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风声(珍藏纪念版,全4册)
			》
 售價:HK$ 
			806
 
  《 
			美学四讲
			》
 售價:HK$ 
			332
 
  《 
			不可辨识的生命—影像 融合文化研究、后现代视角与图像学,评析戏剧影视艺术,洞察社会思潮,思想美学并重
			》
 售價:HK$ 
			398
 
  《 
			大国重器—中国盾构机创新发展之路
			》
 售價:HK$ 
			551
 
  《 
			长路行(带你看民国顶级书香世家的真实生活日常)
			》
 售價:HK$ 
			347
 
  《 
			人体脂肪的秘密
			》
 售價:HK$ 
			352
 
  《 
			社会史:理论与实践(增订版)(德国著名社会史学家于尔根·科卡重要文集。全面展现德国社会史学派的兴起与
			》
 售價:HK$ 
			500
 
  《 
			津巴多时间心理学 首次系统论述时间观疗法 菲利普·津巴多 著 自我觉察 活在当下 津巴多 心理学 当
			》
 售價:HK$ 
			352
 
 
 | 
         
          | 內容簡介: |   
          | 本书按官能团体系,采用脂肪族和芳香族合编,但与*版相比章节和内容有所调整、更新或重写。 全书共十八章,包括烷烃,环烷烃,烯烃,二烯烃,炔烃,芳烃,对映异构,卤代烃,醇和酚,醚和环氧化合物,醛、酮和醌,羧酸,羧酸衍生物,含氮化合物,杂环化合物,碳水化合物,氨基酸、蛋白质和核酸。本书在确保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前提下,力求理论联系实际,并适当加入一些有机化学和相关学科的*进展。书中各章仍安排有启发性问题和习题,各章在习题前安排有例题,作为解题方法的参考,全书例题基本上包括了习题中的各种类型。另外,本书配有“助教和助学型”的光盘,以加深读者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化工类和化学类大专层次各专业,以及本科少学时(短学时)有机化学课程教材之用,也可作为其他院校(大学)和高职高专有关专业的教材或参考书,以及有关科技人员的参考用书。
 |  
         
          | 目錄: |   
          | 第1章 绪论1 11 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1
 12 有机化合物的一般特点2
 13 化学键和分子结构2
 14 共价键的属性4
 141 键长4
 142 键角5
 143 键离解能和键能5
 144 元素的电负性和键的极性6
 15 共价键的断裂和有机反应的
 类型8
 16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8
 161 按碳架分类8
 1开链化合物8
 2脂环化合物8
 3芳香族化合物9
 4杂环化合物9
 162 按官能团分类10
 17 有机化学和有机化学工业10
 18 有机化合物的天然来源11
 181 石油和天然气11
 182 煤12
 183 农副产品及其他13
 习题13
 参考书目14
 第2章 烷烃15
 21 烷烃的通式、同系列和构造
 异构15
 22 烷烃的命名17
 221 伯、仲、叔、季碳原子17
 222 烷基18
 223 烷烃的命名19
 1普通命名法19
 2衍生命名法19
 3系统命名法20
 23 烷烃的结构--碳原子的sp3
 杂化21
 24 烷烃的构象24
 241 乙烷的构象24
 242 丁烷的构象25
 25 烷烃的物理性质26
 251 物态27
 252 沸点27
 253 熔点28
 254 相对密度29
 255 溶解度29
 256 折射率29
 26 烷烃的化学性质29
 261 氯化反应30
 1甲烷的氯化30
 2 甲烷氯化的反应机理30
 3 其他烷烃的氯化31
 262 氧化反应 32
 263 异构化反应 33
 264 裂化反应 33
 例题34
 习题37
 参考书目39
 第3章 环烷烃40
 31 环烷烃的分类40
 32 环烷烃的命名41
 33 环烷烃的异构现象41
 331 构造异构41
 332 顺反异构42
 34 环烷烃的结构43
 341 环的大小与稳定性43
 342 环己烷及其一取代物的
 构象44
 35 环烷烃的工业来源和制法46
 36 环烷烃的物理性质47
 37 环烷烃的化学性质47
 371 取代反应48
 372 氧化反应48
 373 小环的加成反应49
 1加氢49
 2加溴49
 3加溴化氢49
 例题50
 习题50
 参考书目51
 第4章 烯烃52
 41 乙烯的结构--碳原子的sp2
 杂化、π键52
 42 烯烃的异构现象54
 421 构造异构54
 422 顺反异构55
 43 烯烃的命名法56
 431 烯基56
 432 烯烃的命名56
 433 顺反异构体的命名58
 1顺反命名法58
 2Z,E命名法59
 44 烯烃的来源和制法61
 441 从裂解气和炼厂气中分离61
 442 醇脱水62
 443 卤烷脱卤化氢62
 45 烯烃的物理性质63
 46 烯烃的化学性质64
 461 加成反应64
 1催化加氢64
 2与卤素加成65
 3与卤化氢加成、马尔柯夫尼
 柯夫规则、过氧化物效应67
 4与硫酸加成73
 5与水加成74
 6与次卤酸加成75
 7硼氢化反应76
 462 氧化反应77
 1用高锰酸钾氧化77
 2用过氧酸氧化78
 3催化氧化78
 4臭氧化79
 463 聚合反应80
 1聚乙烯81
 2聚丙烯81
 3乙丙橡胶81
 464 α?C-氢的反应82
 1氯化反应82
 2氧化反应82
 例题83
 习题84
 参考书目87
 第5章 二烯烃88
 51 二烯烃的分类88
 52 二烯烃的命名89
 53 共轭二烯烃的制法89
 531 1, 3-丁二烯的制法89
 1)从裂解气的C4馏分提取89
 2)由丁烷和丁烯脱氢生产89
 532 2-甲基-1, 3-丁二烯的制法90
 1)从裂解气的C5馏分提取90
 2 由异戊烷或异戊烯脱氢
 生产90
 3)合成法90
 54 1, 3-丁二烯的结构91
 55 共轭体系和共轭效应92
 56 共轭二烯烃的化学性质95
 561 1, 2-加成和1, 4-加成95
 562 双烯合成97
 563 聚合反应98
 57 天然橡胶与合成橡胶99
 571 天然橡胶99
 572 合成橡胶100
 1异戊橡胶100
 2顺丁橡胶100
 3氯丁橡胶100
 4丁苯橡胶101
 5丁基橡胶101
 58 环戊二烯101
 581 工业来源和生产101
 582 理化性质和用途102
 例题103
 习题105
 参考书目107
 第6章 炔烃108
 61 乙炔的结构--碳原子的sp
 杂化108
 62 炔烃的构造异构和命名109
 621 炔烃的构造异构109
 622 炔烃的命名法110
 1衍生命名法110
 2系统命名法110
 63 炔烃的制法110
 631 乙炔的生产111
 1电石法111
 2部分氧化法111
 3其他方法111
 632 其他炔烃的制法111
 1二卤代烷脱卤化氢111
 2炔烃的烷基化112
 64 炔烃的物理性质112
 65 炔烃的化学性质112
 651 加成反应113
 1催化加氢113
 2与卤素加成113
 3与卤化氢加成114
 4与水加成114
 5与醇加成115
 6与乙酸加成115
 652 氧化反应116
 653 聚合反应116
 654 炔氢的反应117
 1炔氢的酸性117
 2金属炔化物的生成及其
 应用117
 3炔烃的鉴定118
 例题119
 习题120
 参考书目122
 第7章 芳烃123
 71 芳烃的分类123
 1单环芳烃123
 2多环芳烃123
 72 单环芳烃的构造异构和命名124
 721 构造异构124
 722 命名124
 723 芳基125
 73 苯的结构126
 74 芳烃的工业来源127
 741 从煤焦油中分离127
 742 芳构化128
 75 单环芳烃的物理性质129
 76 单环芳烃的化学性质129
 761 取代反应129
 1卤化129
 2硝化130
 3磺化130
 4付列德尔-克拉夫茨反应131
 762 苯环上亲电取代反应
 机理133
 1硝化反应的机理133
 2磺化反应的机理134
 763 加成反应134
 1加氢134
 2加氯135
 764 氧化反应135
 1苯环的氧化135
 2侧链的氧化135
 77 苯环上亲电取代的定位规律136
 771 定位规律136
 1第一类定位基--邻对位
 定位基137
 2第二类定位基--间位
 定位基138
 772 定位规律的理论解释138
 1第一类定位基的定位效应139
 2第二类定位基的定位效应141
 773 二取代苯的定位效应143
 774 定位规律的应用144
 78 苯乙烯和离子交换树脂145
 781 苯乙烯145
 782 离子交换树脂146
 1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146
 2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147
 79 稠环芳烃148
 791 萘148
 1萘的结构149
 2萘的化学性质150
 792 其他稠环芳烃152
 710 非苯芳烃153
 711 C60154
 712 多官能团化合物的命名155
 例题157
 习题158
 参考书目160
 第8章 对映异构161
 81 物质的旋光性和比旋光度161
 811 物质的旋光性161
 812 比旋光度162
 82 分子的手性和对映异构163
 821 基本概念163
 822 对称因素163
 1对称面163
 2对称中心164
 83 具有一个手性碳原子的对映
 异构165
 84 分子构型165
 841 构型的表示方法165
 842 相对构型和绝对构型166
 843 构型的命名法167
 85 具有两个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
 对映异构168
 851 具有两个不相同手性碳原
 子化合物的对映异构169
 852 具有两个相同手性碳原子
 化合物的对映异构170
 86 异构体的分类171
 例题173
 习题174
 参考书目175
 第9章 卤代烃176
 91 卤代烷的分类和命名176
 911 卤代烷的分类177
 912 卤代烷的命名177
 1)普通命名法177
 2)系统命名法177
 92 卤代烷的制法178
 921 烷烃直接卤化178
 922 由醇制备178
 923 由烯烃制备179
 93 卤代烷的物理性质179
 94 卤代烷的化学性质180
 941 取代反应180
 1水解180
 2与醇钠作用180
 3与氰化钠作用181
 4与氨作用181
 5与硝酸银作用181
 942 消除反应182
 943 与金属镁作用183
 95 亲核取代反应和消除反应的
 机理184
 951 饱和碳原子上的亲核取代
 反应机理184
 1SN2机理185
 2SN1机理186
 952 消除反应的机理187
 1E2机理187
 2E1机理188
 96 氟代烃188
 961 氟里昂188
 962 四氟乙烯和聚四氟乙烯189
 97 卤代烯烃和卤代芳烃189
 971 乙烯型和苯基型卤化物189
 972 烯丙型和苄基型卤化物191
 例题192
 习题193
 参考书目195
 第10章 醇和酚196
 101 醇196
 1011 醇的分类、构造异构和
 命名196
 1醇的分类196
 2醇的构造异构197
 3醇的命名197
 1012 醇的制法198
 1烯烃水合198
 2醛、酮、酸、酯的还原198
 3由格利雅试剂制备199
 1013 醇的物理性质 氢键199
 1熔点200
 2沸点200
 3溶解度201
 4相对密度201
 1014 醇的化学性质201
 1与金属的反应201
 2卤代烃的生成202
 3酯的生成204
 4脱水反应205
 5氧化和脱氢206
 1015 乙二醇208
 1016 丙三醇208
 1017 硫醇208
 102 酚210
 1021 酚的命名210
 1022 酚的制法211
 1由异丙苯制备211
 2氯苯水解212
 3 由甲苯氧化制备212
 4碱熔法212
 1023 酚的物理性质213
 1024 酚的化学性质213
 1 酚羟基的反应213
 2芳环上的反应215
 3)氧化反应216
 4)与三氯化铁的显色反应217
 1025 酚醛树脂和杯芳烃217
 1)酚醛树脂217
 2)杯芳烃218
 1026 双酚A和环氧树脂219
 1双酚A219
 2环氧树脂219
 例题220
 习题221
 参考书目222
 第11章 醚和环氧化合物223
 111 醚的命名223
 112 醚的制法224
 1121 醇脱水224
 1122 威廉森合成法224
 113 醚的物理性质225
 114 醚的化学性质226
 1141 NFDA4盐的生成226
 1142 醚键的断裂226
 1143 过氧化物的生成227
 115 环醚227
 1151 环氧乙烷227
 1与水反应228
 2与醇反应228
 3与氨反应229
 4与格利雅试剂的反应229
 1152 冠醚230
 1153 相转移催化反应 231
 116 硫醚231
 例题232
 习题233
 参考书目234
 第12章 醛、酮和醌235
 121 醛和酮的分类和命名235
 |  
         
          | 內容試閱: |   
          | 本书自1997年出版以来,已被许多学校作为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使用,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机化学和相关学科又有较大发展,因此有必要对该书进行修订。 本书的体系仍采用第一版脂肪族和芳香族混编的系统,但对某些章节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全书共十八章,包括烃类,卤代烃,对映异构,有机含氧化合物,有机含氮化合物,杂环化合物,碳水化合物,氨基酸、蛋白质和核酸。本书配有“助教和助学型”光盘。
 “助教部分”的内容包括:各章讲解要点,其标题基本上与教材相同。除文字说明外,还包括结构式,反应式,一些化合物和活性中间体等的立体图形、能量曲线、理论解释,反应机理等。其中有些反应机理还采取“动画”形式表达,以加强学生的理解。这部分内容简明扼要,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和要求,对内容进行增删,并不要求教师以此为准,而是作为教师的参考。此部分内容亦可作为学生学习时使用。
 “助学部分”主要是供学生为掌握各章内容和适当扩展一些知识面而编写的,也可供教师参考。内容包括:重要概念(不是全部)、理论问题和化学反应的小结(主要),涉及的内容以本章为主,有些问题适当有些扩展, 以期对某个问题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最后附有一些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变,作为一个例子,供学生参考。
 本书在修订过程中,仍遵循以培养大专技术人才为目的,力求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加强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力求理论联系实际,并在此基础上适当引入有机化学和相关学科的一些新进展,以增强创新意识;在内容安排上,是在第一版的基础上,对一些内容作了适当的增、删或重写,加强了分子内原子间相互影响的论述。
 参加本书编写的同志有:高鸿宾(天津大学)第二至五、七至十二章;王庆文(天津工业大学)第十三至十八章;高振胜(天津大学)第一和六章。全书最后由高鸿宾统稿和定稿。所配光盘由吕义(天津工业大学)、王庆文(天津工业大学)、高振胜(天津大学)制作。脚本由高鸿宾、王庆文、高振胜提供(提供的章节教材相同  .
 限于编者的水平,错误和不妥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