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書推薦:
 
  《 
			《山海经》的博物世界:植物(刷边特装版)博物岛系列 探寻上古草木之美纵览山川博物大观
			》
 售價:HK$ 
			1306
 
  《 
			中国芍药品种图志(精)
			》
 售價:HK$ 
			1469
 
  《 
			现代战略家军事史:1861年以来美国的主要战争
			》
 售價:HK$ 
			500
 
  《 
			智能工业机器人技术(刘永奎)
			》
 售價:HK$ 
			301
 
  《 
			中国世界遗产全书·大美中国篇+最美非遗篇(全2册 精装典藏版)
			》
 售價:HK$ 
			3270
 
  《 
			“欧洲之心”人文视角下的捷克国别研究
			》
 售價:HK$ 
			500
 
  《 
			书立方 中国文化常识口袋文库 礼盒装共30册
			》
 售價:HK$ 
			1530
 
  《 
			突破平面Photoshop 2025设计与制作剖析
			》
 售價:HK$ 
			352
 
 
 | 
         
          | 編輯推薦: |   
          | 引介日本的文学理论,开拓我国学界相关视野 |  
         
          | 內容簡介: |   
          | 小林康夫深受莱维纳斯、德勒兹、德里达、福柯等诸多法国当代思想大师的影响,《作为事件的文学》一书从事件这一哲学角度出发,对川端康成、宫泽贤治等著名作家的诸多名篇,重新予以观照和解读,分析时间错置这一文学装置的功能作用,探寻文学的生成机制和魅力所在。就文学研究方式而言,按照韦勒克的划分,可以分为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由于亲炙西方当代哲学,小林康夫试图用哲学观照文学,其文体介于文学与哲学之间,其所关注的乃是现代社会人的生存境遇问题,力图挖掘的是文学文本的哲学意涵。 |  
         
          | 關於作者: |   
          | 小林康夫,毕业于东京大学教养系,修读完毕该校的博士课程并获得巴黎第十大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表象文化论、哲学、法国文学。担任东京大学教养学系教授。主要著作有《指向不可能之物的权利》《虚无透视法》《光的歌剧》等。丁国旗,文学博士,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日语语音文化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日本思想史,中日比较文学与翻译学。著有《日本隐逸文学中的中国因素》等,译著《江户思想史讲义》等,还翻译出版了西村寿行、内田康夫、渡边淳一等多部小说,发表论文数十篇。先后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等。张哲瑄,博士研究生。2013年进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攻读硕士课程,2015年获硕士学位,现为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日语系博士研究生,师从潘世圣教授,研究方向为日本近现代文学。 |  
         
          | 目錄: |   
          | 作品文本装置 作为事件的文学宫泽贤治的《松针》
 第一部 物之事件
 一、环绕桃山山麓川端康成的《拾骨》等作梦中的行为与事件
 二、泪与露夏目漱石的《梦十夜》(第一夜)文本与天邪鬼
 三、篝火与蹄夏目漱石的《梦十夜》(第五夜)落款日期的时间错置
 四、历史与虚无的圆环三岛由纪夫的《丰饶之海》作为断言装置的文本
 五、救赎的不可能性与只是坂口安吾的《白痴》等意象拓扑学
 六、战争的幻象与同时代性村上龙的《战争始于海的对岸》告吹的丑闻
 七、诚实与自欺大江健三郎的《人生的亲戚》写作的事件
 八、遭难与灾祸古井由吉的《乐天记》与平出隆的《左手日记例言》
 第二部 父亲缺席父亲之名
 一、梦之光学闪光般的父亲签名平出隆的《年轻整骨师的肖像》与《家中的绿色闪光》意象与力量
 二、水的性爱水的痛苦松浦寿辉的《冬之书》与朝吹亮二的《作品》姐姐的身影与最初的力量
 三、雪之庆典朝吹亮二的《临终与王国》与《封印吧!在其额上》悬吊与反复
 四、我们与死守中高明的《砂之日》
 第三部 作为裂缝的语言
 一、诗之场所诗之今日安德烈杜布歇的《荷尔德林,今日》等解体的场所
 二、眼睛、眼神以前奥维德的《变形记》统合之场
 三、耶路撒冷的封印《圣经》生成变化与事件
 四、沙漠中的逃亡线保罗鲍尔斯的《遥远的插曲》起源的刻印
 五、作为重生之秘密仪式的写作勒克莱齐奥的《奥尼恰》
 第四部 民族伦理精神ethica-ethos的开启
 一、何谓起始主体与外部之光
 二、俄狄浦斯之眼存在的束缚及其抵抗
 三、书写我们如同恶魔般的存在学术文库版代后记
 对谈灾难的世纪与荒野的思想(小林康夫 古井由吉)
 原版后记
 本书已发表内容出处一览
 |  
         
          | 內容試閱: |   
          | 如果我们能够完全将自身置于流动的时间中任其摆布,即仅仅拥有充实的现在不论是幸福还是不幸那么我们恐怕就彻底不需要文学这种东西了吧。然而,幸福也好,不幸也罢,我们掌握了语言,这是一种脱离时间、超越时间组织的技艺,不,应该说我们注定每天都在发明这种技艺。如此说来,实际上文学也是我们存在的根源性形态。我们与语言一起,超越现在,在时间错置的再生产之中,也蕴含着我们的伦理和欲望。诗和小说等种种文学作品,正是我们的根源性存在的形态的确证。 当然,也可以将我们的存在这种存在与时间以哲学的理性进行鉴定。但是,如果这里存在一个(真正的)文学文本,那便同时也存在独特的存在与时间。对每个特异的存在与时间的阅读,即品读,正是贯穿本书的一股热情的细流。
 |    |