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正义论》导读 壹卷Yebook 理解《正义论》关于哲学、科学、社会、历史和人类未来的批判性思考
			》
 售價:HK$ 
			418
 
  《 
			红楼梦脂评汇校本(平装版 全八册)
			》
 售價:HK$ 
			1520
 
  《 
			万物皆有时:中世纪的时间与生活
			》
 售價:HK$ 
			449
 
  《 
			英特纳雄耐尔——《国际歌》的诞生与中国革命
			》
 售價:HK$ 
			857
 
  《 
			爱丁堡古罗马史(上辑1-4卷)
			》
 售價:HK$ 
			1422
 
  《 
			心悦读丛书·善与恶的距离:日常生活中的伦理学
			》
 售價:HK$ 
			347
 
  《 
			万有引力书系 · 崇祯七十二小时:大明王朝的最后时刻
			》
 售價:HK$ 
			398
 
  《 
			跟着TED学科学:物理
			》
 售價:HK$ 
			255
 
 
 | 
         
          | 編輯推薦: |   
          | ★2020年科普巨献,引爆全球阅读热潮 ★ZUI具话题度、极富争议的科普读物
 ★《自然》《纽约时报》《出版人周刊》《华尔街日报》《美国图书馆杂志》年度必读
 ★美国教育协会特别推荐读物
 全球著名心理学家、西方学院思维实验室主任、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双学位心理学家 安德鲁斯托曼 科普力作
 2.我们为什么对世界产生误解?本书告诉你一切问题的答案。
 被誉为一本迷人、大胆、精确而充满启发的神奇之书。
 3.物理世界:物质、能量、引力、运动、宇宙、地球
 生物学世界:生命、生长、遗传、疾病、适应、祖先
 超全面超有趣超颠覆
 揭开隐藏在万物运转背后的神奇盲区。
 |  
         
          | 內容簡介: |   
          | 我们为什么会感冒?季节为什么会变迁?进化为什么会有缺失的一环?如果你在一枚子弹从枪管中击发的同时让另一枚子弹从空中垂直坠落,哪一枚子弹会先落地?在*时间,我们几乎总是会把这些问题搞错。更糟的是,我们经常对世界的本质产生误解。 在书中,认知心理学家安德鲁斯托曼发现了问题的答案对世界的误解植根于我们在儿童时代建立的解释世界的直觉理论中。科学是社会性的,直觉理论也是社会性的,产生的误解和盲区有些无伤大雅,有些却会给人类的历史和文明带来划时代的巨大影响。
 通过阅读本书,从引力、宇宙到生命、进化,你将领略人类在认识世界时产生的迷人误解,以及它们如何在斯托曼的妙笔之下有趣到闪闪发光;发现直觉理论如何限制着我们的思维,并建立起一面面阻隔思维的墙壁;最终洞悉我们应当如何正确地认识世界的秘密。
 |  
         
          | 關於作者: |   
          | 书名 迷人的误解:从引力、宇宙到生命、进化,万物运转背后的神奇盲区 广告语(字数控制在100字以内):2020科普巨献,引爆全球阅读热潮,具话题度、极富争议的科普读物。我们为什么对世界产生误解?揭开隐藏在万物运转背后的神奇盲区。《自然》《纽约时报》《出版人周刊》年度必读,美国教育协会特别推荐读物
 
 副标题(字数控制在100字以内):
 丛书名(有则必填):
 ISBN:9787559634405
 作者:美 安德鲁斯托曼
 译者:夏高娃
 书名迷人的误解:从引力、宇宙到生命、进化,万物运转背后的神奇盲区
 
 广告语(字数控制在100字以内):2020科普巨献,引爆全球阅读热潮,具话题度、极富争议的科普读物。我们为什么对世界产生误解?揭开隐藏在万物运转背后的神奇盲区。《自然》《纽约时报》《出版人周刊》年度必读,美国教育协会特别推荐读物
 
 
 副标题(字数控制在100字以内):
 
 丛书名(有则必填):
 ISBN:9787559634405
 
 作者:美 安德鲁斯托曼
 译者:夏高娃
 
 中图分类号:Ⅳ. ①B842.1-49
 图书分类:图书科普读物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字数:20千字
 页码:312
 
 开本:16
 版次:第一版
 印次:第一次
 
 印张:19.5
 定价:98.00
 
 用纸:金山超滑
 包装:方脊精装
 
 册数:
 是否套装:否
 
 出版时间:2019年6月
 印刷时间:2019年4月
 
 正文语种:中文
 读者对象:科普读者
 
 主题关键词词: 通俗读物;认知科学
 
 普通关键词:迷人的误解;科学盲区;科普;安德鲁斯托曼;夏高娃
 
 汉语词表主题词:认知科学-通俗读物
 
 学科关键词(有则填):
 事件关键词(有则填):
 
 提供海报(图尺寸大小在750像素以内,图片不超过3 M)
 
 
 
 
 
 
 
 
 编辑推荐:
 
 
 ★2020年科普巨献,引爆全球阅读热潮
 ★ZUI具话题度、极富争议的科普读物
 ★《自然》《纽约时报》《出版人周刊》《华尔街日报》《美国图书馆杂志》年度必读
 ★美国教育协会特别推荐读物
 
 全球著名心理学家、西方学院思维实验室主任、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双学位心理学家 安德鲁斯托曼 科普力作
 2.我们为什么对世界产生误解?本书告诉你一切问题的答案。
 被誉为一本迷人、大胆、精确而充满启发的神奇之书。
 3.物理世界:物质、能量、引力、运动、宇宙、地球
 生物学世界:生命、生长、遗传、疾病、适应、祖先
 超全面超有趣超颠覆
 揭开隐藏在万物运转背后的神奇盲区。
 
 
 
 内容推荐:
 
 我们为什么会感冒?季节为什么会变迁?进化为什么会有缺失的一环?如果你在一枚子弹从枪管中击发的同时让另一枚子弹从空中垂直坠落,哪一枚子弹会先落地?在第一时间,我们几乎总是会把这些问题搞错。更糟的是,我们经常对世界的本质产生误解。
 在书中,认知心理学家安德鲁斯托曼发现了问题的答案对世界的误解植根于我们在儿童时代建立的解释世界的直觉理论中。科学是社会性的,直觉理论也是社会性的,产生的误解和盲区有些无伤大雅,有些却会给人类的历史和文明带来划时代的巨大影响。
 通过阅读本书,从引力、宇宙到生命、进化,你将领略人类在认识世界时产生的迷人误解,以及它们如何在斯托曼的妙笔之下有趣到闪闪发光;发现直觉理论如何限制着我们的思维,并建立起一面面阻隔思维的墙壁;最终洞悉我们应当如何正确地认识世界的秘密。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安德鲁斯托曼,认知心理学家、西方学院副教授,主攻心理学与认知科学,并担任思维实验室主任。曾于哈佛大学及普林斯顿大学取得心理学学位。作品见于《科学美国人》《国家地理》以及《纽约客》等杂志。现居美国加利福尼亚州。
 
 译者简介
 
 夏高娃,青年译者,首都师范大学文学专业硕士,擅长德语、英语等多种语言。译有《边缘信使》《星空故事:88站夜空漫游指南》等,其中多部译本已授出繁体版权。
 |  
         
          | 目錄: |   
          | 为什么我们会对世界产生误解? 牛奶如何成为致命的毒药?
 
 第一部分:物理世界的直觉理论
 
 物质
 世界是由什么组成的?
 这些组成部分如何相互作用?
 能量
 什么为事物带来温度?
 什么为事物带来声音?
 引力
 什么让事物拥有重量?
 什么让事物下落?
 运动
 什么让物体移动?
 物体沿着什么样的轨迹移动?
 宇宙
 我们的世界是什么形状?
 它在宇宙中处于什么位置?
 地球
 为什么板块会漂移?
 为什么气候会变化?
 
 第二部分:生物学世界的直觉理论
 
 生命
 我们因何而生?
 我们因何而死?
 生长
 我们为什么会长大?
 我们为什么会变老?
 遗传
 我们为什么长得像父母?
 我们从哪里继承了自己的特质?
 疾病
 是什么让我们生病?
 疾病是如何传播的?
 适应
 为什么有那么多种生命形式?
 它们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
 祖先
 物种是从哪里来的?
 不同物种之间具有什么样的联系?
 结论
 如何正确地理解世界?
 为什么挪亚的乌鸦会踩进恐龙的脚印?
 |  
         
          | 內容試閱: |   
          | 1.为什么我们会对世界产生误解? 牛奶如何成为致命的毒药?
 如今,绝大多数人都不会认为牛奶有害健康。在我们看来,它是一种无毒无害的营养食品,最适合泡麦片或者配饼干享用。可它并不是一直如此无害的。仅仅在一个世纪以前,牛奶还是工业化世界最主要的食源性疾病致病源之一。饮用牛奶本身并不危险,毕竟人类已经这么做了好几千年了。可是,如果从牛奶被挤出来到被人饮用间隔的时间太长,那么喝牛奶就变成一件危险的事了。一般来说,人们饮用牛奶之前不会加热,但是加热能够有效地去除食物中固有的细菌,而富含糖和脂肪的牛奶为细菌的滋生提供了极好的媒介。在新挤出的牛奶中,原本可以忽略不计的微量细菌每个小时都会翻倍增长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的19世纪下半叶之前,饮用牛奶的人们对这个生物学现象一无所知。
 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工作和生活的环境。在欧洲和美国,大量人口离开了乡村前往城市,他们的工作地点也从农场变成了工厂。这些移居城市的人不再居住在奶源附近,奶农递送牛奶的距离越来越远,这就意味着人们饮用到的牛奶距离被挤出来的时间越来越长。
 这张图表呈现了1903年全年巴黎1岁以下婴儿在出生后第一至第五十二周中因胃肠系统疾病而死亡的数字。母乳喂养的婴儿(在图中以深色表示)死亡的概率明显低于使用奶瓶喂牛奶的婴儿(在图中以浅色表示)。
 在这一系列现象人们习惯饮用未经加热的牛奶,牛奶是理想的细菌培养基,人们饮用到的牛奶往往是挤出来好几天之后的的共同作用下,欧洲和美国暴发了数次诸如结核、牛痘、猩红热之类的大规模食源性传染病。因此,在19世纪医学专家的描述中,牛奶就像毒死苏格拉底的毒芹一样致命。
 19世纪60年代,如何安全地饮用挤出后若干小时(乃至于数天)的牛奶这个问题终于以一种相对简单的方式得到了解决:在足以消除细菌又不至于改变口感与营养成分的时长内,以一定温度对牛奶进行加热。这种由路易斯巴斯德发明的食物处理方法,就是如今我们熟知的巴氏灭菌法。巴氏灭菌法很快就带来了广阔而深远的影响。在此之前,19世纪因牛奶而感染疾病风险最高的人群是婴儿,用牛奶喂养的婴儿夭折的概率为母乳喂养婴儿的数倍。自从巴氏灭菌法广泛运用,城市中心区的婴儿死亡率很快就降低了20%左右。
 在当今世界,经过巴氏灭菌法消毒的牛奶是最安全的食物之一。饮用这种牛奶而感染食源性疾病的概率只有不到1%。但奇怪的是,反而有越来越多的人更倾向于选择未经巴氏消毒的牛奶。2007至2009年间,仅在美国本土就出现了30起曲状杆菌、沙门氏菌或大肠杆菌引起的疾病暴发事件每一起都与饮用未经巴氏消毒的牛奶有关。2010至2012年间,这个数字更是上升到了51起。人们似乎越来越愿意购买未经消毒的生牛奶,这背后有各种不同的思路和理由,比如未经消毒的牛奶味道更好、生牛奶比消过毒的牛奶更有营养(虽然很明显并不是这样)、人类本来就是喝生牛奶的、消费者有权利选择要不要买消过毒的牛奶等。但是那些拒绝巴氏消毒牛奶、选择更为自然的选项的人不知道的是,在巴氏灭菌法出现之前,成千上万的人饱受牛奶导致的器官衰竭、流产、失明、瘫痪等病症的折磨,因此而丧生者更是不在少数。
 当人们拒绝巴氏灭菌法的时候,他们真的明白自己抵制的是什么吗?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巴氏灭菌法无疑是违背直觉的,那是因为病原菌的存在本身也是违背直觉的。这里提到的病原菌是肉眼不可见的微生物,它们以无法察觉的方式在不同的宿主之间转移,而在与它们接触的短短几个小时或几天之内,我们就会感染上疾病。与此同时,病原菌会让食物变成致病因素,但我们可以通过加热来消灭它这个观点也是反直觉的。高温消毒来去除病原菌的方法早已广泛运用于食品工业,除了牛奶,还有很多种食品在送上货架前经过巴氏灭菌法(或其他高温消毒手段)处理,比如啤酒、红酒、果汁、水果罐头和蔬菜等。但是,未消毒牛奶的拥趸往往不会同时支持不消毒的啤酒或者桃子罐头。这其中的原因可能有两种,要么是他们相信只有对于牛奶而不是其他食物来说,放弃巴氏灭菌法的风险是可以接受的;要么是他们既不理解巴氏灭菌法是什么,又不明白它为什么是防止感染食源性疾病的必要手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