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动物结构与造型图谱 骨骼×肌肉×立体造型×生活百态
			》  售價:HK$ 
			458
			  
			《 
			救命有术
			》  售價:HK$ 
			347
			  
			《 
			中国历代图书总目·哲学卷(全20册)
			》  售價:HK$ 
			10200
			  
			《 
			RNA时代(诺奖得主解密RNA分子如何创造生命的新奇迹)
			》  售價:HK$ 
			403
			  
			《 
			无论在哪儿都是生活(中国好书奖、老舍散文奖、冰心散文奖、人民文学奖特别奖得主肖复兴新作)
			》  售價:HK$ 
			245
			  
			《 
			隋唐与东亚
			》  售價:HK$ 
			296
			  
			《 
			理解集(1930-1954)(阿伦特作品集)
			》  售價:HK$ 
			551
			  
			《 
			智慧储能革命 揭示储能行业的技术路线与底层逻辑 洞见能源革命的未来图景
			》  售價:HK$ 
			403
			  
			 
     
         
          編輯推薦:  
         
           
            《英汉词汇对比研究》围绕英汉词汇在形态和语义方面的对比,提供横向和纵向的系统性介绍。全书共八章:*章对英汉词汇对比进行概述;第二章对英汉词汇对比的国内外研究进行回顾与评析;第三章介绍相关研究方法,主要聚焦对比研究法、定性和定量方法以及语料库研究方法;第四、五章分别对比了英汉词汇形态和英汉词汇语义;第六章借助不同的语言学理论视角对英汉语词汇进行对比分析;第七章涉及英汉词汇对比研究发展趋势;第八章总结本书的主要观点,同时提供英汉词汇对比领域的研究选题建议。
 
         
      
      
      
      
      
         
          內容簡介:  
         
           
            词为语言之基,词汇探索为语言研究之始。本书主要聚焦英汉词汇形态对比及语义对比,旨在梳理英汉词汇对比研究的发展脉络,考察英语词汇和汉语词汇的特点,探索两种语言的共相与殊相。
 
         
      
      
      
      
         
          關於作者:  
         
           
            邵斌,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副教授、博士、博士生合作导师。比利时鲁汶大学和英国爱丁堡大学访问学者。兼任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语料库语言学专业委员会理事。学术兴趣为语料库语言学、词汇学、认知语言学、历史语言学、数字人文等。迄今在外研社、外教社等出版社共出版学术著作8部、文化随笔1部;在《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现代外语》《中国翻译》和Journal of English Linguistics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近60篇。先后主持完成国家社科、教育部人文社科、浙江省社科规划等各级课题近10项。先后入选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等人才工程。所指导的硕士论文曾获浙江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所指导的硕士研究生多人获国家公派资格赴国外名校攻读博士学位。
           
         
      
      
      
      
         
          目錄  
         
           
            总序..................王文斌 ix
 
         
      
      
      
      
         
          內容試閱  
         
           
            前言词为语言之基,词汇探索为语言研究之始,对此质疑的人大概不多。就一人而言,孩童咿呀学语,无论西东,始自于词。就一民族而言,不论是《道德经》开篇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或是《新约约翰福音》开篇的"太初有道",都与"词"有莫大干系。由此可见,人类在语言上的觉醒,发轫于词。词汇对比之历史,亦由来已久。远的不说,单说18世纪的英国人威廉琼斯(William Jones)在印度加尔各答枯灯独坐的一个雨夜,突然察觉梵文中的"父亲"是pitar,拉丁语和希腊语中则是pater;梵文中的"母亲"是matar,拉丁语中是mater。他灵光一现,心生疑惑:词语之相似,或非偶然?基于此,他提出梵语与欧洲语言同宗同源的观点,以此开启了历史比较语言学研究,其发端便是词汇对比。然而迄今为止,无论是汉语或是英语,其音系和语法的研究都较为充分,而词汇研究则较为薄弱。英汉词汇对比之著作更是屈指可数。究其缘由,或是因词汇纷繁复杂,变动不居,规则不易归纳;或是因20世纪以来,学者多试图筑就语法体系之高堂广厦,而于"雕虫小技"之词不屑一顾。但事实上,英汉词汇对比研究对于揭示两种语言的共相和殊相具有重要意义,从中能推求两种语言的本质异同,进而或可归纳出人类语言的普遍特征。同时,英汉词汇对比于语言教学、翻译理论与实践以及词典编纂也有莫大用处。我性喜"说文解字"。案头摆放的蒋绍愚先生的《古汉语词汇学纲要》一书,居然为1994年在浙江省建德市新安江镇新华书店所购买,那年我方上高中,于词汇学问而言,未窥堂奥。然则,当时也曾写下有关"差点儿""难免"等词用法的小文,惜乎早已不存。唯有一小文《对〈语文知识〉上几个问题的质疑》,其中探讨了作为量词的"顶",见刊于1996年某期《语文知识》,算是留下点雪泥鸿爪。本科读工,硕博转攻外文,悠游于翻译学、英语词汇学、认知语言学和语料库语言学之间,反将年少时欲对汉语词汇做一番探究的"初心"抛诸脑后。如今年届不惑,写作此书,涉及汉语词汇,颇有回归故里,觅得初心之喜。所幸的是,自工作以来,一直从事英语词汇的教学及研究工作,总算是与"词"有缘。从2006年出版的小书《漫话英语时尚新词》和2008年的《透过新词看文化英语时尚超IN词》,到2018年的《词汇学十讲》再到眼前的《英汉词汇对比研究》,我在英汉语的词海里已遨游二十数年,但至今仍觉"词"海茫茫,望"词"兴叹。我虽深陷字网,与词为伍,但不厌不倦,不离不弃,人以记词为苦,我则引以为乐。在"一曲新词酒一杯"中,年华似水而逝,伴随着年华远逝的,还有这一本本与"词"有关的小书。本书先是对英汉词汇对比研究进行概述,之后对该领域的国内外研究进行回顾与评析,并对本书所涉及的研究方法做了阐释。本书主体部分对英汉词汇形态和英汉词汇语义详加对比,并考察了不同语言学理论视角中的英汉词汇对比分析。最后,本书对英汉词汇对比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并对全书做了总结。我对英语词汇的兴趣源自先师汪榕培先生的点拨。那是十五年前在大连理工大学的课堂上,汪师告知英语新词网站Word Spy(词探网)。里头的新词琳琅满目,靡不毕集。我一探之下,沉迷至今,可谓是"一见新词误终身"。词汇日新月异,层出不穷,研究话题亦取之不尽,让人深陷其中,难以自拔。汪师对我的词汇研究勉励有加,不吝溢美,对此我终生感激。而今先生已长眠于苏州城外,想起他的音容笑貌,我不禁黯然神伤。我在词汇学研究上能够更进一步,则得益于我读博期间的合作导师王文斌教授的谆谆教诲和悉心指点。我的博士论文探讨的是英语浮现词缀,在王老师一字一句的修改之下,我才逐渐学会如何将零散的词汇数据进行理论化概括,如何将自己的思想通过学术化的语言加以表达。可以说,王老师是我进行词汇学研究的领路人,对此我也感激不尽。此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陈阳老师负责本书的出版工作,她工作细致、认真负责,对本书的完成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因自己的教学、科研以及管理工作在身,本书的写作有所拖延。陈阳老师的"督促"和"包容"双管齐下,本书才最终得以顺利完成。在此,我也想对陈阳老师道一声谢。本书的部分章节曾发表于《外语教学与研究》《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外语教学》《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等期刊,感谢期刊编辑部同意授权部分内容收录本书,也感谢论文合作者的慷慨允准。我的研究生陈凌微帮助我做了部分图表并校对了参考文献,常钰炫帮助我编辑了参考文献,在此也一并感谢。写作时,我的孩子邵若愉常伴左右,虽频频扰乱,却也加增乐趣。在此,我也期盼刚开启学习之路的他能够有志于学。国内的语言学界向来有汉语语言学和外国语言学之分,即所谓的"两张皮"现象。有识之士早就指出此种分野不仅毫无必要,而且大为有害。我在写作本书时,也深有同感。作为外语学界的学者,我对母语中的经典作品反而阅读不多,对汉语词汇的理解也不够透彻,对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