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希特勒与第三帝国(全二册)(第三帝国通史写作的里程碑!7年魔鬼养成期+6年帝国崩塌录=13年人类至暗
			》
 售價:HK$ 
			959
 
  《 
			没有民主的政治(1815—1914):英国政府的观念与关注
			》
 售價:HK$ 
			551
 
  《 
			甲骨文丛书·古代东亚的车舆社会史
			》
 售價:HK$ 
			913
 
  《 
			大西洋现实主义:帝国与国际政治思想的德美交汇
			》
 售價:HK$ 
			407
 
  《 
			四海车书总会同  元代文人游历与行旅诗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
 售價:HK$ 
			653
 
  《 
			接触 2025全新升级版 
			》
 售價:HK$ 
			347
 
  《 
			21天打造翘臀
			》
 售價:HK$ 
			301
 
  《 
			匠心传承:山西非遗日历·2026年·木版年画
			》
 售價:HK$ 
			704
 
 
 | 
         
          | 編輯推薦: |   
          | 全书共分为9章。第1章,概述,介绍了航天产品飞行成功子样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的概念,国内外相关技术方法的发展与应用情况,分析了方法的应用对象、应用时机、应用过程以及与其他质量工作的关系。第2章,产品飞行成功子样数据包络分析工作过程,阐述了产品飞行成功子样数据包络对象确定、包络线构建、包络分析结果风险评估及潜在风险闭环管理四个工作过程。从第3章到第8章,围绕产品飞行成功子样数据包络分析工作过程,分别阐述了每一过程的理论基础和支撑方法,并用详细的案例介绍了相关方法在产品飞行成功子样数据包络分析中的应用过程。第9章,运载火箭产品飞行成功子样数据包络分析实践,以运载火箭动力及增压输送系统为例,详细阐述了产品飞行成功子样数据包络分析在航天工程实践中的应用过程,为系统地开展方法应用提供指导。 |  
         
          | 內容簡介: |   
          | 全书共分为9章。第1章,概述,介绍了航天产品飞行成功子样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的概念,国内外相关技术方法的发展与应用情况,分析了方法的应用对象、应用时机、应用过程以及与其他质量工作的关系。第2章,产品飞行成功子样数据包络分析工作过程,阐述了产品飞行成功子样数据包络对象确定、包络线构建、包络分析结果风险评估及潜在风险闭环管理四个工作过程。从第3章到第8章,围绕产品飞行成功子样数据包络分析工作过程,分别阐述了每一过程的理论基础和支撑方法,并用详细的案例介绍了相关方法在产品飞行成功子样数据包络分析中的应用过程。第9章,运载火箭产品飞行成功子样数据包络分析实践,以运载火箭动力及增压输送系统为例,详细阐述了产品飞行成功子样数据包络分析在航天工程实践中的应用过程,为系统地开展方法应用提供指导。 |  
         
          | 關於作者: |   
          | 吴燕生,男,1963年7月出生,湖北汉阳人,1989年2月参加工作,研究生学历,工学博士学位,研究员。现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1981年9月至1986年7月在清华大学电机专业学习,1986年7月至1989年2月在航天工业部一院导弹设计专业学习,2009年7月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器设计专业博士学位。先后担任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一院一部11室副主任、主任,一院一部主任助理、副主任、主任,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院长兼党委副书记,航天科技集团副总经理、党组成员,航天科技集团董事、总经理、党组副书记。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被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俄罗斯宇航科学院荣誉院士。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2项、一等奖1项,部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三等奖4项。 |  
         
          | 目錄: |   
          | 第1章概述1 1-1航天工程系统的质量管理要求1
 1-2产品飞行成功子样数据包络分析的概念2
 1-3产品飞行成功子样数据包络分析的发展及应用情况4
 1-3-1产品飞行成功子样数据包络分析的提出与发展4
 1-3-2国外相关技术方法的研究与应用情况6
 1-3-3我国航天的研究与应用情况19
 1-4产品飞行成功子样数据包络分析的目的、作用和意义21
 1-5产品飞行成功子样数据包络分析的应用模式22
 1-5-1应用对象22
 1-5-2应用时机23
 1-5-3应用过程23
 1-6产品飞行成功子样数据包络分析与其他质量工作的关系24
 1-7本章小结25
 第2章产品飞行成功子样数据包络分析工作过程26
 2-1产品飞行成功子样数据包络分析工作过程概述26
 2-2产品飞行成功子样数据包络分析对象确定26
 2-2-1明确产品成功定义26
 2-2-2界定包络分析对象27
 2-3产品飞行成功子样数据包络线构建30
 2-3-1产品飞行成功子样数据收集与整理30
 2-3-2产品飞行成功子样数据包络线构建32
 2-4包络分析结果风险评估33
 2-4-1包络结果分析与汇总33
 2-4-2包络结果风险分析34
 2-4-3包络分析风险34
 2-5包络分析结果潜在风险闭环管理34
 2-6产品飞行成功子样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体系结构36
 2-7本章小结37
 第3章产品飞行成功子样数据包络对象确定38
 3-1关键特性定义及其分解38
 3-1-1产品特性分类39
 3-1-2产品关键特性分类39
 3-2关键特性分解过程41
 3-3包络分析对象确定方法43
 3-3-1质量功能展开43
 3-3-2故障模式及影响分析52
 3-3-3故障树分析60
 3-4运载火箭关键特性分解树74
 3-4-1运载火箭组成74
 3-4-2总体参数确定76
 3-4-3运载火箭关键特性分解树78
 3-5本章小结80
 第4章单特性产品飞行成功子样数据包络线构建方法81
 4-1常规产品成功数据包络分析81
 4-1-1基本原理81
 4-1-2应用过程81
 4-1-3算例82
 4-2基于统计容许区间与容许限的包络分析83
 4-2-1基本原理83
 4-2-2应用过程84
 4-2-3算例85
 4-3基于自助法的小子样产品飞行成功数据包络分析85
 4-3-1基本原理85
 4-3-2应用过程86
 4-3-3算例87
 4-4基于贝叶斯方法的小子样产品飞行成功数据包络分析89
 4-4-1基本原理89
 4-4-2应用过程90
 4-4-3算例93
 4-5特小子样产品成功数据包络分析94
 4-5-1基本原理94
 4-5-2应用过程96
 4-6本章小结98
 第5章多特性产品飞行成功子样数据包络分析99
 5-1基于多元统计控制图的产品飞行成功子样数据包络99
 5-1-1基本原理99
 5-1-2应用过程101
 5-1-3算例102
 5-2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关键特性解耦109
 5-2-1基本原理109
 5-2-2应用过程111
 5-2-3算例111
 5-3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多元产品飞行成功子样数据包络分析方法117
 5-3-1基本原理117
 5-3-2应用过程122
 5-3-3算例124
 5-4基于数据密度的多元产品飞行成功子样数据包络分析方法128
 5-4-1基本原理128
 5-4-2应用过程129
 5-4-3算例131
 5-5本章小结132
 第6章其他类型特性产品成功子样数据包络线构建方法133
 6-1动态特性产品成功子样数据包络分析133
 6-1-1动态特性描述133
 6-1-2数据包络分析134
 6-1-3应用非参数估计构建成功包络线134
 6-2区间测量值特性产品成功数据包络分析137
 6-2-1基本原理137
 6-2-2应用过程137
 6-3本章小结139
 第7章产品飞行成功子样数据包络风险分析140
 7-1定性的包络风险分析140
 7-1-1包络结果统计140
 7-1-2基于风险矩阵的包络结果定性分析141
 7-2质量风险量化分析144
 7-2-1关键特性波动与质量风险144
 7-2-2基于质量波动的质量风险量化146
 7-2-3基于模糊评价的质量风险评估147
 7-3本章小结151
 第8章产品飞行成功子样数据包络分析结果闭环管理152
 8-1闭环管理框架152
 8-2技术闭环153
 8-2-1技术闭环的基本思路153
 8-2-2基于单一特性的技术闭环154
 8-2-3基于系统思想的技术闭环156
 8-3管理闭环156
 8-3-1研制过程管理闭环156
 8-3-2数据比对分析157
 8-4持续改进158
 8-5本章小结159
 第9章运载火箭产品飞行成功子样数据包络分析实践160
 9-1引言160
 9-2产品飞行成功子样数据包络分析程序160
 9-2-1关键产品和关键特性确定程序与方法160
 9-2-2包络范围构建程序与方法162
 9-2-3产品质量风险分析方法163
 9-2-4包络潜在风险闭环管理164
 9-3产品飞行成功子样数据包络分析系统164
 9-4产品飞行成功子样数据包络应用实践166
 9-4-1关键产品和关键特性确定166
 9-4-2分系统的确定171
 9-4-3包络模型及分析180
 9-4-4产品质量风险分析183
 9-4-5产品闭环管理184
 9-5本章小结190
 参考文献191
 |  
         
          | 內容試閱: |   
          | 前言 
 
 
 航天工程具有极端复杂性、高风险性,因此,高质量、高可靠、高安全要求是航天工程的显著特征。质量工作既要有好的思想方法,也要有好的工作方法,还要有科学的方法工具,才能使质量工作达到科学、有效。中国航天是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指导下发展起来的,在航天工程实践中,我们不仅学习、借鉴和推广了ISO 9000系列标准、卓越绩效模式、六西格玛、星级现场、质量功能展开、QC小组、FMEA、FTA等通用的质量体系、过程管理以及具体的质量工具方法,也创造性地提出并应用了质量问题归零、FMEA与FTA相结合的故障模式分析、飞行时序动作检查确认、六域交集分析、测试覆盖性分析、试验充分性分析、四不到四到分析等航天工程质量与风险控制方法,这些方法的应用对于保证航天产品不断实现成功目标,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十余年前,航天面对批生产型号失利的被动局面,为寻求航天产品小子样质量一致性和稳定的控制方法,破解航天型号转入批产后均遭遇失利的被动规律,我们提出了飞行成功子样数据包络分析的理念和方法,开始在航天型号中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改进,逐步形成航天产品飞行成功子样数据包络分析的系统性方法体系,纳入到航天质量控制流程,为实现航天型号飞行试验连续成功起到了重要保证作用。
 中国航天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虽然积累了很多经验和数据,但从产品质量一致性与稳定性评价的角度看,从航天环境的复杂性和时变性看,我们还是面临小子样的问题,如何充分利用已有的飞行成功子样数据,把待飞行产品的数据控制在先验的成功数据包络范围内,成为我们当初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这个方法的核心有三个。一是解决什么是成功子样数据,只有决定火箭飞行成功的关键数据,才具备成功子样数据的条件,因此,我们先要解决产品关键、重要特性分析的全面性和有效性问题,这项工作是从型号研制之初就开始抓的,并且要在型号研制过程中不断迭代,其次,要解决关键特性的表征以及数据的获取问题,这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既有认识问题,也有条件保证问题。二是要解决什么样的数据包络范围才是成功的、可靠的。因为特性的关联性,有了数据包络面和域的概念,但实施上通常要转化为简单、可操作的包络线控制,一定的子样通常存在两类风险,即可靠的数据被处理在包络外,不可靠的数据被纳入包络,这些都是我们构建包络线要考虑的问题。三是如何应用包络线来控制风险和优化设计。例如,处在合格范围之内,包络线的范围之外,通常会存在潜在的问题;在合格的边界或不合格,但始终在包络线之内,则需要优化设计。综上所述,此方法不仅仅适用于数据管理,更重要的是对可靠性设计分析、产品质量一致性保证过程控制、技术风险控制、质量分析和持续改进的一个全面推动。
 党的十九大描绘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宏伟蓝图,做出了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等一系列战略部署,明确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等发展目标。为实现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支撑世界一流军队建设、推动我国全面建成航天强国的奋斗目标,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提出了高质量保证成功、高效率完成任务、高效益推动航天强国和国防建设的三高战略目标,实现三高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要加强研究中国航天多年形成的从源头抓起,过程控制,零缺陷管理从理念向实践转化的有效方法,特别是在实践中自主创新的有效方法,通过科学方法、先进工具的有效应用,提升产品质量保证的内在能力。
 为更好地总结提炼航天产品飞行成功子样数据包络分析已有的成果、经验,系统推广产品飞行成功子样数据包络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加强对产品飞行成功子样数据包络分析理论的研究与交流,撰写了这本《航天产品飞行成功子样数据包络分析》,全书共分为9章。第1章,概述,介绍了航天产品飞行成功子样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的概念,国内外相关技术方法的发展与应用情况,分析了方法的应用对象、应用时机、应用过程以及与其他质量工作的关系。第2章,产品飞行成功子样数据包络分析工作过程,阐述了产品飞行成功子样数据包络对象确定、包络线构建、包络分析结果风险评估及潜在风险闭环管理四个工作过程。从第3章到第8章,围绕产品飞行成功子样数据包络分析工作过程,分别阐述了每一过程的理论基础和支撑方法,并用详细的案例介绍了相关方法在产品飞行成功子样数据包络分析中的应用过程。第9章,运载火箭产品飞行成功子样数据包络分析实践,以运载火箭动力及增压输送系统为例,详细阐述了产品飞行成功子样数据包络分析在航天工程实践中的应用过程,为系统地开展方法应用提供指导。
 在本书编写过程中,吴燕生、杨双进、李京苑、卿寿松等参加了全书的策划。吴燕生、杨双进、李京苑、胡云、荆泉、贾成武、陈金存、王立炜、宋燚参加了第1章、第2章的撰写;李京苑、李跃生、杨兆军、魏超、程荣良、韩书锋、刘继锋参加了第3章的撰写;荆泉、张佳林、王业强、何景轩、谢恒、叶培、张兆磊、王勇、顾皞、张立、张华婷参加了第4章的撰写;胡云、米凯、韩峰、郭晓慧、孙岳、徐嫣、高桂杰、黄仕启、姜冬玲、韩冬梅、袁建光、覃昌明参加了第5章的撰写;米凯、胡云、姜南、徐东、刘智卿、张陶参加了第6章的撰写;李京苑、胡云、黄超、荆泉、米凯、魏一、魏超、龚兵见、梅辉参加了第7章的撰写;李京苑、荆泉、董丽云、马晓东、韩峰、孙岳、王飞、张瑞明参加了第8章的撰写;李京苑、荆泉、魏一、覃艺、何巍、王立炜、孙法国、 崔景芝、杨明参加了第9章的撰写。杨双进、李京苑、孟炳中对全书进行了校对,最终由吴燕生统稿、定稿。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质量技术部、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质量保证部组织了本书的策划与编写;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航天动力技术研究院、航天推进技术研究院、四川航天技术研究院、中国航天电子技术研究院、中国航天标准化与产品保证研究院为本书提供了大量资料;中国宇航出版社为本书的编辑、出版提供了许多帮助。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特别感谢国家国防科工局科技与质量司的大力支持,对做好航天工程飞行成功包络分析方法的实践总结、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推广,给予了具体支持、帮助和指导。
 本书作为我国航天工程实践经验的总结探索,在编写过程中力求做到结构完整、概念准确、阐述清楚,但限于编写水平有限,本书内容难免有疏漏和不妥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