI使用手册
			》
 售價:HK$ 
			458
 
  《 
			无人机技术 未来趋势与实际应用
			》
 售價:HK$ 
			857
 
  《 
			谁在研究中国:海外中国研究中心要览
			》
 售價:HK$ 
			408
 
  《 
			小白理财进阶之道:富爸爸的财富花园+财务自由笔记+有钱人穷的时候都在做什么(共3册)
			》
 售價:HK$ 
			915
 
  《 
			谎言的逻辑:洞悉谎言背后真实的心理和人性 专享版
			》
 售價:HK$ 
			254
 
  《 
			汗青堂丛书022——罗马元老院与人民:一部古罗马史(新版)
			》
 售價:HK$ 
			653
 
  《 
			陈舜臣近代史三部曲 甲午战争 太平天国兴亡录 走向辛亥
			》
 售價:HK$ 
			1158
 
 
 | 
         
          | 內容簡介: |   
          | 2017年11月,中国教育学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教育报刊社、人民教育出版社等6家单位*次联合开展了评选中国当代教育名家活动。经过广泛发动推荐、严格审核遴选、开展专家初评、专家委员会终评四个环节,通过严格审核材料、集体讨论审议,以认真负责的态度、以公平、公正的立场,经过热烈的讨论和反复权衡、精心斟酌,从400名入围候选人中选出当代教育名家终评会议的候选人和递补候选人名单,最终推选了90位当代教育名家。由黄河科技学院组织专门机构,通过对90位当代教育名家的访问联系,在获得21位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当代教育名家的同意和支持后,将他们的事迹择要撰写,编著成书。其间文稿已和名家本人反复交流并获得认可。本书在编排体例上突破了以往此类书籍单调僵化的框框,对每个名家的事迹介绍,附有一篇普通教师或学生的文章。 |  
         
          | 關於作者: |   
          | 杨雪梅,多年来,致力于民办教育领域理论研究,出版专著3部,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参与《民办高校实施内涵式发展的战略研究》等省部级课题10余项,先后荣获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被授予首批2012年度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荣誉称号。 |  
         
          | 目錄: |   
          | 教化育人,师法天地(代序)【刘人怀】/Ⅰ 
 潘懋元:高教泰斗学界楷模/1
 高教一代宗师的人生智慧/7
 汤钊猷:走过半个世纪辉煌斗癌路/11
 阅读浅谈/14
 陈桂生:执着的教育学人/18
 一人一生皓首穷经/20
 朱正威:勤奋创新为人师表/27
 爱的课堂美的教育/33
 陶西平: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追梦人/36
 育人者追梦人/41
 薛天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46
 我与薛天祥先生/53
 钱易:钟情教师事业成就大师风范/57
 大先生钱易/62
 杨福家的教育人生/67
 中国灵魂世界眼光/75
 张厚粲:厚德粲然自在心/79
 厚德载物粲晖育人/85
 张楚廷:一位大学校长的教育人生/90
 真善美的一生/98
 李庾南:道德优美学术纯粹/103
 为教育而生的温柔灵魂/107
 钟启泉:创建中国课程学派的设计师/110
 始于名字,知于才华感钟启泉先生/116
 杨德广:一位实至名归的教育家/120
 站成一棵树,刹那间便是永恒/127
 唐盛昌:基础教育国际化的创新者/132
 高度的力量/137
 胡大白: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领航者/141
 大道至简跟行胡大白/158
 马芯兰:教书是对人的教育/166
 马芯兰老师对我的启示/171
 姜大源:跨界勤酿得《要义》躬耕职教四时佳/176
 知其事敬其智/188
 宋乃庆: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探索者和开拓者/193
 博学与情怀兼具的数学教育家/200
 吴颖民:把握核心素质培养领袖人才/204
 好校长吴颖民/210
 何晓文:打造团队合作的教师文化/214
 未闻却识/222
 石伟平:平民学者职教先师/226
 踏实地处暗吐芳香/232
 汤赛南:教育六观铸卓越/236
 小事件大情怀/243
 任勇:走向卓越不是梦/248
 做一个有势的教师/253
 周洪宇:以学报国经世致用/257
 知行合一的周洪宇/263
 刘可钦:面向未来重塑学校
 为师生成长创造更多可能/267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寻梦路上的刘可钦/272
 
 后记/275
 |  
         
          | 內容試閱: |   
          | 教化育人,师法天地(代序) 
 教育与人才选拔制度真正产生密切的关系,是从隋文帝开始的。中国的教育,源于生产生活的传习,初衷是对人的培养。《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教育产生初期,读书与做官的关系并不密切。商周时期,读不读书无关紧要。只要是王室或诸侯国官员的嫡长子,就不用发愁,将来父亲的位置就会由你来继承。这种世卿世禄制,公门有公,卿门有卿,农门有民,所以,努力读书,基本上是无用的。战国时期战乱频仍,军功制成为底层草根进入上流社会的重要通道,所以从军打仗成为有抱负年轻人的首选。这个时候读书人不多。秦统一后虽然有保举、吏道、通法、征士等措施,但都没有形成与读书有关的气候,就教育参与人才选拔的作用而言,较之世袭制已有了进步。比如通法一途,即指凡通晓法令者,即有可能入仕。要想当公务员,就得读法律条文而且能解会用,读书有用了。汉代主要是察举和征辟。这样的制度,主要看负责举荐的官员知不知道,欣不欣赏,考察的是孝廉。应该说这是进步。看你是否符合标准,一般有四个指标,一是看德行,二是看学识,三是看决狱,四是看才干。这四种指标中有两个可以考察,即学识和决狱。学识是指对经书的知晓程度,决狱是看你对法令的理解程度。有了这两条,只要德行不亏,才能出众,就可以当官了。历史发展到这个时候,大家应该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了。东汉中期以后,地方豪强地主势力膨胀,国家行政能力日趋瘫痪,选人用人制度由官僚家族支配,参与者则侧重名声,沽名钓誉。民谣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好的制度一旦腐朽,则必然走向反面。所以,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后,接受颍川世族陈群的建议,将人才划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个等级,是为九品中正制,但这种制度很快由士族把持,到西晋时,门第和家世成了唯一选才的标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