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社会史:理论与实践(增订版)(德国著名社会史学家于尔根·科卡重要文集。全面展现德国社会史学派的兴起与
			》
 售價:HK$ 
			500
 
  《 
			津巴多时间心理学 首次系统论述时间观疗法 菲利普·津巴多 著 自我觉察 活在当下 津巴多 心理学 当
			》
 售價:HK$ 
			352
 
  《 
			亲爱的族人:菲利普王之战的新叙事(横扫北美史学界各项大奖 以印第安女王视角重写北美大陆的反殖民之战)
			》
 售價:HK$ 
			653
 
  《 
			中国古代货币思想史
			》
 售價:HK$ 
			434
 
  《 
			什么是新疆
			》
 售價:HK$ 
			908
 
  《 
			多资产多策略投资实战
			》
 售價:HK$ 
			454
 
  《 
			乳腺整合肿瘤学 国际经典乳腺肿瘤学译著 一部聚焦乳腺肿瘤综合治疗的实用专著
			》
 售價:HK$ 
			653
 
  《 
			识药食药——免“疫”防病
			》
 售價:HK$ 
			250
 
 
 | 
         
          | 編輯推薦: |   
          | 国内外首次收集巴伐利亚科学院档案馆*手资料与文献,依托2万张珍贵的史料,大量的卫礼贤手稿、书信、日记、译稿、报告、讲义、期刊、杂志等,涉及翻译学、历史资料考证、语言学,还涉猎文学、哲学等,以卫礼贤20世纪初翻译的《中国宗教和哲学》源流丛书为研究对象,对卫礼贤的翻译思想进行了全面的追踪研究,对中德文化传播领域的研究有较大贡献。 |  
         
          | 內容簡介: |   
          | 本书聚焦卫礼贤的翻译思想,依托2万张珍贵的firsthand史料,首度对卫礼贤的翻译方法和理念进行了系统研究。而对如此大量的卫礼贤手稿、书信、日记、译稿、报告、讲义、期刊、杂志等进行深度挖掘和系统整理,这本身在国内外也是首次。这些档案绝大多数从未披露,如卫礼贤与蔡元培、胡适、徐志摩、王国维等人多次起草的《北*方学社》简章,以及德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黑塞与卫礼贤之间的通信往来。可以说,本书对于许多领域的研究都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 在内容上,本书首度真实勾勒出卫礼贤推动中西交流的心路历程,并详述了他三创中西学术交流机构的始末。读者将从无数的珍贵文献中看到,这位德国传教士是如何如何走入中国,既与劳乃宣、辜鸿铭等前清遗老们深入交往,又历经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的浪潮洗礼,走进了整个现代中国学术创立的中心,与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们展开了新合作,影响了西方甚为进步的一批思想精英,并真正开启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新篇章。
 |  
         
          | 關於作者: |   
          | 徐若楠,1987年生于北京,现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系讲师。2009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德语系,获文学学士学位。2011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翻译理论与实践(德英汉复语同传)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2012年始跟从中国首位德语翻译学博士导师王建斌教授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系攻读德语翻译学博士。2013-2014年获国家留学基金委联合培养奖学金,赴德国美因茨翻译学院跟从德国首位口译学教授D?rte Andres从事翻译学研究。2016年6月,获文学博士学位。2016年7月起,任教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系,专业为翻译理论与实践。2017年9月,获北京外国语大学2016-2017年度基础外语教学陈梅洁奖。 |  
         
          | 目錄: |   
          | 前言 Vorwort
 目录
 图录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让东方之光点亮世界
 第二节中国文化走出去
 第三节研究思路和各章主旨
 第二章卫礼贤的生平及学术活动
 第一节卫氏的生平概述
 第二节卫氏的主要学术活动
 一、尊孔文社和德华交流社
 二、北京东方学社
 第三节卫氏的个人思想
 第四节小结
 第三章卫礼贤的中国经典德译
 第一节卫氏翻译活动概述
 第二节《中国宗教和哲学》源流丛书
 第三节卫译中国经典的基本情况
 第四节小结
 第四章卫礼贤翻译中国经典的方法
 第一节翻译流程和特点
 第二节交往的中外伙伴
 第三节合作翻译的模式
 第四节与出版社的合作
 第五节小结
 第五章卫礼贤的功能翻译理念
 第一节卫氏翻译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功能翻译理论提出的背景
 二、功能翻译理论体系的基本原则
 三、功能翻译理论作为普通翻译学理论
 四、目的论对卫氏翻译研究的适用性
 第二节卫氏对翻译性质及规律的认识
 一、动态的翻译观
 二、语篇类型之别
 三、创造性的翻译
 四、译者的主体性
 第三节卫氏对中国经典翻译的基本定位
 一、翻译目的
 二、翻译目的决定目标受众
 三、翻译目的决定选题
 四、翻译目的决定底本和注疏
 五、译文的语内连贯和语际连贯
 第四节小结
 第六章卫礼贤翻译中国经典的基本策略:构建中西经典之间的互文性
 第一节有关互文性的基本问题
 第二节卫译《大学》的互文性构建
 一、卫氏模仿理雅各《大学》译文
 二、卫氏1904年《大学》译文
 三、卫氏《大学章句?首章注》译文
 四、卫氏借鉴辜鸿铭《大学》译文
 五、卫氏1919-1920年《大学》译文
 六、卫氏1923年《大学》译文
 七、卫氏1930年《大学》译文
 第三节卫译《中庸》的互文性构建
 一、卫氏1914年《中庸》译文
 (一)《中庸章句序》
 (二)《中庸》书名
 (三)《中庸章句?首章注》
 (四)《中庸章句》正文第一章
 (五)《中庸章句》正文其余部分
 二、卫氏19191920年《中庸》译文
 三、卫氏1930年《中庸》译文
 第四节卫译《论语》的互文性构建
 一、围绕核心概念的互文性构建
 (一)忠恕和道德律
 (二)仁和德性
 (三)义和义务
 (四)道和理性
 (五)德和精神力量
 (六)天和上帝
 (七)圣人和天才
 二、《论语》的三大互文性构建
 (一)宗教互文性的构建
 (二)哲学互文性的构建
 (三)文学互文性的构建
 第五节卫译《道德经》的互文性构建
 一、道的译解
 二、德的译解
 三、哲学互文性的构建
 (一)黑格尔辩证法
 (二)康德的二律背反
 (三)个体化原则
 (四)新柏拉图主义
 (五)柏拉图理念说
 四、宗教互文性的构建
 (一)原罪说
 (二)认识论
 (三)自然之法
 (四)《圣经》
 (五)善恶说
 (六)伦理学
 五、文学互文性的构建
 六、与时代精神的呼应
 第六节小结
 一、卫氏构建互文性的基本原理
 二、卫氏构建互文性的基本方法
 三、卫氏构建互文性的基本依据
 四、卫氏的翻译会通思想
 第七章结论
 参考文献
 1.一级文献
 2.二级文献
 3.插图文献(不含以上文献)
 附录1卫礼贤简要年表
 附录2卫礼贤翻译中国经典年表(1900-1930)
 文后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