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乘风而上(美依礼芽中文自传)
			》
 售價:HK$ 
			398
 
  《 
			金庸江湖的另一面
			》
 售價:HK$ 
			301
 
  《 
			以远见超越未见:当今时代的教育、文化与未来
			》
 售價:HK$ 
			305
 
  《 
			DK草药大百科
			》
 售價:HK$ 
			1367
 
  《 
			甲骨文丛书·英国人在印度:三百年社会史
			》
 售價:HK$ 
			806
 
  《 
			唯美手编.17,绚丽的春夏毛衫
			》
 售價:HK$ 
			250
 
  《 
			朱可夫回忆录:艰难的胜利
			》
 售價:HK$ 
			653
 
  《 
			儿童与青少年异常心理学(第四版)
			》
 售價:HK$ 
			1010
 
 
 | 
         
          | 編輯推薦: |   
          | 1.大师经典解读。 2.作者深入浅出。
 3.具有学术价值。
 |  
         
          | 內容簡介: |   
          | 著名文化学者、书法艺术家、清华大学教授言恭达先生所著述的《抱云堂艺思录》,是其数十年尊重与继承传统文化的积累沉淀与深度思考、学古论今与深刻展望,具有很高的实践体悟与理论水平。青年学者彭庆阳跟随言恭达先生学习三年有余,对《抱云堂艺思录》常翻、常读、常悟,陆陆续续写下了近200篇《抱云堂艺思录》读书札记,经新媒体发出后,反响良好,部分文章被网络媒体转载,并被《中国书画报》连续刊载。今挑选整理81篇主要关于书法本体语言、书法审美以及书法文化的札记结集出版。 |  
         
          | 關於作者: |   
          | 彭庆阳,独立撰稿人,主要从事艺术评论及书法理论的学习与研究工作。出版《清刘熙解析与图文互证》,另有百余篇艺术评论散见于国内各大专业报刊。 |  
         
          | 目錄: |   
          | 《读书札记》目录 第 1 篇 中国书法的本体精神是写意精神 1
 第2篇 书法当以清、拙、厚、大为尚 3
 第3篇 书法艺术清、简、凝、质的审美基调 6
 第4篇 书贵气盛,大则精深 9
 第5篇 书须求典雅11
 第6篇 书画重境界 13
 第7篇 书法以取形为下,取神为上 15
 第8篇 书法要入他神,更要入我神 17
 第9篇 书法创作要功力与情性并进 19
 第 10 篇 书法要融情入法  22
 第 11 篇 情为艺质,书以情论  25
 第 12 篇 笔性墨情,皆以人之性情为本  27
 第 13 篇 凡艺,气韵生动为首要  30
 第 14 篇 自然风格是中国书画的最高格  33
 第 15 篇 清雅为上,神逸难得  36
 第 16 篇 书者应追求无上清净的境界  39
 第 17 篇 书法的最高境界是散与淡  41
 第 18 篇 绚烂之极,复归于平淡  44
 第 19 篇 中国书画创作中的意象相生  47
 第 20 篇 意随字出,书随意深  49
 第 21 篇 写甲骨文重在由通到化  51
 第 22 篇 写金文和甲骨要重意  53
 第 23 篇 学书应从篆入  55
 第 24 篇 篆书要圆、瘦、参差  58
 第 25 篇 篆隶书重静态,律韵内含  60
 第 26 篇 习篆首在劲力  62
 第 27 篇 小篆在于整,大篆在于散  65
 第 28 篇 篆书贵结构,布白应重虚  68
 第 29 篇 汉简创作重在写意的抒情性  71
 第 30 篇 以篆法入草、入隶  73
 第 31 篇 学今草者必须学习章草  77
 第 32 篇 笔有意,刀有锋  79
 第 33 篇 篆刻艺术中虚静哲学思想的彰显  82
 第 34 篇 书法本于笔,成于墨  85
 第 35 篇 书法之法重在笔墨  88
 第 36 篇 干墨者浓墨厚泽、老辣劲健、膏润无穷  91
 第 37 篇 淡墨有清雅淡远之致  92
 第 38 篇 浓墨行笔中实凝重而沉稳  95
 第 39 篇 渴墨应用离不开涩笔  98
 第 40 篇 墨分五色的笔墨技巧  101
 第 41 篇 林散之草书用墨的神奇互现  103
 第 42 篇 笔法是书法中最本质的技法  106
 第 43 篇 书法行笔要自然沉涩  108
 第 44 篇 南北结合,碑帖相融  111
 第 45 篇 出新意于法度  114
 第 46 篇 艺术创变在于悟其理、尽其法、出其新  117
 第 47 篇 艺术的含义在于创作个性化  120
 第 48 篇 书法艺术的变与通  123
 第 49 篇 书者不可重形式轻内涵  126
 第 50 篇 学书贵在熟中求生  129
 第 51 篇 书者的工与不工  132
 第 52 篇 书者贵真而脱俗  135
 第 53 篇 古人论书以势为先  138
 第 54 篇 书法创作应重视对本体的开掘  140
 第 55 篇 诗书合一的生命感悟  143
 第 56 篇 书法的文字内容决定作品的人文内涵  145
 第 57 篇 书者要具备书外功夫  148
 第 58 篇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151
 第 59 篇 书法艺术阴阳辩证之统一  154
 第 60 篇 学书要广其流而导其源  156
 第 61 篇 学书应溯流而上,沿波探源  159
 第 62 篇 学书不为古人奴  162
 第 63 篇 书者,心之迹也  165
 第 64 篇 书法是每个中国人一生的修行  168
 第 65 篇 为人生而艺术  171
 第 66 篇 书法精英要有笔墨的追求和精神的传递  174
 第 67 篇 书者要有主流文化的责任担当  176
 第 68 篇 书者要有所为而有所不为  179
 第 69 篇 保持人生的三原色  182
 第 70 篇 书者的四项基本原则  185
 第 71 篇 书者要致广大而尽精微  188
 第 72 篇 心存大志,不计小利  190
 第 73 篇 凡艺大器晚成者居多  192
 第 74 篇 没有选择便没有创造  194
 第 75 篇 思考比练习功夫更重要  197
 第 76 篇 从事书法艺术需要定力  200
 第 77 篇 书法文化应追寻良知、忠诚与价值  203
 第 78 篇 让书写汉字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与方式  206
 第 79 篇 书法是很好的健身之法  209
 第 80 篇 中国书法以中和之美为最高审美理想  211
 第 81 篇 从当代哲学层面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214
 第 82 篇 当代书法语境应彰显时代人文精神  217
 第 83 篇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220
 第 84 篇 中国书法的艺术自觉就是审美自觉  223
 第 85 篇 将艺术还原于文化,求真于经典  226
 第 86 篇 艺术家的社会职责就是唤起民众的艺术感觉与文化思考  229
 第 87 篇 书法教学要体现中华文化美育教育的品行与特质  232
 第 88 篇 当代高等书法教育必须突出时代的文化创造  235
 第 89 篇 书法批评应是书法创作与社会审美的引领  238
 第 90 篇 书艺失落在于书道气格的衰弱  241
 第 91 篇 书法的耐看与不耐看  244
 第 92 篇 社会文化生态的失衡在于信仰危机  247
 第 93 篇 文化是深刻的生活体现,也是深刻的社会责任  250
 第 94 篇 艺术诚需语境,更需心境  253
 第 95 篇 人品和书品  256
 第 96 篇 君子忧道不忧贫  258
 第 97 篇 通向智慧之路的三个阶段  260
 第 98 篇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263
 第 99 篇 走近书法,就是走进中国  265
 第 100 篇 阳光下感恩时代,民生里关爱大众 268
 后 记 27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