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庄子》中的100个哲理故事
			》
 售價:HK$ 
			429
 
  《 
			极限聊斋:王蒙神侃聊斋(精装珍藏版)
			》
 售價:HK$ 
			435
 
  《 
			2025-2028帆船竞赛规则
			》
 售價:HK$ 
			539
 
  《 
			华章大历史042——帝国的骨架:先秦、秦汉地缘政治结构变迁大势
			》
 售價:HK$ 
			539
 
  《 
			香遇中国:中华香史五千年
			》
 售價:HK$ 
			594
 
  《 
			见字如面:奏折里的雍正
			》
 售價:HK$ 
			352
 
  《 
			经纬度丛书·亚历山大帝国
			》
 售價:HK$ 
			347
 
  《 
			金钱的艺术
			》
 售價:HK$ 
			296
 
 
 | 
         
          | 編輯推薦: |   
          | 本书是我国*部从原始社会写到公元2000年、浅显易读、有大量图例、内容详实、脉络清楚的中国书画通史。介绍了我国从原始社会写到公元2000年书画史上的主要遗存、人物,基本脉络及其背景。 |  
         
          | 內容簡介: |   
          | 本书的内容跨度为从原始社会到公元2000年,是一本浅显易读、内容详实、 图例丰富、脉络清晰的中国书画通史。书中介绍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书画史
 上的主要遗存、人物、基本脉络及其背景。其中中国近现代书画史部分是个亮点,
 对20世纪中国书画界大事进行了重点介绍。本书收录了近千张彩图,并配有详
 细图注,满足了新时代读者“可视化”的阅读需求,每一讲的时代背景部分均
 注明了同时期国外艺术史上的重大事件,为读者提供了全球视野。
 |  
         
          | 關於作者: |   
          | 范文东,1990年~1994年毕业于北京服装学院工艺美术系,中国装帧设计协会会员,副编审。1994年7月入中国电力出版社担任美术编辑工作至今。 1999年参加联合国人口基金组织举办的`99国际宣传画比赛,获得中国赛区一等奖。
 2001年参与设计的《中国水力发电工程》获得我国政府颁发的图书界最高奖项:第五届国家图书奖
 2002年设计的《中国电力百科全书》获得我国图书研究机构颁发的第十三届中国图书奖
 2002年6月设计的《远离硝烟 呼唤和平》海报获得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环保局、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联合组织的中国企业文化年中国广告&设计艺术大展招贴类银奖。
 2003年设计的《机械制图的动态思维过程》获得我国颁发的音像制品的最高奖项:第二届国家音像制品奖。
 2006年其学术专著《色彩搭配原理与技巧》由我国最权威的美术出版机构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并已第七次印刷。
 2009年其油画作品《起航》在我与国家电网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大赛美术类三等奖
 2011年其书法作品《一清如水》、《正气歌》在国家电网组织的反腐倡廉书画大赛中获得两个二等奖。范文东,1990年~1994年毕业于北京服装学院工艺美术系,中国装帧设计协会会员,副编审。1994年7月入中国电力出版社担任美术编辑工作至今。
 1999年参加联合国人口基金组织举办的`99国际宣传画比赛,获得中国赛区一等奖。
 2001年参与设计的《中国水力发电工程》获得我国政府颁发的图书界最高奖项:第五届国家图书奖
 2002年设计的《中国电力百科全书》获得我国图书研究机构颁发的第十三届中国图书奖
 2002年6月设计的《远离硝烟 呼唤和平》海报获得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环保局、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联合组织的中国企业文化年中国广告&设计艺术大展招贴类银奖。
 2003年设计的《机械制图的动态思维过程》获得我国颁发的音像制品的最高奖项:第二届国家音像制品奖。
 2006年其学术专著《色彩搭配原理与技巧》由我国最权威的美术出版机构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并已第七次印刷。
 2009年其油画作品《起航》在我与国家电网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大赛美术类三等奖
 2011年其书法作品《一清如水》、《正气歌》在国家电网组织的反腐倡廉书画大赛中获得两个二等奖。
 2012年其学术专著《外国美术十五讲》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  
         
          | 目錄: |   
          | 目 录 
 第一讲 美之源史前及先秦美术
 (距今约170万年前公元前221年)
 第一节 旧石器时代美的萌发
 一 原始美术的特征
 二 钻孔的发现
 第二节 新石器时代的装饰绘画
 一 仰韶文化
 二 马家窑文化
 三 地画、壁画及岩画
 第三节 先秦美术
 一 青铜器
 二 甲骨文
 三 金文(钟鼎文)
 四 石鼓文
 五 先秦壁画
 六 战国帛画
 七 漆器
 八 锦绣
 九 印章的起源
 第四节 百家争鸣的艺术思想
 一 中国文化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
 二 孔子的艺术观
 三 老子的艺术观
 四 庄子的艺术观
 五 韩非子的艺术观
 第二讲 气势陈雄秦汉书画
 (公元前221公元220年)
 第一节 影响秦汉艺术的各种因素
 一 政府对美术的干预
 二 秦汉美术的显著区别
 Ⅴ
 
 三 文化消费市场的影响
 四 经济发达的标志
 五 统一版图的影响
 六 科学和文化艺术的影响
 七 儒道两家思想的影响
 第二节 秦汉绘画艺术
 一 宫殿寺观壁画
 二 墓室壁画
 三 帛画
 四 漆绘
 五 画像石
 六 画像砖
 第三节 秦汉书法篆刻
 一 书法作为一门艺术的出现
 二 秦汉书论
 三 秦汉篆刻
 第三讲 人性的自觉魏晋南北朝书画
 (220589年)
 第一节 中外文化的第一次大融合
 一 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二次思想大解放
 二 儒学的动摇
 三 佛教的兴盛
 四 魏晋玄学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绘画
 一 绘画上人性的自觉
 二 绘画论著的出现
 第三节 敦煌莫高窟及新疆石窟壁画
 一 南北朝敦煌莫高窟壁画
 二 新疆克孜尔石窟壁画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书法篆刻
 一 魏晋书法
 二 魏晋书论
 三 魏晋篆刻
 四 士大夫绘画潮流的形成
 五 绘画题材更加广泛
 六 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对宋文化的影响
 第二节 宋代绘画古代写实绘画的极盛时期
 一 宋代人物画
 二 宋代风俗画
 三 宋代花鸟画
 四 宋代文人画
 五 宋代山水画
 六 宋代界画
 七 宋代年画
 八 宋代画论
 第三节 宋代书法篆刻
 一 尚意书风
 二 北宋四家
 三 瘦金体
 四 南宋书法
 五 宋代书论
 六 宋代篆刻
 第四节 辽金绘画篆刻
 一 辽代绘画
 二 金代绘画
 三 金代篆刻
 第七讲 写胸中逸气元代书画
 (12711368年)
 第一节 风尚骤转的时代因素
 一 文人的消极遁世
 二 南宋院体画的衰落
 三 文人画升温
 四 借古出新
 五 诗书画形式的成熟
 六 宗教的影响
 七 元代文化上的相对宽容
 八 各民族文化的交流
 九 民间美术的兴盛
 第二节 元代绘画
 
 
 一 遗民画
 二 仕元汉族文人的幸与不幸
 三 热爱艺术的色目人
 四 元四家
 五 李成、郭熙画派的传承
 六 职业画家的代表
 七 元代水墨花鸟画
 八 四君子画
 九 元代界画
 十 元代人物画
 十一 元代版画
 十二 元代壁画
 十三 元代画论
 第三节 元代书法篆刻
 一 元代书法
 二 元代书论
 三 元代篆刻
 第八讲 艰难求变明代书画
 (13681644年)
 第一节 艰难求变的时代因素
 一 对工商业的压制
 二 对文化艺术的高压政策
 三 锦衣卫画家
 四 流派的变迁和门户之见
 五 隐逸的文人画
 六 版画的大发展
 第二节 明代绘画
 一 院体
 二 院体人物画
 三 院体花鸟画
 四 院体山水画与浙派
 五 明初文人画
 六 吴门画派
 七 明代水墨写意花鸟画
 八 明代中后期的人物画与南陈北崔
 九 曾鲸与波臣派
 
 Ⅸ
 
 十 董其昌与松江派
 十一 蓝瑛与武林派
 十二 明代寺观壁画
 第三节 明代版画、年画和画论
 一 兴盛的明代版画
 二 明代年画
 三 明代画论
 第四节 明代书法篆刻
 一 明初三宋
 二 台阁体与二沈
 三 吴门派书法
 四 明代后期书法的发展
 五 明代书论
 六 明代篆刻
 第九讲 巨人之肩清代书画 (上)
 (16161820年)
 第一节 师古与变革
 一 沉闷的政治空气
 二 画界僵化的困境
 三 困境下的反弹
 四 清代宫廷绘画
 五 逸家与行家的合流
 六 清代年画的流行
 第二节 清代早中期绘画及宫廷绘画
 一 清初六家
 二 娄东派与虞山画派
 三 清初四僧
 四 安徽等地的名家名派
 五 金陵八家
 六 京江派
 七 清代宫廷绘画
 八 指头画
 九 供奉内廷的西方传教士画师
 十 清代界画
 十一 清中期扬州画派的兴起及扬州八怪
 十二 清代画论
 
 Ⅹ
 
 第三节 清代早中期书法篆刻
 一 清代早期书法
 二 清代中期书法
 三 清代早中期书论
 四 清代早中期篆刻
 五 清代篆刻论著
 第十讲 西风东渐清代书画 (下)
 (18201911年)
 第四节 晚清绘画
 一 山水画
 二 清末仕女画
 三 海派诸家
 四 广东地区的绘画
 第五节 西画东渐
 一 南方口岸城市外销画
 二 最早的中国油画家
 三 近代上海都市文化与通俗美术
 四 美术留学生
 五 图画手工科的创立
 第六节 清代壁画、版画、年画及画论
 一 清代壁画
 二 清代民间版画
 三 清代殿刻版画
 四 清代木版年画
 五 晚清的石印风俗画报及月份牌
 第七节 清代书法篆刻及理论
 一 清代晚期书法
 二 清代后期书论
 三 清晚期皖派篆刻的传承
 四 清代晚期篆刻与西泠八家
 五 清代晚期的其他篆刻名家
 第十一讲 中西交锋民国时期的中国书画(上)
 (19121936年)
 第一节 风云激荡的民国初期美术
 一 新文化运动对艺术领域的影响
 
 Ⅺ
 
 二 中国美术向现代的转型
 三 康有为的 中国画改良论
 四 陈独秀的美术革命论
 五 蔡元培的以美育代宗教说
 六 中华美育会与《美育》
 第二节 画家社团与京、沪、岭南画派及其他
 一 绘画社团的兴起
 二 京派社团及画家
 三 海派社团及画家
 四 岭南派社团及画家
 五 其他各地艺术团体
 六 中国留法艺术学会
 第三节 月份牌画的流行
 一 照相制版的传入
 二 入乡随俗
 三 内容的拓展及代表性画家
 第四节 连环图画的诞生
 一 演变过程
 二 新中国成立前的连环图画
 第五节 现代美术教育体系的植入与生成
 一 现代美术教育与传统师父带徒弟的区别
 二 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探索和前辈
 三 临画法向写生法的转变
 四 当时设有相关专业的学校及专科学校
 五 当时对教育体系的移植与转换
 六 民国美术教育与画坛三重臣
 第六节 讽刺画的发展
 一 漫画名称的由来
 二 清末民初的早期漫画家
 三 上海漫画会及当时有代表性的漫画家
 第七节 左翼美术家联盟及新兴版画
 一 左翼美术家联盟
 二 鲁迅对新兴版画的倡导及其发展
 三 新兴版画运动的骨干及其作品
 第八节 苏区美术
 一 革命的发展与图画宣传
 二 苏区美术的主要内容
 
 Ⅻ
 
 第九节 民国前期的绘画理论著作
 一 现代意义上《中国绘画史》的诞生
 二 对西洋画史的介绍
 第十节 民国前期的书法篆刻
 一 尊碑与崇帖的互动及相关内容
 二 钢笔对毛笔的冲击
 三 书法教育的普及和书展的兴起
 四 市场成为职业书家自然而然的生存方式
 五 对外影响
 六 民初著名书家
 七 书法期刊的出现
 八 民国书论及书法美学初探
 九 民国前期的篆刻
 第十二讲 战火洗礼民国时期的中国书画(下)
 (19371949年)
 第十一节 农村写生与对传统的发掘
 一 农村写生
 二 对传统的发掘
 第十二节 解放区美术
 一 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
 二 盐城的鲁艺
 三 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四 解放区木刻
 五 解放区画报、墙画、传单画
 六 解放区年画
 七 解放区连环画
 八 解放区漫画
 第十三节 国统区的进步美术
 一 抗战美术
 二 国统区漫画
 三 战地写生队及旅行采风
 四 为争取民主而斗争的美术
 五 全国解放战争时期的木刻
 第十四节 民国后期的书法篆刻
 一 民国后期书法概况
 
 
 二 民国后期书论
 第十三讲 政治挂帅新中国书画(上)
 (19491976年)
 第一节 新中国美术机构的建立与人民的新文艺
 一 美术院校的接管
 二 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
 三 纲领、路线、理论
 四 人民新文艺在美术上的要求
 五 美术家协会的设立
 六 新中国文化部艺术局美术处的设立
 第二节 主题性创作、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
 一 油画地位的提升与主题性创作
 二 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
 第三节 新中国初期苏联绘画对中国的影响及油画民族化
 一 中苏美术界的交流
 二 走出去
 三 请进来及三个人和一个体系
 四 苏联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
 五 罗马尼亚博巴油画训练班
 六 油画民族化
 七 油画民族化的问题及纠偏
 第四节 中国画改造的历程
 一 对人民的新文艺的憧憬
 二 中国画改造
 第五节 年画、连环画、宣传画的发展
 一 年连宣艺术的重要性
 二 新年画运动
 三 新中国连环画的繁荣
 四 配合群众运动宣传画的发展
 第六节 文革美术大众美术的极端化表现
 一 文化大革命的爆发
 二 大批判开路
 三 对艺术家的改造
 四 三突出原则和范例
 五 文革美术的两个阶段
 六 红卫兵美术
 
 七 政治的需要与历史的真实
 八 当时的油画没有苏联标记的苏联模式
 九 国画的改变
 十 美术的普及和群众创作
 十一 对艺术发展客观规律的违背
 第七节 19491976年的书法篆刻
 一 19491965年的书法静水微澜
 二 19661976年的书法畸形的生存和发展
 三 19491976年的篆刻
 第十四讲 个性解放新中国书画(中)
 (19771989年)
 第八节 思想解放及伤痕美术
 一 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历次运动的反思
 二 思想解放运动
 三 伤痕美术
 第九节 寻根热与乡土写实油画
 一 寻根热
 二 乡土写实油画
 第十节 改革开放与中国美术的现代性发展
 一 两次开放的比较
 二 摸着石头过河
 三 中国美术的现代性发展
 四 思想观念的转变及艺术理论的新探索
 五 冲破约束、走向自由的油画创作
 六 星星美展等展览及美术团体
 七 第六届全国美展
 八 革命历史题材美术作品
 九 改革开放中遇到的问题
 十 黄山油画艺术讨论会
 第十一节 美术新潮与美术界的大争论
 一 前进中的青年美展
 二 85新空间艺术展
 三 85美术思潮大型幻灯展暨理论研讨会
 四 中国现代艺术展
 五 关于中国画已到了穷途末路的争论
 六 对中国画现代化的初步探索
 
 七 媒体对新潮美术的推动作用
 第十二节 19771989年间其他重要展览
 一 当代油画展
 二 国际艺苑第一届油画展
 三 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八人展
 四 首届中国油画展
 五 中国油画人体艺术大展
 六 19771989年间与中国画相关的几次重要展览
 第十三节 新潮之外的探索
 一 学院精神的回归
 二 中国画的多元化发展
 三 工笔画的光彩
 四 新文人画的初兴
 五 现代水墨画的兴起
 六 20世纪80年代美术多元的复杂性
 第十四节 美术界的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一 双百二为方针与主旋律和多样化
 二 美术界的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第十五节 19771989年的书法篆刻
 一 19771980年的书法潜流奔涌
 二 19811989年的书法迟到的盛会
 三 19811989年的篆刻
 第十五讲 多元共存新中国书画(下)
 (19902000年)
 第十六节 主旋律美术
 一 美术界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延续
 二 主旋律和多样化的进一步表述
 三 主旋律背景下的画展
 第十七节 当代美术多元共存的生态空间
 一 20世纪90年代对中国画的研讨
 二 新潮美术理论家的沉默
 三 体制内和体制外的画家
 四 广州双年展
 五 后八九中国新艺术展
 六 艺术品商业化的形成
 七 当代美术多元共存的生态空间
 
 第十八节 20世纪90年代当代美术的基本脉络
 一 学院风格的延续
 二 新生代美术与都市青年
 三 女性艺术
 四 玩世现实主义
 五 政治波普、生活波普、文化波普
 六 艳俗艺术
 七 卡通一代
 八 青春残酷绘画
 九 大众文化及其特点
 十 新文人画
 十一 现代水墨
 十二 乡村与都市
 十三 纯艺术与设计艺术
 第十九节 港台地区及海外华人艺术
 一 台湾地区美术
 二 港澳地区美术
 三 海外的华人美术
 第二十节 19902000年的书法篆刻艺术
 一 19902000年的书法和而不同,多元互补
 二 19902000年的篆刻
 参考文献
 |  
         
          | 內容試閱: |   
          | 序 言 戊戌年刚过,新春来临,我收到美术史学者范文东的《中国书画十五讲》书稿,
 甚是欣喜,祝贺文东在书画艺术史论上取得了如此成就!
 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刚恢复高考不久,有志青年纷纷响应。我应邀在文化宫举
 办美术学习班,来学习的青年人热情很高,范文东就是其中一位。记得他在我班上的
 学生中算是优秀的,素描、色彩作业都完成得很认真,进步也很快。在点评时,他的
 作业常被老师们作为范例用来讲解绘画技巧。他性格沉稳,爱思考不爱张扬,老师们
 都看好他的未来。
 后来他果然考入了自己理想的大学,在校期间成绩出众,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毕
 业后踏实肯干,受到大家的普遍肯定。难得的是,他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致力于书
 画鉴赏和中外美术史的研究,成绩斐然,已有多本学术专著在人民美术出版社、北京
 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时隔几年,为适应社会的需要,又写了这本《中国书画
 十五讲》。我认真翻阅了这部书稿,图文并茂、条理清晰,很值得一读!近闻本书即
 将付梓,请我为这本书作序,我作为他的启蒙老师,欣然同意!
 随着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对优质精神生活的需求显得尤为迫切。
 书画艺术无疑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提高人们的审美意识和艺术修养大有裨益。
 中国书画纷繁万千,流派众多,了解其龙去脉是一个中国人踏入艺术之门的必由之
 路。此前专门论述中国书画史方面的专著并不多,与此类似的大多是中国美术史方面
 的书,大都涉猎广泛,还包括了陶瓷、建筑等方面的内容,对初学者来说,未免会
 显得有些庞杂,并且大都写到清代就截止了。这本《中国书画十五讲》只讲书、画、
 印,并且从古到今一直写到了公元2000年,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为当代画坛、书坛
 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书画艺术博大精深,在五千年
 的历史长河中,涌现了大批名家名作,在世界文化中焕发出独有的光彩和魅力!在此
 书中,他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全面讲述了从远古时代、春秋战国、先秦两汉、魏晋南北
 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民国和现代书画艺术的发展史,文中配以了大量图片,生
 动直观。同时,以唯物史观和美学思想阐明了各个时期名家名作的诞生背景和成因。
 Ⅰ
 
 正如他在前言中所说,本书特点在于:鲜活、易读、可视、可比、可查。这无疑
 拉近了和读者的距离,让读者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中国书画这部能看到的精彩历
 史!相信大家看后一定会受益匪浅。
 
 魏峰
 2 0 1 8年春于北京
 Ⅱ
 
 前 言
 当今移动阅读越来越流行,读书的人反而少了。这不奇怪,手机等电子产品功能
 越来越多,又有携带方便、能上网等优点,自然会被许多人接受。但我坚信这并不会
 导致纸质书的消亡,因为移动阅读也有知识碎片化、不便于批注、过于依赖屏幕、容
 易用眼疲劳等不足的地方,和纸质书相比,它们各有短长,彼此互补。
 人们在衣食住行等基本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之后,一定会有更丰富的精神生活需
 求,这是被无数历史经验证明了的。艺术品欣赏无疑是一个提高生活品质、净化心灵
 的好方式。越来越多的人对中国书画感兴趣就是一个证明。相比起瓷器的款识、年
 代、烧造工艺,木器的质地、花纹等,对于一般人来说,书画无疑更直观易懂。而中
 外各大拍卖会上中国古代、现代书画价格不断创出新高,人们会禁不住想知道:这些
 艺术品到底妙在何处?当你了解到了中国书画的相关知识后,自然会有自己的答案。
 作为喜欢并想了解中国书画的普通读者,自然想通过一本系统的、贯穿中国书画
 史的书来了解其来龙去脉,以便能加深对中国书画的理解。但是,目前市面上适合非
 专业读者的相关图书并不多,原因可能有以下这几方面:
 1. 有些书属于大部头的,如分成若干册的中国美术史、书法史,头绪众多,专
 业术语也较多,只适合专业人士阅读。有的美术史更是涉及了陶瓷、家具、建筑、园
 林,甚至城市规划等诸多方面,内容庞杂,对一般读者来说显然是深奥了一些!并且
 绝大多数写到清朝就截止了,最多写到民国,写到现代的就更少,这当然会让迫切想
 了解古今书画传承关系的读者深感遗憾!当然,也可以去找些专门论述中国现代美术
 史、现代书法史的著作来读,但对一般仅想对中国书画有个大概了解的读者来说,内
 容又显得有点多,需要读者自己去筛选哪些是不需要知道的,因为过多过细的专业内
 容会造成许多不必要的停顿,读起来反而会有些吃力。
 2. 有些书古代、现代都涉及了,但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的多,让迫切想了解中国
 书画史的读者看完了还是感觉意犹未尽,有些最想了解的没了解到,不免遗憾!
 3. 有些书采用的是正文黑白印刷,文前或文后加印彩页的办法,这样阅读起来在
 文图对照上会有些困难。有的黑白图文排版时也没排在一起,有时要前后翻几页才能
 把相应的文字或图对上,免不了让人的阅读积极性受到影响。
 针对以上问题,本人产生了编一本给非专业人士看的中国书画艺术普及读物的想
 法。这本书应该简单易懂,基本能把各个时代的主要画风、画家说清楚,图例丰富、
 图文结合紧密,截止时间应该在2000年。本人前些年已经出版了一本《外国美术十五
 讲》,基本上也是这个思路。因此,本书在编写时尤其注意突出了以下五点:
 Ⅲ
 
 1. 鲜活。本书着重对20世纪中国书画界大事进行了重点描写。大家都知道隔代
 修史的说法,写中国现代书画史当然不容易!20世纪已经过去了,21世纪也已经过
 去了近二十年,许多人对当代书画感到迷惑,但又得不到适当的解读。本书应该是中
 国第一部专门写书画的,从原始社会写到2000年、有大量图例、内容相对翔实、脉络
 相对清楚的中国书画通史。
 2. 易读。这点又从五个方面体现出来:(1)本人尽量做到言简意赅,避免深奥复
 杂的表述方式,只留干货给读者。针对现代人一般对文言文理解力偏弱的状态,尽
 量用现代语言描述,少用文言文。除非不引用文言文会影响意思的表达,才会沿用下
 来。(2)生僻的字基本上都标注了读音,让读者可以响亮地读出来,而不用担心读错
 字,省去了查字典的麻烦!(3)大段文字都标注了小标题,尽量避免使读者有阅读不
 畅、晦涩难懂的感觉,以便读者有意识地了解内容,有些辞典的性质。(4)本书图文接
 排紧密。读者不用费心到文字的前后几页去找相关的图,因为所有的图就夹在相关的
 文字当中,很多就在同一页上;读者也不用到卷首或卷尾去找彩图,因为通篇都是彩
 印。(5)图的排版相对集中,既便于欣赏又不影响阅读的流畅性。
 3. 可视。本书收集了近千张图片,平均每页有两张图,这个用图的力度也是不多
 见的(当然,画册除外)。书画本来就是视觉的艺术,除了必不可少的说明文字,尽
 量以视觉的方式提供给大家是必需的。另外,书上的图都尽量标注了该画的名称、作
 者、年代、尺寸、画种、现在的收藏地,让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该画的信息,为以后
 观赏原作创造了条件。
 4. 可比。当我们在看中国历史的时候,有时会想知道:这个时候其他国家都在干
 什么?特别是原来落后于我们的欧美国家是怎样一步一步变得强盛的?它们当时的艺
 术状态是怎样的?在我国艺术的某个时间节点上,国外又发生了哪些大事?大多数人
 可能感到一片茫然,想查相关资料又觉得太麻烦了!为了尽量减少这样的遗憾,本书
 在介绍到每讲的时代背景时,都列出了同时期国外艺术史、历史上的重大事件,相信
 读者看后会有一种通透的感觉。
 5. 可查。本书的一些条目及目录编得比较详细,兼有了某些辞典的功能,可以方
 便读者迅速地查找到某些内容。
 经过几年的辛劳,这本书终于和大家见面了!相信读者读完此书后,应该有一种
 暂时离开纷扰的现实世界,进入另一番天地的感觉!本人想这本书对于专业院校、普
 通高校、老年大学及其他广大书画爱好者都应该是有所裨益的!
 中国书画博大精深,本书篇幅有限,难免挂一漏万,加上本人才疏学浅,失误之
 处在所难免,欢迎指正!
 本人的电子邮箱为:fan_wd@aliyun.com
 
 范文东 2018年秋于北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