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人形机器人 技术、产业与未来社会 全景式解读人形机器人时代的技术密码与未来蓝图
			》
 售價:HK$ 
			505
 
  《 
			暗黑历史书系·罗马帝国
			》
 售價:HK$ 
			449
 
  《 
			英语同义词辨析大词典
			》
 售價:HK$ 
			1367
 
  《 
			三井帝国在扩张——揭开日本财团的经营秘籍
			》
 售價:HK$ 
			398
 
  《 
			新时代的阿尔戈英雄:人才流动与创新扩散(数字经济前沿)
			》
 售價:HK$ 
			454
 
  《 
			中国古代戏曲的色彩艺术
			》
 售價:HK$ 
			704
 
  《 
			DeepSeek实战应用大全:从职场到生活的AI革命
			》
 售價:HK$ 
			356
 
  《 
			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  中国古代史籍举要(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7)
			》
 售價:HK$ 
			434
 
 
 | 
         
          | 編輯推薦: |   
          | 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古代数学史和中国古代军事史的研究都有百年的历史,研究工作都已相当系统而深入,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对中国古代的数学与军事的关系,学术界还着力不多,作者杨涤非的博士论文《唐到明代中期军事数学知识研究》,填补了这一领域没有系统研究的空白。虽然作者侧重于以数学史为本位讨论唐至明代中期数学与军事的关系,但其广度、深度和系统性,已非前人零星讨论和研究可比。 |  
         
          | 內容簡介: |   
          | 军事活动在计划和行动精确性上的迫切要求,注定它与数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孙子》中计和庙算等反映定量分析方法的概念,说明中国古代军事家对数学在军事上的具体运用是十分重视的。本研究拟对唐代至明代中期西学传入中国前数学与军事的关系进行研究。由于数学与军事在历史上的互动本身很难在历史材料中得到体现,所以本研究拟重点讨论中国古代数学文献中以军事为背景的问题,和军事文献中的数学知识,分析不同文献中有关军事的数学知识(本书简称为军事数学知识)的共性与差异,揭示其与军事和其他社会背景以及编作者的个人因素的关系,亦以此为基础探讨数学与军事的互动关系。 1. 对中国古代军事工程中的土方和人工计算问题进行了探讨。虽然其中所用的主要数学方法早在秦汉时代已经具备,但在兵学文献中发现了中国古代存在一种以往尚不为学界所知的体积和容积计量方式,即把一个体积或容积化为一个正四棱柱体,以边长为1尺的正方形为它的底面,以高的长度作为该体积或容积的度量值。这种计量方式可帮助我们解决文献释读中的一些疑难。它与以前所知的另一种计量方式(由王荣彬和李继闵首先系统揭示和概括)相比,前者底面为1尺见方的正方形,后者的底边长取描述体积(容积)的数量中之*单位。新发现的这种计量方式更为简单、统一,不易混淆,很可能是为了适应绝大多数下层军官的数学水平而产生的。
 2.发现算书与兵书在处理同类问题时侧重点有所不同。军事活动在计划和行动精确性上的迫切要求,注定它与数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孙子》中计和庙算等反映定量分析方法的概念,说明中国古代军事家对数学在军事上的具体运用是十分重视的。本研究拟对唐代至明代中期西学传入中国前数学与军事的关系进行研究。由于数学与军事在历史上的互动本身很难在历史材料中得到体现,所以本研究拟重点讨论中国古代数学文献中以军事为背景的问题,和军事文献中的数学知识,分析不同文献中有关军事的数学知识(本书简称为军事数学知识)的共性与差异,揭示其与军事和其他社会背景以及编作者的个人因素的关系,亦以此为基础探讨数学与军事的互动关系。
 1. 对中国古代军事工程中的土方和人工计算问题进行了探讨。虽然其中所用的主要数学方法早在秦汉时代已经具备,但在兵学文献中发现了中国古代存在一种以往尚不为学界所知的体积和容积计量方式,即把一个体积或容积化为一个正四棱柱体,以边长为1尺的正方形为它的底面,以高的长度作为该体积或容积的度量值。这种计量方式可帮助我们解决文献释读中的一些疑难。它与以前所知的另一种计量方式(由王荣彬和李继闵首先系统揭示和概括)相比,前者底面为1尺见方的正方形,后者的底边长取描述体积(容积)的数量中之*单位。新发现的这种计量方式更为简单、统一,不易混淆,很可能是为了适应绝大多数下层军官的数学水平而产生的。
 2.发现算书与兵书在处理同类问题时侧重点有所不同。
 3.考察了排阵使这一高级武官任职者的知识背景,发现他们大都智勇兼备,其中还有很多人文化知识水平较高。他们主要通过家学传授和基层实践学到营阵布设所需的数学知识,这可以视为应用型数学知识传播和运用的个案。
 7.有关军需后勤的数学计算。
 8.不同文献中的军事数学知识所体现的特点,与其编作者的知识背景、个人经历、编著目的有密切的关系。
 |  
         
          | 關於作者: |   
          | 杨涤非,1977年生,江苏无锡人,先后毕业于苏州大学、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现在山西大同大学政法学院工作,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军事科技史与数学史,在《中国科技史杂志》等期刊上发表论文数篇,目前主要的研究工作是利用文献与考古发现研究中国古代数学与军事之间的关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