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可持续盈利 可再生战略变革释放企业发展潜力(剖析当下环境挑战,探讨企业应对策略,推动企业可持续盈利)
			》
 售價:HK$ 
			347
 
  《 
			拒斥死亡(文明本质上是一场抵御死亡恐惧的集体英雄主义骗局)
			》
 售價:HK$ 
			356
 
  《 
			牛津通识读本·世相I(中英双语 全五册)收录《全球化面面观》《后殖民主义与世界格局》《国际移民》《人
			》
 售價:HK$ 
			995
 
  《 
			什么是教育 “轴心时代”提出者雅斯贝尔斯毕生教育思想精华
			》
 售價:HK$ 
			347
 
  《 
			创建强势品牌(典藏版)
			》
 售價:HK$ 
			607
 
  《 
			美绘聊斋志异
			》
 售價:HK$ 
			611
 
  《 
			启微·红帆:中国东南诏安湾的港口、船货与海洋遗产
			》
 售價:HK$ 
			500
 
  《 
			全球公民教育:批判性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
 售價:HK$ 
			347
 
 
 | 
         
          | 編輯推薦: |   
          | 本书记录了叶培建院士童年、少年、青年至今的学习、工作及生活经历,是作者对自己人生的回顾与总结,同时对读者了解作者、了解作者所经历的时代有所帮助。 |  
         
          | 內容簡介: |   
          | 本书共分三个篇章,*篇《路与足迹》记录了作者至今为止的主要经历;第二篇《媒海掠影》收集了一部分媒体在刊物上发表的一些专访和报告类文字材料,讲述的都是作者的平凡事;第三篇《笔花拾零》主要收集作者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零散随笔;第四篇《照片中的历史》针对不同时期,作者选了一些照片收录在其中。本书对后人了解作者所经历的时代是有所帮助的,也是年轻人了解航空航天的读物。 |  
         
          | 關於作者: |   
          | 叶培建,中国空间飞行器总体、信息处理专家。绕月探测工程、嫦娥一号卫星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他熟练掌握英语和法语,撰写过多份重要工程技术报告,在国内外发表论文60余篇,培养了一批博士生、硕士生。 江苏泰兴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中科院院士,瑞士科学博士学位。曾任我国第一代传输型侦察卫星系列总设计师兼总指挥,为我国第一代长寿命传输型对地观测卫星的研制,做出了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并任太阳同步轨道平台首席专家;任嫦娥一号卫星总设计师兼总指挥,为首次绕月探测工程的成功研制做出了重大贡献,现任嫦娥系列各型号总指挥、总设计师顾问,嫦娥三号首席科学家;总装国防973和探索项目顾问专家组成员,清华等高校兼职教授。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一等奖等多项奖励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4年作为团队带头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创新团队奖。 |  
         
          | 目錄: |   
          | 第一篇 路与足迹 一、故乡童年先人 003
 1. 童年的回忆 003
 2.深情思亲人 012
 3.再回故乡 017
 二、从小学到大学杭州的回忆 019
 1.西湖小学 019
 2.从杭四中到湖州中学 021
 3.浙江大学的六年 022
 4.2007年的同学聚会 028
 三、在湖州中学的三年 030
 1.困难时期的三年 030
 2.长存的友谊 034
 四、不堪回首文化大革命中的一些回忆 036
 1.不堪回首的年月 036
 2.永远的悲伤 043
 五、我的留学生活 044
 1.留学准备 044
 2.读一个瑞士的科学博士 049
 3.亲情与友情 057
 4.轶事回眸 064
 六、我的工作 074
 1.军垦农场斗天地 074
 2.计量战线初试刀 081
 3.研究室里勇攻关 082
 4.计算机与卫星应用 085
 5.打造中国智多星 087
 6.嫦娥奔月应有时 093
 7.读书学习求进步 102
 8.当选院士担更重 105
 9.播撒航天种子忙 107
 10.改革开放看外国 108
 七、月球探测稳步前进(20072012.4) 114
 1.嫦娥一号卫星在月球上永生 114
 2.新的任务与角色 115
 3.走向行星际探测 117
 4.其他工作 118
 5.欧亚见闻 120
 6.眼睛的折磨 121
 八、开始行星际探测(2012.52017.5) 122
 1.嫦娥二号的争论 122
 2.嫦娥三号落月 124
 3.嫦娥五号任务正在进行时 126
 4.嫦娥四号要去月球背面 127
 5.火星探测项目正式启动 128
 6.青年人才培养 129
 7.热心科普活动 131
 8.严格质量把控 131
 9.眼光看得更远些 131
 10.叶培建星 133
 11.其他 134
 第二篇 媒海掠影
 1.中国卫星首席专家登台亮相 139
 2.应用卫星 造福人类 139
 3.叶培建才智尽现皆忠诚 142
 4.道尽才智皆忠诚卫星专家叶培建 147
 5.冲刺时刻方显总师本色 152
 6.从智多星到嫦娥 154
 7.打造中国的智多星 156
 8.矢志航天著风流 158
 9.矢志航天写辉煌 161
 10.他常在看湖州地图 163
 11.绕月卫星总设计师、总指挥叶培建院士访谈 166
 12.1962届的四位高才生 169
 13.月球探测:话不能说得太满 171
 14.发射场的大忙人 172
 15.航天科技先锋叶培建 173
 16.叶培建院士讲述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174
 17.叶培建:2007嫦娥飞天 175
 18.撩开嫦娥的面纱 176
 19.鹏飞银河梦万里 187
 20.叶培建:问讯嫦娥在此时 194
 21.嫦娥一号的质量经 198
 22.叶培建中国的卫星专家 200
 23.航天院士叶培建:助推嫦娥奔月 206
 24.叶培建与嫦娥工程 215
 25.嫦娥奔月总指挥、总设计师叶培建 219
 26.叶培建:挂帅研制嫦娥一号探月卫星 221
 27.探月卫星总设计师兼总指挥叶培建 229
 28.泰兴走出嫦娥总设计师 237
 29.嫦娥奔月最终可能撞月 241
 30.Fulfilling the Hopes of a Nation 244
 31.演绎嫦娥奔月神话 245
 32. 嫦娥总师讲奔月 249
 33.绕月功臣昨载誉归故里 251
 34.叶培建回湖中讲述中国人的探月故事 254
 35.航天科学家的质朴情怀 256
 36.母亲眼中的嫦娥卫星总设计师叶培建 259
 37.从扬州走出去的嫦娥之父 266
 38.绕月功臣荣归母校 湖中学子放飞梦想 269
 39.难忘的聚会 274
 40.遥呼嫦娥 近月漫步 276
 41.巡天遥看一千河 280
 42.在苏黎世感受叶培建 294
 43.为圆中华民族千年奔月梦 296
 44.中国具备独立探索火星的能力 302
 45.中国有能力独立进行火星探测 304
 46.仰望星空去探索 脚踏实地干航天 306
 47.叶培建:为了那片深邃的天空 307
 48.爱国敬业航天专家叶培建 313
 49.家乡变化真大! 317
 50.叶培建应邀作航天科普报告 318
 51.嫦娥之父叶培建 319
 52.化身而为叶培建 326
 53.仰望星空 探索宇宙 328
 54.三院士 泰中行 329
 55.为何探月?中国要去开采资源 330
 56.中国航天器飞向遥远的深空 334
 57.畅想中国梦 实干兴邦国 334
 |  
         
          | 內容試閱: |   
          | 人生之路,无论是大人物、名人,还是小人物、凡人,都一样有个头,有个尾,无非是路况不同,情景不一罢了。大人物有许多大事可写,名人有许多趣事可叙,一般人虽没有那么多可圈可点之处,但总有一些经历是可以记录的。不论是谁,把一生的大致经历及时代背景用文字写下来还是很有意思的,也大有益处。我父亲去世较早,加之我和他在一起生活的时间不长,实际上对父亲的许多情况,我是不知道、不清楚的,但在他的遗物中,有一份他于1953年写的带有自传体性质的思想总结,尽管不很长,但从中我了解了他的青少年时代、求学过程、参加革命的经历、家乡及家族的许多事,也知道了更多他生活的那个时代的特征。这对我很有启发,觉得应该把自己的经历写下来,留给后人,留给他人,或许对他们了解自己、了解我所经历的时代是有所帮助的。即便是自写自读,也十分有益。 有了上述想法,就想动笔,但由于工作很忙,只是断断续续写了几节,如怀念杭州、湖州中学的三年、不堪回首的文化大革命等。后来,经航天宣传部门的介绍,请一些参加过航天活动采访与报道的同志配合,我打好腹稿后进行口述,她们记录整理,我再修改完善,这样形成了另外几节,如故乡?童年?先人、留学瑞士、奉献等。这些章节记录了我至今的主要经历,我自己姑且称之《路与足迹》。
 《路与足迹》的一至六节是在2008年7月一次成文的,后续七、八等节则是每隔几年补充一段,写后一段时并不去修改前面的,以保持所述事情的原貌。从中可以看出有些事还是很有预见的,但也有不少事起了较大变化。
 这些年来,一些媒体也曾关注过我的工作与学习,发表了一些专访和报告类文章。这些文章说的都是我那点儿平凡事,因此不同的文章在内容上难免有些重复。但不同的人在不同的载体写作时,因与我的不同联系也有他们不同的视角,所以尽管有点重复,我还是收集其中一部分在此形成第二篇《媒海掠影》。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有时也有写点什么的冲动与欲望,抽空儿会写一些专业论文之外的其他东西,作品很少,更无佳作,但多年下来,也发表过一些文字,选几篇,收集于此,形成第三篇《笔花拾零》。
 针对不同时期,选了一些照片,形成第四篇《照片中的历史》,遗憾的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老照片甚少。有几张照片是2017年5月结稿后补的。
 这些文字和照片,都是自己编排,谈不上华丽,但是真实,也算是对自己曾经的工作与生活做个阶段性回顾。
 二○一七年五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