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失权者(三联生活周刊文丛)
》
售價:NT$
352.0

《
张元济的生平与事业:从清代改革家到二十世纪出版家
》
售價:NT$
398.0

《
他者中的近代朝鲜(西方韩国研究丛书)
》
售價:NT$
398.0

《
索恩丛书·苏莱曼大帝的崛起:奥斯曼宫廷与16世纪的地中海世界
》
售價:NT$
403.0

《
攀龙附凤:北宋潞州上党李氏外戚将门研究(增订本)宋代将门百年兴衰史
》
售價:NT$
454.0

《
金钱的力量:财富流动、债务、与经济繁荣
》
售價:NT$
454.0

《
超越想象的ChatGPT教育:人工智能将如何彻底改变教育 (土耳其)卡罗琳·费尔·库班 穆罕默德·萨欣
》
售價:NT$
352.0

《
应对百年变局Ⅲ:全球治理视野下的新发展格局
》
售價:NT$
398.0
|
編輯推薦: |
孩子再不阅读,考试连卷子都做不完!部编版语文教材主编 温儒敏
1.部编版语文教材主编温儒敏指出:要激发孩子读书的兴趣,注意阅读方法问题,重视阅读速度的教学,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本书系全方案帮助学生实现这些阅读目标。2.名著阅读课程配套设计,阅读导引阅读进度指导阅读方法指导专题讨论多管齐下,破解全国普遍存在的中学生名著阅读难题!3.真正的经典,可以穿透时间和空间的局限,适用于在这本书之后的世世代代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修养》就是这样的书。三十多个人生话题,各个切中要害,各个精辟入理,畅销数十载,几代青年人成长的路标、灯塔。4.优选版本,名家名译,环保纸张,精良印刷,提升文学名著阅读品味。
|
內容簡介: |
教育部新编语文教材指定阅读书系《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八年级下),针对初中生学习要求和能力发展特点,为初中生量身打造的阅读指导读本!针对初中语文教材特点,进行贴心的名著阅读课程化配套设计:阅读导引阅读进度指导阅读方法指导专题讨论延伸阅读,多管齐下,破解全国普遍存在的中学生名著阅读难题!一九二五年,朱光潜出国留学。他到英国不久,就开始为开明书店的刊物《一般》撰稿。这本杂志的读者主要针对中学生和一般青年。他以书信方式,结合文艺、美学、哲学、道德、政治等理论,谈论青年面临的现实问题,如修养、读书、恋爱等,给青年指点迷津。这些作品刊登后深受青年欢迎。一九二九年,这十二封信结集出版。书中所谈问题非常贴合青年成长中迷茫、彷徨、苦闷的心境,成为当时的畅销书。十几年后,朱光潜应《中央周刊》之请,也为弥补《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的稚气和不足,又陆续写下二十多篇文章,继续深入探讨青年所面临的、所需要解决的诸多方面的问题。这些文章以《谈修养》为名,结集出版。两部作品的主题都是谈论做人的道理,时间上具有延续性,内容上互为补充、延伸。这两部作品讨论的问题,无论社会怎样变迁、文化如何多元、观念如何更迭纷繁,是每个青年人绕不开的现实问题。
|
關於作者: |
朱光潜(1897年9月19日1986年3月6日),笔名孟实,安徽桐城人。中国现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朱光潜出生在安徽桐城一个破落的地主家庭,自幼在父亲的严厉督教下接受私塾教育,后入读桐城中学。一九一六年中学毕业后,朱光潜在家乡当了半年的小学教员。在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学习一年后,考入香港大学文学院。香港大学肄业后先后在吴淞中国公学中学和浙江上虞白马湖春晖中学教英文,后来辞职到上海与叶圣陶、胡愈之、夏衍、夏丏尊、丰子恺等人成立立达学会,创办立达学园,广泛进行新型教育的改革试验,倡导教育的自由独立。朱光潜是我国现代美学的主要奠基者和开创者之一。他在美学领域不断探索、不断进取,几乎涉猎了审美心理学、审美社会学和审美哲学等各个领域,为中国美学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朱光潜一生著译,代表作有《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修养》、《变态心理学派别》、《变态心理学》、《谈文学》、《克罗齐哲学述评》、《西方美学史》、《谈美书简》、《美学拾穗集》和 黑格尔《美学》等。新中国成立后,朱光潜历任北京大学一级教授、全国政协委员、常委,民盟中央委员,中国美学学会会长、名誉会长,中国作协顾问,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一九八六年,朱光潜在北京病逝,终年八十九岁。
|
目錄:
|
目录
阅读指导
阅读提示阅读指导阅读延伸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序一、谈读书二、谈动三、谈静四、谈中学生与社会运动五、谈十字街头六、谈多元宇宙七、谈升学与选课八、谈作文九、谈情与理十、谈摆脱十一、谈在露浮尔宫所得的一个感想十二、谈人生与我附录一无言之美附录二悼夏孟刚代跋再说一句话
谈修养
自序一番语重心长的话谈立志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谈青年的心理病态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伦理观谈处群(上)谈处群(中)谈处群(下)谈恻隐之心谈羞恶之心谈冷静谈学问谈读书谈英雄崇拜谈交友谈性爱问题谈青年与恋爱结婚谈休息谈消遣谈体育谈价值意识谈美感教育
|
內容試閱:
|
序
这十二封信是朱孟实先生从海外寄来分期在我们同人杂志《一般》上登载过的。《一般》的目的,原思以一般人为对象,从实际生活出发来介绍些学术思想。数年以来,同人都曾依了这目标分头努力。可是如今看来,最好的收获第一要算这十二封信。这十二封信以有中学程度的青年为对象。并未曾指定某一受信人的姓名,只要是中学程度的青年,就谁都是受信人,谁都应该一读这十二封信。这十二封信,实是作者远从海外送给国内青年的很好的礼物。作者曾在国内担任中等教师有年,他那笃热的情感,温文的态度,丰富的学殖,无一不使和他接近的青年感服。他的赴欧洲,目的也就在谋中等教育的改进。作者实是一个终身愿与青年为友的志士。信中首称朋友,末署你的朋友,在深知作者的性行的我看来,这称呼是笼有真实的感情的,决不只是通常的习用套语。各信以青年们所正在关心或应该关心的事项为话题,作者虽随了各话题抒述其意见,统观全体,却似乎也有一贯的出发点可寻。就是劝青年眼光要深沉,要从根本上做功夫,要顾到自己,勿随了世俗图近利。作者用了这态度谈读书,谈作文,谈社会运动,谈爱恋,谈升学选科等等。无论在哪一封信上,字里行间,都可看出这忠告来。其中如在《谈在露浮尔宫现译为卢浮宫。所得的一个感想》一信里,作者且郑重地把这态度特别标出了说:假如我的十二封信对于现代青年能发生毫末的影响,我尤其虔心默祝这封信所宣传的超效率的估定价值的标准能印入个个读者的心孔里去。因为我所知道的学生们,学者们和革命家们都太贪容易,太浮浅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太类似美国旅行家看《孟洛里莎》现译为《蒙娜丽莎》。了。超效率!这话在急功近利的世人看来,也许要惊为太高蹈的论调了。但一味亟亟于效率,结果就会流于浅薄粗疏,无可救药。中国人在全世界是被推为最重实用的民族的,凡事都怀一个极近视的目标:娶妻是为了生子,养儿是为了防老,行善是为了福报,读书是为了做官,不称入基督教的为基督教信者而称为吃基督教的,不称投身国事的军士为军人而称为吃粮的,流弊所至,在中国,什么都只是吃饭的工具,什么都实用;因之,就什么都浅薄。试就学校教育的现状看罢:坏的呢,教师目的但在地位薪水,学生目的但在文凭资格;较好的呢,教师想把学生嵌入某种预定的铸型去,学生想怎样揣摩世尚毕业后去问世谋事。在真正的教育面前,总之都免不掉浅薄粗疏。效率原是要顾的,但只顾效率,究竟是蠢事。青年为国家社会的生力军,如果不从根本上培养能力,凡事近视,贪浮浅的近利,一味袭蹈时下陋习,结果纵不至于一蟹不如一蟹,亦止是一蟹仍如一蟹而已。国家社会还有什么希望可说。太贪容易,太浮浅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作者对于现代青年的毛病,曾这样概乎言之。征之现状,不禁同感。作者去国已好几年了。依据消息,尚能分明地记得起青年的病象,则青年的受病之重,也就可知。这十二封信啊,愿对于现在的青年,有些力量!夏丏尊一九二九年元旦书于白马湖平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