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方尖碑(全2册)
》
售價:NT$
490.0

《
出土文献与汉唐法制史新论
》
售價:NT$
398.0

《
最美最美的博物书(全5册)
》
售價:NT$
745.0

《
戏剧影视表演专业原创小品合集
》
售價:NT$
449.0

《
在游戏中培养自立的孩子
》
售價:NT$
230.0

《
玄学与魏晋士人心态(精)--中华学术·有道
》
售價:NT$
398.0

《
雪的练习生
》
售價:NT$
347.0

《
硅、神经与智能体:人工智能的觉醒
》
售價:NT$
398.0
|
內容簡介: |
研究的主体内容划分为五个部分。在*部分,回顾了分权趋势下的政府间财政分权关系变迁的基础理论。分析了当前国际上主要的联邦制国家和单一制国家的政府间财政分权关系体系架构,对其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税收收入划分、转移支付体系和政府债务管理四个方面进行了依次比较。在第二部分,重点阐述了基于国家治理的政府间财政分权关系的基本框架和核心内容。在第三部分,根据前面章节界定的政府间财政分权关系运行机理及中国式财政分权的特殊性,重新构建了以财力划分为准则的财政分权指标,并以空间分析为视角,实证研究了国家治理论下中国省际分权的空间格局演化及影响因素,并从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角度,对财政分权本身是否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和路径依赖关系给出实证支持。在第四部分,重点借助前文构建的几类财政分权指标通过门限面板模型实证估计了有利于经济增长的*财政分权水平,估计结果发现发达地区的自主型分权和综合型已经接近或达到*分权水平,而财力型分权不论是东部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多数都远远超出*分权门限值,说明分权已经落入不利于经济增长的负相关区间,并以此给出未来政策调整的客观依据。在第五部分,重点探讨了新一轮分权改革的方向与重点,强调从国家治理的导向切入以政府间事权划分调整推动支出责任-财力-财权序贯改革;省以下分税制改革扩围及地方主体税种的可能性;推动压力型分权体制向倒逼型分权体制探索转型是三个未来主要的改革重点。以此推动中国式财政分权体制的自我完善和修葺。
|
關於作者: |
段龙龙,四川大学经济学院讲师,理论经济学博士后,四川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已在《管理世界》、《财政研究》、《经济学家》、《四川大学学报》等CSSCI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主研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面上基金项目多项,合作出版专著3部,成果获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会优秀成果奖2次。兼任四川省财政学会理事、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理事。
|
目錄:
|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第四节 研究的主要目标、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五节 创新点和有待深化之处
第二章 政府财政分权关系理论与当代实践
第一节 政府财政分权关系的理论渊源
第二节 政府财政分权关系的本质及外在表现
第三节 政府财政分权关系的当代实践模式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家治理观下中国政府财政分权关系的基本框架与内容
第一节 传统政府财政分权关系的得与失
第二节 分税制后中国政府财政分权关系调整:分财权还是分财力
第三节 国家治理论指导下的中国财政分权关系内容与框架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国家治理体系下中国式财政分权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中国式财政分权的测量:指标与体系
第二节 中国式财政分权变迁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适应地区经济增长的中国最优财政分权水平估计
第一节 财政分权促进地区经济增长的理论框架
第二节 财政分权推动长期经济增长的直接机制
第三节 适应地区经济增长的最优分权水平估计
第四节 现实分权走势与最优分权水平之间的偏差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适应国家治理的中国政府财政分权走势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以政府事权划分调整推动支出责任财力财权序贯改革
第二节 新一轮分权改革的省以下扩围和地方主体税种培育
第三节 压力型分权体制向倒逼式分权体制的探索转型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
內容試閱:
|
序
深入探索并揭示财政本质和构建适用于中国自身的社会主义财政理论体系是我国财政学界长期不懈追求的两大理论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论述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站在全局战略高度对社会主义国家财政认识的重大理论创新,而这种理论突破既得益于决策层对我国长期财政运行和社会主义财政本质认识的逐步深化,也与改革开放以来渐进探索推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启发紧密相连。可以说得出上述论点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
如何准确理解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的内涵,是当前财政学界必须深入研讨的重大课题之一。要准确把握其精髓,关键还是要回到财政本质和财政的基本职能理论层面上来,因为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之后,人们对已经国际化的市场经济现实状况认识不甚清楚,且急于摆脱计划经济的桎梏,许多人凭着基于亚当斯密等西方传统经济理论知识对市场经济的朴素理解,认为传统的财政国家分配论是以计划经济为背景探索的产物,其特征为国家财政统包大揽,与市场经济对财政的要求相去甚远,从而要求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理论,以指导中国财政改革。这就促成了公共财政论的诞生,并很快以此建立了公共财政改革的基本框架,形成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财政制度。
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国际经济环境持续恶化,外部环境日益复杂。一方面,基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我国的贸易争端频发且不断加剧的现实,作为后发追赶型大国,我国深刻感受到公平参与国际合作和实现扩大对外经济交往发展愿景的不易。另一方面,经过多年的高速增长,我国经济面临资源环境约束下的增长压力,结构型矛盾逐步显现,如人口红利消退和劳动力成本上涨,地方政府债务危机加剧等。在已经高度融入国际经济大环境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