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新宏观经济学 来自后凯恩斯主义-老制度主义-马克思主义传统的第一本宏观经济学教科书
			》
 售價:HK$ 
			1316
 
  《 
			《山海经》的博物世界:植物(刷边特装版)博物岛系列 探寻上古草木之美纵览山川博物大观
			》
 售價:HK$ 
			1306
 
  《 
			中国芍药品种图志(精)
			》
 售價:HK$ 
			1469
 
  《 
			现代战略家军事史:1861年以来美国的主要战争
			》
 售價:HK$ 
			500
 
  《 
			智能工业机器人技术(刘永奎)
			》
 售價:HK$ 
			301
 
  《 
			中国世界遗产全书·大美中国篇+最美非遗篇(全2册 精装典藏版)
			》
 售價:HK$ 
			3270
 
  《 
			“欧洲之心”人文视角下的捷克国别研究
			》
 售價:HK$ 
			500
 
  《 
			书立方 中国文化常识口袋文库 礼盒装共30册
			》
 售價:HK$ 
			1530
 
 
 | 
         
          | 編輯推薦: |   
          | 本书以中国共产党*批五十多名党员之一的中国工运领袖、广东紫金人刘尔崧及其同胞兄长广东早期农民运动先锋刘琴西,兄弟俩一门双烈革命生涯为主线,抒写了早期共产党人舍生入死,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事迹,忠于史实,忠于人物原型,情节生动,人物丰满,读来令人激情澎湃、感动至深,更能体会到当今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是献给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的红色优秀作品,《中国作家》杂志2019年6月号全文刊载,本书为单行本,内容更加丰富丰满。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刘琴西:中国*早的红色政权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刘尔崧:中国工人运动的先驱》,分别围绕两兄弟的生平、革命经历展开叙事,将两兄弟的主要事迹分开来写,又在各自的部分有所交叉,显得主次分明、逻辑清晰,力求详细地再现二位革命先驱的英雄岁月。作者在写作中忠于史实和文献,引入大量的材料,遣词用字谨慎准确,没有夸饰和拔高,褪去了文学作品中虚构和想象的成分,作品的史学特征强于文学特征。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该书不同于一般的报告文学作品,它不以故事情节取胜,不以猎奇博人眼球,它是一部严肃的个人革命史,一首荡气回肠的英雄史诗,具有深刻的革命教育意义,即便语言平实如话
 |  
         
          | 內容簡介: |   
          | 本书以中国共产党*批五十多名党员之一的中国工运领袖、广东紫金人刘尔崧及其同胞兄长广东早期农民运动先锋刘琴西,兄弟俩一门双烈革命生涯为主线,抒写了早期共产党人舍生入死,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事迹,忠于史实,忠于人物原型,情节生动,人物丰满,读来令人激情澎湃、感动至深,更能体会到当今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是献给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的红色优秀作品。 |  
         
          | 關於作者: |   
          | 谢友义,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紫城镇龙潭村人,中山大学中文系研究生结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青年创作委员会副主任、广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工程技术研究》杂志执行副主编,曾获国家、省、市文学奖项。 |  
         
          | 目錄: |   
          | 致敬革命先烈 序
 前 言
 序 幕
 紫金,没有围墙的革命历史博物馆 (2)
 上篇:刘琴西:中国最早的红色政权的创建者和
 领导者之一
 紫金四二六暴动的前前后后(16)
 一字一火星,字字有灼手之感的文告 (30)
 兄与弟,经与纬 (43)
 师竹先生 (50)
 叶四娘:没有花容月貌,却有兰蕙之心 (55)
 阶级的较量:东江三次大暴动 (60)
 建设苏维埃政权,实行土地革命 (65)
 枪杆子里出政权 (74)
 红二、四师胜利会师 (78)
 横磨坚韧雁翎刀 (85)
 周恩来的左右手,老百姓的刘青天 (94)
 下篇:刘尔崧:中国工人运动的先驱
 出山记:在家乡的刘尔崧 (102)
 学运:以青春之名相聚,以革命之名奋进 (111)
 中共一大时期的党员 (117)
 青年运动先驱 (124)
 统战:合而不同,铸剑为犁 (131)
 点燃广东工运之火 (141)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践行者 (164)
 两次当选中华全总执委 (175)
 最后的日子:壮士许国,不必相送 (181)
 烈士身后:岁月不败,英魂犹在 (187)
 刘琴西革命活动大事年表(199)
 刘尔崧革命活动大事年表(206)
 读《肝胆两昆仑刘琴西、刘尔崧兄弟的红色传奇》有感(226)
 后 记 (227)
 |  
         
          | 內容試閱: |   
          | 我的家乡在粤东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城:紫金。它隐身于连 绵起伏的莲花山脉里。
 横亘在粤东大地,并将粤东各县连在一起的莲花山,高山流
 水,山花竞放, 碧水萦回。漫山生长着香樟木、野枇杷、半枫荷
 与红椿,它们遮天蔽日,不分昼夜、不分你我地恣肆生长着;山里
 不仅有黄鼠狼、蟒蛇,还有美丽的山鸡。传说如果谁看到美丽的山
 鸡,谁就会有好运。哪怕站在最高处,你所能看到的,除了山还是
 山。你看到的,是山的颜色;你闻到的,是山的味道;你熟悉的,
 是山的脾性。
 对于一个山里的少年来说,最大的梦想,就是走出大山。于
 是,在我22岁那年,我终于走出紫金的大山,来到省城打拼、安
 家,开枝散叶,春华秋实。
 紫金的四大特产辣椒酱、竹壳茶、铁锅、春甜橘,其美名
 被乡亲们永远铭记;八刀汤、牛肉丸、春卷、紫金扣肉、酿鸭饭等
 传统并加以创新的美食,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中,构成了我美好的
 记忆,这些又何尝不是一种浓浓的乡情呢?
 我深知,我的根还在那里,我以家乡为荣。
 在位于紫金的中坝镇,跨越青溪镇和九和镇有一座天字嶂,方
 圆20平方公里。相传,早年山里有一座坟墓,此坟墓刚好骑在龙脊
 上,墓主的后代可出天子,一飞冲天,故名天子嶂。明朝末年,朝
 廷得知此事,命地方官把天子嶂改为天字嶂。然而天意不可逆,后
 来这里竟然是民国之父孙中山的入粤始祖居地。1983年5月,
 孙科夫人陈淑英在紫金中坝孙屋排题写了国父是客家人,老家在
 紫金的题词。
 然而,翻开中国近代革命史这本厚重的大书,紫金赫然载入史
 册的不仅仅是孙中山,还有两个力透纸背、掷地有声的名字,那就
 是:刘琴西和刘尔崧。
 刘尔崧,1921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我党建党初期最早一批
 的五十几名党员之一;是我党早期杰出的工人运动领导人。为了工
 人阶级争生存争解放争自由,他拼将一腔热血慷慨赴死,牺牲时年
 仅28岁。
 刘琴西,是刘尔崧胞兄,紫金四二六暴动总指挥,中国最
 早的红色政权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紫金四二六暴动是中国
 共产党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章,打响了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反抗蒋介石
 的枪声;建立了由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府;紫金县人民政府建立了
 由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紫金县工农革命军,这是全国最早建
 立的红色政权和军队之一。刘琴西的一生无不与我党领导的土地革
 命、农民运动紧密相关,他知行合一,不愧是伟大时代的先驱者和
 践行者。
 因为自己是紫金人,与刘尔崧、刘琴西是老乡的关系,所以,
 从小到大,总是听老人或老师讲起革命先烈刘尔崧、刘琴西兄弟俩
 的故事。从此,兄弟俩的英雄画面一直在我眼前呈现:在那腥风血
 雨的年代,我们的前辈为了寻找革命的胜利,他们在紫金、粤东各
 地,在省城广州的各种农民运动、工人运动中忙碌奔走。刘琴西领
 导的粤东各地农运工作留下无数动人的故事,粤东大地青山深处,
 他披着霞光、寻找曙光,从风雨裹挟中走来;刘尔崧这位客家小伙
 子从紫金山区走向省城广州,为中国工运写下了可歌可泣的一笔,
 历经百年的轮回,传递到我的心间和笔下,这是心灵之间的百年之
 约。
 因了刘氏兄弟,这隐匿于莲花山脉中的小城紫金,就成为一座
 没有围墙的革命历史博物馆。每次回乡,我都有一种走进历史,走
 近他们的感觉。把他们传奇人生写下来的这件事,让我的生命也变
 得紧迫起来,厚重起来。为此,我走遍故乡的山山水水,查阅大量
 的有关兄弟俩的历史资料,多次拜访英烈后代冥冥之中,感觉
 这是兄弟俩在嘱托我要担起历史,担起责任,担起传承。
 不过,写作过程中更多的还是质疑、惶惑和自我否定。不断的
 质疑,不断的惶惑,不断的自我否定:这是最接近真实的刘氏兄弟
 吗?他们的生命是那么的生机蓬勃,气血充盈,风骨崚嶒,可我写
 出了他们的十之一二了吗?
 当你真正写一样东西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文字是多么的苍白和
 脆弱。文字与现实永远有距离。这距离有时是鸿沟。难怪博尔赫斯
 晚年也曾经有过这样的无奈:我们都只读我们喜欢的书,不过写出
 来的东西就不一定是我们想要写的。
 但有一点是自始至终无可动摇的,那就是:我的整个写作过
 程,就是去寻觅英雄初心的过程。我和刘氏兄弟同是出生于紫金
 山,又走出紫金山,我们有着同样的红色基因和一脉相承的精神特
 质。我深感:刘尔崧和刘琴西就像两个火把,不仅照亮了紫金山,
 还是中国革命的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光明路标。
 历史,最难得的是细节的呈现与还原。文学创作也是如此,它
 是由尽可能多的细节构成的。细节尽管只是森林中的一株树木,花
 海里的一瓣春蕾,高山上的一粒石砾,金矿里的一掬细砂,但正是
 这一树一花,一石一砂,却让人物形象更加饱满,血肉更加充盈。
 在尊重历史原貌的大框架下,在重要的历史节点、历史人物、历史
 事件上,我将努力寻求史实与文学之间的平衡。需要说明的是,这
 是一部报告文学,而不是资料汇编,或是党史讲义。
 尽管时光流逝,岁月匆匆,革命先烈的名字在我们心目中一直
 铭刻,不能忘记。写下刘琴西、刘尔崧兄弟俩,是弘扬他们的革命
 意志与革命精神,我们缅怀先烈,不忘初心。
 完稿之时,我再次回到家乡紫金,一夜山雨未停歇。此刻推
 窗望去,这生我养我、蓊郁苍茫的紫金山,放晴后有另一种壮阔辽
 远。
 2019年5月1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