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广雅·法史万象: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撷英(通过礼与法、情与法的关系,展现法律史背后的文化史。)
			》
 售價:HK$ 
			403
 
  《 
			要有光
			》
 售價:HK$ 
			352
 
  《 
			岁月的泡沫(波伏瓦、加缪的密友,法国文坛鬼才书写爱情霍乱!)
			》
 售價:HK$ 
			214
 
  《 
			索恩丛书·帝国计划:英国世界体系的兴衰(1830~1970)
			》
 售價:HK$ 
			862
 
  《 
			改变的勇气:数十个真实人生蜕变故事,教你改变命运的密码。
			》
 售價:HK$ 
			301
 
  《 
			明清时期的灾害治理机制
			》
 售價:HK$ 
			306
 
  《 
			甲骨文丛书·理查国王:尼克松和水门事件
			》
 售價:HK$ 
			505
 
  《 
			绣罗衣裳照暮春——古代服饰与时尚
			》
 售價:HK$ 
			434
 
 
 | 
         
          | 編輯推薦: |   
          | 当代艺术的评论,对各种当代艺术现象以及重要的当代艺术家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既有绘画,装置,也有摄影,影像等等,较全面地体现了当代艺术的方方面面,是对当代艺术现场的及时反应。《生命是一种充满强度的运动/光启文库》收集了多篇围绕作者汪民安拍摄的纪录片《福柯》的回答记者的提问,和对这部纪录片所做的较为全面的介绍,另外还对福柯,以及法国理论在中国的影响也做了梳理。 |  
         
          | 內容簡介: |   
          | 本书是作者*近几年关于当代西方哲学、当代艺术和当代文化的学术随笔集。书中既有对本雅明、德勒兹、罗兰巴特、福柯等人的评论,也有从文艺复兴绘画到当代影像和装置艺术的讨论,以及对种种文化现象的分析。全书分为五个主题:同代人、绘画、福柯、艺术何为、友谊与潜能。尽管涉及的话题广泛,但是贯串其中的线索是当代性,体现出知识分子和艺术家是如何通过他们的作品对当代进行潜在思考的。 |  
         
          | 關於作者: |   
          | 汪民安,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当代文化理论研究。已出版中文著作有《福柯的界线》《尼采与身体》《什么是当代》等11部,英文著作有《论家用电器》Routledge;主编《生产》丛刊与人文科学译丛等。 |  
         
          | 目錄: |   
          | 一  同代人 本雅明:我们的同代人
 生命是一种充满强度的运动
 何谓赤裸生命
 在语言和身体之间——纪念罗兰·巴特百年诞辰
 法国理论在中国
 中国学派?这绝对是一个幻觉
 二  绘画
 何谓展览:艺术、物质性和体制
 平淡的颂歌
 绘画的童年与激进
 绘画、盲视和秘密
 作为考古和景观的废墟
 画布的监禁和反监禁
 迷人的异托邦
 物化身体
 亵渎与绘画
 线与事件
 私人艺术史
 绘画的低语
 情动的感应
 绘画的嫁接和摹写
 李津的欢笑和悲凉
 三  福柯
 福柯对我们有何用
 我只要记录毫无修饰的哲学谈话
 纪录片《米歇尔·福柯》,法国理论和当代艺术
 用一部电影的时间读懂福柯
 福柯在中国,无处不在又毫无影响
 四  艺术何为
 艺术批评何为
 当代艺术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自我重复
 知识型与艺术史
 争夺真理的屏幕
 纪念碑的摄影和摄影的纪念碑
 温柔的折磨
 拍摄是一种攫取
 腾空和下坠
 作为事件的舞蹈
 五  友谊与潜能
 亲密关系的核心是友谊
 个人经验有普遍性吗?
 13幅名画中的手
 关于手的札记
 关于脚的札记
 写作生活的勇气
 有欲望就写,没有欲望就不写
 《法兰克福学派内外》的内外
 城市如何进入文学之中
 丛书翻译和知识共同体
 人有不去做的潜能
 后记
 |  
         
          | 內容試閱: |   
          | 本雅明:我们的同代人 本雅明(Benjamin)是20世纪最为独特的文人之一。他的特征如此之突出,以至于很难找到一个类似的形象。他既无可替代,也难以模仿。他去世已经七十年了,可是人们对他的兴趣不仅没有减弱,反而越来越强烈。通常,面对一个重要的思想家,人们会集中一段时间将他进行消化、吸收。但一旦其思想被耗尽之后,这个思想家也就枯竭了,就被供奉到思想的博物馆中。或许再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历史的狡黠诡计才将他从坟墓中请出来,让他面对历史再度发言。今天,在一个一切都通货膨胀的时代,许多思想家从流行到被遗忘只有短短数年的时间,但是,像本雅明这样的思想家如此之久地引起注目确实非常少见。
 这既跟他的深邃有关,也跟他的风格有关。本雅明并没有什么长篇大论(他为了申请教授资格而被迫以“著作”的形式写了一部书,很不幸这部著作让所有的评委无法理解而导致了申请的失败),他的许多思考都藏在他的那些短小论文之中。这些论文涉及了许多重要的主题。人们不仅对本雅明的书,而且也对他的各种长短不一的“文章”进行了广泛的讨论。或者说,他的单篇文章激发的反响有时甚至超过一本重要著作所引发的效应。他的文章甚少重复,他常常是用一篇文章来讨论和解决一个问题。事实上,他关于历史、语言、暴力、律法、翻译、救赎神学、作者、技术、故事和小说、记忆、商品、摄影和电影、新闻和戏剧、都市、金钱与资本主义等诸多问题的讨论,都以论文的形式展开,这些论文在今天都成为无可争议的经典之作,并主宰着人们在相关议题上的讨论。
 他的这些论文之所以不断地引起关注和解读,一方面是因为这些问题在今天越来越显示出它们的迫切性。它们至今还缠绕着我们。本雅明在这些问题刚成为时代种子的时候就敏感地触及了它们。现在,几十年后,这些问题已经长成显赫的大树,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遗憾的是,人们并不比本雅明思考得更深入,相反,人们要不断回到这个最初的现代生活的阐释者那里去寻找解释这些问题的灵感。他对现代生活的变化,对现代的各种“新”的特征有无与伦比的洞见,更重要的是,他将时代的忧郁气质展现在自身身上。因为,他总是将现代同过去进行对照,相对于“新”所代表的进步和未来而言,他更愿意跳跃到过去。过去与现在在他这里并置地挤压在一起,时间和历史因此形成了一个星座般的立体空间。他是诊断和记录现在的历史学家。他如此的敏感,以至于他在讨论这些问题的时候,远远地走在同代人的前面。他成为他那个时代的陌生人,但是,却成为了今天的我们的同代人,他似乎作为我们的一个同时代人在讲话,他的讲话不仅是预见性和开拓性的,而且,他独树一帜的思考甚至支配和启发了几十年后人们的思考方式。
 由于有犹太教的背景,加上自己所特有的禀赋,他的写作和思考甚至显得有些神秘。而这正是他的魅力所在。本雅明开创了一种特殊的写作方式,一种不同于所有传统的思想写作方式。他像诗篇一样的思想写作,在严谨而刻板的德国传统中尤其显得另类。他不可思议地将优雅的语言和深邃的思想巧妙地糅合在一起。珍珠般的句子不时地散落在他的作品中,它们如此地被精雕细刻并表现出一种谦逊的美妙。他故意地不推论,不受逻辑的摆布。他没有明确、直接而清晰地说出一切,或者说,他的想法总是以一种迂回的方式表达,他有许多形象的勾勒和情绪的抒发,他的行文中常常出现各种岔道,他享受在行文中不停地逗留。因此,他的写作总是呈现碎片般的发散状态。句子的递进就像他笔下的那个著名的浪荡子的脚步一样,走走停停,四处徘徊。它们往各处延伸,就是不通向那个笔直的进步终点。他也喜欢借用别人的说法,将各种不同时空中的其他作者的引文并置在一起。他的最著名的文章(《历史哲学论纲》《单向街》)也将看上去似乎毫无关联的段落拼贴起来——他是将蒙太奇引入哲学写作的第一个作家。就此,这些文本充满着显而易见的空间感,它们仿佛是由一堆意象来并置,而不是以一种成串的念珠来贯穿。所有这一切,这些并置、拼贴、逗留、徘徊,都使得那些习惯寻找逻辑,喜欢在最后的句子中读到终极结论的读者,感到困惑不已。
 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写作方式?这种碎片式的,以空间形式而不是时间线索呈现的写作意图何在?人们是不是在这些碎片中难以找到一个确切的结论?这些碎片之间到底有何关联?事实上,本雅明的写作方式深深地植根于他的神学背景,对于他来说,历史就是一个碎片化的过程,原初的那个完满的总体性在不断地被打碎,现代性正是各种碎片化的大爆发。现代的碎片,就以诸多的现代形象(以街头琳琅满目的商品为代表)来展现。对于本雅明来说,重要的任务就是要阻止现代的进步观念,将各种各样的碎片缝合起来,使之重新回复到先前的总体性中。碎片,就是分离之物,而本雅明的写作,就是将这些分离之物重新聚集,就是将它们重新缝合,就像将一个破碎的瓶子重新缝合起来一样,就像是将各种各样的语言相互翻译进而将它们纳入到原初语言的总体性中一样。这些并置的碎片,从它们原有的位置被强行劫持过来,在本雅明的文本中,被刻意而巧妙地缝合在一起。它们在一个总体性中获得了新生。
 P3-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