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唐诗中的历史:战争、王朝与兴衰之歌 追随唐人“诗路”印记剖析大唐历史盛衰
			》
 售價:HK$ 
			347
 
  《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概论
			》
 售價:HK$ 
			449
 
  《 
			诸葛亮:三国时期的真正主角
			》
 售價:HK$ 
			301
 
  《 
			甘肃道教碑刻集(全三册)
			》
 售價:HK$ 
			4998
 
  《 
			《吉檀迦利》(英汉双语对照)泰戈尔创作的一部“奉献给神的祭品”的作品  冰心文学奖获奖者王钦刚新译作
			》
 售價:HK$ 
			254
 
  《 
			画中观器:明画里的家具
			》
 售價:HK$ 
			1428
 
  《 
			梵蒂冈图书馆藏中国传统古籍善本总目提要
			》
 售價:HK$ 
			383
 
  《 
			外国考古学研究译丛——国家与文明的起源:文化演进的过程(精装版)
			》
 售價:HK$ 
			653
 
 
 | 
         
          | 編輯推薦: |   
          | 1.近代史学名家马勇先生,用严谨的阐述、丰富的史料,走近风起云涌的一八九八年。 2.全景式展现戊戌变法经过,此外,立体描摹梁启超、康有为、严复、章太炎、罗振玉等变法时期中国知识人,以及创办京师大学堂、创建学会、创办报刊、废八股等重大历史事件,还原变法前后那个多变的时代。
 
 |  
         
          | 內容簡介: |   
          | 本书是关于戊戌变法的史学专著,探讨中国知识人群体在甲午战争之后的觉醒,对维新思潮、实践的推动,着力描摹出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章太炎、罗振玉等人的历史形象,聚焦寻求救亡、废八股、创报刊、建京师大学堂等重大历史事件。中国近代知识人的所思所为推动了中国的发展与进步,但其存在的问题也引发了冲突、意外。 |  
         
          | 關於作者: |   
          | 马勇,安徽濉溪人,1983年毕业于安徽大学历史系,198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获硕士学位。毕业即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从事研究,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师范大学、兰州大学、河南大学特聘或兼任教授。著有《汉代春秋学研究》《近代中国文化诸问题》《超越革命与改良》《中国文明通论》《重寻近代中国》《重新认识近代中国》《新知识背后:近代中国读书人》《晚清二十年》《晚清四书》(《觉醒》《维新》《国变》《革命》)、《晚清笔记》,以及董仲舒、严复、章太炎、梁漱溟、蒋梦麟等人传记,另有论文百余篇。 |  
         
          | 目錄: |   
          | 目录 
 
 第一章成也文人,败也文人
 第一节外交新麻烦
 第二节新教育与新政治
 第三节党争与想象的保守派
 第四节多重误解误读
 第五节政变,谁的政变?
 第六节变革戛然而止
 
 第二章康有为七上皇帝书:背景与志趣
 第一节上清帝第一书:何来维新
 第二节上清帝第二书:公车,拒和、迁都、变法
 第三节上清帝第三书:变法下手处
 第四节上清帝第四书:变法体要
 第五节上清帝第五书:亡后之图
 第六节上清帝第六书:统筹全局
 第七节上清帝第七书
 
 第三章康有为对儒家精神的理解与误解
 第一节综合汉宋
 第二节何来维新
 第三节新学伪经与孔子改制:独创与因袭
 
 第四章梁启超:维新第一旗手
 第一节爱国志士
 第二节维新导师
 第三节走向极端
 
 第五章严复:在救亡与启蒙之间寻求平衡
 第一节原强:怀疑传统
 第二节救亡:走西方的路
 第三节寻求富强
 第四节走进丛林
 第五节有如三保
 第六节拟上皇帝书
 第七节为什么没有被重用
 
 第六章从革政到革命:维新时代之章太炎
 第一节有学问的维新志士
 第二节革政:倡导与力行
 第三节被制造的革命家
 第四节与尊清者游:客帝与分镇
 第五节革命的理由
 
 第七章罗振玉和他的朋友圈:戊戌时期
 第一节蒋黼、刘鹗与汪康年
 第二节农学会的一批朋友
 第三节《农学报》
 第四节推广新农学
 
 第八章会能保国?:戊戌知识人的集结
 第一节新文化人登台
 第二节坐而言起而行:京沪强学会
 第三节会能保国,岂不大善
 
 第九章南梁北严:戊戌报人与报刊
 第一节南梁:由北而南
 第二节北严:《直报》与《国闻报》
 第三节《湘学报》与《湘报》
 第四节不可忽视的各地小报
 
 第十章何来新旧:湖南戊戌维新纪
 第一节创办湖南时务学堂
 第二节办学方针的确立与改变
 第三节异端与正统的冲突
 第四节时务学堂终结
 
 第十一章废八股改科举:知识人的失望与希望
 第一节废科举方案的提出
 第二节想象中的守旧者
 第三节适可而止:社会所能承受的改革力度
 第四节兼顾新旧的新科举方案
 
 第十二章戊戌关键:创办京师大学堂
 第一节现代新教育的提出
 第二节创办京师大学堂的动议
 第三节几份不同的创建方案
 第四节创建方案越来越明朗
 第五节对大学堂章程的不同意见
 第六节惹是生非的总教习权限
 第七节孙家鼐改定大学堂章程
 第八节新知识中的生意
 |  
         
          | 內容試閱: |   
          | 题记 
 
 2018年,又见戊戌。
 这意味着一百二十年前惊天动地的戊戌变政与戊戌政变又到了一个重要的纪念日。一百二十年,中国历史发生了巨大变化,当年的改革主导者固然不必说已经成历史人物,任人评说。更让人唏嘘不已的是,戊戌变政、政变,都是为了大清帝国的利益,但是正像进入民国严复所追问的那样,当年康有为、梁启超等的主观诉求或许是为了大清之江山永续,但结果却是葬送了大清,甚至葬送了光绪帝:今夫亡有清二百六十年社稷者,非他,康、梁也。何以言之?德宗固有意向之人君,向使无康、梁,其母子固未必生衅,西太后天年易尽,俟其百年,政权独揽,徐起更张,此不独其祖宗之所式凭,而亦四百兆人民之洪福。而康乃踵商君故智,卒然得君,不察其所处之地位为何如,所当之沮力为何等,卤莽灭裂,轻易猖狂,驯至于幽其君而杀其友,已则逍遥海外,立名目以敛人财,恬然不以为耻。夫曰保皇,试问其所保者今安在耶?必谓其有意误君,固为太过,而狂谬妄发,自许太过,祸人家国而不自知非,则虽百仪、秦不能为南海作辩护也。
 严复的说法当然并不全对,康、梁当年的爱国热情、救世情怀,无论如何依然值得肯定。只是两个甲子过去了,文化人、知识人,也应该认真反省,这场原本可以进行下去的改革究竟是因什么原因而夭折?满洲贵族之守旧者不思进取,不懂分权,不知现代政治为何物,固然是变政失败的直接原因,但是除此之外,是否还有值得检讨的空间呢?
 过去二十多年,我的主要兴趣在研究近代中国的大转型,因为我觉得这个转型就是从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从传统社会转向现代社会。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三次巨变,我们还在这个变化之中而不是之后。因而,晚清,不论是甲午,还是戊戌、庚子,都是我阅读的重点,断断续续也写了一些感想。值此重大历史节点之纪念,四川人民出版社李明犊先生约请写一本戊戌文人的书,由于与我的理念极为接近,于是欣然从命,有了这本小书。
 我希望通过这本小书,探讨中国知识人群体在甲午战争之后的觉醒,对维新思潮、实践的推动。由于现代知识体系在这个时候尚未真正形成,戊戌文人还带有浓厚的尚未分化的士大夫情怀,因而他们一方面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育、进步,另一方面存在相当多的问题,引发一系列完全可以不必发生的冲突、意外,进而使一场改变中国历史走向的变革戛然而止。因而,我也希望从一个知识人的视角反省政治的专业性,知识人对政治干预的边界、限度与惊醒。
 
 马勇
 2018年2月28日星期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