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红楼梦脂评汇校本(平装版 全八册)
			》
 售價:HK$ 
			1520
 
  《 
			万物皆有时:中世纪的时间与生活
			》
 售價:HK$ 
			449
 
  《 
			英特纳雄耐尔——《国际歌》的诞生与中国革命
			》
 售價:HK$ 
			857
 
  《 
			爱丁堡古罗马史(上辑1-4卷)
			》
 售價:HK$ 
			1422
 
  《 
			心悦读丛书·善与恶的距离:日常生活中的伦理学
			》
 售價:HK$ 
			347
 
  《 
			万有引力书系 · 崇祯七十二小时:大明王朝的最后时刻
			》
 售價:HK$ 
			398
 
  《 
			跟着TED学科学:物理
			》
 售價:HK$ 
			255
 
  《 
			希特勒与第三帝国(全二册)(第三帝国通史写作的里程碑!7年魔鬼养成期+6年帝国崩塌录=13年人类至暗
			》
 售價:HK$ 
			959
 
 
 | 
         
          | 編輯推薦: |   
          | 突破创新疲劳,重拾想象力 尊重(Respect)、互惠(Reciprocity)、责任(Responsibility)、反思(Reflection)
 让企业保持生命力的4R原则
 全球30位*有可能对未来商业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意见领袖之一 阿尔夫雷恩 *力作
 |  
         
          | 內容簡介: |   
          | 如今肤浅创新已经变成了一种流行病,许多人只关心如何抓住消费者和追逐社会潮流,而不再思考怎样实现真正的突破、创造实质性的改变,甚至开始疲于应付各类创新作业。 是时候停止肤浅的创新了,我们应该追求高效且有意义的深度创新。本书提出并解析了肤浅创新与深度创新这两个概念,以及打造深度创新企业文化的4R原则,作者阿尔夫雷恩以独特、新颖的切入视角,带领你重新审视当代企业创新存在的问题与隐患,并提供实用建议,帮助企业培育有生命力的创新文化,改变现状,实现深度创新!
 |  
         
          | 關於作者: |   
          | 阿尔夫雷恩(Alf Rehn) 创新、创造力领域著名的思想大师,全球30位最有可能对未来商业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意见领袖之一。
 
 现任南丹麦大学创新、设计和管理学教授。
 
 在全球范围内发表了近1000篇有关创新的主题演讲,为《财富》世界500强榜单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并且是第一位在朝鲜进行创新主题演讲的西方人。著有《危险的观点》。
 |  
         
          | 目錄: |   
          | 01 引言:浅水与蓝色深海之间 02 论哈欠与破窗:创意如何在现代公司中死去
 03 尊重、互惠、责任与深思:从底层开始用匠心打造创新文化
 04 想象带来的附加值:突破疲劳症,思考无局限
 05 设计创新:多样文化的重要性及单一文化带来的问题
 06 让创新有弹性:意义、目标、抱负与勇气
 07 节拍、速率与懒散:以创新的速度工作
 08 聚合:从创新到创新
 |  
         
          | 內容試閱: |   
          | 这是一本创新文化之书,讲述了为何有的文化能进行深度创新,而有的文化却只能止于创新浅水,做做表面功夫。这还是一本警示之书,虽然人们在创新这个话题上聊了很多,也都声称自己热爱创新,但在人们心中潜伏着危机。从一些大事小事都能看到这场危机的端倪,我们就先从小事开始说起吧。 
 场景1:2006年,我还是个年轻的教授,获得终身教授职位并当上院长不过几年时间。我也有一些与公司合作的经历。我刚去一家大公司的总部,被人带到了一个很大的会议室,里面坐着百来号人在等待着我的到来。先是一番寒暄,然后是我的自我介绍。我走近前排的人群,说道:大家好!我叫阿尔夫雷恩(Alf Rehn),我是来给你们的创新计划提供帮助的。
 
 人群立马就展现出了积极的反应:人们在微笑,虽然只是时不时地浅笑;你也可以注意到有相当数量的人满怀期待地微微坐直了;有的人两眼闪闪发亮,这种发亮并不仅仅是因为高兴。在随后的讨论中,人们对尝试新事物、打破旧障碍之类的想法满怀热情。这种热情并不是每个人都有的,但是切实存在的。
 
 场景2:2018年,我没有那么年轻了,可是在企业创意创新领域,我已经非常老练了。我到了与场景1中的公司类似的另一家公司总部,被人带到了一个和场景1差不多的会议室,装修风格和人群情况也都差不多。寒暄也明显差不多,我自己的开场白也基本一样:大家好!我叫阿尔夫雷恩,我是来给你们的创新计划提供帮助的。
 
 然而,接下来的场景就截然不同了。仍然有人在微笑,会议室里明也有很多人感到兴奋,但却不是人人都有这样的反应了。笑脸间还有倦容与怒气,听众中有的人看起来简直沮丧到家了。其实,我还听到有个人在发牢骚:不会吧,又讲这个。
 
 我讲上面两个场景并不是想证明我在这几年的时间里变得越来越无趣了。事实上,我现在在公司创意创新领域取得的成果要比我12年前好得多。我讲的这两个场景其实为阐述自20世纪晚期以来创新发生的变化提供了很好的见解。创新从口号变成了流行术语,公司迫切地追求创新,对创新的理解与接受方式也发生了变革,可结果却差强人意。
 
 人们公认创新是至关重要的一项商业竞争力,是事关公司生死存亡、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然而如今却成了一个痛点。在20世纪中期,你或许能找到一家大公司既没有年度创新计划,也没有创意大赛,不会经常召开商业模型创新研讨会。如今,这样的组织比独角兽(这里不仅指独角兽创业公司,也指那种有角的马)还少见。在20世纪中期,有关创新的书籍还是一个有趣新颖的图书分类,而如今,这样的书籍已经随处可见。
 
 在当代公司里,普通员工听到创新这个词的次数数都数不过来,看一个又一个的创新顾问来来去去,他们对3M公司生产的彩色便利贴都已经有点过敏了,并且整体上感到厌倦与反感。场景2里的听众并没有对我厌恶,相反,他们其实在经历创新疲劳症。这种病挺古怪的,原本应该起到激励作用的东西反倒让人精疲力竭。现在,这种不适感正在快速传播,且正演化成一种流行病就算我们迈向了想象经济也不能幸免。这种疾病在不经意间就会莫名染上,在这个过程中,创新不再是强大的变革推动力,而变成了另一样东西,另一样浅薄的东西。
 
 本书就会讲到这个挑战,讲到创新是如何沦为一种浅薄而表面的东西,对此我们又该如何应对。本书还会讲到我们的社会和各个企业所拥有的巨大创新潜能,以及该做些什么来实现创新。本书还会讲到乏味而空洞的标语口号是怎样取代了创新,而我们又该如何反击。本书也讲到了深度创新、精心培养更有深度的创新文化、重新发现创新抱负、探索多样化创新的深层含义。最重要的是,本书讲了创意与人类的关系,以及我们需要把两者从现代创新思维的浅水中拯救出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