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财富的灵性法则
			》
 售價:HK$ 
			230
 
  《 
			经纬度丛书·三国关键之战:决定历史走向的13场战役
			》
 售價:HK$ 
			347
 
  《 
			动物结构与造型图谱 骨骼×肌肉×立体造型×生活百态
			》
 售價:HK$ 
			458
 
  《 
			救命有术
			》
 售價:HK$ 
			347
 
  《 
			中国历代图书总目·哲学卷(全20册)
			》
 售價:HK$ 
			10200
 
  《 
			RNA时代(诺奖得主解密RNA分子如何创造生命的新奇迹)
			》
 售價:HK$ 
			403
 
  《 
			无论在哪儿都是生活(中国好书奖、老舍散文奖、冰心散文奖、人民文学奖特别奖得主肖复兴新作)
			》
 售價:HK$ 
			245
 
  《 
			隋唐与东亚
			》
 售價:HK$ 
			296
 
 
 | 
         
          | 編輯推薦: |   
          | 诗是源远流长而发展长足的文学样式,五言诗的出现是诗史*道转关,近体诗的出现是诗史第二道转关,五七言古近体诗为百代不易之体。《啸天说诗 简明中国诗史》一书,前三章分体论述,后四章整合论述,梳理了中国各体诗歌发展的不同脉络。 |  
         
          | 內容簡介: |   
          | 在古典文学的各类文体中,诗词是篇幅*短小,语言*精炼,技术含量*,从而被人们公认为*难读懂,*难鉴赏的一类文体。鲁奖得主、《唐诗鉴赏辞典》主撰稿人周啸天先生应我社之约,将其潜心40年研究中国诗歌历史的心得结集出版,可谓字字玑珠,如此精彩的古典文学研究集,必将引起广大读者的共鸣,其传世是必然的! |  
         
          | 關於作者: |   
          | 周啸天,号欣托,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中心研究员,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第六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得主。所获其他奖项有《诗刊》首届诗词奖第一名、第五届华夏诗词奖第一名、2015诗词中国杰出贡献奖。 |  
         
          | 目錄: |   
          | 啸天说诗 简明中国诗史目录 
 
 目录
 
 
 第一节诗的产生原始歌谣及其他
 
 一原始歌谣与劳动节奏
 
 二诗与乐及舞的联体共生
 
 第二节四言诗与《诗经》的类型和结构程式
 
 一《诗经》的成书及其分类
 
 二《诗经》的体裁:四言诗
 
 三《诗经》的结构程式:重章叠咏
 
 第三节《诗经》的思想艺术造诣
 
 一周代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二《诗经》的表现手法:赋、比、兴
 
 第四节四言诗的变迁和式微
 
 一四言诗的变迁:石刻文、郊祀歌及其他
 
 二五言诗的出现和四言诗的式微
 
 
 
 
 
 第一节从楚歌到辞体
 
 一楚辞起源于楚声、楚歌
 
 二楚辞的体制及辞赋之辨
 
 第二节屈原与楚辞的思想艺术造诣
 
 一哀怨起骚人:屈原的生平及创作
 
 二与日月争光的长诗:《离骚》
 
 三情致缥缈的《九歌》与满怀孤愤的《九章》
 
 四悲秋之祖:宋玉《九辩》及其他
 
 
 
 
 第三节从杂言诗到五言诗
 
 一古诗的体制:齐言诗与杂言诗
 
 二从汉乐府看杂言诗的兴衰
 
 第四节汉乐府及其思想艺术造诣
 
 一乐府、乐府诗和《乐府诗集》
 
 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乐府的写实倾向
 
 三悲剧性的《焦仲卿妻》和喜剧性的《陌上桑》
 
 四体既轶荡,语复真率:汉乐府的艺术成就
 
 
 
 
 第一节五言诗的崛起和《古诗十九首》
 
 一五言诗的诞生及其体制的优长
 
 二《古诗十九首》及其时代、作者
 
 三两地相思与伤时失志:十九首的内容
 
 四深衷浅貌,短语长情:十九首的造诣
 
 第二节五言诗的蓬勃发展建安、正始、太康诗人
 
 一志深笔长,梗概多气建安诗人
 
 二嵇志清峻,阮旨遥深:正始诗人
 
 三繁文绮合,时见风力:太康诗人
 
 第三节题材开拓和境界提升陶渊明及六朝诗人的成就
 
 一从玄言诗到田园诗:陶渊明的创举
 
 二回归自然:陶诗开拓的新境界
 
 
 
 
 三质而实绮,癯而实腴:陶诗的造诣
 
 四极貌写物,穷力追新:谢灵运与山水诗
 
 第四节五言诗的律化新体诗运动
 
 一低昂互节,回忌声病:永明体的产生
 
 二从清新到绮靡:新体诗与宫体诗
 
 第五节五言绝句与南北朝乐府
 
 一五言四句体和南朝乐府
 
 二北朝乐府与《木兰诗》
 
 三文人联句与绝句的产生
 
 第六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七言诗
 
 一七言诗体及文人的早期创作
 
 二俊逸鲍参军:文人七言诗的成熟之作
 
 
 
 
 第一节五言律诗的成立与七言诗的丕变
 
 一中国诗史的光辉篇章:唐诗
 
 二新制迭出,格律形成:初唐的五言律诗
 
 三初唐的七言古诗:四杰体
 
 四以孤篇压全唐:《春江花月夜》及其他
 
 五与齐梁划清界限:陈子昂
 
 第二节山水田园诗与五言近体的升华
 
 一盛唐气象和唐诗的繁荣
 
 二冲淡中有壮逸之气: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
 
 
 
 
 三诗中有画,深契禅机:王维的山水诗
 
 第三节边塞诗与七古、七绝的发皇
 
 一边塞诗及其在盛唐的勃兴
 
 二边塞诗的重要体裁:七绝和七古
 
 三慷慨激昂,着眼政治:高適《燕歌行》
 
 四为西部传神写照:岑参的边塞诗
 
 五七绝圣手王昌龄及其他
 
 第四节盛唐诗的极诣诗仙李白
 
 一时代的动荡与李白的生平
 
 二政治、山川、风月:李白的题材
 
 三无可仿效的天才发抒:李白的造诣
 
 四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李白的影响
 
 
 
 
 第一节诗界的开拓和律诗的发皇诗圣杜甫
 
 一国家不幸诗家幸:杜甫及其生平
 
 二赋到沧桑句便工:杜甫与时事诗
 
 三晚节渐于诗律细:杜甫与律体
 
 四摅民间疾苦,集诗艺大成:杜甫的影响
 
 第二节诗到元和体变新白居易等中唐诗人
 
 一稍厌精华,渐趋淡净:大历诗人
 
 二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与新乐府
 
 三诗到元和体变新:白居易与叙事诗
 
 
 
 
 四缠绵的元稹诗及言浅讽深的张王乐府
 
 五诗豪刘禹锡与骚人柳宗元
 
 第三节追求不美之美中唐另类诗人
 
 一险怪生僻,好为奇崛:韩孟诗派
 
 二瑰奇谲怪,惨淡经营:诗鬼李贺
 
 第四节唯美诗风与迟暮情怀李商隐等晚唐诗人
 
 一清新俊爽,雄姿英发:杜牧七绝
 
 二典丽精工,余味曲包:李商隐及无题诗
 
 三亡国之音哀以思:韦庄等唐末诗人
 
 
 
 
 第一节从唐音到宋调宋初诗人创作轨迹
 
 一主意与主情:宋诗与唐诗风格比较
 
 二从宗唐开始:白体、晚唐体与西昆体
 
 三由古淡到雄瞻:梅苏与欧阳修
 
 第二节宋诗鼎盛与江西诗派苏轼等元祐诗人
 
 一荆公绝句妙天下:王安石的造诣
 
 二无一字无来处:黄庭坚与江西诗派
 
 三才思横溢,兴味盎然:苏轼的造诣
 
 第三节重大主题与日常题材陆游与中兴诗人
 
 一南渡前期的感喟哀时之作
 
 二集中十九从军乐:爱国诗人陆游
 
 三陶成瓦砾亦诗材:杨万里的小品诗
 
 
 
 
 四偶回光景到桑麻:范成大与《四时田园杂兴》
 
 第四节从江湖派到遗民诗
 
 一从清空到小巧:江湖派诗人
 
 二诗风野逸清瘦的永嘉四灵
 
 三烈士的悲号与遗民的哀歌
 
 
 
 
 第一节守成与出新
 
 一挑战与机遇并存:元明清诗人的创作处境
 
 二江山代有才人出:元明清的诗论与创作
 
 第二节从宗宋到学唐金元诗人
 
 一推宗苏黄,亲和宋诗:元好问及金代诗人
 
 二近体主唐,古体主选:刘因等元代诗人
 
 第三节明代诗人学唐得失及其他
 
 一诗必盛唐:明代诗歌的创作主流
 
 二涉笔有博大昌明气象:高启与明初诗人
 
 三超元越宋,直攀唐人:前后七子及其他
 
 四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公安派和竟陵派
 
 第四节清诗的复兴和诗界革命
 
 一南朝情结:吴伟业等江左三大家
 
 二王士禛神韵说及其他
 
 三宗宋派诗人:查慎行与厉鹗
 
 四袁枚性灵说及其他
 
 
 
 
 五百样飘零只助才:黄景仁的造诣
 
 六九州生气恃风雷:龚自珍等近代诗人
 
 七融新理想入旧风格:黄遵宪与诗界革命
 
 
 
 
 附录
 
 中国文学讲演录
 
 《诗经》要略
 
 《老子》要略
 
 《论语》要略
 
 《孟子》要略
 
 《楚辞》要略
 
 《庄子》要略
 
 李白传奇
 
 杜甫草堂逸事
 
 杜甫与三任成都长官
 
 唐五代词概说
 
 苏东坡的魅力
 
 李之仪词论与创作
 
 元散曲的蛤蜊味
 
 参考书目
 |  
         
          | 內容試閱: |   
          | 前言 
 诗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源远流长,而又得到长足发展的文学样式之一。
 
 从诗体发展的角度看,近体诗运动的完成,为中国诗史画出了一条分界线。在此以前,为诗体的演化发展阶段:从原始歌谣起,中国诗体之句式由二言、三言、四言、杂言,而五言、七言,体制由古体而近体,经过了长期的演变,一些诗体兴盛了,- 一些诗体式微了,经过历史的选择,确定了五七言古近体细分为:五古、七古、五绝。七艳、五律、七律以及排律诗为百代不易之体。在近体诗运动完成以后,是诗体全面成熟并进一步分化整合的阶段:统而言之,是五七言古近体诗相互渗透和影响,具体到个别作家,在诗体的运用上或各有偏长独至,但从总体上讲,五七言古近体在各个时代基本上呈协调发展之势。
 
 本书前三章,从《诗经》到八代诗,即新体诗运动完成以前的部分,在论述上侧重于分体;在后四章,从唐代至近代部分,即新体诗运动完成以后,在论述上侧重于整合当然,即使在整合的部分,通过具体作家的评介,仍可见出各体诗歌发展的不同脉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