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动物社会的生存哲学 : 探索冲突、背叛、合作和繁荣的奥秘
			》
 售價:HK$ 
			454
 
  《 
			猫和花草的刺绣
			》
 售價:HK$ 
			250
 
  《 
			《史记·货殖列传新诠》 一篇学问世故、治身治国的文章;一个经济、教育大学者的经世解读;奇伟文章在乱世
			》
 售價:HK$ 
			194
 
  《 
			博物馆里的中国 故宫
			》
 售價:HK$ 
			398
 
  《 
			海洋治理与中国的行动(2024)
			》
 售價:HK$ 
			500
 
  《 
			阿萨姆茶园:一部环境文化史
			》
 售價:HK$ 
			500
 
  《 
			乐道院潍县集中营资料编译·第一辑
			》
 售價:HK$ 
			500
 
  《 
			绝对历史主义何以可能?--黑格尔主义进路下的葛兰西绝对历史主义思想研究
			》
 售價:HK$ 
			449
 
 
 | 
         
          | 編輯推薦: |   
          | 北京作为六朝古都,有着浓郁而独特的文化与悠久而辉煌的历史。徜徉于古都街头,随处可见历代的古建筑,这些古建筑背后埋藏着怎样的故事?古建筑之美又体现在何处?打开本书,作者会如数家珍般将这些典故向您娓娓道来。 |  
         
          | 內容簡介: |   
          | 随着中国历史的车轮沉重地迈进了近代,在列强的冲击下,中国不得不向世界敞开了大门,各种异域文化如潮水般涌入中华大地。作为政治中心的古都北京首当其冲,沐浴在浓烈的洋风之下,各种洋式建筑纷纷拔地而起,为古都烙下了那个独特时代的印记。时过境迁,在今天回首望去,这片浓浓的洋风未被岁月所冲淡,反而成为古都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闪烁着纷呈的异彩。除去各式风格的建筑外,北京还有着历朝历代留下的各种构筑物,其中*代表性的就是古桥与长城,《八面来风》收录了这部分构筑物的内容以飨读者。 |  
         
          | 關於作者: |   
          | 张克群,生于德国柏林,4岁时随父母回到中国。1961年考入清华大学建筑系,毕业后一直从事建筑设计,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现退休定居美国。作品有高低楼房若干,小说体传记《飞》、《艺术人生》等。 作者家学渊源,亲友中名人辈出。 |  
         
          | 目錄: |   
          | 引子 016 
 卷一早期洋式建筑
 
 教堂
 
 南堂(宣武门堂) 027
 
 东堂(王府井堂) 029
 
 北堂(西什库堂) 034
 
 西堂(西直门堂) 037
 
 东交民巷教堂 040
 
 永宁堂 043
 
 南岗子堂 043
 
 西洋楼式建筑整体建筑
 
 圆明园西洋楼 045
 
 颐和园清晏舫 056
 
 畅观楼 057
 
 六国饭店 062
 
 中南海海晏堂 064
 
 陆军部衙署 066
 
 西洋楼式建筑洋脸谱
 
 恭王府花园 069
 
 住宅大门 074
 
 商家店铺 077
 
 农事试验场 079
 
 卷二东交民巷建筑
 
 使馆
 
 英国公使馆 090
 
 法国公使馆 090
 
 美国公使馆 091
 
 俄国公使馆 092
 
 日本公使馆 093
 
 新英国公使馆 095
 
 新法国公使馆 096
 
 新俄国公使馆 096
 
 新美国公使馆 096
 
 比利时公使馆 099
 
 奥地利公使馆 101
 
 新日本公使馆 102
 
 荷兰公使馆 103
 
 银行
 
 俄国俄华道胜银行 106
 
 英国汇丰银行 108
 
 德国德华银行 108
 
 日本横滨正金银行 111
 
 法国东方汇理银行 116
 
 美国花旗银行 117
 
 其他建筑
 
 圣米厄尔天主教堂 119
 
 同仁医院 120
 
 祁罗弗洋行 120
 
 第二代六国饭店 122
 
 北京俱乐部 124
 
 法国邮局 125
 
 卷三清末民初建筑
 
 清末政府建筑
 
 资政院与法律学堂 131
 
 外务部迎宾馆 134
 
 大理院 136
 
 清末教会学校
 
 潞河中学 139
 
 清末新式学校
 
 顺天中学 142
 
 京师女子师范学堂 144
 
 陆军贵胄学堂 148
 
 京师大学堂 148
 
 清华学校 154
 
 清末铁路建筑
 
 马家堡车站 171
 
 正阳门东车站 171
 
 清华园车站 175
 
 张家口车站 175
 
 清末公共及工业建筑
 
 北京饭店 177
 
 溥利呢革公司 178
 
 京师自来水公司 178
 
 民国初年办公及商业建筑
 
 国会议场 183
 
 盐业银行 186
 
 劝业场 186
 
 北京水准原点房 190
 
 厂甸 193
 
 协和医院外籍大夫住宅群 194
 
 外国神父墓地 197
 
 卷四古桥
 
 卢沟桥 202
 
 万宁桥 208
 
 永通桥 214
 
 朝宗桥 218
 
 通运桥 220
 
 卷五长城
 
 金山岭长城 226
 
 八达岭关长城 226
 
 慕田峪长城 232
 
 司马台长城 232
 
 跋:我的北京 237
 
 参考文献 239
 |  
         
          | 內容試閱: |   
          | 我的建筑情结 
 我从小到大一直在清华大学里转悠。开始是念清华附小,然后是清华附中、清华大学。要说清华园,那真是个得天独厚的世外桃源啊:不光是有山有水有河流,而且它既有清代王府的底子,又在外国人手底下建了一批洋房,这简直就是个东西方文化融汇的小型实物建筑博物馆。
 
 我家后面不远的地方住着建筑系的教授梁思成先生,我们称他为梁伯伯。梁伯伯下巴上有个挺大的痦子,我曾问过他那是干什么用的,他说:我要是想你了,就按它一下,嘟嘟两声,你就来啦。我信以为真地踮起脚用手去按了一下,结果并没有发出什么声音来,倒是逗得梁伯伯哈哈大笑起来。
 
 1959年我上高中一年级。那年暑假,大学组织教师和家属去北戴河海边避暑。这天我正坐在沙滩上写生,忽听脑袋上方一个和蔼的声音:啊,你喜欢画画呀,画得还不错嘛。抬头一看,是刚刚游泳上岸的梁思成伯伯。梁伯伯问我高中毕业后想考什么大学,我说还没想过。梁伯伯说:想不想学建筑呀?我问:建筑是学什么的?盖房子吗?梁伯伯光着膀子坐在我的边上,连比带画地给我讲了起来。大致意思是说建筑是比工程多艺术,比艺术多工程。我说,那我将来就考建筑系吧。梁伯伯一听很是高兴,叫上刚从海里爬上来湿淋淋的弟弟一起照了张相。
 
 1961年,我如愿地考上了清华建筑系,终于可以正式在课堂上听梁先生讲课了。梁先生教的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作为他的学生,我亲眼目睹了他对中国古建由衷的热爱。在放幻灯片时,他会情不自禁地趴到当作幕布的白墙上,抚摩着画面上的佛像,口中念念有词道:我是多么喜欢这些佛爷的小胖脚指头啊!在他的课上,我深切地感到中国文化深厚的底蕴和古代匠人们的聪明睿智。
 
 2002年春天,我基本退休了,我想:既然生活在北京,我就要把身边的古代建筑先闹个明白。于是我边查阅资料,边看实物。从5月初到11月底,我跑遍了北京城里和远近郊区县的大小村庄。一听见谁谁说哪里有个古庙,马上驱车前往。朋友们都笑称我是破庙迷。后来因故到了美国,当了个大闲人,为了打发光阴,几易其稿,终于纂成了三本北京古建筑物语。其一,《红墙黄瓦》,说的是皇家建筑;其二,《晨钟暮鼓》,讲的是宗教建筑;其三,《八面来风》,叙的是早期洋人在北京盖的建筑。
 
 有人问我:费了半天牛劲,你为什么呢?出版赚钱?写着过瘾?
 
 我说:什么也不为,只为此生的这段建筑情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