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萤火虫全球史:西方战争史上的著名战斗机
》
售價:NT$
388.0

《
360张图表读懂6S精益管理
》
售價:NT$
449.0

《
良好生活的哲学 : 为不确定的人生找到确定的力量
》
售價:NT$
449.0

《
DeepSeek+Dify+Ollama全栈AI开发实战:前端本地部署到大模型集成训练
》
售價:NT$
403.0

《
五维管理:管理入门九堂课
》
售價:NT$
449.0

《
剑桥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马利亚研究
》
售價:NT$
398.0

《
大家艺述 园林的意境
》
售價:NT$
551.0

《
你的叛逆少年
》
售價:NT$
454.0
|
內容簡介: |
本书内容主要分为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工质性质、热力过程及循环四个方面。注重对基本理论的阐述,注意适当反映科学技术的新进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力求将学科所涉及的理论知识简单明了、深入浅出地展开,达到易学易懂的目的。各章附有大量例题、思考题及习题,内容从易到难,注重与实际生产生活相联系。书后附有习题参考答案及必要的热工图表及相关工质的热力性质表。全书采用我国法定计量单位。 本书可作为普通高等学校能源动力类、机械类、油气储运类、土建类等各专业工程热力学课程的教材,亦可供相关领域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
目錄:
|
0绪论 0.1人类热能利用简史 0.2热力学发展简史 0.3热力学及涉及领域 0.4工程热力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1基本概念 1.1热能在热机中转变成机械能的过程 1.1.1热能动力装置 1.1.2内燃机主要部件及工作过程 1.1.3蒸汽动力装置的主要部件及工作原理 1.1.4两种热机的异同 1.1.5制冷装置和热泵装置 1.2热力系统 1.2.1热力系统、外界、边界 1.2.2热力系统的分类 1.3工质的热力学状态及其基本状态参数 1.3.1状态及状态参数 1.3.2 温度 1.3.3压力 1.3.4比体积及密度 1.4平衡状态、状态方程式、坐标图 1.4.1平衡状态 1.4.2状态方程 1.4.3状态参数坐标图 1.5工质的状态变化过程 1.5.1准平衡过程 1.5.2可逆过程和不可逆过程 1.6过程功和热量 1.6.1过程功 1.6.2可逆过程的功 1.6.3有用功 1.6.4过程热量 1.7热力循环 1.7.1热力循环 1.7.2正向循环 1.7.3逆向循环 2理想气体的性质 2.1理想气体的概念 2.2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 2.2.1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 2.2.2摩尔气体常数 2.3理想气体的比热容 2.3.1比热容的定义 2.3.2定压热容和定容热容的关系 2.3.3比热容的计算方法 2.4理想气体的热力学能、焓和熵 2.4.1热力学能和焓 2.4.2状态参数熵S 2.5理想气体混合物 2.5.1理想气体混合的基本定律 2.5.2混合气体的成分 2.5.3混合理想气体的比热容、热力学能和焓 3热力学第一定律 3.1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实质 3.2热力学能和总能 3.2.1热力学能 3.2.2外部储存能 3.2.3总能 3.3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基本能量方程式 3.3.1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普遍表达式 3.3.2闭口系统的能量方程式 3.4开口系统的能量方程式 3.4.1推动功和流动功 3.4.2焓 3.4.3开口系统能量方程 3.5稳定流动能量方程 3.5.1稳定流动的定义 3.5.2稳定流动的能量方程 3.5.3稳定流动能量方程分析 4理想气体的热力过程 4.1研究热力过程的目的及一般方法 4.1.1研究热力过程的目的 4.1.2热力过程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4.1.3分析理想气体热力过程的一般步骤 4.2基本热力过程 4.2.1定容过程 4.2.2定压过程 4.2.3定温过程 4.2.4绝热过程 4.3多变过程 4.3.1多变过程的过程方程 4.3.2多变过程中状态参数的变化 4.3.3多变过程的能量分析 4.3.4多变过程的特征及图示 4.3.5过程综合分析 5热力学第二定律 5.1热力学第二定律 5.1.1自发过程的方向性 5.1.2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表述 5.2可逆循环分析及其热效率 5.2.1卡诺循环 5.2.2正向卡诺循环 5.2.3逆向卡诺循环 5.2.4概括性卡诺循环 5.2.5多热源的可逆循环 5.3卡诺定理 5.3.1卡诺定理的表述 5.3.2卡诺定理的综合分析 5.4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5.4.1克劳修斯不等式 5.4.2熵及热力过程的热力学第二定律数学表达式 5.4.3相对熵及熵变量计算 5.5孤立系统熵增原理 5.5.1孤立系统的熵增原理 5.5.2熵增原理的实质 5.6熵方程 5.6.1闭口系的熵方程 5.6.2开口系统的熵方程 5.6.3稳定流动系统 6实际气体的性质及热力学一般关系式 6.1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用于实际气体的偏差 6.2范德瓦尔方程和R K方程 6.2.1范德瓦尔方程 6.2.2 R-K方程及其他方程 6.3对应态原理与通用压缩因子图 6.3.1对应态原理 6.3.2通用压缩因子图 6.4维里方程 6.5热力学能、焓和熵的一般关系式 6.5.1熵的一般关系式 6.5.2热力学能的一般关系式 6.5.3焓的一般关系式 6.6比热容的一般关系式 6.6.1比热容的表达式及作用 6.6.2比定压热容cp及定容热容cv的关系 6.6.3比定压热容cp和比定容热容cv的比 7水蒸气和湿空气 7.1饱和温度和饱和压力 7.1.1汽化和凝结 7.1.2饱和状态 7.1.3临界点 7.1.4三相点 7.2水的定压加热汽化过程 7.3水和水蒸气的状态参数 7.3.1零点的规定 7.3.2当压力为p时水和水蒸气的参数 7.4水蒸气表和图 7.4.1水蒸气表 7.4.2T-s图 7.4.3h-s图 7.5水蒸气的基本过程 7.6湿空气 7.6.1湿空气的概念 7.6.2湿空气的状态参数 7.7湿空气的焓湿(h-d)图及其应用 7.8湿空气的基本过程及其应用 7.8.1加热或冷却过程 7.8.2绝热加湿过程 7.8.3冷却去湿过程 8气体和蒸汽的流动 8.1绝热稳定流动的基本方程式 8.1.1稳定流动 8.1.2稳定流动中的基本方程式 8.2促使流速改变的条件 8.2.1力学条件 8.2.2几何条件 8.3喷管的计算 8.3.1流速的计算 8.3.2临界流速及临界压力比 8.3.3流量的计算 8.3.4喷管形状的选择与尺寸计算 8.4有摩阻的绝热流动 8.5绝热节流 9压气机的热力过程 9.1单级活塞式压气机的工作原理和理论耗功量 9.1.1活塞式压气机的工作原理 9.1.2压气机的理论耗功 9.2余隙容积的影响 9.2.1余隙容积对生产量的影响 9.2.2余隙容积对理论耗功的影响 9.3多级压缩和级间冷却 9.4叶轮式压气机的工作原理 9.4.1工作原理 9.4.2叶轮式压气机的热力学分析 10动力循环 10.1分析动力循环的一般方法 10.2活塞式内燃机的实际循环 10.2.1活塞式内燃机实际循环的简化 10.2.2活塞式内燃机的理想循环 10.2.3活塞式内燃机各种理想循环的热力学比较 10.3燃气轮机装置的循环 10.3.1燃气轮机装置简介 10.3.2燃气轮机装置定压加热理想循环——布雷顿循环 10.3.3燃气轮机装置的定压加热实际循环 10.3.4提高燃气轮机热效率的其他措施 10.4朗肯循环 10.4.1工质为水蒸气的卡诺循环 10.4.2朗肯(Rankine)循环 10.4.3有摩阻的实际循环 10.4.4蒸汽参数对循环的影响 10.4.5提高蒸汽动力循环效率的其他措施 11其他新型动力循环 11.1燃气-蒸汽联合循环 11.1.1余热锅炉型联合循环 11.1.2排气补燃型联合循环 11.1.3加热锅炉给水型联合循环 11.1.4增压燃烧锅炉型联合循环 11.1.5注蒸汽燃气循环(陈式循环) 11.2卡林纳循环 11.3湿空气透平循环 11.4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 11.5磁流体发电联合循环 12制冷循环 12.1概况 12.2空气压缩制冷循环 12.3蒸气压缩制冷循环 12.4制冷剂 12.4.1对制冷剂的热力学要求 12.4.2环境保护对制冷剂提出的新要求 12.5吸收式制冷循环 12.6热泵 附录 附录1饱和水和饱和蒸汽的热力性质(按温度排列) 附录2饱和水和饱和蒸汽的热力性质按压力排列 附录3水和过热蒸汽的热力性质 附录4一些常用气体的摩尔质量和临界参数 附录5理想气体的平均比定压热容 附录6低压时一些常用气体的比热容 附录7一些气体在理想气体状态的比定压热容 附录8一些常用气体25℃、100kPa时的比热容 附录9气体的平均比定压热容的直线关系式 附录10空气的热力性质 附录11气体的热力性质 附录12氨(NH3)饱和液和饱和蒸气的热力性质 附录13过热氨(NH3)蒸气的热力性质 附录14氟利昂134a的饱和性质(温度基准) 附录15氟利昂134a的饱和性质(压力基准) 附录16过热氟利昂134a蒸气的热力性质 附录170.1MPa时饱和空气的状态参数 附录18一些物质在25℃时的燃烧焓 附录19一些物质的标准生成焓、标准吉布斯函数和25℃、100KPa时的绝对熵 附录20一些反应的平衡常数Kp的对数(lg)值 附录21水蒸气焓-熵h-s图 附录22湿空气的焓湿图 附录23氨的压焓图 附录24R12的压焓图 附录25R134a的压焓图 参考文献
|
內容試閱:
|
能源作为人类社会生产与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动力,其开发利用亦不是亘古至今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对能源的利用深度和广度在不断发展和扩大。能源的开发利用一方面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必需的能量,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污染,能源问题成为世界性的危机和挑战。 能源可呈多种形式,而在所有的能源形式中,热能是最易得且使用最方便的形式之一。 热能的利用通常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直接利用,如在冶金、化工等工业上和生活上的应用;另一种是间接利用,将热能转化为机械能或电能,为人类社会的各方面提供动力。 热力学就是一门研究物质的能量、能量传递和转换以及能量与物质性质之间普遍关系的科学。工程热力学是热力学的工程分支,它从工程应用的角度研究热能和机械能之间相互转换的规律,并以提高能量的有效利用率为目的。掌握工程热力学的基本原理,必将为能源、动力、机械、航空航天、化工、生物工程及环境工程等领域内的深入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热力学所涉及的领域很多,包括动力的产生——发动机、电厂等;也涉及一些驱动系统,如航行器、火箭等;同时也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如燃料电池、太阳能加热系统、地热系统、风能、海洋能等中的能量转换过程进行研究;并且涉及流体压缩和运动如风机、泵、压缩机等,以及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如制冷系统、热泵等;热力学也在低温工程,如气体分离及液化和生物医学应用等方面展现出其生命力。 工程热力学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概念及定义 例如热力系统、状态参数及过程量、准静态过程及可逆过程、热机等。 (2)常用工质的物性及关系式 例如理想气体及实际气体的性质、状态参数之间的关系及相关定律,水蒸气的相关性质及其物性参数表等。 (3)热力学基本定律 主要包括热力学第一定律及第二定律。 (4)过程与循环 例如准静态(准平衡)过程、可逆过程等的特征,过程中基本状态参数之间的关系,过程与外界进行的能量交换等。热力循环、包括卡诺循环、奥托循环、狄塞尔循环、布雷顿循环等,循环过程及其循环热效率,影响循环的主要因素等。 本书对上述内容由浅入深,从基本理论到实践应用进行了介绍和分析。主要由周艳、苗展丽、李晶编写,张晓光、贺彦进行了部分内容的编写,宫园园、辛旋、范夕燕、王莉、范静雯对本书的编写提供了很多素材,并协助完成了本书的录入及校验工作。全书由李庆领教授主审。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由于作者水平和掌握的材料所限,难免有不足和欠妥之处,恳请广大读者给予批评指正。 编者 2014年6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