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消息(贾平凹新书,长篇笔记体小说)
			》
 售價:HK$ 
			352
 
  《 
			长安四千年:都城史视角下的王朝兴衰史
			》
 售價:HK$ 
			857
 
  《 
			渔樵问对
			》
 售價:HK$ 
			301
 
  《 
			一起探索港珠澳大桥
			》
 售價:HK$ 
			500
 
  《 
			精益医疗 医疗质量、患者服务与医院效益的协同增长之道 医院管理底层逻辑解析手册+新医改时代医院生存指
			》
 售價:HK$ 
			403
 
  《 
			怪谈百物语:魂手形 宫部美雪作品
			》
 售價:HK$ 
			296
 
  《 
			北境之王 白刃 奥斯瓦尔德与不列颠七国时代 魔戒 冰与火之歌 现实版  圣王 奥斯瓦尔德及其所处的不
			》
 售價:HK$ 
			551
 
  《 
			2025中国企业跨境并购年度报告
			》
 售價:HK$ 
			1760
 
 
 | 
         
          | 內容簡介: |   
          | 个人诗文集。分诗歌、散文两集。作者自小爱好舞文弄笔,乐此不疲。一生不离学校,读书、教书、写书;成年以后,足履渐广,从庐山脚下的鄱阳湖到钟山旁边的莫愁湖,再到北大的未名湖和新疆的天山,又到扬州瘦西湖,山水熏陶,有感而发,诉诸文字。作文不依体式,不依号令,不求成为经典,不求为人追捧,惟愿写个人心性,人读而知我,真实而有见地。 |  
         
          | 關於作者: |   
          | 郭院林,1975年生于江西星子县。南京大学硕士,北京大学博士。曾任石河子大学中文系主任,2014年调入扬州大学,任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兼文学院副院长,地域文学与文化研究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研究地域文化与文学,已发表论文50余篇,专著有(《清代仪征刘氏家学研究》《彷徨与迷途刘师培思想与学术研究》),成功申报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1项,省部级项目3项。 |  
         
          | 目錄: |   
          | 进德修业,焕乎文章(代序)  师力斌 /001 
 诗歌
 
 关于诗歌/002
 我以跑步的方式/003
 涨水季节
 /004
 瓦缝里的阳光/005
 燃烧
 /007
 我愿是一粒稻谷/009
 诸暨五泻
 /011
 难归/012
 孤独
 /013
 在公交车上/014
 时钟瘫痪了/015
 雨中行人
 /016
 今夜,我守候一首诗/018
 我成为一切漩涡的中心/020
 燕子矶
 /021
 等车
 /023
 并非冰雹
 /025
 一棵等待的芦苇/027
 雨中飞翔的耳朵/029
 十五岁的回忆/031
 你得硬挺着/032
 睡不着你就胡思乱想吧/033
 石河子晚春/034
 西域春
 /035
 北大江城子二阕/036
 临别寄语
 /037
 雪赋/038
 莫叹花期过/040
 大美新疆/041
 七夕
 献给我的妻子 /041
 满江红中秋/042
 雨季
 /042
 铁匠
 /044
 咏桂花
 /045
 满江红中秋赏月/045
 渔家傲除夕有感/046
 江城子悼母/046
 扬州蜀冈晚春/047
 慰友
 /047
 ......
 |  
         
          | 內容試閱: |   
          | 进德修业,焕乎文章 (代序)
 师力斌
 (《北京文学》副主编)
 这无疑是一本情真意切的有情之书,一本学问博杂的有识之书,一本众体兼备的才华之书。院林兄嘱我写序,实在令我汗颜。我既非前贤,也非名流,只不过是他地地道道的同班同学,焉能作序,只不过读后感而已。而且这读后感写得惶恐之至,因我于他所钻研的文献学和古典文学而言,完全是个外行。我唯一的长处就是,老老实实读原文,实实在在说体会。
 常言道:文人相轻。我们俩好坏也写点东西,也算文人,但他对我不离不弃,着实令我心头发热。是啊,从2004年北大相识以来,已十余寒暑,两各天涯海角,工作生活几无交集,却始终诗文往还,相知日深,不能不说是趣味相投,一大缘分。于人而言,名山大川是身外胜迹,益友知心才是心灵胜地。我们并无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饮,物理接触几乎是零。然而,在现代通讯的支撑下,与他邮件、微信的隔空交往,使我越来越敬佩他的学识与修养、他的为人与性情,也就越发喜爱他的文字。
 读人如读己,读院林体会更深。怎样看待这样一位十几年的老学友?诗人乎?文人乎?学者?达人?肯定都是。如果没读他之前,不知他的创作之丰,尚有一点犹豫,读过之后便不能不承认,这些名号他骨子里都配得上。在北大同窗的那些年,他似乎并没有像许多恃才放旷、笑傲江湖的才子那样,向我展露过诗文方面的才华。他甚至连低调都不是。朴素,平静,水波不兴。现在有了阅历的我才明白这是大气象。他不像未名湖的石碑,未名而搞得世人皆知,倒更像未明湖边一片小小的树叶,尽得燕园灵气,绝少为过客留意。
 我却是留意的。因他曾多次与我促膝谈心,为我们曾共同服务的学术刊物《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为理想的学术和现实的尴尬。回想起来,那样平静而激动的时光在匆匆的人生中真令人留恋。交流短缺是现代人最大的短缺。幸好,我还拥有这样奢侈的交流。
 院林专攻经学典籍,是我心仪的中国知识分子,一位难得的全才。他对历史和当下都有思考,都有研究;他是打通的学者,也是情怀赤子;有厚重稳妥的一面,也有秀气灵动的一面;有踏实肯干的实践能力,也有激情澎湃的理想主义。
 这本书是院林的人生写照。借用他给学生讲话中的一个词进德修业来形容,最准确不过。从庐山到天山,由南京到北京,由中学老师到大学教授,可谓南北东西,职业蹦极。最近与他深夜微信讨论杜甫与新诗的话题,发现他竟然到美国访学去了,踪迹实在倏忽,而进德修业贯穿其中。燕园同窗之时,他很少言及自家往事,书中却多有涉及,这让我补上了了解他的一课。很喜欢他回忆母亲的《人生述闻》系列文章。有时候人就是要背水一战,三心二意肯定成不了事。这一系列文章中,母亲的教诲和自己的启悟,做人的规劝和准则,花钱观,时间观,择业观,这些文字既是对亲人的回忆,更是悟道的体验,包含着生活的智慧。
 院林是一个学者,行者,智者。边走边学,边学边想,修业而进德,生活而悟道,构成他人生的主线。从南京到北京,勾勒他读书求学的轨迹。从庐山到天山,又留下他行进的踪迹。二十年当中,看不到他对当官发财的欲望,只看到他在增进学识,修炼自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平庸与伟大是水火不容的。众人就是水,决心要在智慧之火烧起来之前灭掉他。这些体悟振聋发聩。他的大脑门表明,此人聪慧。北大读博士时,同班同学四十多人,他是提前一年毕业的两个之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