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拍出绝世佳作 世界顶级摄影师私藏技法解密
			》
 售價:HK$ 
			653
 
  《 
			意大利读画记
			》
 售價:HK$ 
			347
 
  《 
			当代艺术的十九副面孔 大师与我们的时代 2025版 
			》
 售價:HK$ 
			551
 
  《 
			阅读苏河左岸
			》
 售價:HK$ 
			500
 
  《 
			纸上博物馆·达达主义:艺术的反抗(艺术简史,讽刺超前,社会政治矛盾,16开图文全彩,伽利玛原版引进)
			》
 售價:HK$ 
			398
 
  《 
			名画里的中国 (共7册) 汉宫春晓图/韩熙载夜宴图/唐宫仕女图/洛神赋图/西湖十景图/千里江山图/清
			》
 售價:HK$ 
			1367
 
  《 
			江山胜迹:人文风景的建构与传承
			》
 售價:HK$ 
			755
 
  《 
			雅贼(偷天大盗斯特凡·布雷特维泽的双面人生)
			》
 售價:HK$ 
			281
 
 
 | 
         
          | 內容簡介: |   
          | 本书分为上、下两编,从社会情绪入手,全面研究晚清民族主义的基本特征并追溯其源流,以此为依据探讨近代文学现象的发生。上编详述了甲午战争惨败和朝廷政治斗争的双重刺激下产生的剧烈变动:文学中大量对陆沉的描述表现出知识分子恐惧、激愤、绝望的紧张心理,而作为这种心理危机的反弹,醒狮这一昂扬的文学意象成为之后中国士人着力塑造的民族象征。一些文学作品还通过重构历史叙事,将黄帝作为汉族的人文始祖,从而建立起与强势西方文化相抗衡的民族自信。下编论述梁启超的新民主张,探究西译作品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提出三种白话的新假说和中国小说叙事的本概论问题。全书从民族主义视角看文学,看到了大量被传统文学研究所忽略的现象和问题;从文学视角看民族主义,又看到了传统思想史研究容易忽略的更为感性、具体、幽微的民族主义情绪和个人心态。 |  
         
          | 關於作者: |   
          | 单正平,1956年生于甘肃平凉,南开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博士,海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海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海南省文联副主席。著有专著《民族主义与中国文学论稿》(第一卷)、《海南当代散文概观》,论文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现象学与审美现象》、《当代语境中的散文与历史》,译著《知识分子与现代生活》,随笔《行走在边缘》、《闲话女人迷你男权主义》、《左右非东西》、《天涯杂俎》等。 |  
         
          | 目錄: |   
          | 目录 
 绪论  1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1
 第二节 晚清、文学、转型  4
 一、晚清之界定  4
 二、文学之涵义  5
 三、所谓转型  12
 第三节 本问题的学术史回顾与现状评述  13
 一、新文化运动之前  13
 二、新文化运动期间  15
 三、民族主义文学运动阶段  18
 四、抗日战争阶段  20
 五、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  22
 第四节 旨趣与方法  26
 一、目标  26
 二、理论方法  27
 三、基本结构  28
 
 上编 现象描述与历史溯源
 第一章 民族:从天下到国家的缓慢自觉
 洋务时代的民族主义与文学  30
 第一节 民族主义概述  30
 一、民族主义的历史与潮流  30
 二、民族主义的概念  33
 三、中国民族主义的发生与发展  37
 第二节 甲午前的官僚民族主义  40
 一、从中央之国到万国之一现代国家意识的初步形成  40
 二、从黄种优越到黄白同优种族意识的初步定位  42
 三、从中华优越到西学东源对西方态度的初步变化  43
 四、官僚民族主义的内外诉求  46
 五、官僚民族主义的中国特征  49
 第三节 甲午前文学论略  52
 一、俗文学与雅文学  53
 二、民族主义的解释  56
 三、错位的文学史认识  61
 第二章 甲午:民族主义的爆发与文学转型
 一次失败引发的精神突变  65
 第一节 甲午后的民族主义激情  66
 一、清流派与洋务派的斗争  67
 二、甲午战争带来的巨变  70
 第二节 变法、革命与国粹:三种民族主义的展开  76
 一、戊戌变法与民族主义的激化  76
 二、尊王不攘夷的君宪民族主义  81
 三、尊洋攘夷的共和民族主义  85
 四、尊夏攘夷的文化民族主义  90
 第三节 转型期文学的发展阶段  96
 第四节 转型期文学的情绪特征  101
 第三章 陆沉:民族危机意识的文学表达
 一个词语所蕴涵的心理忧惧  107
 第一节陆沉:亡国灭种之恐惧  108
 一、危机之渲染  108
 二、陆沉种种  112
 第二节陆沉涵义之历史衍变  115
 一、上古洪水神话  115
 二、引申意义  117
 第三节陆沉:坠入孽海之恐惧  120
 第四节陆沉:传统崩溃之恐惧  123
 第五节陆沉:皇权专制之恐惧  126
 第六节陆沉:传媒制造之恐惧  1324
 晚清民族主义与文学转型
 第四章 醒狮:国家光明未来的文学想象
 一个传说形成的来龙去脉  137
 第一节 克服恐惧的心理过程  137
 一、从恐惧到乐观  138
 二、未来希望  140
 第二节醒狮豪情种种  144
 一、开始被言说的狮子  144
 二、现在被讴歌的狮子  149
 第三节睡狮醒狮说的发生  152
 一、拿破仑、曾纪泽与孙中山的睡醒论  152
 二、梁启超之醒狮论  155
 三、《刍言报》与醒狮论的最后形成  162
 第四节 晚清醒狮的象征意义  164
 一、狮子在中国文化中的演变过程  164
 二、晚清狮子的象征意义  167
 第五节 少年中国的未来设想  175
 第五章 黄帝:源于仇恨与自尊的历史建构
 一个神话塑造的民族始祖  181
 第一节 激愤种族歧视观点支配下的满洲史叙事  183
 一、从夷到满的愤怒转移  183
 二、对满族的全面攻击  188
 三、种族歧视的暴力语汇  192
 第二节 黄帝崇拜与民族史建构  194
 一、黄帝历史建构的基本内容  196
 二、汉族之品质特征  200
 三、黄帝纪年问题  207
 第三节 铁血主义的实践与表达  211
 一、鬼神泣壮烈自杀与杀人  211
 二、铁血铸诗文以秋瑾为例  217
 三、慷慨赴燕市理由与逻辑  222
 第四节 极端态度的根本原因  227
 
 下编 理论建构与价值判断
 第六章 新民:由政治而道德的文学功能论
 以梁启超为中心  238
 第一节 梁启超新民思想的基本逻辑  238
 第二节 梁氏小说理论的内在矛盾与现代性含义  243
 第三节 梁启超新民文学思想与传统  253
 第四节 梁启超文学思想的当代意义  266
 第七章 西译:文学源泉与文化价值论
 从思想到语言的理论自觉  278
 第一节 新小说的来源问题  278
 第二节 理论主张与翻译实践之歧途  281
 第三节 翻译小说的民族主义镜像功能  2856
 晚清民族主义与文学转型
 第四节 新文学的精神与艺术源泉  291
 第五节 从文学译介到文化比较  301
 第六节 翻译理论与文化立场  307
 第八章 白话:变娱乐为宣传的文学活动论
 文言白话辨  319
 第一节文白之争的历史回顾  321
 第二节 文言与白话:两个文化符号系统  329
 一、基本概念的理解与界定  329
 二、传统社会的语言、文字系统及其基本关系  332
 三、大众艺术所用语言的特殊性  334
 第三节 三种白话之差异  338
 一、艺术的白话  340
 二、文本的白话  342
 三、口语的白话  344
 第四节 从文学角度看白话文运动的价值迷误  348
 一、我手写我口:历史的评判  348
 二、意象与拼音:语言的误解  353
 三、说话非文章:文学的结论  359
 第九章 历史:化实录为虚构的文学本根论
 叙事艺术的中国特征  362
 第一节 历史叙事的民族主义使命  362
 一、历史叙事的作用  362
 二、历史叙事的类型  365
 第二节 晚清公羊学对文学叙事的影响  368
 一、晚清公羊学的世界观与历史观  369
 二、史书崇拜与文学叙事  376
 三、小说的历史根性  380
 第三节 小说叙事的历史本根论  387
 一、中西本体论问题的基本差异  387
 二、中国小说叙事的终极目的  389
 三、叙事的具体意向  394
 四、叙事的时间向度与结构  397
 第四节 历史本根论实证分析  399
 第十章 索隐:从艺术考政治的批评方法论
 契合于象征的文学交融  405
 第一节 民族主义高潮期的索隐比附风尚  405
 第二节 金圣叹、张竹坡、常州词派与索隐批评  409
 一、金圣叹的先见之明  409
 二、张竹坡的寓意说  410
 三、常州词派的基本理论  412
 第三节 公羊学与索隐批评  414
 一、强烈的政治关怀  415
 二、搜寻微言大义的批评目的  416
 三、以今义附会古书片言只语  417
 第四节 索隐批评的方法  418
 一、猜字  418
 二、本事考证  420
 三、比附义理索隐  421
 第五节 索隐批评的评价问题  422
 一、索隐批评的合理性  422
 二、索隐批评的谬误  424
 三、历史评价  426
 第六节 索隐与象征:中西文学的方法论契合  430
 一、象征的普遍性  430
 二、中国叙事文学的象征方法  432
 
 结论  438
 第一节 各章基本论点  439
 第二节 本项研究价值的基本评估  444
 
 参考文献  447
 后记  46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